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江海潮涌>第六十二章 思贤若渴

第六十二章 思贤若渴

作品名称:江海潮涌      作者:辉荣珍      发布时间:2023-02-25 16:48:29      字数:4522

  陈麟老师知道应声和应梅是亲生姐弟后,既为这对才子佳人未能结为伴侣而惋惜,更为他俩没有铸成大错而庆幸。当年毕业分配时,应梅为了和应声在一起,而放弃了留在海通师专工作的机会,改派去了柳桥中学任教。现在情况变了,应梅文学功底那么好,在基层中学任教太可惜了。陈老师思贤若渴,向校方力荐应梅,想调她到农专语文组工作。校方对才华横溢的应梅颇为赏识,便同意了陈老师的建议。
  应声送应梅去农专报到上班,借此机会,正好回访母校,拜见恩师。陈老师邀请应声、应梅去他家吃饭,二位也不推辞,带了些农村的土特产就登了门。
  “咚咚咚,陈老师。”应声边敲门边喊。
  “好啊,是应声、应梅来了,快请进。”陈老师打开门高兴地说。
  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陈老师家的陈设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包括客厅的小方桌和那四把椅子。小方桌的油漆斑驳,桌面已裂开了一道道缝隙;椅子脚的连接处已经缠上了加固的铅丝,坐上人都有些摇晃,发出吱吱嘎嘎的声响。但是至今也舍不得更新,因为老师和师母想念儿女!这是两个孩子每天做作业和一天三餐使用的桌椅啊,睹物思人,留着念想。所以,说什么他俩也不肯换掉这小方桌和四把椅子啊。
  师母忙了一桌好菜,陈老师从床底下摸出一瓶老酒,招待得意的两位门生。
  是茅台啊,应声可从来没有喝过这么好的酒。其实,这哪里是饮酒,分明是浓浓的师生情谊啊。
  师母目不转睛地盯着陈老师,而他斟满两杯酒,默默地将酒洒在地上。陈老师夫妇只要是在家喝酒,都不会忘记给他们的儿女也满上杯。
  “都过去了,来,我们喝酒。”陈老师边说边给应声、应梅斟酒。
  “感谢老师,能在老师手下学习和任教,是我莫大荣幸。”应梅起立,端起酒杯,毕恭毕敬地敬酒答谢。
  “应梅不胜酒力,姐姐的酒弟弟喝了。”应声起立,一饮而尽。
  陈老师说:“应声,应梅已经到农专工作,我放心了。而你在基层,让我牵挂最多。你介绍介绍你的工作情况。”
  听了应声讲述他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后,陈老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干得好啊,我和师母敬你一杯。”
  “不,不,这反过来了,应该晚辈敬老师、师母才对!”应声有些被动地说。
  “唉,这是庆祝白龙港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酒,得老师来敬。”
  从陈老师的敬酒中,其实折射出一位高级知识分子深深的忧民情怀,这又让应声、应梅更加敬重这位恩师。
  “经济发展和学术研究一样是无止境的,应声,你取得了点成绩可不能满足啊,下一步有什么设想?”陈老师带有鼓励鞭策的语气说。
  “有,准备关掉土窑,研发中央空调。”应声回答说。
  “中央空调?”师母有些疑惑地问。
  “是的,我们已经做了市场调查,前景广阔。”
  “前景广阔是肯定的。应声,你知道吗?中央空调在欧美已历经百余年历史,早已进入成熟阶段。但是在我国中央空调市场才开始有外资品牌产品进口呢,投入生产谈何容易呀。”
  应声被师母的话镇住了,他不敢相信,师母怎么能说出这么专一懂行的话来。
  陈老师看着应声木然的脸神,哈哈大笑:“你还不知道吧,你师母可算得上半个空调专家。我内弟是全国著名的空调专家,高级工程师。你师母啊就这么一个弟弟,她对他关怀备至,大事小事都要管,就连工作上的事她也要问一问。有的很专一高深的东西,她根本听不懂,也得让弟弟讲给她听,不然她不放心。姐弟俩感情深厚,一见面弟弟总是不厌其烦地介绍他的家庭、生活、工作,甚至科研成果,姐姐津津有味地侧耳细听,还不时提问。书信往来也是如此,每次都要写很长的信。”
  “你内弟尊姓大名?肯定功勋卓著吧。”应声问。
  “他叫马言骏,现在天津工作,你师母总是唠叨让他调回海通,他也很想回乡孝敬双亲,又能和姐姐团聚,但是他觉得海通没有用武之地。也确实如此,让你师母说说他的成果,你就知道海通不适合他了。”
  师母眉飞色舞,如数家珍:“我这个弟弟是我们马家的骄傲,你看他:五六十年代主持国家重点工程设计,最早在国内大型工程中采用空调净化技术。同时,编写了国内第一部《空调与制冷》设计手册。文革开始后主动调到天津在大学任教。最近研制成功中央空调洁净技术四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成果多个奖项。”
  “真了不起啊!”应声发自内心赞叹。如果白龙港能有这样的人才,还怕造不出中央空调?那与二二〇厂合作就会成为现实了。
  “可是,我这个弟弟很倔强,他说他这一辈子离不开空调事业,不能发挥专业特长,他绝对不回海通。他是个孝子,从上大学到现在,在外面漂泊了几十年,也很想回来,他说不管什么单位,只要有用武之地他就回来。”
  应声心里在遐想,能调到白龙港村就好了,他又嘲笑自己,一个空调专家又怎么能来名不见经传的村里落户呢,凭什么给人家保障?
  “老师、师母,我们有好多问题要请教,想见见马工可以吗?”应声请求说。
  “当然可以,我弟弟是个热心人,家乡人去找他咨询中央空调问题,他一定很开心。他还经常问我,海通有没有企业进口德国的空调机组,有没有工厂开发中央空调产品。我只管教书和围着老陈转,哪里知道这些?家乡搞空调,他一定会支持。这样,我把他的地址告诉你,你们直接去天津找他,我再写封信带给他。”
  自从知道自己凄惨的身世后,应声第一回这么高兴,作为姐姐的应梅心中有着说不出的喜悦,她的心放下了,应声将会咬住中央空调不放松,一定能占领这块高地。她默默祝福应声成功,又默默地感谢老师和师母,给应声带来了发自内心的灿烂微笑和研发中央空调的巨大动力。
  应声从陈老师家回来,满脑子想着师母的弟弟,产生了尽快见到马言骏的强烈愿望,他仿佛觉得白龙港村能否研发出中央空调新产品,能否顺利与国营二二〇厂合作,与这位专家密切相关。
  他急不可耐地去找老赵,而老赵脑海中想着从德国进口的组合式中央空调机组。这次参观市合成纤维厂进口空调,收获颇丰,给老赵增强了成功研发空调机的信心。但是,村里现在都没有空调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就连设计制图的人都没有,怎么研发?他忽然想起了总厂驻机械分厂的技术员董纪术,人家毕竟是搞机械设计的,和他探讨探讨也许会有益处。老赵兴冲冲地去找纪术,机械分厂厂长告诉他,纪术请了几天事假,老赵有些扫兴。
  应声急着去找老赵,想把空调专家马言骏的情况告诉他。在村部未见老赵的身影,自途说刚刚他还在的,不知去了哪儿。柏青刚进门,知道应声正在找老赵,便告诉他说,赵老去了分厂。正说着,老赵回来了,四个支委碰到了一块儿。
  老赵说:“参观合成纤维厂收获很大,也增强了研发的信心,但是问题是没有研发的人才。内行看门道,外行只能看热闹唻。人家德国的东西再简单,你不懂行也看不明白。如果是空调方面的内行,看了人家的东西,就能在脑子里和自己想的东西发酵,也许能形成研发思路。参观回来后,我与二二〇厂的专家通了电话,觉得人家的建议很有价值,要想方设法引进人才,哪怕一两个也行啊。”
  “我正想说这件事呢,送应梅到农专报到,在老师家闲聊,说起了陈老师内弟的事儿。师母的弟弟叫马言骏,在天津工作,是空调方面的专家,我想会会这位老乡,也许能得到启发和帮助。”应声说。
  “那就把这位马言骏调到村里来呗。”自途不假思索地说。
  “对啊,我赞同,没有人才不行。”柏青附和地说。
  “唉,哪有这么简单的事,还是先拜访请教吧。”老赵说。
  大家都赞成老赵的意见,应声和老赵准备去天津。乡党委书记广志虽然是应声的哥哥,但是应声公事公办,还是专程去乡里向广志请了出差的假。
  应声和老赵从柳桥长途汽车站登上了汽车,颠颠簸簸地往海通轮船码头赶。汽车从海潮县地界越过运河桥,进入了海通市郊区钟秀乡,文革时称东方红公社。从运河桥到小石桥也就两三公里长的路段上,集中了二十多家乡办、村办、组办企业。当然也有是文革前创办的,比如曾经关押陈麟老师夫妇的淀粉酒厂和关押他们女儿的运输站等,但绝大多数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创办的。日化、纺织、服装、橡胶、玻璃钢、金属制品等厂都形成了规模。更让人眼热的是,沿途还有十几个在建项目。
  让应声不能理解的是,运河桥的北侧冷冷清清,从柳桥至运河桥四十多里路,就没有见到工厂。而运河桥的南侧,工厂鳞次栉比,一片繁荣景象。看来,相同的政策,不同的理解,其执行结果大相径庭啊。
  应声和老赵下了汽车,来到海通轮船码头。距离开船的时间还早,应声拉着老赵去参观南天大酒店施工工地。哇塞,十七层,是海通最高的大楼。虽然楼高,但应声一点都不动心。他想,在白龙港村就是有钱盖三十层的大楼,离城远没人住也没有什么价值,人家盖高楼是有区位优势,没有可比性。
  应声关心的是造价那么高,钱从哪里来?难道乡村有这么多钱吗?这是不可能的。应声问得工地上的人都嫌烦了,也没有问出个所以然。难怪,人家是搞建筑的承包方,哪里知道发包方的资金来源?应声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他们来到大楼筹建处,看样子那些人都是乡村派来的干部。应声礼貌地去打听资金来源,人家说是“农民截肢的”。应声一愣,那人知道应声听不懂海通话,便指指桌上当天的海通日报,意思叫他自己看。“发展经济新事多,农民集资盖大楼”醒目的标题跳进应声眼帘。他一口气把报道读完,显得异常兴奋,也许是对他有什么启迪?
  应声和老赵乘船来到上海,搭上了去天津的火车。一下火车,依着地址指示,马不停蹄地找到马言骏的家,可是家里没有人。应声想,也许出去晨练,也许买菜什么的。就在楼道蹲守,总得回家的嘛。他又从口袋里掏出字条,反复核对门牌号码,确认无误,就安心等候。
  两三个小时过去了,亦不见人影。应声想不能把老赵饿坏了,自己也已饥肠辘辘,于是他买来了一包天津麻花。能吃上天津特产,也是此行的一个收获。他俩正在楼道里吃着麻花儿,只见从楼下走来了一位中年妇女,叫张凤。她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他们。他俩略显尴尬,赶紧收起麻花。
  张凤一边从口袋里掏出钥匙开门一边问:“你们找谁呀?”
  “我们从海通来,是陈麟老师介绍来找马工的。”应声回答说。
  “噢,是姐夫介绍的,快进来坐。我是言骏的妻子,可是不巧,他今天十二点的火车去深圳开会。大早就提着行李去单位加班,然后直接去火车站。”
  应声一听,额头上都蹦出了汗珠,大老远赶过来,跑了个空趟。
  老赵却说:“应声,别急,现在才十点多钟,赶紧追到火车站去。”
  “对对,赶紧走!”应声着急地说。
  “别急,你们认识他吗?”张凤说着到房间取了一张照片,“你们看,这就是我家言骏。”
  应声和老赵仔细端详言骏的照片,把大概模样强记在脑子中,告别后火速赶往火车站。
  火车站大厅里,去深圳的检票窗口正排着长队,应声和老赵在人群里搜索,还是应声眼光好,一下子就认出了言骏。
  “马工,您好!”应声喊着就从口袋里掏出师母的信。
  言骏一见是姐姐的信,高兴地打开阅读起来。
  应声仔细打量这位空调专家。中等身材,五十岁上下的模样。皮肤白皙,四方脸略显富态。剑眉浓黑,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黑边的眼镜,从中透出炯炯有神的目光。两鬓略显斑白,额角上刻着不深不浅的皱纹。稍稍有些疲倦的神色里,却充满着自信。
  “您是应声吧,那位是?”言骏问应声。
  应声回答:“他是赵老,叫赵雄,离休后回乡,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言骏顿时向老赵投去了赞许的目光,他的大脑神经指挥他默默地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家乡”。家乡想开发中央空调产品,这让他兴奋起来,甚至有些激动。可是快到检票口了,他灵机一动说:“两位老乡,对不起,没时间聊了。如果方便,请到深圳找我吧。”言骏说着让应声记下了他在深圳下榻的宾馆。
  应声和老赵向他挥挥手,目送着言骏消失在人群之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