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明明白白我的清系列第一部>第四十章 孙承宗奇策督蓟辽 袁崇焕领命筑宁远

第四十章 孙承宗奇策督蓟辽 袁崇焕领命筑宁远

作品名称:明明白白我的清系列第一部      作者:历史粥      发布时间:2022-12-31 19:02:07      字数:4761

  天启二年六月(1622年6月),孙承宗去边境巡视,同经略王在晋进行了著名的孙王辩论。同年(1622年)八月,孙承宗回到京城,对天启帝朱由校力陈王在晋在八里铺筑城的种种弊端,同时说明守住宁远的重要性,并对天启帝提出要督师辽东。在孙承宗的一再要求下,天启帝终于同意将王在晋调离辽东战场,职务级别不变,让他去南京做了兵部尚书,南京的兵部尚书,无非就是个空衔罢了。在那个时代,南京六部和各衙门其实就是养老的(每部设正长官一员,副长官一员,其他无定数),从此我们的王在晋王大人一壶茶、一袋烟、一张报纸看一天的神仙日子。不过后来在孙承宗被弹劾后,他又回到京城做起了兵部尚书,这是后话暂且不提。而孙承宗则顺理成章地接替了王在晋的位子,同年八月庚辰(八月十七)以原官(兵部尚书(正二品,GFBBZ,GWYFZL)、东阁大学士(正五品,元首秘书或顾问,当然权力是极大的)、太子太保(从一品,虚职,zxfz之类))督理山海关及蓟辽、天津、登、莱诸处军务,也就是俗称的蓟辽督师(应该比辽东经略级别还要高一些,又称枢辅,管两个省蓟州、辽宁或北直隶、辽东军事)。孙承宗又上书请求天启帝下诏告知蓟、辽、登、莱、天津等地原来将领依然监管各处,便宜行事,不受其他人的限制,拜阎鸣泰(熊廷弼初任经略时的监军,十足的胆小鬼)为辽东巡抚。天启帝朱由校很高兴,全部照准。
  出行那天,天启帝亲赐蟒袍、玉带、银币,亲自将尚方宝剑别在了孙承宗的腰间,并且亲自将孙承宗送出了乾清宫门,文武百官郊送孙承宗,这种礼遇对于出征的将军来说可以说得上是无上的光荣了,足以说明孙承宗在天启帝心中的分量之足。肯定有人就会问了,孙承宗是谁呀?凭什么天启帝这么重视他?莫急,容我慢慢给您道来。
  依然是先给大家看一份个人档案:
  孙承宗,字稚绳,号恺阳,1563年生于北直隶(河北)保定府高阳县,人长得贼好看,挺英俊潇洒的一个人,长得一把的好胡子,声音特别有磁性,史书上记载“铁面剑眉、须髯戟张、声如洪钟”。
  起初的时候学习很好,家里又有钱,学习条件挺好,二十来岁就中了举人,跟袁崇焕经历差不多。考中举人之后就一直没有好运气了,连续考了几次也没有考中进士。心灰意冷的孙承宗决定暂时先放弃科举之路,转行做起了家庭教师(原来家教这个职业自古以来就有)。
  二十八岁那年,连续两届会试未中的孙承宗来到时任大理寺(最高人民法院)右丞(正五品,办公室主任)的姜壁家中教书,教了几年之后,大概是嫌姜壁给的工资少而跳槽到时任兵备道(正四品,厅局级官员,如前文袁崇焕的宁前兵备道)的房守士家中继续教书。期间,孙承宗似乎对科举失去了兴趣,在他看来,教书比当官挣的钱要多(当时给他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是很丰厚的)。不久之后,房守士升任大同巡抚(正三品,SB级高官),房守士觉得自己升了官,但孩子们的教育依然是家中的重中之重,遂令孙承宗随行。
  大同是个什么所在呢?这么说吧,现如今的人都知道那地方产煤,却不知它原来可是军事要地。大同是明朝九大边镇(前文说到过,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之一,因为与蒙古各部离得近,经常受到蒙古人的袭扰,大同镇官兵与蒙古人打仗是常有的事儿。正是因为这样,孙承宗开始对军事产生了兴趣,他逐渐接触了战争,也了解了战争,同时也喜欢上了战争。在教书之余,他喜欢与边关老兵和中下级军官交谈,询问一些关于边关防务的问题,慢慢的对边关的军务有所了解。每天生活在血雨腥风,你死我活的厮杀中,相信老孙那时候的心态也是崩溃的(就如我刚来到如今这个单位一样,每天面对一群痴傻呆苶的人,是个人都会崩溃)。这种生活他一共经历了九年,在第九年的年底,孙承宗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参加万历三十二年(1604)的科举。教了这么多年的书,课本东西可以说是记得滚瓜烂熟了,再加上本身他也算得上天才,那年老孙的运气着实不错。通过了会试,考了第一百一十五名,而后进行了殿试,录取为那一届科举的榜眼(全国第二名),这一年的他已经42岁“高龄”(但在那个时代,四十多岁考中进士估计也就算是少年,“五十少进士”)了。
  和前文提到的一样,榜眼照例授翰林院编修,孙承宗又在翰林院过了十年平淡的翰林生活(每天抄抄写写,作作诗,画画画啥的)。可以说这十年他的官位基本上没怎么提升,这十年,他依然热衷于军事,并对朝廷和官场中的人情世故了解的一清二楚(他已然变成一个老油条了,所以收到袁崇焕的信的时候才会有那一番话)。经过十年的蛰伏,到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他终于等来了机会。因为在这一年,朱常洛的太子身份才终于被落实(皇三子朱常洵就就藩洛阳)。孙承宗适时抓住了机会,升任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正六品),不久迁不久迁左春坊左中允,干起了老本行,专门教导皇太子朱常洛读书,之后历任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成了太子的老师,那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啊!但这个光明之后的黑暗来的太突然了,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把皇位传给太子朱常洛,朱常洛仅仅在位一个月就因为“红丸案”而命丧黄泉,追随他的父皇去了极乐世界。皇长孙朱由校顺理成章地即了皇位,就是天启帝。
  肯定有人会问了,老子死了,老子的老师理所当然地也要被辞退啊!可是我们的孙承宗孙大人能量大呀!孙承宗又逮到了机会,升任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讲,掌司经局管诰勅撰文,被任命为熹宗的日讲官,摇身一变又成了天启帝朱由校的老师。孙承宗老先生心肠可真是好啊,本着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的宗旨,两度出任帝师,也是没谁的了。天启帝还特别爱听他讲课,每次朱由校听他讲课,都说很受启发,因此孙承宗很受天启帝器重。于是在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充经筵讲官、两朝实录副总裁,再升少詹事(正四品)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从五品)。彼时,辽阳、沈阳相继陷落,辽东经略袁应泰自焚而亡,朝廷之内为此争论得不可开交。御史方震孺奏请天启帝朱由校罢免兵部尚书崔景荣,朝中大臣素知孙承宗晓军事,一致推举孙承宗为兵部添设侍郎兼管经筵,主持辽东军务。不久之后,又奏请其任兵部尚书。然而朱由校并不想让孙老师离开讲席,大臣们的两次上疏都被朱由校给驳回了。由此可见,孙老师哄小孩儿的本领那可真是杠杠的啊!(毕竟孙老师也是十多年的私塾老师和家庭教师出身)
  天启帝把奏折驳回之后,心想辽东怎么也得有人去呀?于是,启用原辽东经略再次经略辽东,辽东巡抚王化贞打下手。但两人意见分歧很大,熊廷弼处处受王化贞掣肘,方案和策略得不到实行。结果就是辽东新的首府广宁再次失守,王化贞和熊廷弼退守山海关。辽东的局势再次恶化,天启帝朱由校对辽东的战局也很着急。虽然舍不得自己这个老师离开,可如今的朝廷中,实在没有个像样的军事人才了。于是先升孙承宗为兵部添设侍郎,暂时主持辽东军务。不久之后,又升任兵部尚书,在东林党人左光斗的举荐下,孙成东被以通晓兵法为由拉入了内阁,以个人才能入值中枢的,孙承宗可称得上有明一朝的头一家。也是仅有的几个以帝师身份出将入相的人。
  同年的六月,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巡视山海关,八月加太子太保,以原官督理山海关、蓟、辽、登、莱、天津诸处军务。传闻在他督师蓟辽之前,于家中设宴,期间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决定了后来很长时间内明朝和后金之间的局势。
  事情是这个样子的,8月17日,孙承宗收到的任命。8月18日,孙承宗在家中设宴,和要好的朋友故交告别。席间,各种玉盘珍馐、海参鲍鱼、燕窝鱼翅,那是应有尽有;可是孙承宗都没让往他的桌上摆。摆在他桌子上的,大家都想不到,五个玉米面窝窝头,一碟咸菜,一碟老醋花生米,一碟醋溜土豆丝(这是一盘硬菜啊!当初在下上学的时候,四个人一盘醋溜土豆丝怒盛了十六碗米饭的事迹也是有的,以至于后来的米饭就开始收钱了),对了,还有一盘辣子鸡丁(不过请看辣子鸡丁中辣椒与鸡丁的比例8:2)是唯一的荤菜了。来吃饭的人一看,这老孙头挺能整景啊!装廉洁装清高呢这是啊!
  孙承宗也是官场的老油条了,一看大家的脸色就知道大家有了疑惑,对这顿饭不是很满意。于是,孙承宗赶紧解释道:“诸位不要多想啊!老夫我今年差不多有60了,一直都对美食不太上心。从考上进士到了翰林院那年开始,一直在想,没准有一天我就被朝廷派往边关,到那时,就得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了。打那时起,我就是每天这样的饭菜,细数下来得有18年(1604—1622)了。所以我希望诸位不要多想,你们该吃就吃你们的,我这个人习惯一时半会儿也改不了了!”
  下边人听完孙承宗这么一说,谁还那么看不着事儿去吃这些山珍海味了呀?偶尔有那么几个不长眼的想要动筷子,也在其他人愤怒的目光下吓得撂下了筷子。孙承宗还笑嘻嘻的一个劲儿的劝:“各位同僚,别客气嘛,动筷子啊!把这当成自己家一样!”
  那些人心里跑过了无数匹那种动物。结果很显然,孙承宗把名立了出去,同时把那些没吃的菜又退回了饭馆,可以说一分钱没花请大家吃了一顿饭,其他人还不能说出什么(有get了一招,以后请吃饭也这么请,哈哈哈)。
  而这一切全被潜伏在京城中的后金探子报告给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一听,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语重心长的说道:“无论到什么时候,和平与发展都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如今的和平来之不易啊!刚走了个熊蛮子,又来了个老孙头,我们一定要矢志不移的坚守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决不能率先发起战争(其实他心里明白,孙承宗也不是省油的灯啊!关键是咱打不过呀,何不避其锋芒,日后再说)!”于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努尔哈赤的脑海中产生了,要问这想法是什么呀?留个悬念,下章再写,这张的主角可是老孙头和老袁头。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老孙头到达山海关之后干的几件大事。同年(1622)同月(八月)丙戌(二十三日),经过三天四夜的长途跋涉(差不多多日行200里),孙承宗一行终于抵达山海关。上任伊始,孙承宗就开始招兵买马,选将整顿防务。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烧了军队中的那些老油条。孙承宗将那些只领军饷不做实事的油条们悉数开除,然后从难民中挑选年轻力壮的人加以补充。
  尔后分配诸将各司其职,具体为江应诏制定军事编制,袁崇焕建造营房,李秉诚训练火器装备,鹿善继、王则古处理军需物资,沈棨、杜应芳修甲仗,孙元华修筑炮台,宋献、程仓购买军马,万有孚采伐树木,祖大寿辅助金冠守觉华(今菊花岛),陈谏助赵率教守前屯等等。
  补充了兵员,分配了任务下面该办正事儿了。孙承宗身先士卒光着膀子,扛着铁锹,抡起了尖镐,带着人开始修堡垒,整整修了一年多,从山海关一直修到了宁远。足足修了有二十来座堡垒,外加百余“台”,这“台”是什么呢,大概就是炮楼吧!老孙头也践行了他临行前所说的话,每天和将士们一起吃糠咽菜,出关不到两年各种大病小病都找上来了。修到宁远的时候实在无力再修了。于是找来宁远守将袁崇焕,两人促膝长谈了一次。
  孙:袁哪,你说咱防线修到这儿了,往下该怎么办了呢?我这两年都快累屁了!你给我想想辙呗!
  袁:大人呐,小的以为我们还是要守宁远。如今的宁远城,根本不像个城的样子,城墙不厚,城门不坚,武器武器也不行。如今之计,是重新修筑宁远城,然后引进荷兰的红衣大炮用于守城,新城修好之后,我们再以宁远成为基地,继续向北拓宽防线,争取修一条能挡住后金军的防线,我看就直接修到锦州去吧!就叫他关宁锦防线好了!
  孙:袁呐!你真是又一次让我刮目相看哪!那就这么办!近一阵子我就在宁远这儿办公了,你着人尽快修吧!需要啥尽管提,但是钱就别和我要了,上次我出来要的那点钱都修方才你说的关宁防线用光了,还欠了农民工不少钱呢!
  袁崇焕憋着个脸说道:好吧!末将定不负大人所望。早日建好宁远城,修好宁锦防线。
  修宁远城要比原来孙承宗修关宁防线要难的多,因为朝廷拨不下来饷了。为此,一员大将差点死在孙承宗的尚方宝剑之下。在明朝这边筑城和构筑防线的同时,后金这边也没闲着。
  试问差点死在尚方剑下的大将是谁?关宁锦防线最终修的怎么样?且看下回分解。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