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一片丹心照大明>第三十章 大智废藩王(下)

第三十章 大智废藩王(下)

作品名称:一片丹心照大明      作者:阿圣      发布时间:2022-05-24 17:44:57      字数:5073

  走出双林寺,于谦算算时间,离开太原已有一月有余,想必于校尉暗中调查之事,也应有眉目,是得回去了,于是催马往回程赶去。不几日已回到巡抚院,贾瑀一见,十分高兴,禀道:“大人于校尉昨日伊川信,晋王府长史刘信已同意揭露晋王违法之事,还请大人明示。”
  于谦一听,心中大喜,忙令梅校尉晚上会合于校尉,将刘信秘密带来。
  是夜,月晦星疏,于义、梅云杰两人带着晋王府刘信,躲过晋王耳目的严密监视,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巡抚院,刘信揭发了晋王曾参与汉王谋反的经过,提供了一些与汉王密谋的文字依据,同时禀告道:“晋王之弟宁化王朱济涣也曾劝谏,不要参与汉王的谋反,但晋王不听,宁化王便与之绝交。近几年晋王暗中又在操练兵马,垦田种粮,现暗藏米粮达十余万石,并与大同参将曹佥、中官韦力转同谋,用军械易番国马匹,其反叛之心已明。”
  于谦让刘信写出书面材料,又命于、梅两校尉将刘信秘密送回。
  第二天一早,于谦即命梅校尉将柴车、王来两位大人请来,略述了晋王之事,柴、王两人大惊,说:“我们只知道晋王平时横行不法,想不到居然包藏祸心,意图谋反。”
  于谦说:“兹事重大,本院明日即从河南返京禀报,听候圣裁,还请两位大人暗察二事:一是查明晋王在山西各地密设的粮仓;二是查明晋王在各卫所散养的马匹。此事必须十分隐蔽,千万不得打草惊蛇。”
  柴、王两人齐声说:“大人放心,我们可以巡视之名,到山西各地细细查访,绝无疏漏。”说完这才告辞而去。
  下午,于谦带着梅校尉亲赴晋王府,向朱济熿辞行道:“承蒙王爷义献麦米万石,三晋百姓感颂王爷盛德,又蒙王爷赠银千两,使微臣能一览三晋风光,臣感激涕零,永生难忘。臣在山西使命已完,即刻就得回河南,特向王爷辞行。”
  朱济熿一听,心中大喜,暗忖:姜还是老的辣,传闻于谦如何精明能干,可还是被老夫玩于股掌之上,哼,区区毛头小子想与老夫斗,还差了一截呢。心里这么想着,口中却哈哈一笑说:“早就闻知于大人勤政爱民,兢兢业业,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这样,明天本王在太原的杏花酒楼为大人设宴饯行如何。”
  于谦双手一拱,说:“王爷厚意,微臣心领,只是河南治黄正在紧要之处,明日一早就得轻骑快马,疾赴河南了。就此告辞!”说着站起来施礼告辞。
  晋王朱济熿巴不得于谦立即离开太原,也好睡个安稳觉,于是顺水推舟说:“于大人一心为公,令人佩服,本王不再强人所难,就此祝于大人一路顺风。”
  第二日天微微亮,于谦一行五人就已动身。于谦原本想将贾瑀留下处理巡抚政务,可一想贾瑀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应该有一个好的前程,想想科考临近,便说服他进京参加科考,后来果然榜上有名,成为一代良臣。
  于义虽说来到山西近一个月,可为了暗中查访晋王之案,这才有时间向大人禀报河南治黄情况:黄河塞流改道工程在李爷爷和李华雄的具体指挥下,进展十分顺利,他们运用当年庞统的连环之计,将几十艘船用铁链拴在一起,船上装满石块沙包,命水手同时将船凿沉,这才将河流塞住,让黄河按照既定的新河道,改道而行。李爷爷他们在河南干了三个多月,将塞流工程全部完成,这才回江西去了。
  听完于义的述说,于谦十分歉疚地说:“真对不住,你大舅哥千里迢迢来到河南帮我,可我却不能抽时间陪他们好好谈一谈,唉,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呀。”
  于义说道:“大人不必将此事放在心上,大舅哥说了,大人是一心为民的好官清官,我们只有尽心尽力的多为百姓做些好事实事,才是对大人最好的报答。”
  于谦慨然叹道:“知我者,李兄也,也只有李兄才能深知我心。”
  一路日夜兼行,不几日已经来到山西与河南搭界的长治县,于谦便在县城客栈住下,领着于、梅两校尉前往宁化王府拜见宁化王朱济焕,在那里取得朱济熿毒死恭王妃谢氏的证据,同时意外地得到了晋王给汉王的一封书信。
  于谦大获而归,第二日一早便进入河南,一路巡视下去,连夜乘马来到黄河边,果见河堤安然无恙,两岸百姓安居乐业,忙于修堤治田,心道魏源果然精明能干,河南在他的治理之下,定会大有起色,心中十分高兴,这才完全放下心来,直赴山东。
  这日于谦一行来到山东省济宁东,见路旁一古墓群,竟有数百座坟墓。坟地杂草丛生,乱石成堆,鼠洞遍布,显然是无人看护的野坟。于谦下马,问路边百姓道:“这些古墓是什么时期的,怎么没人看护。”
  百姓回答说:“听老辈人说,这墓地已有千余年,其中既有将相之墓,也有百姓之墓,相传汉代的张良、陈平,唐朝的房玄龄、杜如晦,都葬在这里。宋代刘豫、张邦昌的墓也在这里。”
  于谦虽知这些道听途说不足为信,可心中却十分感,暗忖:千古以来,无论圣主贤臣,还是昏君奸佞,现在都已作古人,坟墓也无人看护。如今世人尔虞我诈,你争我夺,可万年之后,也不过就如此墓一般。于是出口吟道:
  伊人埋骨已多年,三尺荒丘圯路边。野鸟凄凉啼落日。石麟颠倒卧寒烟。
  良平计策今安在,房杜功名亦偶然。吊古欲询何代客,断碑零落独堪怜。
  吟毕,这才纵马疾行。不几日,已经来到武定州,于谦一行进城找到一家客栈住下,是夜,于谦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心道明日紧赶一天就能回到京城,今晚得将奏疏拟好,到了京城就能早早奏报呀,于是翻身起床,点燃油灯,伏案疾书,好在所奏之事,萦绕于心,盘旋于脑,用不了一个时辰,就已草书完毕。
  写完读了一遍,已将晋王朱济熿谋反等不法之事,写得明明白白,这才叠齐封好,搁下笔,抬眼望着窗外,只见一轮明月,从厚厚云层中破出,显得格外的皎洁明亮,不觉思潮如涌,暗忖:我自入仕至今已有十数载,广东惩马骐,乐安斥汉王,江西诛王湖,洛阳查伊王,今又弹劾晋王。晋王谋反朝廷,危及社稷,必夺爵废徙。我屡奏黜宗室藩王,惩戒权贵,效忠朝廷,建功社稷,然无益于已身矣!我于谦一腔热血,洒于何地,未可料也!感慨万千,诗兴大发,又提笔书道:
  篝灯夜窗下,抚卷坐来久。泛观古豪杰,际遇良不偶。伊周及房杜,股肱戴元首。
  韩范与富欧,抽蘖成醴酒。勋业正当时,功名垂弗朽。李广命不侯,冯唐空自首。
  间关逐常调,遇事亦掣肘。贼命有疾徐,奔竟适足丑。掩书对明月,且尽杯中酒。
  第二日一大早,吃过早餐,又催马上路,戌时初已赶到京城,在一家酒店用过餐,于谦吩咐梅云杰、于康、贾瑀说:“你三人先回去告知夫人,于校尉和我一起进宫面圣。”说完,领着梅校尉直往宫中而去。
  来到宫中,宣德帝听说河南、山西巡抚回京觐见,忙令至乾清宫见驾。
  于谦跪拜施礼完后,向皇上禀报了河南赈灾治黄、山西抗旱解饥的情况后,这才言归重点,说:“当日微臣离京赴任之际,皇上令金公公,传来密旨,令臣暗查晋王不法之事。因二省灾荒甚重,冤狱过多,这才拖延至今。现已查明朱济熿谋夺晋王之位后,犯有六条大罪:其一、毒死嫡母谢氏;其二逼蒸恭王侍妾吉祥;其三、杀害父兄故侍宫人;其四、与汉王共谋反叛;其五、擅取屯粮十五万五千石;其六、私以军械铁器易塞外良马五千匹。”说完便将奏章及有关证据呈上。
  宣德帝看完后,龙颜大怒,一拍书案怒道:“晋王昔日与汉王共谋,反叛朝廷,朕虽有所闻,念及骨肉之情,未予追究,岂知他不仅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反心未灭,而且竟然干出陷害胞兄,毒死嫡母,逼蒸父王侍妾之事,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事,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况且山西乃要塞之地,若容忍这等乱臣贼子把持下去,朝廷岂不危哉!朕即下旨,逮晋王入京审讯。”
  于谦奏道:“皇上息怒,晋王谋逆实属罪大恶极,只是不可草率而动。况且藩王之乱,此起彼伏,实为大明心腹之患,皇上亦思长久之策,以除藩王为祸之根。”
  宣德帝点了点头说:“于爱卿所言极是,朕得细细想一想。只是晋王谋逆之事,乃当务之急,爱卿可有良策?”
  于谦奏道:“以微臣愚见,如果兴师动众,下旨逮捕晋王,可能会引起晋王铤而走险,激起战乱,毕竟晋王盘踞山西一十八年,根深蒂固,何况山西紧连异邦,假如晋王勾结异族,一同作乱,其危害更大,因此不如找一个借口,将晋王调入京城,再对其审讯,晋王离开根本,山西群龙无首,平此叛乱,易于反掌,此正所谓调虎离山之计。”
  宣德帝听后,龙颜大悦,说:“于爱卿此计甚妙,只是想个什么办法调晋王入京呢。”
  于谦禀道:“一定得找个无隙可击的理由,只是微臣久不在朝中,不知朝中之事,皇上何不密召心腹大臣商议,必有良策。”
  宣德一听,忙令金英速召杨士奇、顾佐入宫。不一会杨、顾两位大臣入宫,宣德帝让于谦介绍晋王谋逆的情况,以及调虎离山的计策后,问:“两位爱卿,可有什么好的办法?”
  杨士奇听后,思索一阵,说:“今岁朝中并无庆典事宜,唯有一事可以借用,就是还有一月之后是皇太后五十五岁诞辰,何不就以为太后祝寿为名,将诸王召到京城。”
  顾佐说:“太后素来俭朴,今岁突然大办,不仅太后不会允许,只怕诸王也会生疑。”
  于谦伏地奏道:“微臣有一计可释诸王之疑。”
  宣德帝一听,大喜问道:“于爱卿有何妙策,还不快说。”
  于谦禀道:“皇上恕臣无罪,臣才敢说。”
  宣德帝忙道:“朕不怪罪爱卿,但奏无妨。”
  于谦说道:“皇上可奏请太后称病,昭告天下,延名医诊治,半月后昭示朝野尽知,诏令值太后五十五岁寿辰,宗室及朝中百官皆入宫贺寿祝福,亦可晓谕各省及属国遣使入贺。如此一来,就可做到天衣无缝,晋王必定会来。”
  宣德帝果用此计,借太后寿辰之机,轻而易举地了结朱济熿谋逆大案,将朱济熿废为庶人,迁居凤阳,而将晋王之爵位归还于原晋王朱济熺之子朱美圭,历经三朝时隔近二十年的冤案终于得以大白。宣德帝龙心大悦,便入宁清宫叩拜张太后,恰好孙皇后也在太后身旁,就听宣德帝禀告:“恭贺太后大寿大喜,这次借太后大寿之机,召诸王入京,举手之间了结朱济熿谋逆大案,实乃社稷之大幸。于谦的确胆识过人,真乃社稷之臣。”
  太后喜道:“皇上有此贤臣辅佐,何愁天下不大治。只是于谦如此足智多谋,贤明干练,皇上何不召入京师,委以重任,掌握朝纲。”
  宣德帝回答说:“于谦有栋梁之才,宰辅之器,后必执掌朝纲。倘若我朝后有变故,安大明江山者,必是此人。但于谦嫉恶如仇,刚直清廉,不能容人之过,容易得罪人,久之必将遭人嫉恨,被小人陷害。故朕不欲召他入京,而令其巡抚河南、山西重镇,天下无忧了。”
  孙皇后说:“于谦久巡两省,劳苦功高,皇上宜准其在京多留些时日,以示圣恩。”
  宣德帝点头说:“皇后所言极是。”当即命金英传旨:迁于谦为兵部左侍郎,赐假一月在京师游览休闲,后仍赴河南、山西行巡抚事。
  于谦得皇上恩宠,赐假一月,心中自然高兴异常,只是不能回家看望父母与冕儿,心中有所遗憾,于是修书一封命康儿回钱塘一趟看望双亲,写罢给父母的书信,意犹未尽,心道还得嘱咐儿子几句,便又题《示冕》诗一首:
  阿冕今年已十三,耳边垂发绿鬖鬖。好亲灯火研经史。勤向庭闱奉旨甘。
  衔命年年巡塞北。思亲夜夜梦江南。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
  这是夫人董氏拿着一封信进来说:“上月外舅托人捎来一书,可否修书一封,让于康一并带去。”于谦看完信,又题《得外舅安丰董先生书》诗一首:
  悠悠远别几经年,极目江南思渺然。客底正劳千里梦,天边忽堕五云笺。
  得宫自愧超迁早,济世深惭学术偏。瞻仰泰山应未遂,马蹄明日又翩翩。
  却说于谦在京休假,可心系朝廷,想起藩王之事,心中起伏,思绪万千,于是伏案舞笔,书制藩八策上奏皇上,其八策为:一、废宗王节制都司卫所之制。没有兵权,就无力谋反;二、废宗王节制地方诸司之制。没有涉政之权,宗王便没有凌辱地方官吏之由;三、废宗王护卫之制。亲王置三护卫,本无用场,宜应皆废,留数十人供作杂役即可。废除护卫,就可以平息藩王心生异志;四、废宗王枉法免死之制。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宗室诸王则不敢恃宠而肆虐;五、废封爵亲郡相别之制。诸王职权俸禄类同,就可以免生忌妒,宗室相互之间的倾轧也可以消除;六、废诸王及后裔不准应试之制。宜令宗王设立学堂,择贤教之。准其应试考官,文选者可授官,武选者可任将。如此者,诸王及后裔有所追求上进。亦可为国家效劳,不致沉沦堕志,沉湎酒色;七、废宗室厚禄优俸之制,准其事四民之业,既可减轻朝廷钱财之累,亦可使宗室后裔自食其力,免为天下寄生者;八、废宗王不准入京见驾之制。太祖太宗时,时常召见宗王以教谕。宗王感恩戴德,渐见知礼。愚臣窃以为,诸王多为皇上先辈,故不便召见。臣认为,皇上乃君,诸王虽非祖辈即父辈,也是臣。君臣之分不可废。君召臣,乃是恩宠。故皇上宜时常召见宗王,贤者则褒赏,愚者则教之。如是者,贤者愈贤,愚者变贤。臣愚钝不才,所奏冒犯宗室,伏望皇上明察微臣一片忠心。
  宣德帝读完后,心中十分高兴,暗忖:于谦对大明社稷,忠心耿耿,且胆识过人、才智超群。朕得爱卿,乃大明之幸。只是此事重大,不可贸然而行,只能先寻机将宗王护卫与节制都司卫所之权废去,其余的却暂时不可行。因此,于谦所奏其他几策,直到一百六十年后的万历皇帝才全部推行。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