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旷古穿越>第170章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第170章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作品名称:旷古穿越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22-06-05 13:47:57      字数:4769

  西汉研讨会再次在太白山进行,李世民坚持要大元首任烛主持,任烛不再推让。
  任烛:“盘古大圣掌控的学习人类工程,在一波波学习中国历史的活动中,搞得热气腾腾、顺风顺水,古迹踏勘、名人拜访,学员们踏遍了神州大地,众神万仙向人类学到了许多东西,越来越热爱人类、向往人类,我们深深地感到,学习人类工程硕果累累,学习人类工程大有希望。今天,我们继续研讨西汉。今天,我们请来的英雄,又增加了一个为大汉朝、大中华经营西域的张骞。”
  文更星带头高呼:向英雄学习,向英雄致敬!
  会众高呼:向英雄学习,向英雄致敬!
  盘古带头鼓掌,全场掌声雷鸣、经久不息。
  秦始皇嬴政:“张骞为大汉朝、大中华经营西域,建立了不世之功。这实在是可喜可贺,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任烛:“西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则包括葱岭以西的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一带。一般所指的西域,主要是今新疆地区。”
  归绿:“西域同内地的联系据说开始于西周时期的第五个君主周穆王。西晋汲郡战国魏襄王墓中发现的《穆天子传》曾记载,周穆王驾八骏,率六师,行数万里,到西方的瑶池会见西王母国君。据传,西王母国即在西域。但是,西域同内地频繁的联系,则是始于西汉王朝,特别是汉武帝统治时期,所以史称西域以孝武时始通。”
  文更星:“公元前2世纪左右,即中原地区的秦和西汉初期,西域地区分布着36个国家,大者有几十万人,小者不过数千人。从地理分布上看,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塔里木盆地南缘为南道诸国,包括楼兰、且末、于阗、莎车等国;塔里木盆地北缘为北道诸国,包括疏勒、龟兹、焉耆、车师等国;准噶尔盆地东部散布着姑师、卑陆、蒲类等一些小国。”
  盘古:“盆地西部的伊犁河流域,原来居住着塞人。西汉初年,居住在敦煌祁连山一带的月氏人,由于被匈奴所迫,西迁到此处,赶走了塞人,建立了大月氏国。不久,河西地区的乌孙人为了摆脱匈奴人的压迫,向西迁徙,把月氏人赶走,占领了这块土地。”
  文更星:“西汉初年,匈奴冒顿单于征服西域,设僮仆都尉,向各国征收繁重的赋税。匈奴还以西域作为军事上的据点和经济上的后盾,向西汉进攻。”
  李世民:“西汉王朝的统治者在同匈奴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特别是汉武帝即位后,从匈奴降人的口中得知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后,便决定沟通与西域的联系,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
  盘古:“张骞具有坚韧不拔、心胸开阔,并能以信义待人的优良品质。这正是张骞之所以能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危难,获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如同历史上一切伟大人物一样,要演导出威武雄壮的戏剧,还得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和舞台。这就是平常所谓的‘时势造英雄’。”
  文更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的目的,但却沟通了西汉王朝与西域的联系,使西汉政府增加了对西域的了解。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汉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妇好:“堂邑父是匈奴人,他不但融合到中原民族,而且与汉人张骞一起,开创了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一体、合作建功的成功范例。”
  归绿:“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在失去河西走廊后,匈奴向西北退却,依靠西域诸国的人力、物力,与西汉对抗。”
  司马迁:“同年,汉武帝再任张骞为中郎将,率300多名随员,携带金币丝帛等财物数千巨万,牛羊万头,第二次出使西域。”
  李世民:“此行的目的,一是招与匈奴有矛盾的乌孙东归故地,以断匈奴右臂;二是宣扬国威,劝说西域诸国与汉联合,使之成为汉王朝之外臣。”
  盘古:“张骞到达乌孙时,恰逢乌孙内乱,没有达到劝说乌孙东归的目的。不过,张骞的副使则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西汉王朝的政治影响,增强了相互间的了解。张骞一行偕乌孙使者数十人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返抵长安。”
  正义神左宗棠:“张骞是西汉开辟通往西域道路的第一个使者,他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一直为后人所传颂。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智慧神诸葛亮:“此后,汉朝和西域各国经常互派使者,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
  晁错:“但是,处于西域东端的楼兰、姑师(后称车师)仍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他们在匈奴的挑唆下,经常出兵攻杀汉朝使者,劫掠商旅财物,成为汉通往西域的严重障碍。为确保西域通道,汉将赵破奴、王恢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率700轻骑突袭楼兰,后赵破奴又率军数万击破姑师,并在酒泉至玉门关一线设立亭障,作为供应粮草的驿站和防守的哨所。”
  司马迁:“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随张骞至长安的乌孙使者回国,报告汉王朝的强盛后,增强了乌孙王昆莫对汉王朝的信任。他再次派使者到长安,表示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请求与汉和亲。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作为公主嫁给昆莫,并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细君死后,汉王朝又将楚王刘戊之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岑陬。”
  董仲舒:“这两次和亲,对于巩固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使乌孙成为汉在西方牵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发展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李斯:“为了打破匈奴对大宛的控制并获得大宛的汗血马,汉武帝还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和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两次派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迫使大宛进贡良马几十匹,中马以下牡牝三千余匹。此后,汉政府在楼兰、渠犁(新疆塔里木河北)和轮台(新疆库车县东)驻兵屯垦,置校尉。这是汉在西域最早设立的军事和行政机构,为后来设西域都护创造了条件。”
  秦始皇:“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了西域的天马、汗血马等良种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还有乐器和歌舞。传出的有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
  桑弘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所获得的关于中原外部世界的丰富知识,在以后西汉王朝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对匈奴战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贾谊:“张骞向汉武帝建议,遣使南下,从蜀往西南行,另辟一条直通身毒和中亚诸国的路线,以避开通过羌人和匈奴地区的危险。张骞的推断,从大的方位来看是正确的,但距离远近的估计则与实际情况不合。当然,在近二千年前张骞达到这样的认识水平,是难能可贵的。汉武帝基于沟通同大宛、康居、月氏、印度和安息的直接交往,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彻底孤立匈奴的目的,欣然采纳了张骞的建议,并命张骞去犍为郡(今四川宜宾)亲自主持其事。”
  李世民:“中国西南各少数民族同中原王朝基本上仍处于隔绝状态。通道西南当时是十分艰难的。张骞所领导的由西南探辟新路线的活动,虽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对西南的开发是有很大贡献的。张骞派出的使者,已深入到当年庄乔所建的滇国。”
  贾谊:“西南各地的少数民族,对汉朝的情况几乎都不了解。难怪汉使者会见滇王时,滇王竟然好奇地问:‘汉朝同我们滇国比较,是哪一国大呢?’使者到夜郎时,夜郎侯同样也提出了这个问题。这就成为后世‘夜郎自大’典故的由来。”
  任烛:“通过汉使者的解释和介绍,他们才了解到汉朝的强大。汉王朝从此也更注意加强同滇国、夜郎及其它部落的联系。至元鼎元年(前111年),汉王朝正式设置胖柯、越侥、沈黎、汶山、武都等五郡,以后又置益州、交趾等郡,基本上完成了对西南地区的开拓。”
  寿闯:“元朔六年(前123年)二月和四月,大将军卫青,两次出兵进攻匈奴。汉武帝命张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出击漠北。当时,汉朝军队行进于千里塞外,在茫茫黄沙和无际草原中,给养相当困难。张骞发挥他熟悉匈奴军队特点,具有沙漠行军经验和丰富地理知识的优势,为汉朝军队作向导,指点行军路线和扎营布阵的方案。由于他‘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事后论功行赏,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封地即今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颜师古在《汉书》注中认为,‘博望’是‘取其能广博瞻望’。这是汉武帝对张骞博闻多见,才广识远的恰当肯定。”
  归绿:“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之时,匈奴势力已被逐出河西走廊,道路畅通。他到达乌孙后,请乌孙东返故地。乌孙王年老,不能作主,大臣都惧怕匈奴,又认为汉朝太远,不想移徙。张骞派遣副使分别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扜弥(今新疆于田克里雅河东)等国展开外交活动,足迹遍及中亚、西南亚各地,最远的使者到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和北非。”
  任烛:“元鼎二年(前115),乌孙王配备了翻译和向导,护送张骞回国,同行的还有数十名乌孙使者,这是西域人第一次到中原。乌孙王送给汉武帝数十匹好马,深得武帝欢心。武帝任命张骞为大行,负责接待各国使者和宾客。”
  盘古:“第二年,张骞去世。他所派遣的则使以后也陆续带了各国使者来到长安,汉和西域诸国建立了友好关系。而汉朝的使者不断往来于西域诸国,一年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都用‘博望侯’的名义,以取信于各国。”
  任烛:“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构建了汉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更星:“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回汉,带来了乌孙国的使者,‘因令窥汉,知其广大’后,乌孙国使者归国后‘其国乃益重汉’,两国才开始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交往。”
  盘古:“在以后的一年时间内,张骞在乌孙国所遣持节副使也与西域诸国使者相继归汉,此时,汉才与西域诸才有了正式的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友好的交往。”
  伏羲:“张骞带着一种军人特有的敏锐,在进入匈奴人的控制范围之后,他就开始留心每一处水源、每一块草地,并详细记录下来。他还告诉汉武帝,在大宛国(今费尔干纳盆地),他曾经见过一种良马,这种马的耐力和速度都十分惊人,它们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汗血宝马’。据说它们快速奔跑之后,流汗似血色,这后来被证实是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症状。张骞称赏它们为汉王朝骑兵最好的坐骑,汉武帝本人非常喜欢马,听说有这样的宝马,自然想得到。”
  女娲:“汉武帝此时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他认为虽然结盟不成,但通商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尽管此前武帝派出的许多使节商旅都被游牧部落洗劫一空。”
  李世民:“征服了大宛整个部落以后,取得大胜的汉朝军队凯旋而归,沿途中亚各国听说汉军征服了大宛国,无不大受震动。各国王公贵族纷纷派遣子侄跟随汉军回到中原,他们为汉武帝呈上贡品,并留在汉朝作为人质,表示对汉武帝的效忠。至此,张骞定下的用外交手段和贸易来扩张汉王朝在中亚影响力的策略取得了成功。”
  任烛:“这个外交策略最伟大的实施者无疑是汉武帝,但张骞作为提出者和实践者,更值得人们尊重。可惜的是,张骞没有等到他的宏愿实现的一天,从乌孙国返回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归绿:“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汉朝时中国史书对罗马帝国的称呼),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李世民:“在之后的岁月中,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张骞的名字都被人们所牢记。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内地联系成一体;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任烛:“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艰难历程中,继承中国前人的优秀品德,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创立了外交活动的基本准则,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楷模。其内容主要有:1)持节不失,维护国家利益。2)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维护国家尊严。3)信美爱人,以诚质信,营造诚实守信的国家友好交往环境。”
  会后,与会者又拜访了张骞墓、张骞纪念馆。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顺利通过投票表决,张骞墓作为“丝绸之路”遗产点之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