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影楼旧事>第二十二回 一场大火

第二十二回 一场大火

作品名称:影楼旧事      作者:心意满庭芳      发布时间:2023-08-19 10:01:12      字数:5988

  沁园春词:
  玉漏沉沉,银缸耿耿,月淡云轻。
  问天际河鼓,离情脉脉,机丝织女,此夜盈盈。
  望断双星,迢迢汉水,何限幽期隔岁盟。
  西楼畔,把柔肠宛转,暗结丁丁。
  乌啼窗外鸡鸣,记起舞回廊花露零。
  尽鸾笺小字,鸳衾薄酒,红牙新曲,凤管严声。
  珠箔飘灯,兰房坠粉,愁到无聊倍易惊。
  伤心处,又梧桐落叶,蟋蟀凄清。
  话说赵伯的马帮经过茶马古道往来于汉中和云贵两地,主要是以茶易茶。赵伯将汉中的紫阳茶卖给云贵地方的茶商,回来时,又买回当地的晒青紧压茶,其中主要有普洱茶、乌龙茶。这些云贵名茶在当地很便宜,而紫阳茶却很贵,这样一来一往,里面有很大的利润。赵伯带着三个女儿走了几个来回之后,路子已经跑熟了,两边都建立好了销售网络,生意做得很顺手了。这样赵伯的马帮就成了茶马古道上的一个有名的大马帮了。赵伯有不失时机地买了一批骡马,招了一些新人,规模也越来越大了,到了一九四二年前后,其规模比徐觉民的马帮还大,赵伯一家发财了。不提。
  话分两头,吴志忠在跟随赵伯的马帮期间,多次游览了茶马古道沿途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看到了许许多多的的风俗各异的古老传统的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在摄影的过程中思想得到了升华,获得了很大提高,摄影技术日臻成熟,拍下了一大批精美的作品;尤其是茶马古道的题材,更是名闻一时也。不仅如此,玉华、玉芳、玉琴三姐妹也跟志忠学会了摄影,而且摄影技术也有很高的水平。开始志忠还是每次都一同行走在那茶马古道上,后来照相馆里的事情忙了,志忠就没有和赵伯的马帮一起了,志忠回到了照相馆和舅舅一起打理。不提。
  光阴似箭,不觉三年,现在,汉中的摄影业有了很大发展,除了原来中山街郑鸣玉的《南郑玉光照相馆》外,汉中东大街又先后成立了五家照相馆。一家是位于钟楼附近的潘宝德的《国光照相馆》,一家是在石灰巷路傍的任福林的《大上海照相馆》,一家是靠近四川会馆的潘小夫的《长江照相馆》,一个是位于新街口的董卜一的《启新摄影社》,袁文林的《正大照相馆》靠近东门桥。这几家照相馆的老板都是摄影行家,而且各有绝活,事有凑巧,当时有许多大中学校迁入汉中,这些学生每年都要照一些证件照、毕业照,数量多,时间集中,这可肥了照相馆了,各家开的红红火火。不提。
  单说袁文林开的这家照相馆,虽然不是最大,却很有特色。照相馆是一套独立的二层小楼,袁文林把照相馆布置的很漂亮,大大的玻璃橱窗里轮番摆放着很多名人、明星的放大照片。时时引得路人伫足观看。每到夜晚,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不停地闪耀着,“正大照相馆”几个醒目的大字,竖向排列,从二楼直至一楼,显得格外耀眼,成了东大街上一块最耀眼的招牌。
  且说开业不到半年,由于袁文林是有名的摄影师,因此有许多青年人想跟他学习照相技术,这时照相馆的业务也一日比一日多,也真的需要人手。所以袁文林又收了两个徒弟,一个叫李阔庭、一个叫李深。现在加上原来已经出师的弟子郑崇彪和外甥吴志忠,正大照相馆已经有了五位工作人员了。再者说袁文林有着多年的掌门经验,轻车熟路,人脉也广,小小照相馆很快步入正轨。门店虽不大,小照相馆办得是有声有色。
  且说《正大照相馆》的街对面有一家修表店,老板姓王,专门经营修理手表的营生。王老板有一个本家的侄儿,名字叫王芝富,跟他学习修表。
  这小伙子年方十六岁左右,瘦高身材,机灵洒脱,活泼好动,还带着几分青少年的稚嫩与顽皮。这小伙子负责收活、交货,每天都坐在门店里,因为马路不宽,虽然隔着一条马路,对面《正大照相馆》里的活动看得清清楚楚。一开始,小伙子没有当回事,日子长了,小伙子有个感觉,对面照相馆里几乎天天是顾客盈门,热闹的很。自己的店面非常冷清,有时十天半月才来一个主顾,而且大都是一些小毛病,也没有什幺技术,就是清洗一下,上上油等业务。若手表真有大的毛病,他也不会修。这小伙子平时很清闲,于是他就跑到对面看热闹。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时间长了,这小伙子有了想法,他想改行学照相。经过一番了解,知道摄影是一门高档的技术,很有发展前途。小伙子下了决心,给他叔叔一说,他叔叔也是明白人,知道开照相馆能挣钱,所以,也很赞成侄子改行。
  这一天,小伙子走进照相馆。正巧袁文林刚送走了一批客人,正坐在藤椅里喝茶。那小伙子一进店里,袁文林就看见了,一看,认识。因为是老街坊,经常碰面,而且袁文林也曾经找他师父修过手表,对小伙子也有所了解。知道这小伙子不但聪明好学,而且为人忠厚,袁文林对小伙子很有好感。
  袁文林笑道:“芝富啊,店里不忙啊?来,坐下喝杯茶。”
  王芝富笑道:“袁师傅,我想拜您为师,学习照相。您老愿意吗?”
  袁文林笑道:“你想转行学照相,到我这里学徒是可以。不过你必须征求你叔叔同意,等你叔叔补齐人手才行,不能影响你叔叔家的生意。”
  王芝富笑道:“修表师父是我本家的叔叔,就是叔叔他让我来求您的。”
  袁文林笑道:“既然你叔叔乐意,今日你回去理个发,洗个澡,明日来店里上班好了。”
  闲话休提,就这样,王芝富便来到《正大照相馆》跟袁文林做学徒了。
  王芝富从修表店的学徒转行到照相馆做学徒,总算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终于不用整日坐在灯下,抠抠索索摆弄手表了,心里很是高兴。而是跟着师兄弟们一起,学习照相的后台技术,有时还能跟着师傅去拍拍外照,可以放开手脚,大大方方走出去,一展高大身材,好像有了英雄用武之地。正合了年轻人活泼好动的天性,甚是高兴。
  师徒几人相处的很是融洽。师傅谆谆善诱,言传身教,努力促进弟子们快速进步。
  徒弟们正值年轻,可塑性都很强。各个聪明伶俐,好学上进,争先恐后,积极主动学业务。每个人都进步很快。
  正可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正大照相馆》虽然不大,但是工作井然有序。生意稳中有进,师徒们都很高兴。
  自从《正大照相馆》成立以来,袁家的家眷们也陡增了很大的工作量。每天不光是做自己一家人的饭,还又增加了几个徒弟。一日三餐,天天买菜做饭,收拾打理,工作量着实不轻。但是每天老老少少十几口人,能够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气氛融洽,如同一家人,其乐融融。
  当年袁家又添丁进口,又添了一个女娃娃。这是来到汉中以后,新生的第一个孩子。
  战争带给人民无穷的灾难,千千万万逃难的人,就像漂泊在异乡的云。祈盼战争结束,一定要回归北平老家。所以袁文林给孩子取名叫归云。名字里包含着大人内心的祈盼和夙愿。
  异土他乡,虽然一家人都很忙活,但是能够维持一帮人的生计。也算是很不错的一种流亡生活了。
  生活按部就班,除了跑警报以外,平日里基本还是比较平静。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终有一天,意外发生了。家中着火了!
  那是1943年夏末的一个早晨,天空晴朗无云。跟往日一样,早饭毕,袁文林上班走了,三个大孩子上学去了。
  袁夫人打理完家务,与老太太一起,带着不满2岁的小归云去医院,专门去给孩子治疗胳膊上的疥疮。因为汉中地区,气候潮湿,小孩子生疥疮是常事。
  当医生正在给孩子诊疗之时,袁夫人忽然听到背后有人说,“外面着火了,就在《正大照相馆》那边”。袁夫人听闻,不由一惊:“啊!那不是我们家吗!”袁夫人立马对医生说,“这病我不看了。”抱起孩子拔腿就跑。越跑越能看清楚,火焰就是在自家的方向。
  袁夫人急了,不顾一切,直奔着火现场。原来真的就是自家的院子失火了。只见熊熊火焰裹着黑烟,腾空而起。整个着火现场已经被戒严了。袁夫人放下怀中的孩子,推开警察,掀起戒严的栏杆,不顾一切,直冲进自家的院子。只见袁文林两手抱着一个竹篓子,呆若木鸡,嘴里念叨着“完了,完了,全完了”。
  此时,突然看到夫人冲过来,才猛醒:“啊,你们没在里面?”原来是袁文林闻讯赶回家时,只从火炉子上抢出了一个竹篓子,那是南方地区专为给孩子烤尿布用的一种竹篓子。然后就再也冲不进去了,以为家人全部遇难!袁文林大喊一声“快跑!”,拽起夫人冲出了火场。
  此时的家已经完全被大火吞噬。
  眼看着消防队员用水枪喷水,火焰被浇灭了。整个院子也变成一片废墟。
  家,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所幸,家庭成员没有伤亡。
  家没有家了。赖以生存的照相馆,在火灾中也被殃及。亏得志忠年轻力壮,手急眼快,从火海中抢出了一个相机镜头,这是唯一值钱的东西,也成了以后谋生的唯一用得上的工具。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本来就是逃难,客居异乡讨生活,所租房屋及院子又遭火灾,烧成一片灰烬。一家人的生活立马陷入绝境。
  袁家大院失火的消息迅速传开。同行、老乡,徒弟,朋友,邻居们,纷纷伸出援手。徒弟董卜一闻讯后,当时现给蒸了一筐馒头送来,以解燃眉之急,以后每天都送上一筐馒头来。邻居朋友们也都各尽所能,这个送菜,那个送粥送水,先解决一家人眼下的吃饭问题。
  几个好朋友商量合计,每家分担一个孩子或一个大人,以解决一家人当时的住处问题。
  真是患难见真情啊!路遥知马力,关键时刻见真心!
  袁文林对于朋友们的帮助当然是万分感谢,但是,痛定思痛,便下定决心,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困境,为了孩子,为了一家人的生计。
  袁文林经过反复斟酌、讨论、商量,决定如下:
  一、孩子一定要留在自己身边,不能分散寄养在别人家。毕竟谁家都不富裕。
  二、尽快恢复照相馆的正常营业。照相馆的工作室白天工作用,晚上作为一家人的临时住处。以后再寻找租借合适的住所。
  三、再穷不能穷教育,正在读书上学的孩子决不能辍学。
  袁文林的决定一经说出,一家老小也都像是吃了定心丸,有了方向和目标。只是袁文林总觉得很对不住老太太。可老太太真是过来人,见多识广,深明大义,老太太说道:“你们不用老担心我,你们能克服的困难,我也能。我大老远的能跟你们来到这里,干嘛来的?就是为了帮助你们拉扯孩子的,不是来享清福的。眼下是一步难,谁的一辈子能不遇到点大灾小难呢?天下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只要迈过这道坎儿,前面就是一马平川。”
  老太太的话也像是给了袁文林吃了一颗强心丸。
  徒弟李深、王芝富也纷纷表示,师傅师娘对待我们一向不薄,师傅教我们本领,教我们如何做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今师傅一家遇到困难了,危难之际,我们哪能一走了之?我们一个都不走,也不要工资,与师傅一起重整旗鼓。等渡过了这段难关,我们不论走到哪里,师傅不论走到哪里,我们也都会去看望师傅师娘的。30年以后,李深、王芝富真的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同行朋友们也深知袁文林的人品,有责任感,勇于担当。袁文林在困境面前坚韧顽强的精神,无不感动着周围的人,好友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玉光照相馆的郑鸣玉先生支持了必要的照相器材和材料。
  花纱布公司的刘松魁送来几匹白洋布和棉花,用以做棉被。
  启新照相馆的董卜一、郑伯纯每天蒸出一大锅馒头,按时送来。
  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持。
  袁文林又租了两间不相邻的房子,作为照相室和暗室,原来的门脸白天作为营业室,晚上就成了一家人的住所。
  就这样,《正大照相馆》又恢复营业了。
  工作环境虽然简陋,但是技术不减。同行们还时常在背后默默相助,凡有外拍的活儿,或者比较大的活儿,都给引荐到《正大照相馆》来。
  有一次,袁文林要去很远的地方拍摄外照,只得跟朋友借了一辆自行车,背上照相机,独自外出拍照。一个星期之后,袁文林回来了。袁夫人离老远就看见了。在秋风中,只见袁文林身穿的那条黑绸子裤子抖抖索索,秋风一吹,只见人和裤子裹在一起,抖成了一团。她不由心里一阵寒战。着火时,当时每个人身上穿的一身夏装,就是家庭的全部财产。眼下已经时值秋日,冬季很快就要降临,一家老小御寒的衣服还没有呢,必须马上准备了。
  全部生活都落在两只手上。
  两双手支撑起一个家,托起一家人的冷暖与温饱!
  一帮未成年的孩子,如同一窝嗷嗷待哺的子燕,等待老燕觅食而归。等待老燕给遮风挡雨,衔泥筑窝。
  袁文林带领一家老小渡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袁文林以坚韧顽强的毅力闯难关。以特有的精湛的技术求生存、谋发展。以诚信至上的作风赢得顾客的信赖。以讲道德守信用的人品而获得同行们的赞誉。
  袁文林的吃苦耐劳,勤恳敬业,勇于担当的精神,感染着徒弟们。孩子们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生意一天天好起来。一家人的生活也逐渐有了着落。
  在这段艰难的时光里,袁文林深深领悟了古语的内涵和魅力。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雪中送炭,患难见真情。”
  “同甘共苦,同舟共济。”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
  “富贵不能淫,贫穷不能移,威武不可屈。”
  这些信条,袁文林深深地根植于心,成了自己人生的品格风范。也成了教化孩子的道德准则。
  一场大火,使整个院子都化为乌有。房东与房客两家,除人员无伤亡以外,其它一切都被烧完了,损失都很惨重。
  究竟起火源头在哪里,双方各执一词,但谁也都拿不出准确证据。于是,一场官司开始了。
  官家介入调查失火原因。房东是本地人,在官府任职,小有势力。袁家作为房客,是逃难至此地的外乡人,素以官家无瓜葛。肯定是处于弱势。
  天无绝人之路。危难之际,好友陶秋阳出现了。
  陶秋阳是一名律师,也是逃难至此地的异乡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些来自山南海北的流亡人群,大家都心知肚明,若不是因为战乱,这些天南地北的人哪能在这里汇聚?大家都是背井离乡之人,谁的肚子里不是一汪苦水?所以一家有事,大家都鼎力相助。陶秋阳律师就是其中的一个。主动上门,自告奋勇。并且分文不收,一定要帮助袁文林打这场官司。
  陶律师的出现,好比是旱地里的及时雨。
  经过调查取证,陶律师掌握了大量证据,胸有成竹。
  在法庭开庭之前,再三嘱咐孩子们不要害怕,千万不要乱说话,
  不知道就说不知道。
  法庭之上,原告房东以袁家的照相器材属易燃物品为由,断定火灾源头是从袁家开始的。
  陶律师据理力争,争辩道:“易燃物并非自燃物,如果没有明火点燃,就是放上几年,它也不会自燃。”
  “按照当天的天气和风向,分明是房东家先起火,刮向房客家,导致全院失火。”
  “根据房东家人的生活习惯,以及现场现状分析,起火源头是因为房东家老太爷吸食大烟,被褥被引燃,老太爷自己无力扑救,情急之下,连滚带爬滚出了屋子,才酿成大火。”
  经过法庭反复调查、调解,最后判定官司为平局。原被告双方均损失惨重,都已经烧的一无所有了。谁也不要赔偿谁了,各自谋生去吧。
  就这样,历时三年的官司以平局告终。
  这种生活大概维持了两年多,因为那一场突然大火,烧光了所有。使一家人几乎陷入绝境。照相馆难于维系下去了。
  师父袁文林深情地对徒弟李深和王芝富讲,火灾之后,生意很难维持下去了。可是你们还年轻,为师不能耽误你们的前程。好在你们已经基本学会了照相技术,艺不压身。你们各奔前程吧。今后不论走到哪里,不论干不干此行当,首先都要好生做人。
  两个徒弟都是苦孩子出身。在这两年里,学会了一技之长,对师傅是千恩万谢。临别之前,谢过师傅并表示,今后一旦有机会,定会再回来看望师傅的。
  若干年后他们真的实现了此诺言。踏破铁鞋,寻找师傅。此为后话。
  《正大照相馆》随着这场火灾也化为乌有。真可谓:
  国运不济家不幸,重建家园事必行。
  男儿有泪不轻弹,千斤重担也要担。
  书到这里,暂告一段,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