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农民进城>第一章 新谷种

第一章 新谷种

作品名称:农民进城      作者:小小强加油      发布时间:2023-01-28 17:47:51      字数:3793

  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徐徐吹到平安村时,平安村开了个大会,开始分田下户。村里本来贫困,除了那点薄田,也没什么可分的,大队长李芳带领各小队长去量了量,分了分,把大队的田分到小队。小队长再带着本队人员去量了量,分了分,各人分得七分水田,没有地可分,各家的自留地各家种,村子四周围都是大山,都很陡峭,山上长满树木、竹子、藤蔓,哪个愿意去挖来种地就挖去。
  王小武家总算又分到了原先属于自己家的一块保水良田,就在自己家门口,差不多两亩这样。这块田还是别人不愿意要才分给他家的,因为大家都晓得这块田离他家近,生怕谷子还没成熟就被他家的鸡鸭偷吃光了,所以一致建议分给他家。以前他们家门口这十来亩水田都是他家的,他太公那辈勤奋,原来这一片都是荒草地,他们家把房子从山上搬下来,住到这里后,太公和太婆就率领一家老少没日没夜地挖门前这片荒草地,硬是挖出了十来亩水田,这十来亩水田也使他们家在评成分时被评为了中农,这是平安村评出的唯一一家中农,本来想划他们家为富农的,可是他们家除了有十来亩水田外,家里实在拿不出一件像样的东西来证明他们家可以做富农。于是就评了个中农。戴着这顶中农的帽子,其实也是吃不饱穿不暖的。家里老的老,小的小,老人有四个,太公太婆九十多了,爷爷奶奶七十多,爸妈也奔六十的人了,还不能算是老人。十岁以下的小孩子有五个,五个孩子都是哥哥王小文的,阿妈要在家照顾几位老人,嫂子要在家照顾孩子。能出去干活的只有阿爸和王小武三兄妹,可是阿爸因为几年前跌断了脚,现在走路有点跛,也挑不了重担。
  现在好了,王小武想:终于各干各的了,这样就不要等队长吹哨子喊喇叭开工了,又拿出以前太公太婆开荒挖田的精神出来,不愁没有好日子过。
  使王小武发愁的还是稻谷种子,以前队上一直种那种叫“红四一零”的稻子,谷穗短,不抗病虫,管理得好的亩产有三百多斤这样,管理稍有不慎,就极易弄得全是白花花的秕谷,颗粒无收。
  去年王小武进城去,偶尔听人议论起现在有一种“三系”稻种,亩产可达八百斤,当时他没在意,心想这是天方夜谭吧,有这等好事政府还不把种子发下来给队上种?还要让村民们一个个吃不上饱饭,饿得瘦皮拉骨的。
  但是现在,现在不同了,各干各的了,王小武就特别想知道这世上是不是真的存在有这种种子,他想如果能弄到这种种子,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平安村的村民们是从各个山寨上搬下来聚居的,所以小小一个平安村,却有好几个姓,不像隔壁其他村一样,整个村基本上只有一个姓。
  这天是县城圩日,邓志高、丘六斤、冯国庆来邀王小武一起进城赶圩。邓志高、丘六斤和冯国庆同年,今年十九岁,王小武比他们大一岁,自小是这帮小伙伴的孩子王,平安村离县城有二十八公里,是本县离县城最远的一个村。山路崎岖不好走,踩单车去青壮年男子两小时左右可到,妇女就要两个半小时以上。县城早晚各有一趟班车开进这条路,但是只开到离平安村五公里外的一个小圩镇,搭班车进城的话来回得走这五公里路。当然,走这五公里路算不了什么,主要是村民们不习惯坐班车,大多数人一坐上班车就头晕,就吐,坐一次班车回来要晕两三天,弄得两三天都干不了活。所以,有钱买单车的都买了单车,没钱买单车的也会去问人家借单车进城。
  今天他们四个伙伴就骑了两辆单车进城,王小武家没钱买单车,两辆单车一辆是邓志高家的,一辆是冯国庆家的。四个青年轮流着踩单车,上坡时后面那个人就下车,呼啦啦地推着单车猛冲,一刻也没停,早上六点钟出发,到县城时刚好八点钟。王小武建议先到种子公司问下有没有“三系”稻种,四个人就到种子公司去打听,种子公司的售货员说倒是听说有这种稻种,但是他们今年没有进货,领导说要观察一年,觉得好的话明年再进。并对他们说,如果他们湖南有亲戚朋友的话,可以让他们帮购买,湖南那边是肯定有的。邓志高就想起了去年他跟他四叔到湖南去时认识的那家人,他是留有地址的,跟大家讲回去就写信去问问,如果他们那边有,就让他们帮寄过来。
  邓志高只读了小学,十四岁起就跟着他那个喜欢“跑江湖卖草药”的四叔去跑江湖了。在他们这几个小伙伴中,算是个见多识广的人。王小武读了初中,丘六斤和冯国庆都是去年高中毕业,在平安村算是有文化的人。
  就在王小武准备大干一场时,他嫂子李春兰却吵着要分家了。王小武的哥哥王小文比他大七岁,本来他们中间还有个女孩子,但是没有养活。王小文十八岁结婚,今年刚跨进二十七岁,已经有五个孩子了。最小那个孩子是七九年生的,挨罚了二百八十元款,分田下户时队长说这个是“黑人”,不让分田给她,但是大家七嘴八舌地讲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不分田给她,她吃什么,后来还是分了田给她了。李春兰就想:他们的大孩子王其敏已经八岁,平时可以帮助带孩子了,最小的也一岁多,会走路了,不需要她成天在家带着了。家里有这么多田,种得好的话粮食可以够吃了。如果还跟着这老老小小一大家子,粮食恐怕还是不够吃。再就是王小武和王小花都长大了,一个要娶媳妇一个要嫁,这都是要花钱的事。那几个老的光吃不做,一年到头还不时要打针吃药,要是一不小心去世了安葬费又是一大笔开销。分开来自己两口子赚得的钱就归他们自己了,自己家的小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用不着像以前一样一大家子穷得叮当响。
  李春兰既然开了口,王小武的爸妈就开了个家庭会,商量分家的事。王小文晓得老婆打的什么主意,想想这么多年来自己一个接一个的生孩子,都把父母弟妹拖累坏了。现在孩子一个个长大了,弟妹又没成家,他想等弟妹们成家了再分。但是他在老婆面前说不上话,平时什么都听老婆的,现在跟老婆抗争除了白挨老婆一顿骂之外,丝毫动摇不了老婆要分家的念头。
  于是就只好分,就把刚从队上分来的田又分了一下,还有自家那点自留地也分了,按人头按远近按田地的好坏到处都分了些给王小文家,分家分得仓促,王小文家没有厨房,就用牛棚边原来那间堆放杂物的小屋子做厨房,住房也分了一下,但是说明不经过大家允许不能拆老房子,所以一家人暂时还得住在一起。王小文和李春兰目前也没有能力建新房子。
  村民们已经开始浸种了,邓志高那个湖南朋友还没有将种子寄过来,写信给那个湖南朋友时,王小武他们为了赶上播种时间,当时就随信寄了种子钱过去的。现在眼看着大家都浸种了,王小武他们几个很是着急,生怕邓志高那个朋友不可靠,白拿了他们的钱,却不给他们寄种子。但是就在他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时,一包珍贵的“三系”稻种寄来了。得到种子的那一刻,王小武他们几个人几乎落泪。那个湖南朋友在信上还详细地写清楚了他从种子公司的售货员那里听说来的播种及田间管理注意事项。并且将所剩的钱退了回来。王小武他们原来以为一家要买几十斤种子才够种,可是人家讲这种“三系”稻最大的特点是省种子,萌蘖多,一蔸只插一根禾苗就可以,用不了老稻种那么多种子。王小武买种子时是按全家人的田亩买的,没想到种子还没回来,哥哥却分出去了。现在有了种子,王小武就问王小文要不要种新种子。李春兰说我们家的稻种都浸出芽了,明天就播田里去了,这出了芽的稻种不种,岂不是可惜了?
  王小武晓得李春兰怕出钱,怕新种子种不好,没有收成,就对她说不要她的种子钱,送给她种,她怕没有收成的话可以种一半新种子一半旧种子。这样李春兰才勉强同意试种下新种子。几个年轻人都说服了家里人试种新种子。种子播下去了,几个年轻人每天都到各家的田里去看看,看看哪家的秧苗长得好。大家都发现这些秧苗真的跟旧种子有很大区别,禾叶长得快,长得嫩,长得舒展,看着越来越喜人。到了插田时,拔秧苗的时候简直跟拔什么宝贝似的,拔不出来的就用手去抠,生怕拔断了浪费了那蔸秧苗。插田时就快了,一担秧苗能插两分田,村民们纷纷前来围观,这个说一蔸只插一根,还插那么稀,将来会有收成么?那个说这个秧苗这么嫩,一插下去就蔫了,能不能活呢?说得他们几个试种新品种的年青人心里七上八下的,但是他们都是相信科学的人,相信人家讲了亩产有八百斤就应该有八百斤,就算自己管理得不好,起码也会有六、七百斤,怎么的都比种旧品种强吧?
  然而心里还是不踏实的。哥儿几个还是天天到田里去看,互相探讨交流经验,一个月后,新品种的优势出来了,禾苗不但长高了,还分蘖了,禾叶长得又大又舒展,那些旧品种是没有这种长相的,这时大家才松了口气。
  长出谷子来时村民们又来围观了,看着那一串串又长又大的稻穗,一个个眼红得不得了,今天这个去数一下,明天那个去数一下,都说一串稻穗都有上百粒谷子了,赶紧叫这几个小伙子给他们留稻种。几个小伙子只好耐心地给他们解释说这个不像旧品种那样可以自己留种,这个种子得人家专业制种的人来种,要杂交配种,才能制出来,所以也叫杂交水稻。并且告诉他们县种子公司的人讲过明年就会购进这种杂交水稻种子,所以明年我们全县可能都会种这种杂交水稻,不种旧品种了。
  但是许多村民们已经等不及到明年了,都希望二稻就能种上这种“三系”稻。都央求邓志高给他们弄种子。邓志高认为商机来了,他亲自跑了一趟湖南,到了他湖南那个朋友家,向他打听生产种子的地方,他想直接到那里跟他们进货,然后拉回去卖给村民们。但是他那个湖南朋友也不知道制种子的地方在哪,他是在县种子公司买的稻种。邓志高只好找到他们的县种子公司,跟人家讲一次要得多的话可不可以便宜点,这样就做成生意了,然后带了一批种子回来,回来时正好赶上撒种的时候。让村民们迅速下种,要赶在本地霜冻来临前收稻谷,如果霜冻来了稻谷还没长成,就极易造成秕谷。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