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旷古绝今一樵夫——慧能大师出山记>第六十章 一花一叶B

第六十章 一花一叶B

作品名称:旷古绝今一樵夫——慧能大师出山记      作者:能慧      发布时间:2023-05-21 19:17:38      字数:4910

  ——人,不管生在哪里,长在何处,那内里是不是既望人生绚烂如花,又羡生命沉静似茶
  三O六.茶也罢,花也罢
  云雾山中出名茶……
  眼前这流光溢彩粉昙若生在大岭山涧之旁、高山浓荫之侧,是否依然如此繁茂绚丽,人说不清楚。但同样茶叶,如生长不同地方,那茶质明显差异,定是毫无疑问的。
  因为,最好茶叶,一定有其最适宜水土。
  可这茶也罢、花也罢,你把种子带到了哪儿、小苗栽到了哪儿,它们也只能在哪儿落地生根,不但茶永远是茶,花永远是花,且茶的品质,花的姿色,它们从来都是也只能是随缘认命的。
  人就完全不一样啊!
  人,
  不管生在哪里,长在何处,那内里或总是既望人生绚烂如花,又羡生命沉静似茶;既愿终身平川朗阔,又慕百年云雾岭崖……
  虽然,人的性灵会不厌其烦屡屡提醒,人与人不同,那生命开发之地,多有一个适己根本,但无明妄念却总引人心有不甘、意有不宁。许多的人,或就可能在这种那种得失计较中迷失了自己、虚度了光阴。临了临了,或也会幡然醒悟,可那所谓痛悔,又何不是人法我牢执、欲壑难满不一表现、另类证明呢……
  人,
  不知所来所去,却知眼前目下。恰浮云偶临青空,极高极远视野见阳光灿烂不尽,察星月沉静无底,更山河壮美秀丽,人儿风致韵绝……
  世界如此美妙,生命却只一瞬,八荒之心何以安处,无边志意何能有宁。此中那功名只争朝夕、享乐顾此失彼等等等等,不仅世间一切是非善恶纷繁复杂所因,也过隙之人一生不得安宁更一切终归无奈宿命吧……
  人,
  若是有诘所来,更究所去,倏忽光阴里,那无明之妄,是不是还真就根本觉悟胜因?当然,所谓佛法意趣,或就在于一切因缘之中引人有悟一己生命开发更百年成就方便而已……
  那大师父徒儿生在佛门,长在佛门,是不是因此便于佛法有特别醒悟人虽不知,但至少对僧侣日子,那是再熟悉不过的吧。可人至今既不愿盲目归依三宝,又不肯轻率远离空门,却是于中笃然花的绚烂并茶的沉静,此中不知是于适己生命水土自觉坚守,还是于人百年无奈刻意随顺,或更是……
  想到这里,慧能放下茶盅面对老和尚缓缓而言:
  “大师父,这篱笆墙的粉昙开得真繁真艳呐!”
  “就是花期太短了。”
  老和尚随口之后,却是有些迷茫地看着慧能,不明人久久似乎有思为何开口却应之眼前时花毫不相干。
  “是啊,大师父。粉昙花期虽是不长,但那鲜艳酣畅,来去随顺,是不是还真令百年苦短之人有触有感。”
  听了此言,老和尚不由一愣:“施主是说……”
  “大师父,小辈在想。
  人匆匆百年,只要过得适性适情,还真没必要顾虑一些人为条条框框。那所谓非僧非俗之苦中,你那徒儿或更得一生随心随缘自在所益,也说不定的吧。”
  “这……”
  老和尚听了,望着慧能十分惊异,一时有些不知如何应答了。
  “大师父,
  你那徒儿既不肯盲目归依三宝,又一直决意留身佛门专意花草茶汤,小辈以为,此不仅人宅心仁厚且天机非浅,更或于佛法亦有一己定见也是未可知的吧?”
  话到这里,老和尚顿然明白今是遇上了善知识,于是片刻之后,便打定主意要把话题引向内里更深了。因为那更深之中,不但有自己入佛难透迷茫,或亦徒儿不愿归依症结所在……
  “不瞒善知识,我那徒儿打小还真有些不简单呢。”
  “哦?”
  “大概四五年前吧,我那徒儿便开始与我较真了——
  说归依法,多少还有经文在;归依僧,也有说得过去的地方;可归依佛呢,什么是佛,佛又在哪里?归依法,归依僧,终是为了归依佛吧?西天之佛,人难谋面;人心之佛,何是究竟?
  善知识你说,我那徒儿是不是有些不简单?”
  老和尚此言毫无顾忌,还真叫慧能有些讶异了。因为这类问题细细想来,不仅不知到底是谁的问题,且也不方便道给一路人的吧?但不管如何,慧能还是为老和尚坦诚和信任所感念,更为那苦益上心了:
  “大师父如此坦荡,真乃修佛之人。
  对了,还未请教大师父法号......”
  “惭愧,老衲澄彻。”
  “坦荡谓之澄,真心可以彻……”
  ——“小师父!小师父……”正这时,院外传来人高声叫喊。
  “出门去了!施主明日再来吧!”澄彻急急大声回应。
  “大师父,不是说小师父小半晌已回来了吗?”来人已进院门了。
  “大德稍候,老衲去去就来。”……
  ——这个时候,澄彻真不愿人来打扰啊!
  
  ——人心本净,人能觉净,僧侣无外红尘之中净心净行趣取非常之人而已
  三O七.老衲知之矣
  雅茗相品,对坐岂是路人。
  暮齿心结,示人必有胜因。
  澄彻于佰生慧能自觉不自觉肺腑相倾更渐渐低首下心,当然自有原由了……
  ——“还未请教大德怎么称呼,哪里人呢?”
  急急送走村民之后,澄彻一边给慧能斟茶,一边更是诚心要有请教了。
  “不敢当。小辈阿彬,山里人。”
  “大德方才说,我那专意花草茶汤徒儿,或于佛法亦有一己定见,老衲愚钝,还望大德开示一二,不知可否?”
  澄彻所言极为诚恳。
  “大师父,
  人信佛学佛修佛,对佛是什么、佛在哪里问题若于心不明,那所谓归依,是否终难有信,亦难有学,更难有成?”
  澄彻听了,片刻犹豫便起身双手合十作礼:
  “惭愧呀!徒儿的疑惑,亦老衲愚迷。今日得遇大德,万望不吝垂诲。”
  “大师父客气了。
  敢问大师父,佛陀出世,何所因缘?”
  话已至此,慧能随之起身回礼坐下,便直切正题了。
  “‘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佛以此因缘出现于世。”
  望着慧能好一会儿才转过神来的澄彻回答十分认真。
  “说得好,大师父。
  太子为求生命究竟,苦行六年不得要领。禅坐四十九日,夜睹明星大悟‘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念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念,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
  请教大师父,佛此感慨,何所寄意?”
  “人佛性本有,觉性本具,只为妄念所迷,不能显现吧?”
  “释迦牟尼是人,我也是人。释迦牟尼所悟,人也能悟。那所谓凡圣有别,请教大师父,你说它是什么,又在哪里?”
  “大德意思,是说觉即是圣,迷即是凡,一切全在人一心一念?”
  澄彻似有所省。
  “是的,大师父。
  觉即是圣,迷即是凡,一切全在人一心一念。
  因此,所谓‘佛者’,便是人心‘觉也’。人若一念幡然,又与佛何异?
  那心佛不二,人皆能佛并人即是佛、佛即是人,决非虚言。”
  “大德是说,人若一念有觉,便当下得佛?”
  澄彻于中似有恍然。
  “是啊,大师父。
  众生一念,佛也一念。人若不迷不妄,觉又何来,佛又何在?
  佛说法四十九年,只说含生离迷离妄至正之念;佛说法四十九年,又一字未说,因为那十二部真经,皆人至正自心自性而已,故‘法者正也’。”
  “‘佛者,觉也;
  法者,正也’;
  皆是皆在人的心念,那、那僧又是什么?”
  慧能于佛于法皆归心念心性那令人思启言说,更叫澄彻有所深究了。
  “大师父,
  人心本净,人能觉净,僧侣无外红尘之中净心净行趣取非常之人。世俗心行若净,亦人福田,亦为世所礼敬;僧若心行有染,岂堪众生归依?
  所以,僧者名苻其实,惟因惟由识心见性净心净行而已,故‘僧者净也’。”
  “老衲知之矣!
  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终落归依人本心本性。
  因此,
  人修佛得佛,只一心一念之事;
  在家出家,惟一心一念所存。”
  于三宝归依,澄彻此刻顿觉自己有所澄彻了。
  “大师父,
  人自性三宝,‘自心归依自性’,清净乃智慧德相,有觉即一切智始,人因此不迷不妄着落本性本然,为僧也好,在俗也罢;雄心壮志天下也好,专意花草茶汤也罢,不仅皆是有觉之正念,皆存净心之净行,更一己自然之智有明有证。
  所以,
  世上许多性情中人致力专注一心所喜、志意所悦,于此之外一切无著无求,是否也是有得生命解脱、有享百年自在,此中言觉言归,是否还有多事之嫌?”
  议论至此,慧能似乎亦有感慨了。
  “对呀!我那徒儿于俗不妄求,于佛不执迷,随缘伽蓝,专意性情,还真有近生命涅槃妙境及百年归依自心自性正途啊。”
  此时的澄彻,不但有悟慧能方才谓其徒儿天机非浅所意,更一下忆起那年人执意要换粉昙为篱笆时那痴痴神情了……
  “所以大师父,《思益经》言‘不得佛,不得法,不得僧,是谓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其不得之旨,便是勘破了一切迷妄所求,直击人生命本然之真。此自心自性归依正道,方是佛法启人济世至深呐!”
  慧能借风使帆,直指佛法究竟。
  “自性三宝,自心归依自性;
  修佛得佛,终在成就一己心性。
  那阿彬师父,佛的三身又如何着落一心一念,又何也是人自心自性?”
  澄彻虽有举一反三之思,但一生观念所缚,一时还真难完全澄彻,因此面对难得机缘,便直以师父相称进一步向慧能请益了……
  
  ——病繁莫如人,惟因人有思,百年世人身心交疾,思乃万病所源,亦当万药之首
  三O八.人与这茶真的有缘哪
  ——最早茶叶,只一单纯解毒药草药用而已,如何就慢慢演变成了品类繁多养生之汤更人精神化育、精神寄托载体了呢……
  “大师父,
  万绿皆有翠嫩,
  万叶皆有药性,
  万绿万叶亦皆具独特香醇,为何人偏偏如此好茶呢?”
  面对澄彻究底佛之三身诚恳,慧能凝目茶汤,想了又想方开口相问。
  “病繁莫如人,惟因人有思。
  茶为万病之药,是不是多在益人之思、益人之省。其于人身体滋养及心智开启,世上它物,或是无可替代的吧?”
  澄彻于茶,不仅有知,似乎更有心得。
  “说得好,大师父。
  人生在世,无有不病,身心交疾,思乃万病所源,亦当万药之首。
  益思之茶,于中的确功不可没,可茶与茶总有不同吧?”
  “当然。
  世上诸茶,风味各异,功效也有相左。
  但阿彬师父,其益思品性,好像却没什么分别吧?”
  “所以大师父,佛的法身,人的法身,与茶品性,也有相类之处。”
  “也有相类之处?”澄彻听了一愣。
  “是的,大师父。
  人,
  无论贵贱、贫富、智愚、妍媸、寿夭等等天差地远,但佛性本有,却是一样的吧?”
  “‘法性空寂,名为法身。’
  缘生缘灭之人,清净本性无二,的确没什么分别。”
  澄彻于之,当然无疑。
  “红茶绿茶皆是茶呀!
  大师父,人正邪、善恶、迷悟、凡圣等等,是不是皆由世人自性自成?”
  “阿彬师父,
  贫僧有知茶的品性与人法身相类所义了。”澄彻片刻思维一下恍然。
  “说来听听,大师父!”慧能满心期愿。
  “茶之为茶,一样茶叶,不同制做,便成了相异茶品。之中茶不自知,也无从自主,但其一样茶叶并益人之思毫无二致。
  而千差万别之人佛性本具,凡圣等等完全在己。虽那法性空寂有知有证惟人识心见性,但之中性本清净且能自觉自主无有任何不同。”
  “说的太好了,大师父!
  清净法身,世人本性,凡圣无有任何差异。可人于中识心见性,却有迷悟不同,因此凡圣在己,一念而已。人若觉悟一己清净本性,何又不是一念等佛法身了呢?”
  “那报身呢,阿彬师父,人又何能一念等佛圆满报身?”
  面对内里最大困惑,澄彻一边给慧能斟茶,一边切切究诘。
  “人与这茶真的有缘哪。”
  慧能端起茶盅,先言后品。
  “此中缘在何处?”
  澄彻闻之,又是一愣。
  “茶的滋味,在人细品;茶的神韵,更人深心交融厚赠。
  大师父,佛陀安住常灭寂光,有享生命完满,是不是可谓因智透彻了善恶、得失、苦乐、生死等等人那与生烦恼而得一切豁然、一切解脱、一切自在呢?”
  澄彻听了,一下有悟:
  “阿彬师父,你是说佛的圆满报身不离现世,或曰因智而享生命当下便是报身?”
  “说得对,大师父。
  佛的报身,不但在佛智慧,更落智慧开发、智慧受用。
  而人学佛以求觉悟,不就为能和佛一样解脱生死、自在人生吗?”
  “对呀!
  醇茶滋味有享、神韵有品,的确只在有心之人。
  就说世代相传那些最为简单人生道理吧,也须一己有切身经历更体味之后或才能真正受益身心。人虽法身本具,若不用心勘破无明,终还是一生烦恼无尽,那一切解脱自在有享,便决定与人无缘呐。”
  “所以大师父,人若一念觉悟清净本性,便能于善恶、得失、苦乐、生死等等不著而有享生命安乐之恒、有得百年自在妙境,此与佛陀圆满报身又有何异?”
  “我知化身矣,阿彬师父。”
  至此,澄彻已然澄彻。
  “请大师父言之。”
  慧能当然满心期待了。
  “茶的品性,惟在红茶绿茶白茶等等具体茶色之中,若无眼前这盅香醇可口实实茶汤,茶的品性便无从谈起。
  而佛的法身更圆满所报虽自性自悟、智彻智享,但若无慈悲无量具体善行,人又何从知佛学佛?
  因此,善行即佛行,善行即佛的化身。”
  “就这个意思,大师父。
  佛性即法身,智彻得报身,善行为化身。三身集一身,一身为三身。佛的三身,全在人一念幡然识心见性。
  娑婆世界里,人法身本具,觉否在己,一切惟落世间善行。此善之所以为佛化身,就在此善无我无执、无得无著,唯人至净一片慈悲之心……”
  ——“说得太好了!”
  繁茂粉昙篱笆墙外,这时突然传来人异常激动叫好声音。
  “是我徒儿!”
  澄彻欣喜之中一下起身……
  ——晚霞散金,籐萝泛彩,粉昙辉映,更茶香氤氲里不知什么时候,那出门归来的苦益小师早在花丛背后静静聆听慧能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