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剧本连载>教育世家>第三集:梦幻般的发家史

第三集:梦幻般的发家史

作品名称:教育世家      作者:神秘老太      发布时间:2022-07-28 15:01:50      字数:12526

  场景一:西下屋(日)(内)
  李木匠:(非常亲切和蔼地问张三麻子)大兄弟,好点了吗?
  张三麻子:好不了啦,整天流脓淌水的,发高烧,一口东西吃不进去,熬不了几天了。
  李木匠:你不要这么想,你会好的,你得吃药、吃饭。我们家人口多,从山东过来年头短,到现在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你在我家我们真的没钱给你治伤。我让孩子把你送回去,你的同伙一定会给你请郎中治伤的。
  张三麻子:我和你两个孩子说了。我这辈子作恶多端,走到今天这一步是报应,是老天爷对我的惩罚。我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我手下的那些人表面上怕我,背后都恨我。我已经再也不能领他们抢抢夺夺、打打杀杀了,他们不会管我的。我虽然是你孩子打伤的,可是我不怨他们,也不恨他们。他们给财主看家护院,挣人家的钱,就得听人家吆喝。这些天我看到你们这家人都特别善良,把我当人来伺候。我很感激你们。我没有一个亲人,所以我死后把全部财产都给你们。你们不要怕,那钱的确不干净,可是跟你们没一点关系,够你家花几辈子的了。你们如果实在不愿意管我,就弄点毒药把我药死吧!我求你了,不要把我送走。
  李木匠:大兄弟,你可别这么想,你真的不想回去,我们不能不管你。不管咋的?也得给你弄药,你一定要挺着吃药吃饭。
  张三麻子:我知道你们一家人心都好,好心有好报。来世我一定报答你们。
  画外音:善良的李木匠,听了张三麻子这番话,也很感动,他认为一个快死的人就不要难为他了。全家人不管他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他们不为他的钱,也不为他的房子和地,就是看他太可怜。一个快要死的人了,不管他从前干了多少坏事?也不能不管,也不能不救。所以全家人都全力以赴伺候张三麻子,想方设法给他治病。
  
  场景二:王秀香家(清晨)(内)
  凤海和凤河从西下屋出来,来到爹娘屋。
  凤海:(对李木匠和王秀香说)爹娘,我们出来三、四天了,不回去不行,我们俩今天必须回去。我们很后悔,不该把一个半死不拉活的人拉到家,给爹娘添这么大的麻烦。
  凤江:我和我哥合计,不能让他死在我娘的西下屋。我俩临走前,把他抬到马架子里。
  王秀香:不行不行!抬到那儿,我和你爹也得管他,跑来跑去不方便。
  李木匠:因为你俩去老王家扛活,马架子到现在也没修好。要让屯里人知道咱们把一个快死的人扔到那里,还不得笑话咱们不仁不义呀?你们尽管走吧!不管出什么事?我和你娘都能处理好。你娘是最没说道的人,就是那个胡子头死在这儿,你娘也不会埋怨你俩的。
  凤海、凤江:谢谢娘!
  王秀香:你们走吧!不管出什么事?我和你爹都能办好的。
  凤海:那我们就走了,有什么事?爹去找我们。
  李木匠:好吧!家里的事你们不用操心。
  
  场景三:西下屋(日)(内)
  李木匠和王秀香去给张三麻子送饭、送药。
  张三麻子一口东西也咽不下去了,拒绝喝药。
  李木匠:你实在吃不下东西,就先把药喝了吧!
  张三麻子:(非常吃力地、断断续续地说)大兄弟,你们一家都是好人——我来你家三、四天了。你们劝我吃饭,给我找郎中看伤,可是我知道,你们救不活我——这样遭罪地活着,还不如快点死了。
  李木匠:你不要这么想,好死不如赖活着。你伤治好了以后,就不再干那打家劫舍的事,老老实实当个庄稼人,老天爷会饶了你的。
  王秀香:我家虽然穷,但是我们有三个好儿子。你好了以后,无依无靠,凤海、凤江、凤河也会帮助你的。你现在挺着把药先喝了吧!
  张三麻子:像我这样打家劫舍、杀人放火竟干坏事的人,老天爷是不能饶我的。你们两口子不要劝我了!我死了以后——你们把我埋到南山坡一棵特别大的榆树下面——从大树根向西走五十多步,有一口枯井——我的金银财宝、房地契,都在那口枯井里——里面有一个大磁坛子……
  张三麻子的声音越来越弱、越来越小——终于合上了双眼,停止了呼吸。
  李木匠把他身上的破被单拉上来蒙上了他的头。
  王秀香:他太遭罪了,走了也好!怎么办?
  李木匠:咱们管到底吧!马架子里有两个破马槽,我把它拆开,刨光给他做口棺材,把他埋在南山坡!
  王秀香:棺材打好了,你把两个儿子找回来,把棺材抬到南山坡,把他埋了。小凤河给老财家放牛,就别找他了,他太小也帮不上忙。
  李木匠:我到马架子里干活,下屋躺个死人,你自己在家瘆得慌,就跟我去马架子吧!
  王秀香:好吧!我还能给你打零杂(东北方言:干一些琐碎的活)。
  
  场景四:路上(日)(外)
  李木匠背着工具箱和妻子走到马架子里。
  
  场景五:马架子(日)(内)
  李木匠和王秀香在马架子里做棺材。
  
  场景六:王秀香家的院子里(晚)(外)
  李家四口把张三麻子的尸体放到门板上,抬到马架子里。
  
  场景七:南山坡(晚)(外)
  在一个月夜,李木匠爷几个把张三麻子的棺材抬到南山坡,找到那颗大榆树,埋在他说的那棵大榆树下面。
  凤海、凤江在坟前烧了纸。
  凤海:(一边烧纸,一边叨咕)张大爷,你别怪我,我给王老财看家护院,啥都得听人家的。吴大叔告诉朝天开枪,实在不行,往腿上打。可是我真没想到,因为我那一枪你没了命。
  王秀香:孩子,他不会怪你的,咱们对他好,他很感激咱们。还说把他的金银财宝都给咱们。
  凤江:娘,你别信他的话,他怕咱们不管他才那么说的。
  李木匠:什么也别说了,咱们对得起他。走吧!天太晚了,回家吃完饭,你们哥俩儿早点回去!管家要问你们干啥去了?你们就说我有病了,回家看看爹。
  凤海、凤江:知道了!
  一家人从南山坡往家走。
  
  场景八:李木匠家(晚)(内)
  一家五口埋葬张三麻子之后,回家吃饭。还是野菜团子萝卜条汤。一边吃饭,一边唠嗑。
  凤河:爹,你说那个被我大哥打伤的人,为什么要当胡子?
  李木匠:他告和我,他从小没爹没妈,没有亲人,靠吃百家饭长大。他十八、九岁的时候,被一个胡子头领进深山老林,也当了胡子。后来那帮胡子被打散了,他就自己拉出一把子人另立山头,当起了胡子头。
  王秀香:那些当胡子的有的是好吃懒做的二流子,有的是因为太穷了,没吃没穿就出来抢了。
  凤河: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穷人穷得吃不饱穿不暖?富人家却要啥有啥?人家老王家哥俩儿怎么那么有钱呢?咱家怎么这么穷呢?
  李木匠:因为人家有房有地有车有马。咱家什么都没有。
  凤河:为什么他们有钱?咱家就没有钱呢?
  王秀香:老王家的人都知书达理,不像咱们全是睁眼瞎,斗大的字认不到一口袋。咱们只能给人家当牛做马,人家得现成的,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
  凤河:(恍然大悟,大声说)我明白了,这就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人,治与人者食与人。”
  画外音:十三岁的放牛娃说出这样的话,全家人都蒙了。
  李木匠:(惊奇地问)三儿,你说什么?
  凤河:我娘说的老规矩就是说那些不干活的人——像那些当官的、有钱的、有势的人,就得管着咱们这些没念过书的、只能干活的人。他们靠我们养活,我们必须养活他们。
  李木匠:(惊奇地问)孩子,你怎么知道这些?这些话是谁告诉你的?
  凤河:我听后屯私塾赵先生说的。我给后屯老王家在东甸子放牛,离他们学堂特别近,有时我就偷偷在窗底下听课,我能背下很多古文。
  画外音:全家人都感到太意外了,没想到三儿这么有心计,还偷偷到学堂听课。三儿为了证明自己的确经常去听课,背了几段《论语》、《孟子》、《桃花源记》,把全家人听得目瞪口呆。
  王秀香:我们三儿这么聪明,应该进学堂念书。
  凤河:(拉住爹的手央求道)爹,你让我念书吧。我长大了一定挣大钱养全家。
  李木匠:(拉着三儿的手说)孩子,爹对不起你,爹没能干(方言:没能力),供不起你念书。
  凤江、凤海:(不约而同地说)我们出去挣钱,供你念书。你等着,我们一定能办到。
  画外音:小哥俩儿一看弟弟这么有志气,便下决心挣钱供弟弟的读书。李木匠两口听到孩子这话非常高兴。
  王秀香:你们哥俩一定把三儿供出来,小三儿又聪明又懂事,长大一定错不了。
  凤河:(一看全家都夸他,便兴高采烈地背起了孟子的《孟子.告子下》)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我明白了,我现在受苦受累都是因为老天爷为了给我重任才让我这样的。
  李木匠:(听了非常激动)我们凤河是神童,爹和你两个哥哥一定让你念大书。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的。
  画外音:其实,这从山东重灾区挑担过来的闯关东的穷人,想念书就等于白日做梦。连饭都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家,只能想想说说而已,根本不能实现。然而李凤河却时时刻刻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场景九:私塾窗外(日)(外)
  【情景再现】
  画外音:凤河利用一切机会偷偷听私塾先生讲课。超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使他超过了在屋里上课的学生。当时屋子的窗户全是纸糊的,所以站在窗下可以听得清清楚楚。凤河一年四季不顾酷热严寒、不管寒风刺骨,一直坚持听课。
  
  场景十:私塾门前(日)(外)
  【情景再现】
  严冬,凤河牵着牛从私塾窗前走过,老牛在窗下拉了一泡屎。凤河把牛牵到甸子之后,立即跑回来,把两只赤脚插到牛粪里取暖。
  画外音:小凤河踩着一块石头在窗外听赵老先生讲《桃花源记》,他听得津津有味,一不小心踩偏了,从石头上滑落下来,他“哎呀”一声,惊动了赵先生。赵先生急忙出来,扶起了小凤河。
  赵先生:孩子,你怎么了?
  凤河:我没站住,滑下来了。
  赵先生:你为什么要爬窗台呀?
  凤河:我喜欢听你讲课。
  赵先生:听我讲课?你能听懂吗?
  凤河:你讲的好,我全听懂了。我会背,还会讲。
  赵先生:你背一段,我听听。
  凤河:好啊!我背你刚才讲的这段行吗?
  赵先生:行行行!你背吧!
  凤河:(拿腔作调,模仿赵先生的口吻背起来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赵先生:背得非常好!一字不差。这段话什么意思?
  凤河:(非常认真地讲解)(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赵先生:太好了!太好了!一点不差!天才!神童!从今以后,你不要在外面听课了,进屋坐在板凳上听我讲课。我不要你的学费。
  凤河:不行啊!我给老财家放牛,你看(他只着草甸子上的四头牛说)我进屋听课他们跑远了怎么办?
  赵先生:你真是个好孩子,将来必有大出息。
  
  场景十一:李木匠家(晚)(内)
  凤河:爹,娘,我要读书。
  李木匠:孩子,爹知道你脑袋灵,喜欢读书。可是咱家穷,没钱是不能读书的。
  凤河:在咱家养伤那个胡子头,不是说南山坡大榆树下的枯井里,有金银财宝吗?我们把它们取出来,供我念书!
  李木匠:傻孩子,那是胡子头骗咱们的话。他怕咱们不管他,就说他有金银财宝,藏在枯井里了。
  凤江:那是骗人的话,我们不要信。
  凤海:也说不定真有呢?有没有看看不就知道了吗?
  凤河:可是我觉得他不是骗我们,因为我们对他好,他没亲人,所以就决定把全部财宝给咱家。
  王秀香:凤河说得不错,不管真的假的,咱们去看看不就知道了吗?
  凤河:还是娘好!娘说得对,我们去看看吧!
  画外音:最后大家拗不过凤河,全家人在一个月夜,去了南山坡,找到了那口枯井。
  
  场景十二:南山坡(深夜)(外)
  全家人拿着工具到了南山坡,找到了大榆树。
  凤河:(第一个跑过去,大喊)找到了!找到了!这里真的有一口枯井。
  凤海:我下去看看。
  李木匠:好吧!小心点。
  爹在凤海腰上拴着一条大粗绳子,点着了一根明子(饱含松油的木柴)让凤海叼在嘴里。
  爹和凤江把凤海顺下枯井。井很深,下去没有够着底,只得把他又拉上来,接了一条长绳再次放下去。
  场景十三:井底(深夜)(外)
  凤海终于到了底,拿着燃着的明子照了一圈,发现南面井壁有些差样,仔细一瞧好像有一条横洞,洞口经过了伪装,但是可以看出这是人工挖的洞。
  凤海:(向上喊话)给我把锹竖下来。
  锹被送下之后,凤海向里挖去,果然横洞里面有一个二尺多高的大磁坛,上面用腊封着口。他用力挪了挪,没挪动。知道里面装得满满。
  凤海:(高兴极了)看来张三麻子没撒谎。(他兴奋地向上喊)找到了!找到了!真有个大坛子,太沉了!我挪不动。
  大家听了极其兴奋。
  
  场景十四:井上(深夜)(外)
  李木匠:(喊)你把坛口打开,我把麻袋扔下去,你把东西装在麻袋里。
  
  场景十五:井下(深夜)(内)
  因为井深,里面的回声大,在里面听不清外面喊啥,外面听不清里面说啥,所以喊来喊去。
  凤海:(仰头向上喊)你们说话我听不着!
  李木匠:你在下面喊话我们听不清!
  凤海把坛子口的封腊用铁锹撬下来,打开坛子盖一看,他懵了。里面是满满的金灿灿、闪闪发光的金元宝。
  凤海:(他立即向上喊话,声音都变调了)爹,这里是金元宝!
  上面全家人一起喊:快装进麻袋!
  凤海慌慌张张地把元宝、金条、金砖装进麻袋,直到拎不动了,才把麻袋从洞里拖出来用绳子扎牢。
  
  场景十六:井上(深夜)(外)
  上面四个人一起拉,把麻袋拽了上去。把金元宝倒出来,然后又把麻袋扔进去,凤海又装了一些,大家再拽了上去。坛子里面还有不少,最后连坛子一起拽了上去了。
  这一家人欣喜若狂.
  王秀香:俗话说,穷汉子得了狗头金,要我说咱们得的比狗头金要多得多。这回咱们就不愁吃穿了。
  凤河:(高兴得跳起来)这回我就能上学了吧?
  凤海、凤江:没问题,没问题!一定让你念上书。
  画外音:往家运成了问题,太重了。来时只准备了绳子和麻袋。
  凤河:爹背麻袋,大哥、二哥用铁锹当扁担,用绳子记好抬坛子,我和妈妈再拿一些。咱们一趟就能运回去。
  李木匠:咱们就按小三儿说的试试看,也许一次都能运回去。
  凤河脱下小褂,包了几块金砖,堆不大却很沉,
  王秀香:千万包好了,一块都不能掉。
  凤河:不能丢,我还指它念大书呢。
  画外音:凤河认字,借着月光把地契、房照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放在坛子里,让大哥二哥先走。
  凤河:现在是半夜了,不能遇到人。万一遇到人问,就说在前屯大姨家抬回来的大酱。等我哥快到家了,爹再走。我和娘后走。
  画外音:聪明的凤河年纪虽小,但是点子最多,全家都听他的,他好像是个指挥官。
  
  场景十七:李家(拂晓)(内)
  回到家里,把坛子放进菜窖。留出两块金砖,又全都装进坛子,封好坛口,盖好菜窖盖,大家才放心。
  这一夜谁也没睡着,爹娘商量给老大、老二说媳妇儿;哥仨商量老三到哪去上学?
  
  场景十八:王家大院(晨)(外)
  画外音:凤海和凤江照常去王家大院上工。因为王福金认为张三麻子肯定死了,胡子一直没有再来,所以就放松了警惕,只留凤海一人看炮台。因为是农忙季节,其他人全部都下地干活去了。
  
  场景十就:路上(日)(外)
  李木匠拿着两根金条,挑着木匠工具进城了。费了好长时间才找到一家金店。
  场景二十:金店(日)(内)
  小伙计一看是两个重重的金条,没敢讨价还价,立即把掌柜的请来。
  长袍马褂眼镜先生:(左看右看,又敲又咬最后怪声怪气地问)你要卖多少钱?
  李木匠:(看到眼镜先生用极其疑惑的眼神盯着他,有点害怕,便编了一个谎言,他说)我家那口子得了重病,她姐家是个大财主,就给了我这两根金条,我也不知行情,你老掂量着给吧!
  眼镜先生:(回到后屋,拿出一大堆铜钱,他说:“你这两根金条是二十两,值200两银子,200吊铜元。你要愿意咱就成交,你要不愿意就把金条拿走。不过我劝你换一条,要不这么多的铜元你拿不回去。
  李木匠:(一听吓得目瞪口呆,他不知两根金条能值这么多的钱,急忙说)成交!成交!
  眼镜先生:你要拿着嫌沉,就到对面钱庄兑换银票。
  画外音:大清银票本为我国古代清朝时期用于流通的纸币,这种纸币有轻巧便携的好处,解决了银子金子等货币不便大量携带的困难,因此被广为使用。然而李木匠怕露富不敢去换银票,宁愿挑着沉重的胆子,艰难地走,也不愿意去兑换银票。李木匠喜出望外,在钱搭子里装好铜钱和银子,然后把钱搭子塞进工具箱,把所有工具放在前面筐里,考虑万无一失,就连连点头称谢,急急忙忙挑担走出金店。
  【字幕】清朝末年,主要流通的是铜币,有20文、10文、5文、2文、1文五种。1000文钱是一贯,也叫做一吊,能买一石米。一石大米是180斤。这200吊钱,能买一大仓子大米。
  
  场景二十一:路上(日)(外)
  李木匠:(一边走,一边暗自盘算)这两根金条就换来一大挑子铜钱和银子,这要是把一坛子金子都卖了,我用大车也拉不回来。(内心独白)我们可以用这些钱到城里买地皮,盖几间大瓦房,修个大院。再给凤海、凤江说媳妇,送凤河去念书……
  
  场景二十二:金店(日)(内)
  金店掌柜:(看到李木匠走远了,哈哈大笑)我整整少给他50吊钱。(他对伙计说)这屯子人没知识就是好唬,不会算账,少给他50吊钱,他还要谢谢我。可笑啊!可怜呐!可悲呀!
  
  场景二十三:李家(晚)(内)
  李木匠走到家,天已经黑了,全家人都在焦急地等着他回来。
  凤河:(非常担心)我爹怎么还不回来?也不知道换没还换来钱?能不能出事儿了?
  娘:不能!不能!从咱这屯到城里六十五里,你爹来回得走一百三十里路,又挑着干活的家伙式(工具),说不定在城里遇到活儿了。你不要着急。
  李木匠累得筋疲力尽,满头大汗,喘着粗气,踉踉跄跄地走进屋。
  凤海急忙去接过爹肩上的担子,因为担子沉,他使了好大的劲才挑进屋。
  凤海:(大呼小叫)爹!怎么这么沉呀?你挑的啥呀?
  李木匠:(一边擦汗一边笑眯眯地说)你把钱褡子拿出来,把里面的东西倒在炕上,看看我挑的啥?
  王秀香:(非常心疼地说)你呀!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还有心卖关子?来,把褂子脱下来,看看这汗出的,褂子都能拧出水来(解下自己身上的围裙给丈夫擦后背)
  凤海费了很大力气,把钱袋子拿到炕上,倒出来。全家人看到这么多铜元银子,都惊呆了,大呼小叫。
  异口同声:哎呀!这么多钱?!
  王秀香:两根金条换这么多钱?太吓人了!这么远的路,你是怎么挑回来的?
  凤河高兴地手舞足蹈,扑到爹的身上,搂着爹的脖子,大喊大叫。
  凤河:爹!咱们有钱了!我能念书了!
  画外音:李木匠兴致勃勃地对家人讲,他用金条换铜元的经过。
  凤江:两根金条能换这么多铜钱,那一摊子金元宝、金条、金砖,能换一屋子铜元。
  李木匠:俗话说“有钱不露富,露富祸跟来。”咱们全家人还要像从前一样,该干啥还干啥,千万不要让别人知道咱家有钱了。老大、老二还要继续去王家大院扛长活,凤河在后屯王家再放几天牛。过两天,我把老三送到城里学堂读书。
  王秀香:累一天了,快吃饭吧!
  凤河:(从盆里给爹捞出一碗干苞米茬子粥)爹劳苦功高,吃碗干粥吧!
  李木匠:(看到盆里都是稀米汤,不忍心吃)把干的都捞给我了,你们喝米汤呀?
  凤河:(笑眯眯地说)我们看到这么多钱,不吃饭就饱了。
  李木匠:明天是就九月十五,田家屯有集市,我去买点粮,从今后咱们天天能吃饱饭了。
  王秀香:你多拿点钱,买几尺蓝布,我给三儿做一身裤卦;再多卖几尺白花旗和蓝花布,做被里被面,褥里褥面,别忘了买六斤棉花,我给三儿做一床被,一个褥子。
  凤河:还是娘想得周到,谢谢娘!
  
  场景二十四:李家(晨)(内)
  娘把新做的蓝裤卦,换下凤河身上的破衣裳。拿出一双新做的布鞋让他穿上。然后把新做的被褥包好,放在李木匠挑的筐里。
  王秀香:凤河打扮伴起来真精神,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真像个读书人。
  凤河:谢谢娘!我一定好好念书,你们都不要想我。
  凤海:爹说因为我们穷,念不起书就得受苦受累。你出去念书,一定会有大出息的,不要想家。
  凤河:爹说穷人命不好才受苦、受穷、受累、受欺负。我出去读书,就是要找到穷人不受苦、不受累、不受欺负的方法。我们穷人的命运一定会改变的。
  
  场景二十五:大路上(晨)(外)
  画外音:爷俩挑着担子去省城找学堂去了。在一位好心人的引荐下,他们找到了“育才学校”这是一位在关里念过大书的夏育民先生办的私立学校。
  爷俩走进校园,东瞧瞧,西望望。小操场北面有一排连脊的十间房。学生住在东头三间,老师住在西头一间,办公室挨着宿舍,学生宿舍傍边是伙房和大餐厅,中间是三个大教室。
  画外音:全校一共有四位老师:一位教国文,一位教历史、地理,一位教数学,一位教音体美兼管后勤,校长兼任教理化。全校共有四十七个学生,分成两个年级。一个高级班,十六岁到二十岁;一个初级班十岁到十六岁。
  
  场景二十六:校长办公室(日)(内)
  夏校长对凤河进行面试。
  夏校长:你报一下姓名,年龄
  凤河:我叫李凤河,十八子的李,凤凰的凤,大河的河。今年十五岁。
  【情景再现】
  画外音:不管夏校长问什么?李凤河都能对答如流。一首首唐诗、一篇篇古文,提起来,他就会接着连背带讲。
  夏校长:(惊奇地问)你念过几年书?
  凤河:(不好意思地回答)我没上过学堂。
  夏校长:那你为什么会这么多呢?
  李凤河:我们后屯子有个私塾,我经常在窗外听先生讲课,这些都是和那位赵先生学的。
  夏校长:你认字吗?
  李凤河:认得。
  夏校长:会写吗?
  李凤河:会的。
  夏校长:你把李白的诗写两首。
  校长把笔墨纸砚预备好,让凤河坐下来写。
  凤河端端正正坐好,把水倒在砚台里,慢慢地研起墨来,用毛笔蘸好了墨,杠杠笔,然后一笔一划写了《望庐山瀑布》。
  夏校长:你的字写得清秀工整、遒劲有力,不像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写的。
  画外音:夏校长对李凤河好顿赞扬。李木匠惊奇万分,他从来不知小三儿会写字,当着夏校长的面又不好意思问,只能暗自欢喜。
  夏校长:你没念过书,怎么会写字呢?
  凤河:王家小少爷,不爱学习,懒得写先生留的文章,他怕第二天先生打手板,每天我放牛回来,他就把我偷偷叫到他屋,让我替他写字。
  李木匠:(内心独白)这么聪明的孩子不上学可是太白瞎了。现在有机会上学堂读书,这是老天照应啊!
  夏校长又问了几道数学题,他也全会。
  夏校长:虽然你不够16岁,但是你知道的非常多,所以就上高级班吧。
  
  场景二十七:学生宿舍(日)(内)
  凤河高高兴兴地被一位老师领到宿室。里面有南北大炕,每铺炕上都整齐地放着一排行李。在这位老师的指点下,李凤河把行李放在南炕右手边。
  
  场景二十八:高级班教室(日)(内)
  然后老师把李凤河送到班里。
  【情景再现】
  画外音:凤河在高级班里数他最小,大家像对小弟弟一样照顾他、爱护他。他很快就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了。凤河学习极其出色,过目不忘,记忆力、理解力、分析力极强。
  李凤河的书桌上摆着他爹给他做的一个非常精致的座右铭架,上面是他亲笔写的座右铭【座右铭特写】“只能好、不能坏,只能进、不能退。”
  
  场景二十九:历史课课堂(日)(内)
  老师:李凤河,你说说中国朝代顺序。
  李凤河:(对答如流)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十六国【五凉(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三秦(前秦、后秦、西秦),二赵(前赵、后赵),一成(成汉),一夏(胡夏)】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
  老师:你答的朝代顺序全对,一个没落。100分。
  
  场景三十:地理课堂(日)(内)
  老师:李凤河你说说我国十条大河?
  李凤河:长江。珠江、黄河、黑龙江、松花江、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汉江、辽河。
  老师:答得非常好,完全正确100分。
  场景三十一:学校公告栏(日)(外)
  【字幕闪回】
  学校三年期末考试大榜:
  高级班第一年,第一名:李凤河
  高级班第二年,第一名:李凤河
  高级班第三年:第一名:李凤河
  画外音:李凤河,在学校三年,年年考第一,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情景再现】他在学习上最大的特点是好问,他比谁的问题都多,不是他不懂,而是他要把问题弄深弄透。
  老师:李凤河你为什么问题这么多?
  李凤河:对待知识来不得半点虚假,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字幕:三年以后】
  场景三十二:校长办公室(日)(内)
  画外音: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三年过去了,李凤河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了。
  夏校长找李凤河谈话。
  夏校长:李凤河,你毕业后干什么?
  李凤河:我还要继续念书。
  夏校长:咱们这儿没有比咱们高的学校。我看你要继续念的话,就到北京去吧!那里有个京师大学堂,是培养老师的地方。
  李凤河:(高兴地跳起来)校长,那太好了,等我毕业以后,回到咱们学校当老师,您能要我吗?
  校长:这可是我求之不得的事,你好好去念书,毕业回来和我们一起把咱们学校办好、办大,我们等着你。
  画外音:李凤河在育才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北京进了“京师大学堂”。第二年——1912改名北京大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李凤河在此读书期间正是全国各地精英汇聚于此,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最超前的。那里的毕业生很多留在京城有的留校任教,有的做官,有的走向反帝反封的最前线。而李凤河却决定回到家乡搞教育。
  
  场景三十三:北大学生公寓(日)(外)
  这是有四张床的大房间,四个朝气勃勃的大学生在聊毕业后的打算。
  张发有:毕业后,我二舅已经在北京给我找好了落脚之处,先到一家出版社当编辑,干一阶段,他说他把我安排到袁世凯临时总统府工作。
  王兴达:我可没有你这么幸运,能留到北京工作。咳咳!我无门无路无后台,还得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回老家和我老爹经营钱庄。
  李凤河:王兄,你回家经营钱庄,这四年大学不是白念了吗?
  王兴达:李老弟,子承父业这是咱们国家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规矩。我老爹让我来这儿念大学,就是为了让我学到更多、更高、更好的本事,把我家的钱庄办得越来越好。我老爹告诉我:“要你念大书,就是为了咱家兴旺发达。”
  赵晨光:我和你们不一样,我毕业之后,寻求救国救民的路子。你们看看,帝制统治中国几千年,孙中山先生领导有识之士闹革命,大清帝国被推翻了,可是现在(1912年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内阁代大总统对国会负责,使大总统成为空有其名而无实权的虚职,并规定大总统到南京就职。2月29日发生北京兵变,袁借口兵变于3月10日于北京就职。看这形势,不知还要发生什么变化呢?时局动荡不安,也许会帝制复辟,也许会军阀混战。所以我一定找到挽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子。
  李凤河:晨光仁兄心胸开阔,对时局分析和预测很有不俗的见地,佩服!佩服!
  赵晨光:凤河小弟,你毕业后有什么打算?
  李凤河:鸦片战争后,国家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战后,西文国家打开中国的大门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特权,疯狂的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市场,原有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国家主权遭到破坏,现在我们国家是一个已经丧失国家主权又没有完全丧失主权的国家。如果我们中国人还不奋起抗争就会成为西方国家的盘中餐、口中肉。我们这一代人就应该就担负起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所以毕业后,我决定回东北当老师,培养有文化、有知识的热爱国家的年轻人,与西方列强抗争。
  赵晨光:我很佩服凤河小弟,你把时局分析得很透彻,也看得远。你胸怀大志,选择教育,这是强国的百年大计。我国之所以总受西方列强的欺负,就是因为满清政府闭关自守,夜郎自大,被人家拉得很远。落后就得挨打,所以要想撵上西方列强的发展速度,就必须培养出大批的、爱国的、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才,尤其是要有一大批科学家。所以我认为凤河小弟选择教育工作是非常正确的。
  王兴达:和三位比,我很惭愧,我目光短浅,一切都是为了家和自己。
  李凤河:过几天我们都要离开北京了,我建议咱们去一趟颐和园,看看八国联军对那里的破坏,更能激发我们对强盗的憎恨和爱国激情。
  赵晨光:凤河小弟言之有理,我举双手赞成!个位仁兄是否赞成!
  异口同声:赞成!赞成!
  李凤河:那咱们明天就去吧!
  众:好!太好了!
  
  场景三十四:颐和园(日)(外)
  画外音:四位风华正茂大学生,走进颐和园。看到被英法联军焚毁的遗址感慨万千。
  李凤河像一位导游员一样,滔滔不绝地介绍这里的变迁。
  李凤河:颐和园早在元明时期这里就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览胜地。圆明园是清朝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皇室每到盛夏时节会来这里理政,故圆明园。这里环境美如仙境,建筑富丽堂皇。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皇家园林再遭劫难。
  王兴达:凤河小弟对北京的地理历史颇有研究,你这对这里的一切变迁了如指掌,惊人的记忆力实在令人佩服!
  赵晨光:颐和园是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中又遭到严重破坏。
  张发有:我真佩服赵兄和凤河小弟对这段历史了解得这么全面、这么透彻!
  李凤河: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为什么鸦片战争之后沦入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呢?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结论是:“落后就得挨打”,原来的天朝大国怎么就落后了呢?归根结底是清朝闭关自守,夜郎自大以天朝大国自居;科举制度八股文造就一批批废物,文化科技远远落在西方国家的后面。要想振兴中华,我们必须在文化、科技方面赶超西方列强,所以中国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必须走“文化救国”“科技救国”这两条路。
  赵晨光:我预祝凤河小弟成为我国著名教育家!
  李凤河:赵兄言过其实,高抬愚弟了!我不求成名成家,但愿能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全部精力。
  众:好样的!佩服!佩服!
  画外音:李凤河和三位同学在游览颐和园的过程中,畅谈救国救民的无限感慨。
  【第三集完】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