第六章 余热生辉(四)
作品名称:砥砺人生 作者:纪昀清 发布时间:2023-10-19 10:31:26 字数:4073
75.文保申请
任氏宗祠,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时断时续,历经了一年半之久,终于在2022年10月完全竣工,可谓“上水顶风船——来之不易”。为了将新建的任氏宗祠世世代代加以保护,高瞻远瞩的任顺生便萌生了向周至县人民政府申请“文物保护单位”的想法。说干就干,为此,他还特意撰写了一份关于将“任氏宗祠”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申请书》,具体内容如下:
尊敬的各级领导:
你们好!
我是周至县青化镇青化村八、九、十三个生产队(通称青化村南湾堡)的村民代表任顺生。
我们青化村南湾堡,百分之八十的村民都姓任,现有任氏族户103家,族人556口。我村两面靠陇,一面为田,由于大自然天然形成所致,村中两陇之间有一条南沟,沟里有一溪泉水,日月长流,源源不断。老先人称之为青龙沟、清龙泉,村民们洗衣浇花甚为方便。在青龙沟口的左侧,即青龙寨脚下,修建了一座古老沧桑的任氏宗祠,距今已有二百余年。每逢清明佳节、大年三十,任氏子孙后代都会纷纷前去祭奠先祖,可谓香火缭绕,热闹至极。由于南沟每逢雨涝之际,常有洪水发生,给村民们带来很大的灾害。因此,老先人又给任氏宗祠端东200米处修建了一座雄伟壮观的龙王爷庙,也称之孙思邈药王爷庙,整个庙宇雕梁画栋,镶嵌有五脊六兽,庙内双龙缠柱,活灵活现,蔚为壮观。
为此,我村才有了“大水怎敢冲龙王庙”的典故传言,可真是神威浩荡,免灾免洪。与此同时,又在龙王庙左侧不远处修建了一座山神庙,人们又称作岁庙,庙内塑有三尊武神像,个个豹头圆眼,獠牙咧嘴,武姿雄风,进门一看,不由得叫人产生三分惧色。庙门前就是我们村唯一的出村大道,往东途经坡典、二庙、半个城、上阳寨,直达哑柏古镇。南坡又以窑洞为庙,人称地母庙,立塑像一尊,慈眉善眼,常年香火不断,以保我青化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只可惜龙王庙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于一旦,这就是公元1850年前后的任家湾。据推测考证和老先人的代代传言,先祖们在那时候人丁兴旺,骡马成群,和周围邻村邻社相比,颇有气候。一个普通的农家村庄,竟然修建了这么多庙宇,真叫人不可思议。
1929年遭逢旱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民国十八年年馑,我们关中地区自此接连三年大旱,颗粒无收,当时情况十分严重,光我们村就饿死了大半,不少人家成了绝门绝户,灾后可怜的弱势群体大部分以居住窑洞为主,从此就把青化南湾堡曾经高涨的人气折损了大半。由于我们村塬上有地,老先人为了耕种便利,起先有三五户人家迁址于塬边,早年的塬边长满了黄栌树,非常茂盛,黄栌塬便由此得名。黄栌塬和东邻任家城一沟之隔,被称为皇天后土,那的的确确是一块人财兴旺的风水宝地。现在繁衍到37户人家。我村还有很多地名,譬如庙儿沟、南坡、狼窝、坂登、碾窝儿、上场、南排、堡子、北头、后场、河沟口等,乍一听,土里土气,其实都是老祖先流传下来的叫法。光阴似箭,虽说二百余年过去,但这氤氲着乡土气息的地名至今依然被人们口口相传。
解放后,日子虽苦,但勤劳善良的劳苦大众,随遇而安,苦作甜吃,向来以粗茶淡饭养家糊口,勤俭度日。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发家致富,千家万户都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日子,特别是现在的新农村,家家楼上楼下,户户电灯电话,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提高,可真是新时代新气象。说来也怪,偏不偏这座年久失修的任氏宗祠却时不时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还格外显眼,就好像一位年迈苍苍,无家可归的百岁老人一样,叫人难以忘怀。因此,富有爱心的村民为响应民心所向,就发出了重建任氏宗祠的捐资倡议,大家凝心聚力,众志成城,慷慨解囊,坚定了我们重建任氏宗祠的信心和决心,并于2021年4月12日拆除了年代久远、堪称“危机四伏”的旧祠堂,取而代之的是重建新祠堂,并于二0二一年农历五月廿四日动土,同年农历五月廿六日破木,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就这样时断时续,历经一年半之久,终于在2022年10月建成了任氏宗祠。
综上所述,就是我村二百余年前后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反映。
为了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孝道精神,我代表全体村民,特向周至县人民政府领导提出申请——欲把我村这一座“任氏宗祠”申报为省级或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恳请调查核实,给予批准为盼。
青化湾群众代表:任顺生
2022年10月30日
这份《申请书》递交上去后,虽无下文,但从中却不难看出任顺生对这项公益事业的满腔热忱和拳拳之心!
由此,更让年近八旬的他声誉日隆!他也为自己能在晚年发挥余热,为村子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而倍感自豪和欣慰!
至此,纵观任顺生的一生,可用“砥砺人生”来形容。
76.砥砺人生
任顺生坎坷曲折的创业经历和高贵品质,早在十余年前就引起了周至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最先报道他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的,是2001年由刘冠坪写的报告文学《激扬人生的前进曲——记哑柏镇西古木器厂任顺生》一文。
文中开头前两段如是写道:
“哑柏,这个古老的集镇,不只是发展经济的重镇,同时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中心。大凡来哑柏经营生意的人,初来乍到,都误以为哑柏的‘风硬’而感到害怕,可谁又能知道,凤硬凌弱枝,浪大淘金子,一个个从哑柏这个大市场冲出来的人,练就了一副副铮铮铁骨,浑身上下充满正气,满载着崇高的社会道德的美誉和丰硕的成果走向了社会。
“年届六旬的任顺生就是在这个大市场中经受了严格锻炼和考验,成为了一个有社会主义道德和为人类不断无私奉献精神的先进人物。”
对于任顺生如何办厂,文中这样写道:
“建厂初期,身无分文,只有一个电刨子和自己平时用的一套木工工具。他自己先一个人干,以他精湛的技术和诚恳的态度试探着市场的信息。人常说:好货不愁卖。加之他为人和善,服务周到,不到几个月,在哑柏镇就站住了脚跟,有了市场。此时的他,并没有盲目。他从银行贷了28万元,雇佣了2个帮手,利用滚雪球的办法,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奔,他把第一年挣的钱,一部分用于购置部分工具,一部分用于按期归还贷款,这样就得到了银行的信赖。自此以后,用多少,贷多少,贷多少,还多少,以此方式,不断地盘活着周转资金,扩大着自己的业务范围。不几年,一个让人不起眼的小木器厂成了哑柏镇最大的木器加工厂。
“建厂几年来,他生活从不搞特殊化,穿的还是平常的衣服,和职工一起吃,一块干,和员工打成一片。
“在木器经营上,他多次向主管销售的儿媳妇任新利说:‘卖家具要看情况,只许降价,不要抬价,有人实在困难,照本钱卖给就行了。’
“由于任顺生心肠好,厂子里的工人一直稳定。从建厂就参加工作的至今仍在,成为技术骨干。近十年来,从他手下培养的学徒,有的成为技术能手,有的自己办起了木器加工厂。同样在带动和发展着后备力量。正在不断地圆着他让大家都富起来的梦境。
“徒弟离厂之时,他总是语重心长地说:‘好好干,把住技术关,质量关,热诚服务,才是出路。’
“徒弟们深切体会到:任师傅开了10年的厂,虽说没挣多少钱,硬是把道德看得比钱重要。之所以他在哑柏这个‘凤硬’的地区,能扎住脚,受到大家爱戴和尊敬,都是他忠厚老实、乐于助人的结果。他们各自走上新的岗位,把任师傅的话牢记心间,作为座右铭,创造着一个个辉煌的业绩。”
对于家风家教,文中简明扼要地说:
“他对自己的家庭要求很高很严格。对儿子的教育从不马虎,让他们学会怎样做人。大儿子任炼斌沿着父亲的路子走,心怀坦荡,勤奋好学,大学毕业后,在当地任教,后调入周至县委政策研究办公室,几年后,又担任新农村办公室主任。”
无独有偶,再次全面报道他创业的先进事迹的,是十余年后由全文武写的报告文学《白手起家历艰辛造福桑梓暖人间——记哑柏西古木器厂厂长任顺生》一文,还被周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刊《盩厔文史》杂志予以全文刊载。
有人不禁产生疑问,为何任顺生创办的西古木器厂生意竟会如此火爆呢?这从他的行事风格中就不难找到答案。
对此,文中如是写道:
“为了赶工期,他便降低利润,给工人加倍付工资。个别工人因加快工期就放松了质量意识,他坚决予以辞退,确保了产品的质量。适应潮流、提高工艺是他不断创新的根本,每年他都要带领技工外出考察和参观,不断更新设备,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所以他们生产的产品始终代表着西北地区的最高水平,赢得了西安、宝鸡等地顾客的赞誉。
“工人是企业发展和兴旺的根本,办企业二十多年来,他先后解决了近三百人的就业问题,他经常对工人说这样一句话:‘现在在我的厂里好好学手艺,将来一定要给自己办厂。’从厂里走出去的徒弟办厂,他不仅出资,扶上马,还要送一程。西古木器厂工人工资水平和待遇总是位居全县的最前列,就是在办厂初期和低谷期,他都要借钱为工人按时发足工资。工人家里有事,他送钱给物,处理家庭事务期间工资照发,他的所作所为把有的工人感动得跪下。企业发生工伤事故总是难免,不管责任在谁,治疗费、陪伺费、工资,他全部承担,之后还要给一大笔营养费,这些工人最后还都执意要回厂继续工作。几十年来,从来没有工人因为工资闹别扭,好些工人一直从办厂干到现在,如今由于企业转型,规模缩减,不得已才精简了部分工人,好些工人都是含着泪水离开的。”
看了这些如实报道,读者不难发现任顺生的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人品高洁。
其实,除了报道的这些闪光点之外,任顺生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特点,就是宁愿给人家多干点活,也不愿和别人讨价还价,斤斤计较,制造是是非非,出于人情世故考虑,甚至于还经常少收工钱。回家后,他的妻子经常埋怨他,说他是个软货,而他却对老伴宽心说:“人有一亏,天有一补。”
除此而外,他对教育子孙,也言辞剀切。
“人生切记: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要牢记当年艰苦岁月,才能珍惜现在。”这是任顺生经常告诫儿孙的一句话。
通过这些点点滴滴,就不难看出,任顺生之所以能成为优秀农民企业家的端倪。
纵观其平生,可以这样说:任顺生走过的人生路是艰难曲折的,是催人奋进的,是成就非凡的。他百折不挠,在接二连三的历险中化险为夷,愈挫愈勇,并以高尚的情操和高洁的人品赢得了人心,成为了“砥砺人生”的光辉典范。他不仅是青化镇的骄傲,也是哑柏镇的自豪,更是周至县的荣光。
初稿于2019年10月24日-2022年12月20日
终稿于2023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