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旷古穿越>第198章我的宝岛

第198章我的宝岛

作品名称:旷古穿越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22-07-01 08:23:42      字数:3071

  我的宝岛,早就在我版图;我的台湾,永远不能分割。三国结下缘分,隋朝更深一层。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远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大陆东南地区的印纹陶文化就已经传播至台湾。春秋时期,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就有关于台湾的记载,当时将台湾称为“岛夷”。到了汉代,大陆汉族人称台湾为“东鯷”,三国时代称之为“夷州”。
  魏蜀吴三国成鼎足之势后,东吴版图较为狭小,人口亦少,所以东吴常备军很少,孙权屡次进攻合肥,号称十万大军,其实至多有六七万。当时北方人口占据四分之三,而南方仅有四分之一,就人口而言,吴国实力虽好于蜀国,但远逊于曹魏。
  彝陵之战后,虽然东吴大胜,但诸葛亮殚精竭虑辅助后主,第三次北伐攻占了魏国诸郡,后又南伐诸夷,稳定了蜀国南方边境。魏将满宠筑合肥新城,坚壁清野,孙权多次征讨无功而返。此时是最好的战略休整期,整军备武,扩充兵源正当其时。
  《三国志》载,“夷州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风流至亶州者”。夷州既有数万户,当可募集士兵,至于亶州因所在绝远,可能士民更多。扩充兵源也就是抓壮丁,这才是孙权派遣卫温等人远航夷州、亶州的真正目的。
  卫温(?—231年),三国时期东吴将领,曾任将军职。230年(黄龙二年),东吴皇帝孙权命他与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台湾)、亶州。虽未找到亶州,却在台湾当地俘获了数千人而还。回来后,以“违诏无功”入狱被杀。
  诸葛直(?—231年),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奉孙权的命令和卫温渡海到夷州(台湾)、亶州。回来后,以“违诏无功”入狱被杀。
  卫温和诸葛直等人是史料记载的最早到达台湾的人。此后,台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同大陆的联系逐渐密切。到元世祖时,台湾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东吴虽然擅长航海,以水军见长,拥有东南海防权,但是对于夷州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是不了解的,那么就有可能孙权给予了卫温等主将更多的自主权,所以卫温才可以在夷州停留一年之久。然而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所带一万士卒死伤八九,只带回了数千土著士兵。这种蚀本的买卖是孙权所不能容忍的,这才是导致卫温、诸葛直被杀的直接原因。
  再者孙权一意孤行不听劝阻,导致卫温、诸葛直远航期间损兵折将,东吴实力受损,无疑于打了一场大败仗,也必须要找一个替罪羊,注定了卫温、诸葛直的罪无可赦。早在孙权派遣卫温等人劳师远航时,大将军陆逊就上疏说:“臣愚以为四海未定,当须民力,以济时务。今兵兴历年,见众损减,陛下忧劳圣虑。忘寝与食,将远规夷州,以定大事,臣反覆思惟。未见其利,万里袭取,风波难测,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驱见众,经涉不毛,欲益更损,欲利反害。”果然一如陆逊所料,分毫不差。陆逊还有言:“又珠崖绝险,民犹禽兽,得其民不足济事,无其兵不足亏众。”直接指出了孙权派遣卫温大军远涉夷州的目的,就是征兵、抓壮丁,扩充实力。
  另一明眼之人大将全琮也给出了同样的理由,孙权征求全琮出师夷州的计划时,全琮说:“凭我们吴国的威势,攻向哪儿,哪儿不被攻克?然而远方异域,大海阻隔,水土潮湿有瘴气,自古就有,军民进出,一定会生病,相互传染,去的人都害怕不能活着回来,攻克所获又怎能多得?损失江岸的士兵,希望获取万分之一的利益,我还是有所担心的”。结果不幸而言中。
  孙权是一个非常要强又好面子的人,对于臣子的议论和猜疑具有强烈的自尊,且长期生活在父兄英名盖世的阴影之中。从他晚年好猜忌、残忍好杀来看,他绝对不会容忍别人挑战他的权威,所有的错,都是属下没有正确领会他的英明决策,执行偏差的原因。因此,卫温、诸葛直从夷州归来后,“皆以违诏无功,下狱诛”也就不奇怪了。
  虽然卫温和诸葛直死得冤枉,但是他们的成果是值得中国人乃是全世界铭记的。作为我国正史记载中最早达到台湾的人,卫温和诸葛直已经在后世得到了认可,并被人记载、铭刻。
  台湾同胞更是该感谢这两位将军,因为他们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带到了台湾,促进了当地的社会发展,还促进了台湾高山族人和汉人的融合,为后来的台湾社会文化奠定了基础,让台湾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根据《三国志•吴志》记载: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两位将军率领远征水师一万余人渡海到达夷州,由于当时语言不通,又有数千将士因为水土不服病亡,两位将军只得率部返回大陆,同时带走土著数千人。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大陆上汉族人最早的一次去台湾的大规模行动。后来,东吴庙阳太守沈莹写了一本名为《临海水土异物志》书,具体生动地记述了“夷州”和“山夷”的情况。“夷州”指的是台湾;“山夷”指的是台湾当地的老百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大陆出现了300多年的分裂,政权频繁更替,战乱连年不断,各个统治集团还无力稳固政权,就更无心顾及一海相隔的台湾了。大陆和台湾的交往也只限于民间的贸易交流,一时间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因为有台湾海峡的阻隔而变得有些疏远了。
  见于现存历史文献上的有关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第二次接触,发生在隋代。隋代称台湾为“流求”。关于台湾和大陆这时期的相互往来,可以从《隋书》的文献上得到证实。
  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开掘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三征高丽。隋炀帝不但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同时他也是一位有志于“海上远略”的君王。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海师何蛮等言,每春秋二时,天清风静,东望依稀,似有烟雾之气,亦不知几千里。”隋炀帝虽然没有急于表态,但内心还是蠢蠢欲动。
  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根据海师何蛮奏报,“命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何蛮言之,遂与蛮俱往,因到流求国。”这一次到了流求国后,因为言语不通,只是掠一人而返。对于这样一个结果,隋炀帝深感不满。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复遣朱宽招抚流求,流求王不从,朱宽取其布甲而归”。“布甲”,流求人用苎麻纺成布后编织的铠甲。两次和平招降不成,隋炀帝有些恼火,决定以武力征讨。
  《隋书•陈棱传》记载: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陈棱拜武贲郎将;后三岁(大业六年,610年),与朝清大夫张镇州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流求国,月余而至。流求人初见船舰,以为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随后发生的事情,在《隋书•流求国》中有所记载:“初,棱将南方诸国人从军,有昆仑人颇解其语,遣人慰渝之,流求不从,拒逆官军。棱击走之,送至其都,频战皆败,焚其宫室,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
  带着隋炀帝对流求“先礼后兵”的方针和策略,肩负皇帝对自己的重托和厚望,陈棱再次漂洋过海来到流求。由于招抚行动受到了当时流求统治集团的强烈反对,流求王欢斯渴剌兜甚至派兵对抗,拒绝接受“招抚”。和平解决流求问题的计划破灭后,陈棱只得率军用武力迫使其臣服,结果大败欢斯渴剌兜兵。陈棱乘势攻破流求王的都城,杀死了流求王欢斯渴剌兜,并俘虏了一万七千人而还。
  隋炀帝杨广对台湾的征伐,不过是当时我国的封建统治者对台湾的一种短暂的经略行动而已。隋炀帝解决台湾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台湾臣服,让台湾人民知道当今天下是大隋的天下,其中多了一些天朝霸气,少了一些人文关怀,没有考虑打下台湾来以后,该怎么管理台湾和发展台湾,而只为逞一时之能,泄一时之愤,所以使隋炀帝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变成了“虎头蛇尾”,甚至有些徒劳。由于没有留下驻防台湾的军队,没有设置相应的官府机构,没有真正把台湾和台湾人民放在心上,随着军事行动结束,大陆武装离开台湾后,台湾与大陆的政治接触又重新被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所阻隔。尽管如此,隋炀帝对台湾的行动,毕竟给后来的历朝历代统治者,提供了进一步了解台湾军情、民情的机会,为台湾后来的归附提供了参考。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