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作品名称:激情岁月 作者:叔洪 发布时间:2023-08-07 18:25:23 字数:3264
二十一
曹开利,曹立仁的长子,初中毕业了,而在他毕业的这一年,却没有分配工作的政策。身处特殊时期的他,第三条路基本都死,面前只摆着两条路。这两条路有一条是可以由他自己选择的,不仅会很容易可以得到满足,而且还会令人赞赏。一九六九年,在毛主席:“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吃闲饭”的号召下,上山下乡运动轰轰烈烈的兴起,在城市没有正当职业的都被动员上山下乡,尤其是初高中毕业的学生是被动员的主要对象,这些热血青年积极积极报名,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上山下乡,结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初中毕业的学生还有第二条路,就是继续升学,高中对这些刚初中毕业的学生来说并不太感兴趣,让他们感兴趣的是上技术学校,因技校毕业后可以直接分配工作,不用上山下乡。正因如此,曹开利对升高中兴趣并不大,也就不上心。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无用”和“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论调盛啸云上,不仅把年幼无知孩子们的头脑给搞乱了,连家长对孩子学习都不十分伤心。学校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传授知识的学堂了,知识不再被尊重,反有些被厌恶,即便去上课也不过是一种形式,根本就学不到应学的知识,读书无用让一些青少年感到困惑。
不是青少年不学,而是根本就学不到想学的知识。课堂上的老师站在讲台上不敢竭尽全力地去教学生,学生调皮捣蛋根本就不敢管。老师不敢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老师在讲台上认认真真的讲课,学生瞪着求知的双眼坐在课桌上认真听讲的氛围已不存在,认真学习的氛围已不再浓厚。过去的师道尊严已经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展而消失,中华古老的传统文化也就随着破四旧而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有文化,有知识被批作“臭老九”,学富五车者已经变成过街老鼠,臭名昭著,人人喊打。从上到下流行着一股通病“知识越多越反动”。这股风刮得那叫猛烈,由过去的有知识被人羡慕,一下子变成有知识是一种可耻。
复课闹革命,只有小初中学生回到课堂,台上讲课的老师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害怕一句话讲错会被救出来遭到批斗。不管是有真才实学,责任心极强的,还是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的,都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想法,严格按照上级的安排,按部就班,中规中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在他们的心中,只要把一天的课讲下来,不出纰漏,不被批判就万事大吉。什么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一个个谈虎色变,没人敢提。在这种教学与学习的大环境下,学生与老师几乎站到了对立面,不是老师教育学生,而是老师害怕学生批判他们。再这种现状下学生怎么能真正学到知识,不过是凑在一起混个热闹。
在这种氛围下,教室里学生寥寥无几,初中毕业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初中毕业后几乎没有几个人愿意升高中,生源太少,大部分学校的高中都已经取消,设有高中的学校寥寥无几,很多初中毕业的学生最好的选择就是去技校再混上两年,为的是毕业后能够分配工作,逃脱上山下乡。
技校毕业后属于技术工人,不在中高等学历范围之内,因其是就业的捷径,想去技校继续读书就变成一件很难的事。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技校已瘫痪,被保留下的技校很少,上技校有指标,需要按照政策规定分配的名额录取;另一方面,上技校更是有附加条件的,不是有一个人说去上就能上的。被技校录取的学生,他的家庭里,必须要有人已经上山下乡了,如果在你前面的哥哥或姐姐已经分配了工作,或者已经上了技校,那你就不再具备上技校的资格,只有上山下乡一条路可走了。如果你是老大,不属必须上山下乡的范畴,是分配工作或者上技校也在两可之间,这要看有没有指标。初中毕业后,是去一个单位上班,还是去一个技校学习,这要看你的命运,只有幸运儿这种好事才会落到头上。
曹开利初中毕业的那一年,上级恰好没有招工指标,也就是没有分配工作的政策,这也就给他堵上了一条路。在他居住的附近没有高中班,剩下的就只有在上山下乡和上技校中二选一了。上山下乡的选择权和决定权都在本人手中,上技校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却不在自己手上,而是牢牢地抓在了街道安置办公室的人们手里。
曹开利算是幸运的,首先是因为他是家里的长子。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出现了造反派和保皇派相对峙,为了显示自己是最革命的,相互间的斗争由文斗上升为武斗,全国形成了一种武斗成风的局面。出于政治的需要,更是为了社会的安定,中央文革小组决定部队支左,派出大批干部到地方,进入所有的机关和单位,后来在地方各级部门,包括工厂学校等部门成立革命委员会的时候,形成了以工农兵为主的领导班子。部队的重要性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崇拜,部队干部子弟在各方面都得到了照顾。在初中毕业学生的去向上,政策倾斜,部队领导的子女属于被照顾的对象。
曹开利沾了他爸爸是部队干部的光,两个条件集于一身,就有了先决条件。虽然具备了两个条件,并不一定就能如愿,关键是看街道和学校怎么安排了。也是事有凑巧,在以前,街道的一位负责人的一位亲属有病,久治不愈。曹开利的父亲曹立仁是部队卫生队的队长,又是资深的老中医。街道领导的亲戚得的病,得知曹立仁老军医最擅长治这种病,专门找上门儿来。曹老军医经过诊脉,一服药下去便见效果,几副药后成效显著,经过治疗病情痊愈。街道的这位负责人对曹立仁老军医感谢不尽,从此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一次闲聊中,得知老军医的儿子初中毕业,为了报答曹立仁老军医,这位街道干部找到了区安置办,曹开利就这样很顺利的被安排到技校去上学。
接近成年的曹开利告别父母,一个人背着行李走进了技校,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干涸的浩港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区被撤销,合并到南苑区。身为浩港区水产局办公室主任的司马嘉祥,面临着被重新分配的大问题。归属后的区里准备建立一个化工厂,选中了司马嘉祥,由他带队筹建。司马嘉祥一家离开熟悉的环境,来到了新的环境,随司马嘉祥迁来的一家人,先是在附近租房。司马嘉祥辛辛苦苦的奋战了两年后,化工厂终于建成并投产开工。化工厂投产后盖了职工宿舍,司马嘉祥一家也就落了户。
浩港区虽然被撤了,浩港油田却成立了。新成立的油田需要大批的打井和采油工人,司马嘉祥的长子正好初中毕业,被浩港油田招收为钻井队的职工,长女司马嫒初中毕业后上了技校。当二女儿司马芬初中毕业的时候,却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问题,那就是上面的哥哥姐姐上班的上班,上技校的上技校,下面挨肩的一个妹妹也面临着初中毕业。
按照政策两个子女中必须有一个人上山下乡原则,无论是上技校,还是招工分配工作,对初中毕业的司马芬来说,都已没有了任何希望,摆在面前的只有上山下乡一条路可走。最为关键的是,如果她下乡,很有可能会给妹妹创造分配工作或上技校的机会。处于两难之地的她,万般无奈,经过衡量,只可从大局出发,做出取舍,选择下乡。
化工厂建成投产后,司马嘉祥任办公室主任。化工厂在当地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大的全民企业,和街道有来往,再加之与化工厂座落的所在村里有联系,彼此关系不错,司马嘉祥找到大队干部,一拍即和,司马芬就下乡在家附近的双水巷村。
魏民终于如愿以偿地复员回到了阔别三年的家乡。根据我国复退军人的政策,农村入伍的战士,复原后回参军前的农村,参加生产队的农业劳动。
魏民在部队时是技术兵种,大队安排他到村办工厂,被让婉言谢绝了。他考虑的是,几年在部队里没有参加体力劳动,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回到家乡后,想到地里干农活,锻炼一下,让体能得到恢复。大队领导尊重他的意见,表示支持。
复原回到家乡的魏民,又还原到了入伍之前的状态,日出而作,日落却不一定就息的生活,每日和所有的社员一样,早出晚归的参加农业劳动。
在入伍前的农业劳动中,魏民不惜力气,下得去辛苦,不仅掌握了农业劳动的技能,学会了很多农活技术,更把自己摔打出了一副强壮的体格,即使几年没有从事农耕劳动,但基础在哪里摆着,虽然开始的几天身体感到有些累,几天下来后,慢慢就适应了这种强体力的的劳动,一切又完完全全地恢复了原有的状态,成为一个农民,而且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真正的合格农民。在村里父老乡亲们的眼中,魏民还是那个入伍前的魏民,仍然是那个干活不惜力气,不怕吃苦,不管什么累活都争着干的好社员,在村里人眼里魏民还是那个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民子的好小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