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明明白白我的清系列第一部>第二十八章 求上位接连生“三案” “三案”破东林党掌权

第二十八章 求上位接连生“三案” “三案”破东林党掌权

作品名称:明明白白我的清系列第一部      作者:历史粥      发布时间:2022-12-06 06:40:54      字数:3412

  前文提起过,万历至天启年间,明宫发生了三宗大案,是为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其中两件发生在明光宗朱常洛身上,一件发生在明熹宗朱由校身上。
  红丸案前文提到过了,在此不赘述。此处详说梃击案和移宫案。
  梃,字面意思是木棍。梃击就是用木棍打人,用木棍打人估计也不会造成什么重伤,然而后面加上个“案”字就有点耐人寻味了。为什么呢?容我慢慢道来。
  在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中,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什么意思呢?
  如果正宫皇后有子嗣,那么就立皇后生的嫡长子为太子;如果皇后没有生儿子,就以年长者为太子。虽然明朝前几代皇帝确实有不遵循这一规律的,然而这并不代表明朝已经忘了这套祖制。
  巧的是明神宗万历在位期间,由于王皇后无子,于是众臣就主张立王恭妃(后封)的儿子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洛,万历十年生,其母系宫女。皇三子朱常洵,万历十四年生,系神宗宠妃郑贵妃之子。
  万历十分宠幸郑贵妃,不喜欢王氏,因此拒绝认朱常洛为自己的儿子,甚至不让他上学。直到十岁,朱常洛还大字不识一个。堂堂一国之君的儿子,到十岁居然还是个文盲,说出去也挺丢人的。
  明神宗万历朱翊钧是个很好面儿的人,架不住朝臣天天在耳边说:“您瞧,黎民百姓家的孩子,十岁尚且已经开始读私塾了,何况帝王家呢?难不成您要让黎民百姓们笑话您不成吗?……”
  “哼!借他们几个胆,谁敢笑话我?”朱翊钧几乎咆哮了起来。
  虽然嘴上这么说,明神宗万历还是觉得群臣说的有点儿道理。于是为了帝王家的面子,他豁出去了,想了个自认为完美的方案,本以为群臣会屈从于他的权势,谁成想,方案一出,就受到了群臣激烈的反对。
  你们肯定开始好奇了,万历想了个怎么样完美的方案呢?自认为完美却被群臣反对呢?容我细细道来。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神宗诏示大学士王锡爵,想把皇长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和皇五子朱常浩一并封王(三王并封),待日后在三人中选出有才能的立为储君。能混到大学士的王锡爵是何等的聪明啊!万历的小把戏岂能瞒过他。
  于是王锡爵奏请令王皇后抚育皇长子朱常洛,则长子即嫡子。然而万历却告谕礼部,同时将三人封王。圣旨一下,群臣反对之声不绝如缕,反对“三王并封”的奏章铺天盖地而来,粗略估计不下上百封。
  迫于压力,神宗被迫同意皇长子“明春先行出阁讲学礼”。于是,在朱常洛十三岁那年,才真正接受了本该享受的教育。朱常洛的出阁学礼对大臣来说无疑是初步胜利了。
  此后,群臣一次又一次地奏请神宗早立朱常洛为太子,这一奏请一直持续了八年之久,最终在皇太后的压力下,才终于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十月立朱常洛为皇太子,同时封皇三子朱常洵为福王,蕃地洛阳。
  按太祖遗训,藩王一旦被封,就必须立即到蕃地,无奉诏不得入京(这和清朝很不一样,清朝是封王后只能留在京城,无旨不得出京)。自1601年封王之后,福王朱常洵一直居京不去自己蕃地,这样一来,太子的地位就很不稳定。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三月,皇长孙朱由校(朱常洛长子)已经九岁。,神宗知道废长立爱之举已经不现实了。于是督促福王朱常洵就藩洛阳。至此,沸沸扬扬折腾了三十年之久的“国本”之争终于告一段落。
  如果你认为事情到此就结束了,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本章精彩的部分才刚刚开始呢!
  朱常洛虽然有了太子的身份,但依然改变不了朱常洛的境遇。东宫(太子居于东宫)的护卫很是松弛,不知是万历有意为之还是怎么的。所以才能发生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发生的梃击大案。
  万历四十三年端午节的前一天(五月初四),气候宜人,朱常洛在自己的慈庆宫赏着美景,饮着凉茶,本想一扫三十余年憋屈的心霾。
  然而事与愿违,傍晚时分,突然有一个陌生男子手里拿着一根木棍冲入了慈庆宫。由于东宫的护卫本来就很松弛,因此,陌生男子很顺利地就冲过了第一道徽音门,之所以能顺利通过,因为门前压根儿就没人站岗。
  越过了第一道岗,陌生男子胆逾肥,气逾壮,旁若无人地就想进第二道麟趾门,然而这次可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差点儿被拦下。拦他去路的是两个六十多岁的老太监。也是够奇葩的了,给太子守门的居然是六十多岁的太监。你想象一下啊,六十多岁,行动都已经很不便了,怎么能拦住手里拿着木棍的壮年呢!
  陌生男子三下两下就把他们打倒了,直接冲到了慈庆宫大殿前,刚要向上走,被一个七十岁上下的老太监发现了。他的出现,把老太监着实吓得一激灵,心想,这是来高手了啊!两道“门”都没能拦住他?于是老太监大声呼救,从四处跑出了七八个太监。一会儿工夫,就把来人给活捉了,随即送到了东华门守卫指挥那里。因为这件事,那一年的端午节过得很不愉快。
  第二天一大早,朱常洛就把自己差点儿被人暗算的事儿报告给了他老爹明神宗,神宗觉得这事儿还真是有点儿不可思议了呢?东宫虽说戒备不严,可那边也不是随便一个人拿着根木棍就能进的啊!普通人甚至连门都摸不到吧?查,一定要严查!还无法无天了呢!
  于是从下而上各级官员开始了对陌生男子的审讯。经过七天的连环审讯,陌生男子交代,自己是蓟州(今天津蓟县)井儿峪人,名张差。因为自己家的柴火垛让官服给点了,想来京城申冤,没想到迷了路,误打误撞闯了东宫。这是刑部郎中胡士相等人对他的审问结果。
  有了审问结果,胡士相等人决定按大明律“宫殿前射箭,放弹,投砖伤人”,对张差问斩。按理说,案件审理到此处也该落听了,可是刑部里偏偏有那个爱挑事儿的人。刑部主事王之寀一直存有张差是受人指使的疑问,于是再审张差。这一次的审问结果直指郑贵妃,这让王之寀很是惊讶。于是上奏了神宗皇帝,神宗对王之寀的奏疏留中不报。
  因为事件牵涉到郑贵妃,神宗不想把事态闹大。于是神宗发出谕旨:“谕三法司……蓟州疯癫狂徒张差,意欲谋刺储君,即日问斩!”张差就稀里糊涂地成了刀下之鬼。
  明眼人一看便知,梃击案与郑贵妃定然脱不了干系。与此案审理有重大贡献的王之寀也因得罪了郑贵妃而几起几落,最终死于狱中。
  郑贵妃见梃击案这么铤而走险的策略未能奏效。于是向初登皇帝宝座的朱常洛进献美女,又进贡丹药,密谋了著名的“红丸案”,在此不细说。
  梃击案过后,朱常洛终于能过上几天安稳的日子了。万历四十八年,在龙椅上磨叽了四十八年的神宗皇帝终于晏驾了。朱常洛顺理成章地做了皇帝,然而他的这个皇帝却和他做太子时一样憋屈,只干了一个月就随他爹而去了。还真是挺可惜的。为了他的皇位,东林党人争了几十年,好不容易当上了皇帝,军功章还没给我们颁发呢,你就先行离开了,枉费我们东林党这群老骨头们为您操碎了的心啊!
  朱常洛,泰昌帝,你说,你死就死了呗,还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个烂摊子,也就是后来的移宫案。
  朱常洛的太子比朱常洛本人还要稍微有点名气,名叫朱由校。他的老子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就嘎嘣了,他甚至都没来得及像他父亲一样入阁读书,就也带着不尴不尬的文盲身份被束手无策得留在了乾清宫,与他在一起的还有他老子冰冷的尸体和他老子的宠妃李选侍。
  蹊跷的是李选侍并不是朱由校的生母,现在挟持着朱由校无疑是想利用朱由校在自己手中来索要先帝皇后的身份证明,也当一回“国母”的瘾。
  李选侍的心理早就被东林党那群老男人参透了。东林党的一干大臣在泰昌帝驾崩后的第一时间就赶到了乾清宫,要求见皇太子,意欲就是要换届易主。他们这些人为了这个追求奋斗了一辈子,可不想在这节骨眼上功亏一篑。于是与李选侍展开了长达几小时的对峙,直到一名太监入内劝说道:“天下不可以一日无君,还是放太子出去见一下大臣吧!”
  李选侍也实在没辙了,就答应了。朱由校刚出宫门,一干大臣扑通跪在了地上,山呼万岁。这让小朱同志很是吃惊,估计是吓坏了,丫的居然谦虚得拱手还礼,表示:“不敢当,不敢当!”
  李选侍看到东林党人下手如此老辣,遂叫来一帮太监,把太子拉了回来。东林党人也不是吃素的,于是两帮人在乾清宫门外展开了拉锯战。
  最终,真正的“男人”战胜了娘炮公公们,把朱由校拽到了东林党这头。他们深知不能心存侥幸,一刻也没敢耽搁,这几位白髯的高官把太子塞在轿子里,马不停蹄地抬到了东宫。紧接着安排登基大典,朱由校即了皇帝位,是为天启。
  由于朱由校是东林党人在李选侍手里夺过来的。因此,朱由校就成了他们新的靠山,开始了他们的秋后算账。
  东林党在梃击案和移宫案中,收获颇丰。成了天启朝的掌权派,而与他们意见相左的其它派系无疑受到他们的排挤,导致了明朝末年党争四起,朝政混乱。这就给另一个江湖小混混的横空出世创造了条件。
  试问这小混混是谁,他又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晚明政治,给明朝造成了哪些损失。且看下回分解。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