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万历大忽悠>第四十二章:只羡鸳鸯

第四十二章:只羡鸳鸯

作品名称:万历大忽悠      作者:周不通      发布时间:2022-04-19 10:14:19      字数:3763

  苏三娘是幸运的。
  她到达义州的第三天,方一彬正式向她求了婚,许下了彼此托付一生的誓盟。方一彬考虑到孤男寡女多有不便,安排她暂住在师爷家,托师娘照顾,与师娘待字闺中的女儿姐妹相称。
  苏三娘见方一彬如此通情理,便愈发宽心安顿下来。忙时挤在人堆里看知县断案,闲时同骑那匹枣红马,由近而远,游遍了义州山山水水;他们礼奉国寺、拜万佛山、观情侣峰、攀齐观山、游大石湖、登广胜塔,饱览北国风光,一路上花前融融、月下依依。
  让方一彬心折的,是苏三娘能把琐碎的日常料理得浪漫唯美、饶有情致。
  苏三娘虽然经营过包子铺,但她天性淡泊,不嗜肥美甘甜辛辣的食物,平时仅用一小壶芥茶温淘米饭,再佐以一两碟香菇青菜什么的,就是她中意的一餐。
  而方一彬却喜甜食、好韩式泡菜,爱吃腊味熏制的东西。
  苏三娘很快就跟着师娘学会了做泡菜。平时趁方知县升堂断案,她便跑到后堂整理家务、张罗美食。
  俗话说的好,要想抓住男人的心,就先抓住男人的胃。为了能给方一彬做出鲜洁适味、花样繁多的菜品,她不仅用食盐和酸梅调味,还把嘉兴老家腌咸菜和晒酱油肉的技能发挥到了极致,巧手制出黄者如蜡、绿者如翠的腌白菜,晾晒出酱香浓郁的酱油肉,两者相加味道更是妙不可言,尤其是起锅翻炒时,那四溢咸香加酱香,竟然透过走廊,飘散到了前堂。
  那些挤在前堂听审案的婆婆妈妈们跟苏三娘已然熟识,也大多知道她厨艺精湛,闻到那一丝馋人的咸香和酱香,谁还有心思听案子,都争先恐后的到厨房去看个究竟。
  反正义州的老百姓早就把县衙当成自个儿家,平日里进进出出的跟串门似的;尤其是这帮婆婆妈妈们,她们都知道方知县一断起案子来,就没完没了、不眠不休的,索性都自觉自愿的去后堂帮忙拾掇拾掇。
  所以,知县方老爷的后堂永远要比前堂干净利落。
  这帮老阿姨们,但凡听闻过咸香味、品过尝嘉兴腌菜和酱油肉的咸脆爽口、酱香浓郁,都不肯放过三娘,纷纷缠着学手艺,于是厨房秒变腌咸菜和酱油肉培训班,热闹程度快赶上前堂。
  等方知县断好案子退了堂,回得后边,还得陪着笑脸、好说歹说的,方才把这帮阿姨劝回各自的家。
  回归到两人世界的后堂,瞬间安静许多。方一彬便痴迷于她专注做事时的眼神,总是那么端庄贤淑。苏三娘也能感知到他火热的眼光在灼烧,她抬起眼睑,对望过去,心底里每次都有一种碰撞般的震荡。让彼此心旷神怡、激情澎湃。
  除了腌制咸菜,苏三娘还精于制作点心,她用芝麻、炒面、松子、桃仁和麻油为原料,制成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左右的方块,外黄内酥、甜而不腻,这就是杭嘉湖一带的特色糕点芝麻酥糖,那香味直扑鼻尖,馋的方一彬每次都会趁公堂间隙溜到后面来啄上一口、再添一口,总是欲罢不能。
  苏三娘属于酒量茶量都不赖那种,是因她打小就被父亲撺掇着喝黄酒,黄酒甜糯,绵柔醇香,经年累月的练着,酒量自不在话下。来的义州,见方一彬饮酒很少,量不胜蕉叶,她也就不怎么喝酒了。
  两人饭后,苏三娘会煮上一壶本地茶,一人一杯,在县衙中庭的花前月下默默相对,细细品尝北方茶的色香性情。
  如水的月色,最为苏三娘所倾心,只因那月儿总会悄无声息的带上她的思念,飞回三千里外的江南。
  方一彬看苏三娘对着月儿出神,知是她在思乡,便不打搅,只是在一旁,轻轻的吟诵起咏月的诗词:
  寻梦远,
  北国正芳春。
  情侣峰下定终身,
  满城飞絮喜作证。
  忙杀看花人!
  寻梦远,
  南国正清秋。
  三千里路云和月,
  枣红马驹任驰骋,
  爱在县衙门。
  苏三娘能懂他的一片真情流露,吟咏声起,她都痴痴的听,安静的笑。
  每次赏月时,为了能一刻不差的沐浴着月之光华,他们两还常常跟个孩子似的随着月亮的光影搬动着凳子,总是一边挪一边笑话着对方。
  月上时逸之际,苏三娘会告诉方一彬,比起赤日红尘,她更喜欢明月似盘,因为日月两者,有着仙凡之别。
  苏三娘,就是这样一位能在平实普通的日常中活出雅致的江南女子,在琐碎的生命中有胆魄去追求超脱和清澄的诗意人生。
  这也正中方一彬下怀。
  等到月光滑过县衙高高的围墙,他们两人才知道时辰已晚,便手牵着手,一起步行到一华里开外的师爷家宅院。
  路上偶遇摆夜摊、做宵夜点心的乡邻,彼此都会很不见外的招呼一声,碰到胆子大的哥们,会开玩笑的问一声:“方老爷,什么时候请大家喝喜酒?”
  方一彬总是笑答:“十二月二十八,请大家一起热闹热闹,一个都不落。”
  目送苏三娘进门,方一彬才安心的转身回府。然后,就板着手指头数日子,数着、盼着、盼着、数着十二月二十八这一天。
  十二月二十八。是沈半仙给挑的好日子。
  义州城里,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整个县衙内外更是红彤彤、绿花花的一片,放眼望去,凡是能落脚的地方都摆满了桌凳,蔚为壮观。
  只是,这桌凳并不像平常人家办喜事那么整齐划一,而是各式各样、千奇百怪。道是为何?分明是城里的百姓邻居把自个儿的家伙什全搬过来凑的数。县衙摆不下,就沿衙门口一直往外延伸。义州城里的百姓,是要蹭着方老爷的喜酒,摆一场千家宴。
  晌午时分,迎亲队伍的大花轿将身穿吉服的苏三娘抬出了师爷家,按照义州习俗,花轿不走捷径,而是要绕着鼓楼走上一大圈。
  迎亲队伍自鼓楼出发、过太平桥、穿吉庆街、经状元楼、绕长寿亭,还特意打贤德里过,再抬到县衙,分明是把义州城里最吉利的街巷走了个遍,为的是能讨上个好彩头。
  这一路上,马蹄得得、锣鼓喧喧,人山人海,花见花开。尤其是那些个爱凑热闹的孩儿们,跟个过节似的,围着花轿要喜糖,跟着队伍放鞭炮,好不开心快乐。
  当然,最甜蜜暴击的莫过于苏三娘,眼见即将成为自己男人的新郎官,能被义州百姓如此之爱戴,两个人的喜事办成了全城老百姓的狂欢。他方一彬,一个边陲小县的父母官,何止胜过那些纨绔子弟千倍万倍。
  迎亲队伍逛了这么一大圈,好不容易才穿过人群,挤到县衙大堂前停顿下来。
  不远千里从嘉兴赶来办喜事的吴嫦娥、苏小仙、小翠这三位,打扮的一个顶一个的漂亮,早早的就站在县衙门口充当迎亲伴娘。可这哪是在迎亲啊,简直就是江南美女靓装展示会,那风姿卓卓、飘粉带紫的妆容,把义州城里的北方汉子哥们眼睛看的直楞楞的,一个一个都忘了自己今天需要帮忙的职责所在,光顾着傻站那儿看美女。
  大花轿一停下来,王胖第一时间就将轿杠往前一斜,由喜娘苏小仙和媒婆吴嫦娥一起撩起喜帘,嘻嘻哈哈的搀出了新人。
  只见苏三娘上穿大红凤穿牡丹镶花缎袄,下配缠枝桃花石榴裙,脚蹬撒金红菱鞋,手持大红鸳鸯戏水喜娟,头顶大红喜鹊登枝绸盖头,玉步轻移,走进县衙,与身着红绸喜装候场的新郎官方一彬同排站立,待傧相唱完赞礼。这对新人双双拜下,先拜祖宗、再拜高堂、后夫妻对拜。
  礼毕,沈惟敬作为主婚人,宣读了贺词:二八喜辰,方苏联姻,义州缔约,永结良缘。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荣尔昌。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喜娘苏小仙、媒婆吴嫦娥搀着新娘新郎,小翠手持大红纱灯引路,将他们双双拥入洞房,挑头盖布、坐富贵床、喝交杯酒。
  大礼既成,方一彬便出来待客,姑娘们则都留在洞房,嘻嘻哈哈的开起了半荤半素的玩笑。
  苏小仙可是没遮没拦的主儿,在那儿不停追问:“姐,老实交代,是不是早就献身了?”
  苏三娘脸颊粉红,笑恬道:“滚一边去吧你,人家一彬可是谦谦君子,守身如玉。”
  苏小仙依然不依不饶的:“姐,照你这意思,要是方老爷主动点儿,你可就迫不及待的献身了吧?”
  吴嫦娥实在看不下去,赶紧打圆场:“小仙,你脑瓜子整天尽想这些,下次我们非去告诉你郎君不可。”
  苏小仙吐了吐舌头,不作声响了。
  吴嫦娥挨着苏三娘坐到富贵床沿,捂着耳朵,用极细的声音嘀嘀咕咕的,苏三娘听的脸颊一阵一阵的潮红起来,小嘴咬着手绢一角,不由自主地频频点头。
  嫦娥交代完私事,便和小仙一起帮新娘撤了妆,陪同着来到内厅,见过参加婚礼的女眷们,尊长行大礼、同辈行平礼,众人见苏三娘楚楚动人又落落大方,纷纷点头称赞,又见三位江南来的女伴穿着打扮各领风韵,便腾出位置,争相拉她们入座,询问衣料质地、脂粉类别。
  这场义州城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婚宴,从正午开始,一直延续到晚上。城里但凡会几手的厨师,都自觉自愿的参与到颠勺队伍中,没有这方面专长的老少爷们、姑婆媳妇们,也大多没闲着,杀猪宰羊、添火加柴、切菜洗碗、搬东拉西,忙得不亦乐乎,忙完了就上桌吃喝,吃好了就下来忙乎。
  等到婚宴席散、贺客辞别,百姓们搬回自个儿的家伙什,已经是天敲二鼓。方一彬本不擅饮酒,今天多多少少被劝了几杯,已是微醺,回到洞房,眼看着红烛摇曳之下的苏三娘娇艳如花、动人妩媚,低声吟到:
  “昨日今宵大不同,
  新人依旧少女容;
  江南塞北双飞燕,
  鸳鸯枕上两心同。”
  苏三娘婉儿一笑,起身扶着方一彬坐在富贵床沿,转身倒了杯温茶,双手递上:“夫君,三妹我感谢你,给了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婚礼。”
  方一彬满是歉意道:“娘子,义州偏远,我即使有心,也做不到像繁华京城或是富庶江南那样高规格的婚宴场面。”
  苏三娘笑盈盈回道:“夫君,你看这义州城的老百姓手拎肩扛的,虽然大多是大白菜、猪羊肉,但是这份浓浓的人情、亲情,远胜过珍珠翡翠、山珍海味。我所嫁的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男人。”
  方一彬如释重负道:“娘子如此开明,正是我所渴求的知音。”
  苏三娘娇嗔道:“夫君,今晚咱先别做知音,先做了夫妻吧...”
  话音未落,红唇轻嘘吹灭了烛光。
  此刻,在三里路外的驿站,也正好有一对可人儿,吹灭了灯火。
  沈惟敬和吴嫦娥,这对聚少离多的鸳鸯儿,趁着人家办喜事,跑到辽东边陲来幽会。
  自然也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