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旷古穿越>第322章南宋文化大观园

第322章南宋文化大观园

作品名称:旷古穿越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22-11-07 14:26:22      字数:5901

  南宋研讨会继续举行。
  任烛:“两宋时期,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推动之下,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两宋的科技成就,不仅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高峰,而且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也居于领先地位。别的且不说,就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其中的三项—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就是在两宋时期完成或开始应用的。讲到两宋科学技术时,人们还常常提到沈括及他的《梦溪笔谈》。”
  寿闯:“如李约瑟博士把沈括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而他的《梦溪笔谈》则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毕昇:“然而,在两宋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决不仅仅是三大发明,沈括及其《梦溪笔谈》。如医学方面,医学从此前的三科分为九科,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录》。针灸有了很大发展。《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所收药物比《唐本草》新增四百七十六种。”
  欧阳修:“完成了儒学复兴,传统经学进入了‘宋学’的新阶段,产生了新儒学即理学。促进了儒、道、佛三家相互交汇的深入发展。完成了古文运动。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宋人占了六家。词达到全盛。话本在中国文学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史学体裁多样,兴起了方志学、金石学;著作丰富,史家辈出,达到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顶峰。书院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如书法、雕塑、石刻、绘画等,都达到了新的水平。佛教、道教亦有了新的发展。”
  李世民:“宋朝文学十足发达,秉诗、词、散文都有伟大成就。让宋朝散文走向兴盛并承接古文运动的大师是欧阳修。欧阳修的散文主旨明确、内容充实、平易自然,为宋朝散文的风格奠定基调。三苏之中,苏洵的文章以议论见长,文风雄奇劲简。苏轼的文章洒脱自然,清新豪放之中又带些忧郁,前后《赤壁赋》等文章确定他在文坛上不可撼动的地位。”
  蔡伦:“南宋时期,苏轼的散文甚至成为科举考试的范文,时人言:‘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而苏辙的文章疏于叙事而长于议论。曾巩忠实的追随欧阳修的风格,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文风自然纯朴,少有华丽辞藻。”
  武则天:“王安石也以议论文为长,风格雄健自然。但是到了南渡之后,宋朝的散文就开始衰落,其后的文人都无法同北宋六家相比。杨万里的诗歌清新活泼,以天然风景为主;范成大的诗歌关心民生,诗风清丽秀婉;陆游的诗以爱国著称,他的诗对偶工整,后人言‘好对偶被放翁用尽’。”
  女娲:“宋诗虽不及唐诗,但远在明清之上,正在编撰的《全宋诗》收录宋诗作品达十六万多首之巨。与散文相同,欧阳修也开创宋朝的诗风,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部诗话《六一诗话》就是其所著。王安石诗风工练,比欧阳修更讲究修辞技巧与典故运用。”
  伏羲:“苏轼的诗变化多端,雄放洒脱。其吸收前朝所有诗人的手法,并长于各种诗体,尤其是古体与七言近体,可谓别开生面,奔放灵动,成为宋诗一代大宗。黄庭坚虽出于苏门,但却开创江西诗派,他的诗歌模仿杜甫,讲究炼字煆句,显得耐人寻味。”
  李世民:“之后又有‘南宋四大家’,即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和尤褒,也堪与北宋三家相比。”
  毕昇:“词是曲子词的简称,也称长短句。根据《全宋词》的记录,宋朝词人达到一千三百卅家,作品及残篇总计达到两万零四百多首。词是宋朝文学的标志性体裁。晏殊被称为宋朝词家初祖,其词和婉明丽。欧阳修的词也富于花间派之风格。柳永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作用,他的慢词令人耳目一新,确定长调的地位,充实词的形式,丰富词的表现手法。作品广为大众喜爱以至于当时人言‘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仓颉:“其后,苏轼又对宋词进行彻底的革新,他创立豪放派,扩大词的选材范围,为后来的南宋爱国词奠定基础。周邦彦是格律派的始祖,其后的女词人李清照也属此列。在靖康之难后,忧患意识使得豪放派占据词的统治地位。其中以辛弃疾为大成”
  李世民:“此外,宋代‘说话’(评书)非常流行,说话的内容就是话本。最著名的话本有《三国志平话》、《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宋宣和遗事》等;一些明清白话小说也是根据宋朝的话本改编。”
  蔡伦:“宋朝的城镇商品经济特别发达。北宋末期有四十六个十万口以上的城市。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人口达到百万以上,店铺多达六千四百余家。”
  商汤:“宋朝打破坊市分区的制度,商店可以任意开设,还出现夜市与晓市。南宋行在临安府(浙江省杭州市)人口在1274年达到125万,城内极其繁华,时人称为东南第一州。就连南宋灭亡后,马可•波罗依然称杭州为‘天城’。”
  盘古:“瓦舍是重要的庶民游乐场所,内有勾栏,专供大众娱乐。东京的瓦舍见于《东京梦华录》的就有十座。临安的瓦舍见于《武林旧事》的有廿三座。瓦舍的演出内容呈现商业化、专业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新趋势。演出的内容主要包括说唱、戏剧、杂技和武术等。其形式多样,深受大众的好评。”
  周文王:“而在农村,宗族制度成为维系社会的主因。二十世纪之前,中国的政权只向下延伸到县衙,其下完全通过‘乡保’与‘族长’进行管理。在理学的教化下与士人的影响下,官方办理社会救助;透过理学薰陶,商人阶级出资办理社会救助。救助内容除了办书院、订乡约以激励品德外,还普遍办理义庄,以救贫恤孤,资助教育;办社仓,以备荒歉;办保甲,以补地方之武装而保民。”
  归绿:“这种由士人自发的救助工作,成为自南宋以降中国社会安定的重大因素。在宋代之前,官方的社会救助活动多属临时性质;宋代开始,各州县普遍设立各种社会救助的永久性机构。族长通过订立乡约乡规来保持社会的秩序。地方绅士通过办学、救济事业、修桥铺路等手段造福乡里。”
  盘古:“妇女的地位在宋朝大幅度下降。贞节观在宋朝得到发扬,从宋朝开始在中上层阶层妇女实行的缠足风俗严重迫害妇女的身体与心灵,官妓这种制度在宋朝已经沦为出卖肉体的工具,且花样繁新。”
  任烛:“弱宋多屈辱外交。宋朝外敌频繁,外交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针对不同的外交对象,给予不同的馆待礼遇,并使之专门化。辽与金国都对宋朝构成巨大威胁,其外交事务主要由枢密院的礼院负责,包括文书往来、使节派遣和一切接待事宜等。元丰年间,枢密院改置北面房,掌北界国信,南宋沿袭之。此外,宋朝专门设置主管往来国信所,作为负责与辽、金交往的具体事务机构。”
  文更星:“而西夏、高丽、越南(宋朝先称之为‘交趾’,后改称‘安南’。宋时越南历经丁、前黎、李、陈等王朝统治)等国,由于宋朝视他们为藩属国,所以发出的外交文书和礼物等皆称‘制诏’或‘赐’,对其国家的外交承认被称为‘册封’。宋朝在京城设置许多外交接待馆驿,作为国家接待各国使节的地方。辽国在都亭驿,西夏在都亭西驿,高丽在梁门外安州巷同文馆,回鹘、于阗在礼宾院,三佛齐、真腊、大理、大食等国家在瞻云馆或怀远驿。”
  任烛:“宋朝奉行朝贡体制,然而将重心放在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也就是‘来则不拒,去则不追’。这样既有利于外交往来,又给朝廷带来实惠,使外交和经济获得双赢。宋朝有名的外交家有富弼、沈括与洪皓。富弼在外交上面对大军压境的辽国时屡立奇功。他以理挫败自傲的辽使,迫使辽使行参拜之礼,后又两次出使辽国,挫败辽国割地要求。”
  虞舜:“南宋是古代中国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的巅峰时期。在贪图享受、胸无大志的背后,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将中国古代文化带入最为灿烂的发展时期。华裔学者刘子健认为:‘此后中国近八百年来的文化,是以南宋文化为模式,以江浙一带为重点,形成了更加富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化。’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将宋代称为‘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伏羲:“从10世纪后半期到13世纪中叶,宋代文化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宋代学术代表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高度发展。”
  盘古:“南宋与东亚各国的学术思想和民族文化相融合,对在现代东亚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家庭关系等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影响。”
  夏禹:“南宋是古代中国文化教育的兴盛时期。宋代统治者将‘崇经办学’作为立国之本。南宋官学私学皆盛,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士族地主垄断教育的局面,南宋的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书院和私塾村校都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任烛:“临安的教育非常发达,太学、武学、算学、画学、医学等学校众多。此外,还有临安府学,钱塘及仁和两个县学。这些学校加快了文化在下层社会的普及,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推动了南宋及临安文化事业的进步。平民百姓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成为市民文艺兴起和繁荣的动力。”
  寿闯:“教育行政机构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的政治体制是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统治。因此,宋代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运作,都必须皇帝降旨和裁决,有关的职能部门和官员只有建议权和执行权。南宋的教育行政机构,除继承隋唐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外,又创制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李世民:“南宋中央最高教育行政机构是尚书省辖属的六部之一的礼部,专门教育行政机构是国子监,还有专门管理宗学的宗正寺。礼部是宋代中央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北南两宋一脉相承。礼部的主要职能有:调整官学的隶属关系,颁布官学条令法规,任命和管理官学教师,检查国子监校勘图书的质量等。”
  盘古:“南宋以前,地方教育事业完全由各级地方行政长官兼管。绍兴十三年(1143年)八月,‘诏诸路以有出身监司一员提举学事,俱无出身即从上一员兼管’,绍兴十六年(1146年)五月,‘诏诸路提举学事,委转运司有出身官一员兼领,如本司俱无出身,即委从上一一员。以礼部有请故也’。后来的元、明、清都相继设置提举学事司,在此基础上又创设州、县级教谕,不断将地方教育行政体系完善。”
  李世民:“宋代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宋高宗曾称‘不惜百万之财以养士’,认为‘学以善俗,明人伦而人才所出也’。北宋曾经进行了三次兴学运动,都是发展官学,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比较完善的官学体系。南宋时期,因时局紧迫,财力有限,中央官学发展有些受此制约,但其招生对象扩大了,对出身等级要求有所降低,学生来源更广泛,这是一个符合史趋势和士人心愿的政策。”
  任烛:“由于宋金战争,南宋初年的地方官学几乎被摧毁殆尽。绍兴十二年(1142年),高宗下诏重建太学和各地州学,绍兴十八年(1148年)又下令重建全国县学,并通过拨赐学田、财政拨款、拨付房廊屋产等各种方式支持地方官学发展。经过高宗、孝宗朝的恢复和经营,地方官学大大发展。地方官学的设置、普及、建制规模和办学情况都超过了以前,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寿闯:“书院自唐朝发端始,至南宋时,其规模和管理水平都有极大发展,堪称鼎盛。”
  武则天:“宋学流派纷呈,各臻其妙,大师迭出,群星璀璨。两宋统治者以文治国、以名利劝学的政策,对于前所未有地活跃当时的思想、学术、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最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新儒学一理学思想的诞生。理学思想倡导国家至上、百姓至上与孟子提出的‘君轻民贵’一脉相承。而儒家思想主导下的‘儒佛道三教同设并行’,迎合了时代需要,使得宋代儒生不同于以往之‘终信一家、死守一经’,更推动南宋的思想、文化做出了重大的突破与建树。”
  李治:“现存南宋文学的作家、作品,不仅数量巨大,超过北宋,而且在内蕴特质、艺术表现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不是北宋文学的‘附庸’。南宋中后期,士人群体依违于科举体制而发生了阶层分化,江湖诗人群登上了文学舞台,造成文化的下移趋势。南宋时期又完成了两个重心的转移:由北而南和由雅而俗。”
  盘古:“随着古文运动的胜利和道学思想的流行,古文家、道学家们各自在文学上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从北宋开始流行起来的新的文艺批评形式——诗话,到南宋也出现一些影响较大的著作。如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张戒《岁寒堂诗话》、吕本中《吕氏童蒙训》、陈癸《文则》等。而以朱熹、严羽的文学批评影响为更大。”
  李世民:“南宋戏文又称南戏,是从浙江温州的土戏发展而成的。这种戏最初只用民间小曲,不分宫调,各脚色都有白有唱,剧本的结构也没有一定的规格。自宋南渡以后,政治重心移至杭州,南戏传到了这人文辐辏、诸艺汇合之区,与宋代的杂剧相揉合而形成了一种与元曲的风格截然不同的戏剧。”
  任烛:“南宋初期,有的词人积极投身于要求反抗民族压迫、恢复北方疆土的政治斗争,他们的词也突破了北宋末年浮靡的作风,上承苏轼的思想、艺术传统,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及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扩大词的题材,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以入词的地步。为了充分发挥词的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各种功能,他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艺形式的优长,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从而形成辛词独特的风格。辛弃疾的词是鼓舞南宋人民力争抗金胜利的号角,在当时就产生很大影响。南宋承北宋古文发展高峰,创作更为繁荣,文体更为完备,文集更为繁富,尤其文论之勃兴与选本之迭出及文派之组成,都是散文史上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南宋散文因强烈的民族情绪,在当时的北方影响很小,王若虚曾提及其孙觌的《谢复敷文阁待制表》,从文体的角度予以严厉批评,并据此得出‘宋自过江后,文弊甚矣’的结论。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标志中国中古时期绘画高峰的出现。有学者认为:‘吾国画法,至宋而始全。’南宋绘画中的工艺美术造型、装饰与总体效果堪称中国工艺美术的典范,成为后世画家争相仿效的对象。此时期艺术风格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主要承袭古老的传统。南宋雕塑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造型写实,有时代特征。南宋虽然偏安江南,然而战争与防御一直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故在东钱湖南宋石刻造像中,最明显地表现出造像工匠对于将军武备的重视。绝大多数武将的铠甲兵器,都精雕细刻,栩栩如生。这种写实的功夫,为历史石刻武将中的佼佼者。但是在开禧北伐失败后对收复失地的无望心态,以及缺少悍将的江南,武士文相、北人南相是当时的一大特点,因此石刻中的武将都是一副儒将之风,内文外武,心文形武,是石刻武将的一大特色。南宋的科技成就在很多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宋代士风尽管一向存有苟且、华靡之习气,南宋又添伪道学之士的空泛迂阔风气,但总体上说,自宋兴七十年始,经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倡导的重操守、崇道义、尚廉直、讲忠信的优良士风是占主导地位的。两宋社会于内忧外患之境地中能支撑三百余年,士大夫这种以‘立德’为高的精神诉求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弱宋总是不强军,相对于辽、夏、金、元这些强邻来说,因为国力软弱而始终处于屈辱地位,不为后世认可;好在两宋经济文化繁荣,保证了中华文化传承纽带的足够强大,既有可取之处,也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