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旷古穿越>第232章唐高宗永徽之治

第232章唐高宗永徽之治

作品名称:旷古穿越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22-08-03 07:43:08      字数:3126

  “永徽之治”指的是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的一段盛世。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683),前六年号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他们君臣都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太宗训令纳谏、爱民,高宗即位时即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太宗训令崇俭,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击败西突厥的进攻),百姓阜安(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380万户),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另外,他在位期间,唐朝的领土最大。
  李治登基之初,就把太宗时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即位之后,重用太宗旧臣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颇有贞观之治之遗风。
  在当时,人口增加就是盛世,代表人民富裕。李治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全国人口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的360万户,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万户。
  永徽三年(652年),编成《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当时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起初,他在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身为太宗才人的武则天有染;太宗死后,武则天出家,高宗才又把她接回宫中为昭仪,最后终于成为皇后。但是武后并不被高宗母舅的长孙一族所容,武后遂设法除去她的敌人。高宗一度有废后的打算,没想到这个计划被武后得知,事情遂作罢,但是帮高宗拟诏的上官仪却遭到灭门命运。这件事情过后,高宗再也没有办法压制武后,后来又因眼疾问题,使得主政权完全操纵在武后手中。李治死后,六子李显(唐中宗)在位半年,被武则天废去帝位,立李治第八子李旦为帝,即唐睿宗。李旦虚王位七年,后被武则天篡位称帝。
  高宗即位不久,阿史那贺鲁破乙毗射匮可汗,自号沙钵罗可汗。永徽六年,唐遣程知节西击沙钵罗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至显庆二年(657年),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奔石国(今前苏联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被擒。西突厥亡。高宗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部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又派遣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王名巡视葱岭以西,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设置十六都督州府,统辖八十个州,一百一十个县,一百二十六个军府。当时朝鲜半岛分成三国: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六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军攻新罗,新罗遣使乞援于唐,高宗遂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至龙朔三年(663年),唐大将刘仁轨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奔高句丽。总章元年(668年),唐军破平壤,灭唐高宗去世时唐朝疆域(683年)亡高句丽。此时唐朝版图达到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到中亚的咸海和波斯东北部,北包贝加尔湖。
  670—676年,为争夺对百济和高句丽故地的统治权,唐朝和新罗爆发战争。唐朝由于受西北吐蕃局势的影响而对朝鲜半岛采取退守政策,唐朝新罗最终以大同江为界。东突厥在唐太宗时期本来已经被灭,唐高宗在位时期突厥复兴,调露元年(679年)十月,单于大都护府下属突厥酋长阿史德温傅、奉职率所辖二部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二十四州突厥酋长响应他们,部众共达数十万人,和唐朝重新爆发了战争,双方互有胜败,此后突厥脱离了唐朝中央政府的控制。到唐高宗去世时,唐朝疆域有所收缩。
  永徽元年(650年),高侃擒车鼻可汗,平定漠北。显庆二年(657年),平定西突厥。随后,显庆五年(660年),破百济。总章元年(668年)八月,唐军破平壤,灭亡高句丽。唐代版图在李治统治前期达到鼎盛。
  太宗因突厥余部车鼻可汗不入朝,于贞观二十三年(六四九)正月派右骁卫郎将高侃带领回纥、仆骨兵马进击车鼻,突厥各部纷纷降唐,唐朝以拔悉密部之地设置新黎州。永徽元年(六五0)六月,高侃进击车鼻,追至金山(今阿尔泰山),将他俘获,车鼻部众都降唐,唐政府将这批人安置在郁督军山,设置狼山都督府统领之。在突厥故地设置单于、瀚海两个都护府。单于都护府领狼山、云中、桑乾三都督,苏农等十四州;瀚海领瀚海、金徽、新黎等七都督及仙萼等八州。以突厥酋长为刺史、都督。
  高宗李治即位于贞观之后,天下承平,为政在于守业。永徽三年,户部尚书高履行奏称:去年国家新增人口一十五万户。李治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兆头,他对长孙无忌说:“比来国家无事,户口稍多,三、二十年,足堪殷实。”
  总章元年九月,八十高龄的李绩统领大军攻占平壤,高句丽亡,分其境为四十二州。这时,唐朝的版图东起日本海西岸的东朝鲜湾,西达咸海西岸;南起北纬十八度线附近的驩州,北至贝加尔湖稍北。这在有唐一代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
  灭高句丽、百济,设安东都护府。西突厥内附,设都护府。新罗臣服。日本遣唐使。平车鼻可汗,设单于都护府。大败南诏,设安南都护府。
  应小勃律邀请,唐朝征募青年,率领大军征讨吐蕃,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孙芒松芒赞不敌唐军,向大唐称臣。
  在承平和强大之下,唐朝的政治格局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起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最终演变为武氏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乱国,杀戮、流放贤能,导致大唐逐渐衰弱。
  仪凤二年(677年),唐高宗李治鉴于来自吐蕃的威胁,颁发《举猛士诏》,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勇士,以便进行军事反攻。
  仪凤三年(678年),唐高宗以中书令李敬玄替其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西河镇抚大使、鄯州都督,工部尚书、左(一说右)卫大将军刘审礼为洮河道行军司马,统军出击(参见青海之战)。唐军各路兵马计达18万,实谓空前。吐蕃闻讯后,以大论噶尔•钦陵督兵,严阵以待。七月,双方在龙支(今青海乐都南)交战。但唐军进展不顺,刘审礼于九月兵败被俘。而身为唐军主帅的李敬玄起初怯懦畏战,后来又消极防守,使唐军处处被动挨打。当李敬玄即率唐军奔逃至承凤岭(今青海西宁西南干户庄)时,被噶尔•钦陵率军包围。幸得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率500名敢死之士乘夜偷袭吐蕃兵营,击败吐蕃军,李敬玄才得以率军退回鄯州(治西都,今青海乐都),但唐军已损兵过半。
  此时的唐军已是兵无斗志,如果吐蕃再次发兵攻打,唐军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危急时刻,娄师德挺身而出,收集散亡将士,使唐军士气得以复振。随后,娄师德又奉命出使吐蕃,与吐蕃将论赞婆会于赤岭(今青海日月山)。娄师德在会谈中,极为宣扬唐廷休战求和之意,以此稳住吐蕃,并趁机巩固河陇一带的防线。论赞婆见唐军求和,也表示赞同。随后,双方立即罢兵,吐蕃此后数年不再犯边,边境稍宁。唐高宗以娄师德之功,迁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今青海西宁一带)司马,并知营田事。从此,娄师德成唐朝为抵抗吐蕃入侵的著名将领。
  经过青海之战,唐在河陇一带采取守势,屯田备边。吐蕃则稳扎稳打,逐步扩大其占领区域。吐蕃虽然不大举深入唐朝腹地,但却经常骚扰边境地区。这引起了唐廷的极大关注,唐高宗决意再次对吐蕃用兵。开耀元年(681年)五月二十一日,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奉命出击,在良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大败吐蕃军。
  永淳元年(682年)五月,噶尔•钦陵率众进犯柘(州治在今四川黑水南)、松、翼(州治在今四川黑水东)等州。十月,吐蕃又入寇河源军。面对吐蕃的不断进范,娄师德率兵进行反击,双方在白水涧(今青海湟源南)相遇。由于娄师德指挥有方,使唐军八战八捷。这次辉煌的胜利,使吐蕃的攻势受到遏制,连后来《幼学》上都有“娄师德八战八捷”的句子。战后,娄师德受封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与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于河源一带共御吐蕃。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