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古槐记忆>后记

后记

作品名称:古槐记忆      作者:瓦工      发布时间:2023-05-19 14:17:14      字数:3337

  一
  怎么在50多岁的年龄了,又想起写小说呢?其实,年龄越大,记忆里的事情越清晰。越是年龄大,就越想把他记下来。在写作的过程中,已经遇到许多我说不清楚的东西,再想问一下老人,老人不在了!我想,我现在想不起来、弄不清楚的东西,年轻人就更没有机会搞清楚了。于是就想,我有义务把自己知道的事情、把自己这代人的经历、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告诉后人。
  从动心写这个东西,到现在,断断续续,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了。开始想,后来写,后来写不下去,到最后搓成堆,费了好大的劲。在这个过程中,也想了不少、学了不少东西,至少充实了生活。
  当我们亲眼看到或亲耳听到一个人突然发迹或突然落魄的时候,当我们亲眼看到一个家族突然兴旺起来或突然衰落下去的时候,当我们从祖辈或父辈那里亲耳听到或从自己的经历中亲眼看到身边的人在民族危难时刻或勇敢或猥琐或无动于衷的撼人心魄的表现的时候,你自己就不由得心动了!于是,就会以你自己的方式,或参与其中,或呐喊助威,或秉笔留痕!这大概就是硬着头皮写下这些文字的内在动力。
  具体的过程是这样的。
  有一次,我的同事王莉和张利萍在办公室聊天,问我退休后做什么,我率性答到“写回忆录”。王莉心直口快,说:“那你现在就可以写啊!”我没有说什么,但是,当时心动了。办公室的笑谈,引发了我写作的真实动力。后来,我就开始着手准备资料,思考写什么了。当然,不是我经历的回忆录,而是抗日的故事。第一稿形成时大概三万来字,自己怎么看也不像小说,又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又不好意思示人。这时,我同李燕燕在一个办公室做党建纪检等工作,就让燕燕看了看。聊天时,她曾说自己没事了爱看网络小说。我说:你硬着头皮看看,感觉有什么问题,就直说。她年轻好多,当然,不会说什么,只说“开始没有看出写的什么,另外,桂春的形象不鲜明。”后来我想,她虽然说的简单,甚至有些轻描淡写,但是,确说出了真谛。小说要快速入题,要不谁往下看;人物是小说的灵魂,人物形象不鲜明,是什么小说?她这简单的两句话,一针见血地说出,我写的东西把小说的两个大毛病全都占了。就这样,一个作者一个读者,之后,就束之高阁了。
  过了多长时间,大概是2018年,我在单位参加了一个城中村的拆迁,放下工作,黑天白夜的做村民工作,对我思想震动很大,一下子又带回了农村的生活。我就对李书记及其他同事说,震动很大,回头有时间,把这段经历写下来。后来,就把这些经历记录下来了,写了大概三万字的《拆迁》。这次脸皮厚了,让捍平、王莉、永芳等同事都看了,但是,大家忙,文字又不生动,大概没有人感兴趣。捍平给我修改了多处,因为办公室工作忙,我没有来的及修改,又束之高阁了。捍平的修改让我知道,创作不是个集体活,是个体的思想。捍平的写作水平很高,是单位的一支笔,我想让捍平在大思路、整体上提一些建议,但是,他在微观处费劲改了一些语言。总之,我没有往下进行,忙于工作了。
  二
  虽然因工作忙而没有动笔,但是,这两个半拉子的东西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转悠。一旦闲下来,就想,甚至领导开会时的讲话、读书时的偶然灵感、同事们的玩笑故事、家里家外的人情世故都在有意无意之间,让我想到书里的故事,我刻意安排的情节无意间和现实的说笑就联系在了一起。不知道哪一天的瞬间,我想,这两个故事,完全可以放在一起,解放前村里抗日,现在拆迁,当年是爷爷辈抗日,今天是孙子辈拆迁,当年过穷日子的老人是为了今天孙子的幸福抗争,今天的孙子们正好要回答长辈们的期望。就这样,形成了上下两部。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就激励自己,一定要完成这个文稿。于是,见了朋友同事,就说,退休后要写回忆录。有的同事就问,写了没有?就这样,倒逼自己被动要写,要不,就说话不算话了。许多事情都是逼出来的,当自己没有毅力的时候,就要靠别人倒逼自己。其实,开始是设计了上中下三部,中间有一部写入社到改革开放后分地,由于我没有经历,也由于中间的一段让人伤心的事情多,所以,我就没有涉及。
  现在,上下两部分算是完成了,至于有无可读性,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心理没有把握。不过有一点,书中的故事大多是真事,我只是换了地名人名(书中真的地名人名不少,但是,不能和事联系,事不能和人联系)而已。甚至有些现实的故事更精彩,我的表达能力不足,反而简化了。
  通览全篇,就是以大槐树为见证,记录了逍遥村的多个人物的命运,村子存在两千多年,最后融入了城市,这个过程中的人与事,事与理,告诉我们什么呢?我客观的记录下来,读者自然会有认识,有想法的。
现在,掩卷沉思,有一个人,和村里人没有关系,但是,在我幼小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如果写中部可以写这个人物,因为他在70年代就死去了。我还想在这里提一下,提一下这个村里人不知道他的名字的人,一个下放到我们村子的大学教授。当时,人们叫他老油根,大概是棉袄上都是油腻,多年没有换洗。这个老头鲍鱼眼,戴一副高度的老近视眼镜,据说会日语等几种外语。他住在我家的小巷子的尽头,和一个叫和平的城市知青住在一起。据说,和平经常虐待他。他是右派,还是反动学术权威,我们都不知道,只记得他随着村里的农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实话说,村里没有批斗或殴打他。我记得,在一个严寒的冬天,这个老人去世了,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村了为他添置了一口水泥棺材(当时是最低的待遇),埋在了我们村东的古砖窑的旁边。再后来,坟也没有了。今天,社会好了,我想,我们永远不能再出现老油根的事情了。
  本来想在公墓后加上一章这个内容,写文革和骆正祥对话,文革出费用将老油根的坟迁入公墓,让骆正祥回忆老油根、知青及70年代的岁月。在写的过程中,不好把握前后的结构,最后放弃了。如果不在这后记中提一下老油根,我心里总过意不去,虽然,他与逍遥村关系不大。
  三
  放眼大槐树的记忆,又何止一个老油根呢?看看其他人与事的经历也是一样,干这个的、炸鬼子炮楼逼伪军炮楼投降、王秀亭要砍死孙子、桂春的棉鞋、桂成的咸菜、右派言论、家里有病人们、证上少了一个“4”等等等等,都是真实的经历。我想写下这些文字的价值可能在于,面对命运的浮沉或是死亡的伤痛,我通过拙劣的文字记录下来了,尽量让后人从这些故事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正确地认识人生的意义。以史为鉴,可知荣辱,以人为镜,以明得失吧!
  除了上述的故事,平时开会、聊天的一些事情,我也加到了书中,也可以说是领导和同事的故事成就了这个文稿。拆迁会上的讲话大多是裴局长的原话,说“在抗日时期,这样的情况把孩子送给老乡”是刘局长的原话,说“我是执行公务,你是抗拒执法”是常局长的原话,做王清田的工作的谈话大多是李书记当时的原话,拆迁中明辉和宋文明的原型也是区里的干部,“从核桃树是摔下来的”是郭局长小时候的经历,如此等等,都是因为平时工作经历而思考,因为思考而产生写作动力的。
  还有,那些凶杀、涉黑、发疯、痴情都有原型,只是我文笔不佳,表现不足。这一点,熟悉的朋友读的时候会发现。
  对单位领导提供的工作平台、同事们的鼓励、同事们的友好相处,表示衷心的感谢!
  四
  对于整篇的结构设计,有这样几层关系。
  全篇写的是王姓本家两个家庭的近百年发展变迁。上部写围绕王桂春、王桂林一个抗日一个投降写,同时,写了谢子诚、贾凤桐、白莉莉、苗雨成等人物。下部写的是抗日时那代人的孙子,以王文革和王天利为主线和代表,村干部的腐败、王清田的算计、区里干部的敬业等等,通过这些,反映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变化,农民的形象改变,社会的巨大进步,直到农村融入城市。在思想脉络上,上部写面对家仇国恨,上辈人慷慨赴死,但,也提到了形式主义的危害;下部写思想教育要跟上,要强化基层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思想教育工作。虽然想是这样想,但是,落实到具体的设计、表达和安排上,有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自己也没有把握。简单说就是矛盾冲突不明显,故事吸引力不够。这是个能力的问题,只能在下一篇中改进了!
  感谢江山文学网提供的平台!感谢寒妹妹很一般老师的热心点评、编辑与指导!感谢张华设计的封面!
欢迎大家批评斧正!
  2023年5月18日

  2017年写成上部不足3万字的第一稿。
  2018年完成拆迁后,写下部第一稿,不到3万字。
  2022年,疫情严重,在单位吃住,时间相对充裕,梳理人物关系,把没有关系两个稿子合并成一个,完成初稿。
  2023年春天,修改校正完成。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