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一片丹心照大明>第十三章 汉王造反(下)

第十三章 汉王造反(下)

作品名称:一片丹心照大明      作者:阿圣      发布时间:2022-04-02 18:40:21      字数:4723

  岂知老爸的皇位还没有坐热,仅仅只有十个来月就暴病去世。当时自己正在南京,二皇叔朱高煦准备在半路截杀太子,然后自立为帝。好在自己早就觉察到这种险恶,得知父亲病重,立即日夜兼程赶到北京,这才将二叔派来人设伏的人甩在了后面。
  回到北京,自己一方面妥善处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二皇叔等人伺机作乱,然后从容登基,改明年为宣德元年,开始了帝王生涯。
  往事若烟,历历如目,犹在眼前。宣德帝翻身坐起,腾地一声走下了床,疾步来到御书房,望着书案上厚厚地一叠奏章,他却无心去看,脑子已被刚才的回忆塞得满满的:皇位如神器人人皆想取之。
  千百年来,为了这个皇位,演绎了多少同室操戈,父子相残,兄弟反目的故事。夺位成功的远的莫过于唐太宗的宣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斩弟,这才拥有了天下,近的则是太宗爷的靖难之役了,太宗爷就是凭借手中的兵马,从亲侄儿手中,将皇位强抢过来。
  虽说抢夺的过程是惨烈的,一将功成万骨枯,血流成河,尸积如山,何等悲壮。但是抢夺的结果则是令人炫目的,成则为王败则为贼,只要成功了,你就拥有了无上的财富与权力,于是人们在财权利益的诱惑下,也就丧失了是非标准,有奶便是娘,锦衣美食的滋润,早已淡化了美与丑、善与美的区别。因此更多的人在求得成功的过程中,追求的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哦,如此看来,二皇叔的千方百计觊觎皇位,也是无可厚非得了,只是皇位既然已传给了我,我就不能够轻易地将神器拱手相让,我可不能象建文帝一样,因存妇人之仁,致使到手的皇位被太宗爷夺去,曾经一统天下富有四海的大明天子,竟变成了四海飘零无处安身的流亡皇帝。
  唉,叔叔欲夺侄儿的江山,何其相似乃尔。现在的情况,简直又是靖难之役的重演。所不同的,则是自己不同于建文帝的软弱,因此,绝不能让二皇叔的阴谋得逞。
  一拍书案,站了起来,一扫头脑中的层层阴霾,眼前似乎豁然开朗,决不能坐等二皇叔的兵马杀入京城,一定要争取主动,平乱于萌芽之中。
  他想明天上朝,必须责成兵部派出侦骑收集有关情报,及时掌握汉王的一举一动,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方案,不失时机地给予汉王以有力的打击。
  想到兵部,心中升腾起一股无名之火,这些人是怎么搞的,只会拿俸禄,根本就不会办事。汉王谋反,已经闹出很大的动静,可是却没有一个人察觉这件事,如果不是于谦连夜禀报,自己依然蒙在鼓里。看来还是人才难得,如果多有几个象于谦这样忠义智勇的人才,自己就不至于彻夜难眠,自寻烦恼了。
  想到这里,眼前又浮现于谦英气逼人,英俊潇洒的形象,耳边又响起中气十足,洪亮悦耳的声音,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可太宗爷以善用人才具称,为什么明知于谦具有状元之才,而有意将他压制下来,打入三甲之末呢。
  突然,他忆及老爸说过一件事,那天,他偷偷看了于谦的那篇策论后,悄悄地问老爸:于谦的策论能够针对时弊又揭露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既深刻又有实用价值,可太宗皇爷爷为什么不喜欢他呢,难道皇爷爷无法容忍耿直忠义之士么。老爸看着他意味深长地说:皇爷爷怎能不识人才,他老人家是有意为儿孙辈储备人才呀。
  此刻,宣德帝才恍然大悟。
  汉王朱高煦有如热锅上的蚂蚁,根本就坐不住了。一连几晚他都做着一个同样的梦,梦见自己浑身鲜血地坐在龙椅上,身上的龙袍虽然已经破烂不堪,可是那条金光灿烂的黄龙却完整无缺地绘制在胸上。
  做梦是自然的,可连续几晚做同一个梦,就不太自然甚至还有些怪异了。朱高煦满腹狐疑,一脑茫然,真不知道是凶还是吉。当他走出王府,来到街上,看见前面有一个测字摊子,前面围着许多人,一位头戴儒巾的老先生坐在摊前,正在眉飞色舞的给前来测字的人讲解着。朱高煦见老先生满腹学问的模样,心中不由一动,立即让家人取来纸笔,挥笔写了一个“帛”字,命家人拿去请测字先生测。家人上前将字递给测字先生,
  老先生接过“帛”字仔细看了一会,说;“我观此字绝非出于你手,一定是一位大贵之人所写。”
  家人问;“老先生为什么这么说?”
  测字先生答;“你看这‘帛’字,蚕头燕尾,遒劲有力,气势磅礴,所以我断写字之人不是泛泛之辈。再看‘帛’字,上面的‘白’字,乃为‘皇’字头,下面的‘巾’字,乃为‘帝’字脚,可见写字之人具有王者之气,有望登上帝皇之座。”
  汉王朱高煦正站在人群中,听到测字先生这么一说,可谓心花怒放,高兴之极,向家人递了个眼色,家人立即递上一锭十两的纹银。
  测字先生没想到他的满口胡言,意外地发了一笔横财,但是他更没想到,也是这毫无根据的胡乱预测,竟将汉王的帝皇野心激发到极致,从而断送了这位施财者的一生。
  汉王回到王府,已经是迫不及待,梦中的启迪,测字的预示,令汉王处在一种难以抑制的昂奋之中,既然这一切已呈现出将登九五之尊的预兆,那还犹豫什么。心情一舒畅,联想也特别丰富,他开始拿自己与做父亲永乐大帝进行了比较,很快得出了惊人的相似之处:1、父皇在帮助明太祖打天下时,立下了赫赫战功,自己为父王发动的靖难之役中,也立下了赫赫战功;2、父皇是从侄儿的手中夺取皇位的,自己也同样夺取侄儿的皇位;3、父皇是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的,自己也将同样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这场事变。结论:父皇永乐四年取得了胜利,登上了皇位,自己也将同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辛苦斗,获得成功如此这般地一对比,他信心百倍,就如坛子里抓乌龟,手到擒来,既然胜券在握,还有什么可怕的,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行动了。
  于是,他召集手下的谋臣大将,开始实施他的夺权计划,一方面对手下的亲信封官许愿,另一方面则是大量的招兵买马,很快粮草已备兵马足,他开始对侄儿进行了公然挑战,要起兵问鼎皇上宝座。
  在造反大军的动员会上,汉王身穿盔甲,手握宝剑,威风凛凛地来到即将与宣德帝一较高下的大军前,亮开嗓门,扬臂喊道:“天下何人不知本王功高比天!当年‘靖难’兵起,若不是本王勇猛临阵,数次救父皇于危难之中,燕军何以能南下,轻取南京?当年太宗曾承诺立本王为太子,只是在夏原吉等贼谗言蛊惑之下,太宗才自食其言,而且还削我护卫,迁我于乐安。仁宗皇帝登位后,亦明示怀柔,却暗中对本王监视防范!当今皇上又动辄以祖宗旧制嵌制于本王!想我汉王雄才大略,当今几人可及!本王顾全大明宗室,隐忍十余年,屈居此弹丸之地。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今日已到了势在必发不得不发的地步!”
  汉王声竭力嘶地吼叫着,又用手指着自己的军队,说:“如今本王兵强马壮,足以横行天下,主宰中原。皇上只有将夏原吉等一干贼臣绑送乐安,由本王手刃其首,本王才能够退兵还乐安,否则决不罢休!”汉王说到这里时,两眼闪烁着两道凶光。
  “汉王万岁!万岁!万万岁!”汉王手下的甲兵发出震天的呼喊。
  汉王在将士们的高喊声中,有一种欲飞的飘然感,仿佛自己已坐在金銮殿的龙椅上,正襟危坐的接受者臣子百官的顶礼膜拜。他不由自主地低头看了看身上的衣服,眼睛突然散发出迷幻般地光泽,胸前似乎有一条金龙在盘旋、游弋,而且这条金龙是那么的面熟,稍一沉思,他才记起,这就是连续几晚梦中的金龙呀。
  他再一次品味着美丽的预兆带给自己的灿烂,忍不住再一次回想起太宗起兵的情景,几十年逝去的历史,居然又开始重演,而且还是一丝不差,宛如走在一个圆的轨迹里,行走的每一个脚迹,都在奇异地重合着。
  哦,突然想起还有一些差别,当时父王起兵时,有一个宣言,一个“清君侧”的公告。于是他大声喊道:“李默!李默快给朕写个有气势的诏书。”汉王似乎有些急不可耐,竟然自称起“朕”来了。
  只是汉王的第一次称“朕”,并没有人得到热烈响应,似乎遭遇了冰冻,竟没有人应声。他一愣,这才记起,就是这个李默,总是倒自己的胃口,一个劲地唱反调,劝阻本王不要起兵,昨天甚至当着在全体将帅的面前,大放厥词,动摇军心,所以在一怒之下,将他押入大牢,若不是看到他一直是忠心耿耿,本王当初就宰了这小子。
  李默这个犟驴,即便没被关在大牢,也是不会起草这个宣言的。汉王低头想了想,李默的大手笔指望不上,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了。他的脑子里出现了一个瘦小矮个子,虽然又瘦又矮,可这家伙却十分精明,最主要的是对自己的一片忠心。而且这小子的文笔也不错,当然比李默倒是略逊一筹,但是这小子很听话,从来不会违拗自己的旨意。
  于是,汉王大声地喊道:“枚青,过来!”
  “微臣在,皇上有何圣旨?”一位短小精悍的中年人,昂首挺胸走了过来,他的身高似乎不足五尺,故此挺着胸想突出自己的身高,来到汉王跟前,他一本正经、十分恭敬地行了臣子拜君主的九拜之大礼。
  尽管有些不伦不类,可心中却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埋藏在心底几十年梦,终于能够实现了,积郁了几十年的愤懑之气,终于得到了尽情发泄。汉王哈哈哈地连声大笑,道:“枚爱卿,快,给朕起草一个宣言,一定要让我那侄儿看了后浑身冒冷汗。”
  枚青点了点头,走到了书案前,早有人将纸笔墨送了过来。枚青虽系一介武夫,可在汉王这里,则是颇有文才之名。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踌躇满志地拿起了笔,很想一挥而就,只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脑子不来电,就如一锅糊涂粥,不知道如何下笔。
  不过,他的脑子反应还是很快,他知道拿着笔写不出,那种感觉很不爽,于是,他拿起了墨,在石砚里来回的盘旋着,表面上是想将墨磨浓,实际上乃是借磨墨来理清思绪。这时候他真的有些羡慕李默,那家伙笔头子来得快,可以说是倚马可待,自己比起他来可就差了老鼻子了,不过,慢也有慢的好处,一个时辰的思考,终于有了腹稿,砚池的墨也十分浓了,他提起笔,不急不慢地写道:“自太宗驾崩,仁宗皇帝违背洪武永乐之制,恩宠文臣,赐其诰敕,封其爵位,加其俸禄。当今皇上又修缮南幸帝宫,劳民伤财,任用奸佞等,均为朝廷之过。夏原吉等贼臣,欺下罔上,离间宗室,抑制诸王,排挤武臣,罪大恶极。本王决意兴兵靖难,以清君侧。切望朝廷速绑送夏原吉等贼臣,押至乐安,断其首级,以谢天下。今已遣重兵扼守要处,以防奸贼逃窜他处。朝中文武,宜明察朝廷之过,洞悉贼臣之奸。速顺靖难。策应本王者,封官授爵,抗拒者诛灭九族。”
  汉王虽然只是略通文墨,可身为王爷其见识还是不错的,他看了一遍觉得好,再读一遍觉得好好,读过第三遍后,忍不住大声叫道:“好!好!!好!!!枚爱卿想不到你的文才那么好,不亚于当年父皇起兵靖难的檄文!朕大功告成,你就是朕的首席大臣了,就这样将这篇宣言发下去,并用快马送到京城,让瞻基侄儿看一看,快!快!摆酒,朕要好好地慰劳慰劳首席大臣,好好地慰劳慰劳朕的将帅们,哈!哈!哈!”整个汉王府,都回荡着汉王志高意满的笑声。
  不过,汉王的笑声响过三声后,竟戛然而止,汉王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脸上溢满忧色。
  枚青一见主子脸色突变,走过去轻声问道:“圣上,想到了什么,面有难色。”
  汉王长叹一声道:“放眼天下,几乎没有谁能抗拒朕之声威,唯有京城还有一个心腹之患,若能将他说服过来,我取大明江山,有若喝蛋汤一般轻松简单。”
  枚青得到汉王的赞赏,人正处在兴奋之巅端,见主子有难处,便自告奋勇地说:“皇上,有何难处,给微臣说说,只要微臣能够效力,就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汉王亲手斟了一杯酒,双手捧到枚青的跟前,说:“枚爱卿饮了这杯酒,朕有事求你。”
  枚青双手接过,一饮而尽,道:“圣上,枚青就是您手上的一根鞭子,你想抽哪里,就抽哪里,绝无二话可说,您吩咐就是。”
  汉王道:“京城中的英国公张辅,是朕的一块心病,他熟知兵法,足智多谋,也是朕的唯一劲敌呀,如果他帮助瞻基与朕作对,胜负可就难料了,不过这位英国公与朕还有些交情,假如有一个能言善辩之士,带着朕的书信去拜见他,如果他能助朕一臂之力,朕将封他为一字并肩王爷,枚爱卿能否为朕走一趟。”
  枚青似乎连想都没想,匍匐于地道:“微臣愿往,定将说服英国公归服圣上。”
  汉王大喜,立即修书一封,备足金银交于枚青。枚青立即乘上快马,风驰电掣般地往京城驰去。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