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旷古穿越>第263章中国文化集大成

第263章中国文化集大成

作品名称:旷古穿越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22-09-05 07:37:18      字数:5891

  伏羲、女娲向宇宙高层汇报,称他们已悟及八卦普及版研究根本赶不上人类的发展进程,要把这项研究直接与人类的发展进程挂钩。盘古、任烛、归绿无不点头称善。任烛大力支持、鼓励,把八卦普及版春风化雨般融入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
  五代十国研讨会继续举行,伏羲、女娲心情舒畅。
  任烛:“中华文化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才和智慧人物,这些人才和智慧人物又不断丰富了中华文化。五代十国如此战乱,冯道却运用中华文化的伟大力量,集中国文化之大成,创造了旷古奇迹。冯道,字可道,人称‘十四老臣,20代宰相’,生活跨越五个朝代,前后服侍过12个皇帝。冯道出生在景城(今天津市附近)农家,广东人称‘山仔’。当时农家子弟的出路无非是务农和参军,冯道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认为读书才是正途,农忙之余,读书读到疯狂的程度,‘大雪拥户,凝尘满席’都不受影响。”
  黄帝:“公元904年,他投奔燕国刘守光,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后觉得刘非明君,又投奔后晋李存勖,李颇为赏识,封他为节度使章书记。自此,冯道开始迈向朝代的权力中枢。在漫长的仕途生涯中,冯道树立自己‘笔杆子’的金字招牌。各种公文、诏书、檄文公推为五代第一高手。同时他私德极好,爱护百姓。他当政期间,尽力安抚百姓,提拔有才华的寒门子弟。有时军士打仗抢掠妇女送给冯道,他也不驳面子,接受后,又让人打听她们的住处后送回去。大家都称许他的为人。”
  寿闯:“有人说他圆滑自私,身逢乱世,却只顾保全自己;有人说他手段高超,玩转了五代乱世,是铁打的丞相,流水的王朝君王;还有人说他违背忠君之道,逢迎多位君王,行为令清流所不齿;更有人说他是个不错的人,勤政爱民,事必躬亲,提携了众多名士,被当时天下士子所尊崇。他就是冯道,一位贯穿五代历史的奇人,他曾左右过王朝更替,也曾在契丹君主前躬身,有人说,读懂了冯道,就读懂了整个五代历史。”
  武则天:“那么,冯道,一个为后世清流所不容,却惊艳了整个历史的重要人物,他长期身居高位,长时间内主导着五代的政治局势,那么其到底做了哪些影响历史的大事,最终成就了五代政坛常青树的地位。”
  女娲:“1、重用寒门才子,抑制士族子弟。冯道在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后,人生中首次被拜为宰相,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选聘和推荐人才之上,冯道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选拔和重用寒门士子,将有才识,品德上佳的寒门子弟推荐到重要岗位之上。而对品行相对浮躁的士族子弟进行相应的打压。”
  伏羲:“此举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朝廷重要岗位落入本就手握兵权的贵族手中,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后唐朝廷的吏治,抑制了贵族举荐任人为私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贪腐现象。”
  李世民:“2、官印《九经》,乱世立德。唐明宗末年,冯道深感天下分崩,首当树立德义标杆。于是,奏请李嗣源,以唐代开成石经为底本,雕印儒家《九经》,于932年开始印刻,但是因为乱世,政权更迭,一直到后周时期的953年才全部印刻完毕。”
  商汤:“这项耗时22年的巨大工程,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以官方财力印刷套书。冯道在乱世之间,倡导德育百姓,有着很高的魄力和远见。”
  盘古:“3、开城迎立李从珂。后唐愍帝李从厚即位之后,在朱弘昭、冯赟的建议下,便大刀阔斧的开始削藩,引发了各大藩镇和宗室的不满。针对李从珂,先是外放其子,然后内召其女,之后更是要给李从珂调换藩镇。李从珂深感危机,于是匆忙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在击败李从厚的平叛大军之后,李从珂大军直逼后唐国都洛阳。后唐愍帝李从厚眼见李从珂势大,恐无力据守洛阳,便仓促逃往卫州。”
  周文王:“而当时官居宰相的冯道当即号召百官和守城将士,不再抵抗李从珂的叛军,而是大开洛阳城门,带领百官出城迎接李从珂入城,随即便联合百官劝进李从珂称帝。此举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洛阳百姓,同时也最快速,最低损耗的完成了后唐帝位的更迭。确保了李从珂帝位的合法性,自此避免了李从厚和李从珂之间的进一步火拼,使得中原百姓避免了一次战乱。”
  归绿:“4、迎难而上,出使契丹后唐末年,石敬瑭与李从珂不和,随后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引契丹大军为外援,南下大破李从珂,进而改朝换代,建立后晋。被李从珂外放为官的冯道再次被拜为宰相。”
  盘古:“后晋刚立国,向北方的契丹称臣。面对趾高气扬的契丹,后晋急需要一位重臣作为使者出使契丹,一方面是稳住契丹,避免契丹在后晋北方门户大开之时南下,给后晋平定中原、稳定天下民心留取足够的时间。当时出使契丹面临的风险和屈辱是人所能预见的,所以满朝文武就没人愿意去。”
  任烛:“唯有冯道,敢于迎难而上,出使契丹。冯道凭借过人的智慧,不仅稳住了耶律德光,更是深得耶律德光赏识,想要留下冯道为己用。冯道尽力维持这种微妙的关系,最终靠装老之策,历时两年,最终得以重返中原。冯道出使契丹还算成功,避免了契丹大军南下,算是切实维护了中原百姓的安危,避免了一次契丹起兵的劫掠。”
  文更星:“5、逆晋高祖遗愿,拥立石重贵晋高祖石敬瑭末年,身患重病,由于其六个儿子相继早夭,只留下年不到五岁的石重睿,嫡子年幼,石敬瑭忧心忡忡,当即招来冯道等人,隆重托孤,让以冯道为首的百官尽心竭力地辅佐幼主。”
  任烛:“冯道表面迎合,暗地里却定下计策。石敬瑭去世之后,冯道当即与众臣商议,表示石重睿年少,不宜为君,于是定下计策,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为借口,加石重睿为检校太保、开封尹。然后立石敬瑭养子,时年28岁的石重贵为帝。冯道此举相当有胆识魄力,敢于抛下世俗成见,为后晋立了一位颇有骨气皇帝。之后,在石重贵的主导下,后晋与契丹进入了战争对抗,后晋虽然最后亡于契丹之手,但是也在早期多次击败契丹骑兵。冯道立石重贵,虽然不能说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也算是为国家谋福祉。”
  曹操:“6、周旋耶律德光,庇护中原百姓。石重贵倾全国之力,最终还是不敌耶律德光的重甲精锐和轻简骑兵。随后就是契丹大军南下,灭亡了后晋政权,俘虏了皇帝石重贵。随后,耶律德光也来到了开封城,威风凛凛,第二年,在后晋宫中即位,改契丹国号为辽,史称辽太宗。”
  虞舜:“被石重贵外镇南阳的冯道,再次回开封面见耶律德光,此次,盛气凌人的耶律德光不再那么尊敬冯道。由于当时中原百姓对契丹大军充满了敌视,耶律德光问道:‘天下百姓,如何可救?’冯道答道:‘此时的百姓,佛祖再世也救不得,只有皇帝您救得了。’”
  伏羲:“耶律德光闻言大悦,随即放下了屠戮中原的心思。冯道通过其智慧,之后一直尽心竭力的与耶律德光周旋,再一次保全了中原百姓,避免了被契丹大军屠戮的灭顶之灾。随后,刘知远于太原登基,中原各镇诸侯相继起事响应,年迈的耶律德光思归心切,便引大军北返,最终因为病重,死于栾城杀胡林,自此之后,契丹再也没能左右中原政局。”
  女娲:“旧五代史记录了他和辽帝耶律德光的一段著名的对话。当时是947年耶律德光攻入国都汴梁,冯道入京拜见辽帝,就有历史上著名的一段对话。耶律德光问:‘依你看天下百姓如何才能救得?’冯道答:‘此时的百姓,就算佛祖在世也救不得,只有皇帝陛下您才能救得。’这马屁虽然略嫌肉麻,但耶律德光听后甚是受用,授冯道为太傅,也出了一些安民政策,使当时百姓所受荼毒稍有缓解。随后,冯道却遭遇人生中最大危难。”
  伏羲:“耶律德光器重冯道,带他一同北上还辽,谁知道镇州路段,耶律德光由于纵欲无度,又感风寒,竟然一命呜呼。新辽帝耶律阮要冯道为首的几位大臣殉葬。冯道得到消息,大为恐慌,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没有目的,只有方向,向南狂奔,辽帝不见冯道,只得作罢。”
  文更星:“冯道在侍奉李嗣源期间,用诗规劝李嗣源施仁政。诗曰:‘二月卖新丝,五月籴新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遍照逃亡屋。’李嗣源听后大为感动,令人抄录,悬挂于堂,激励自己。”
  李世民:“冯道最后一个官职是山陵使,就是给后周皇帝郭威修陵园,他修好陵园并主持下葬仪式,不久自己也病死家中,享年七十三岁。剖析冯道一生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文化的精华和脉络,直击中国文化内核,就是生存。中国人多物不博,生存就成了第一要务。所谓成王败寇,有奶便是娘。都是讲生存。要生存就要斗争,就要武力相搏。因此国人崇尚权威,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凡事要争。上学争,坐公交争,跳广场舞争,吃自助餐也要争。老子又告诉人们不要争,不争才是最高级的争。”
  盘古:“冯道就是这样,别人争的时候,他在一旁默默用才华擦亮他‘笔杆子’的金字招牌。因此,他成为每位君主上台后争取的对象。他又恪守文职,不碰兵权,所以不遭主忌。此所谓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人说冯道没有节操,不是忠臣。五代所谓君主要么篡唐自立、要么沙陀小儿、要么暴力豪夺、要么番邦外族,望之不似人君。没有君德,谈何臣节。人逢乱世,身似浮萍。奢谈忠诚,实在是强人所难。”
  正义神左宗棠:“最后谈谈冯道的年龄,他活了73岁,这在动荡的五代实在是太长。一个文人,压倒了几多武士。到了所谓‘亢龙有悔’的阶段。寂寞孤独自是少不了。冯道在最后几年一反常态,敢于顶撞皇帝,言辞颇为激烈,大概是活得不耐烦了。冯道去世于954年,他倒在大宋国成立的黎明前。平生著《长乐老自序》。”
  商纣王:“冯道压倒了几多武士,这些武士大多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换了又换,总是与中原华夏民族矛盾不断、融合不断。矛盾斗争解决的结果,少部分是西迁,大部分是融合。”
  智慧神诸葛亮:“东突厥常年南下袭击中原,唐初北方割据政权纷纷联笼突厥抗唐,是唐建国初期一大边害。高祖太宗积极抵御,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遣李靖、李勣二将分路征讨,次年降服东突厥,小可汗突利可汗投降,大可汗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汗国覆亡。大量突厥人迁到长安,太宗将降众左右安置在灵武至幽州地区,设羁縻府管辖。东突厥的灭亡与归顺震动了西突厥与西域各国,一些西域小国纷纷改投唐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曹操:“西突厥西抵波斯,北并疏勒,控制了丝绸之路。唐于640年攻克高昌城(新疆吐鲁番东南),设安西都护府。公元647年平定焉耆,648年平定龟兹,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统管于阗、高昌、焉耆、龟兹四镇。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苏定方、萧嗣业大败西突厥。西突厥最终在唐军数次打击下覆亡,即唐与突厥的战争。西域至此成为唐朝的势力范围,期间唐军与当时另一大帝国大食国开始交往。不过随着时间转移,天宝十载(公元751年),唐朝在与大食国阿拔斯王朝的怛罗斯战役中失败,安史之乱后,唐朝势力也基本退出了中亚地区。”
  虞舜:“东突厥灭亡后,常年臣服突厥的回纥又受到了薛延陀的控制。公元646年,唐联合回纥击溃薛延陀。唐高宗永淳二年(公元682年),阿史那骨咄禄在蒙古高原称汗,东突厥复国(史称后突厥),后契丹人也投诚后突厥并与其狼狈为奸,并把牙帐设在阴山一带。后突厥连年入侵北部边疆一直困扰武则天。武后试图通过册封、和亲的手段试图改善突厥人与契丹人的关系,但是一直未能成功。”
  盘古:“直到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唐与回纥联军灭亡后突厥,回纥建国。贞元五年(公元790年)勒令唐朝对其更名回鹘。回鹘与唐朝关系一直比较良好,但在安史之乱期间曾趁机敲诈勒索唐朝,并再联合唐军攻入洛阳城之后,大肆烧杀掳掠。直到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回鹘因为统治无道而最终被黠戛斯所灭。被迫迁徒,有的南迁至塞内或近塞投靠契丹,有的西迁至甘州(甘州回鹘)、西州(高昌回鹘)、龟兹(龟兹回鹘)、葱岭融入葛逻禄(可汗王朝)。”
  文更星:“吐谷浑乃慕容鲜卑支系,五胡十六国时期西迁至青藏高原东北端,并在329年立国,使用晋制,且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一直摇摆在与东晋、南朝和五胡十六国时的西北强国之间。曾在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被隋军占领,隋末战争时复国。吐谷浑因夹处于吐蕃和唐两大势力之间,又与吐蕃同处青藏高原这一特殊地缘上,早年慕容伏允采取亲蕃疏唐的外交政策。唐太宗几进召见未能成功,公元634年开始派兵西征,次年,大将李靖击败吐谷浑,亲唐的慕容顺继位并对唐称臣。死后,子慕容诺曷钵继位,唐遣送弘化公主和亲。公元663年吐蕃灭吐谷浑,诺曷钵率众迁至唐安乐州(宁夏中宁东南)。”
  任烛:“8世纪中叶开始称雄于漠北的回纥汗国,对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和收复两京(长安、洛阳)、河北东至敦煌,出力很大。五代后唐时占有了营、平2州(今大凌河流域和滦河下游)。”
  寿闯:“788年,回纥改称回鹘。9世纪初回鹘在鄂尔浑河流域受到黠戛斯的攻击被迫分3支西迁西域。一支南迁至以甘州(张掖)为中心的河西走廊大破吐蕃,史称河西回鹘、甘州回鹘,恢复了北庭,统一了除青藏高原外,850年沙州人张义潮将瓜、沙等十一州归唐,11世纪初为西夏所并;一支西迁到新疆东部,以高昌(吐鲁番)为中心,史称西川回鹘;一支迁至新疆西部和中亚,从10世纪中~12世纪建立了黑汗王朝。”
  女娲:“东北方面形势也有新的变化。契丹和奚脱离了唐朝控制后,日益强大。10世纪初契丹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了强大的契丹帝国。后晋时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又攻取唐代姚州都督府之地,大体上即今北京市、河北和晋北。五代末年中原王朝与契丹以河北白沟河和山西内长城为界。”
  伏羲:“西面是吐蕃的崛起。吐蕃居住今西藏雅鲁藏布江一带。6世纪末与吐谷浑、苏毗同为青藏高原上三大势力。至7世纪下半叶吐蕃统一了青藏高原称雄漠北。840年左右,后多次与唐朝争夺安西4镇。8世纪下半叶吐蕃进入极盛时期。”
  李贽:“西南有南诏的建国。隋唐时代在云南洱海周围地区以乌蛮为主体和白蛮等族长期融合形成了6个部落时在唐开元年间。天宝年间南诏叛唐附吐蕃,史称“六诏”,诏即王的意思。蒙舍地处六诏最南大破吐蕃泫锐性收理毕壕揩,又称“南诏”。唐高宗时置姚州都督府(治姚安)就支持南诏统一六诏。7世纪80年代吐蕃势力伸入洱海地区。唐朝为牵制吐蕃势力,就支持南诏统一六诏。902年为郑氏所篡,建长和国。南诏亡。后经赵氏天兴国(928~929)、杨氏义宁国(929~937)建立了大理国。至937年政权落入段氏(白族)手中,建立了大理国。”
  盘古:“自汉至五代千余年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直属版图的越南北方地区于10世纪中叶脱离了中原王朝而独立。直至明初曾一度于其地置交趾布政司,前后仅20年。”
  任烛:“唐朝时胡汉融合,外族陆续入住中国四周。唐朝崩溃进入五代十国后,出现了一些外族国家,例如沙陀建立的前晋、后唐、后晋、后汉、北汉;还有契丹建立的辽朝,党项割据的定难军,吐蕃六谷部占据的凉州,位于河西走廊西部的回鹘归义军,西南的大理国,交趾国。这些都对宋朝的国际局势造成很深远的影响。”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