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一片丹心照大明>第十一章 平定安南(下)

第十一章 平定安南(下)

作品名称:一片丹心照大明      作者:阿圣      发布时间:2022-03-29 19:54:12      字数:4578

  马骐说:“今天天色已晚,明天再去不迟。”
  黄福凑近马骐的耳朵,轻声说道:“钦差已来数日,公公未予拜访,已是不妥,如果公公今晚亲自拜见,更显公公诚心,令钦差感动,明天钦差也许就会上门答谢,那么众官只知钦差登门拜见公公,不知公公拜见钦差,心中更增添了对公公的敬畏。
  黄福这么一说,可把这位狂妄自大的马大公公,弄得心痒痒的十分舒服,当即带上几名贴身侍卫,跟着黄福直奔按院。
  马骐虽年过花甲,可满脸红润,趾高气扬,来到按院后,一见钦差十分年轻,穿的不过是七品官服,顿生轻视之心,轻蔑地哈哈一笑说:“听人说钦差大人蛮厉害,想不到却是一个毛头小子,不简单,咱家有礼啦。”说着轻描淡写地将双手微微一抬,算是行了礼。
  于谦满面笑容,请坐、敬茶,显得热情而恭敬。
  见钦差的态度谦恭,强压的倨傲之气又冒了出来,用居高临下的口吻问:“于大人奉旨处理安南叛乱,已来安南多日,有何平乱良策。”
  于谦答道:“本官已来安南多日,虽绞尽脑汁,尚未思得良策,今公公前来,正好有一事请教,还请公公不吝赐教。”
  马骐历来好为人师,今见钦差向他请教,自以为是的的虚荣之心又开始膨胀,几乎没有经过大脑考虑,他就洋洋自得地说道:“咱家在安南也近两年,说一句自吹的话,谈不上无所不知,至少也能晓得个八九不离十了。”
  “那好,本官正愁找不到安南通,不想公公就是。”于谦就坡下驴,用话将马骐套住后,问道,“安南归顺天朝已久,为何突然反叛了呢。”
  马骐答道:“这还不简单,黎利想自立为王,如何不反。”
  “黎利造反诚如公公所言,可百姓为何都能积极响应,致使数月之间顿成燎原之势呢?”于谦反问道。
  马骐一听,心中一惊,暗忖这钦差似乎话里有话,针对咱家而来,口里却答道:“安南乃蛮化之地,当地之人冥顽不化,难以教化,从贼为乱,不足为奇。”
  “可十多年来没有反,为何独独今年叛乱。”于谦话如利剑,句句刺中马骐的心。
  马骐勃然大怒:“难道安南之乱,罪在咱家不成。”
  于谦一端身子,厉声喝道:“本官来安南明察暗访多日,察知公公在安南横征暴敛,私自搜集珍宝,尤为可恨的是,擅自征美女数百名,连一个九岁的女孩也不放过,从而激起民变,导致叛乱,你就是这次叛乱的罪根祸源。”
  马骐一听,惊得冷汗直冒,顿时恼羞成怒,一拍茶几放声撒泼道:“好你个于谦,区区一个七品芝麻钦差,居然管起咱家的采办之事来,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你可知道,咱家是为皇上采办,你无权过问。”
  于谦拍案而起怒声斥道:“好你个阉宦,你搜珍宝、征美女,可有圣旨。你深受浩荡皇恩,可你不思报国,反而搜刮民财,强抢民女,滥杀无辜,激起民变,惊扰皇上,该当何罪!”
  马骐想自己乃皇上身边之人,朝廷重臣也对自己敬畏几分,想不到一个乳毛未干的毛头小子,竟然対自己如此大不敬,不觉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咆哮而起,指着于谦的鼻子说:“即便如此,你岂能奈何咱家。”说完往外走去。
  于谦将手中茶杯往地下一摔,大声喝道:“拿下这阉贼!”
  埋伏在房中的罗亨信立即率军士冲出,将马骐绑了起来。马骐侍卫一见势头不好,正想拔刀救主子,可惜刀尚未拔出鞘,已被军士拿下,押了出去。
  马骐这才恍然,原来自己落入这位钦差的算计里,想到这里,指着旁边的黄福大声骂道:“好你个老匹夫,居然敢设计算计咱家,咱家绝不与你善罢干休。”
  于谦让于康请出尚方宝剑,手捧宝剑厉声喝道:“阉贼你再敢胡嚎一声,本官就斩下你的狗头。”
  于谦声音洪亮,有如春雷当头炸,马骐惊恐万分,浑身筛糠似地战栗不止,顿时变得老实,再也不敢吭声。
  将首恶马骐押入大牢后,于谦与尚书黄大人一起署名,贴出安抚安南百姓的公告,公告历数中官马骐的罪行,并告知朝廷已派钦差大臣将马骐逮捕入狱,候旨正法。并废除搜集珍玩,强征民女的行为,凡跟从黎利反叛者,只要离贼返乡,既往不咎等等。
  布告张贴出去后,安南百姓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做到了家喻户晓,于是父劝子、子劝父、母劝儿、妻劝夫,被迫从贼的百姓纷纷离开贼营,回到家里。黎利声势浩大的叛军,刹那间一哄而散,仅剩下了几百人。黎利一见大势已去,只得往老挝仓惶而逃。
  几天后,罗通派快马报告:“钱宏等三人已被逮捕入狱。”安南叛乱的始作俑者,都已被抓捕归案。于是,于谦和黄福大人下令让官吏速赴各州府安抚百姓,修缮城池,安南终于又重新回归宁静。
  安南之乱平定后,于谦立即写了三道奏章:1、《安南事变平息疏》;2、《逮马骐钱宏入狱疏》;3、《奏请停止安南采办疏》派快马加急送往京师。
  镇守京师的太子朱高炽看完后,立即又用十万里加呈报皇帝。永乐大帝读罢奏章,大喜道:“安南之乱已平,朕之心腹之患已去,以一己之力,不费一兵一卒,息叛乱于旋踵之间,实乃古今奇迹,真才智忠勇之士,朕将重赏。”
  当即下旨:命两广川贵官军即刻返回,停止在安南的一切采办,马骐、钱宏等害群之马收狱严加看管,候旨发落。今后川广官军必须以相继招抚为第一要务,严禁邀功妄杀。
  于谦、黄福等安南一干官员接到圣旨,山呼万岁。黄福长舒一口气:“皇上圣明,准奏三章,实安南之大幸,可惜许多忠义将臣死于烽火之中,尤其何知州其忠勇事迹,感人至深。”
  黄福说到这里,似乎陷入沉思,过了一阵,才心情沉重地介绍道:“何知州,名忠,字廷臣。他很小的时候,就聪明有志,长大后潜心研究经史,无论严寒酷暑,仍坚持不懈。因此德业日新,文学超众。永乐初登进士第,拜监察御史,为人正直刚烈,颇具古贤之风。不久升迁为安南一知州,专以礼仪仁德治政,当地百姓非常信服。这次黎利叛乱,交趾被围,为了出城搬兵,何知州与张知县,乘夜偷偷出城,可是走了几十里,还是被抓。叛贼从他们身上搜出文书,将他们捆绑了起来,往叛军大营走去。何忠悄声对张知县说:‘我们两人到叛军之营后,必死无疑。你暂且从权,屈从于叛军,侍机逃回城,将我们的情况告知城中。如果我们都屈膝叛军,则有辱大明衣冠,如果你和我同样不屈,白白地死于贼手,成为无名之鬼。’说到这里,何知州口占一首诗:‘万里边城受困时,腹中怀奏请王师。红尘失路关山远,白日悬心天地知。死向南荒应有日,生归北阙定无期。英魂不逐西风散,愿共天戈殄叛夷。’吟完诗后,何忠又对张知县说道,‘你要记住这首诗,今后告知朝廷。’到了叛军大营后,贼首得知被抓的是何知州,百般利诱,请聘他为相,遭到何知州的言辞拒绝,一怒之下,将他杀害。后张知县逃回,何知州的诗这才流传下来。”黄福说完,两眼泛红,一滴眼泪已经从眼角里溢出。
  于谦听了,感概万分,心中如奔腾之水汹涌澎湃,久久不得平静,叫于康铺纸研墨,挥笔写道:“凛凛英风震百蛮,巍巍砥柱此狂澜。自缘忠义存心正,不惜从容就死难。瘴海云迷归路远,边城月照旅魂单。衣间别有文山句,千载令人拭泪看。”
  黄福读罢于谦的诗,心中十分感动,忍不住说道:“于大人年轻有为,性情刚烈,嫉恶如仇,令老夫佩服之至。只是官场历来多险恶,难容贤良忠直之人,只怕前程多坎坷呀。”
  于谦听后,轻轻一叹道:“大人肺腑之言,晚辈感激不尽,其实晚辈早在十年前作《石灰吟》时,就已明志,浑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因此无论前程多么艰险,我都得坚持自我,坚持正义。”于谦说完,两眼闪烁着刚毅的光芒。
  黄福听后,十分欣慰地说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呀,但愿你一生都能遇上明君,那么你就能全心全意为国分忧,为民服务了。”
  于谦双手抱拳道:“谢大人对晚辈的关怀之情,只是安南之乱目前虽已平息,但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根据皇上旨意,我得深入下去勘察民情,进行安抚,寻求良策。”说完,向黄福告辞,领着于康,轻车简从,遍至安南十七府、四十七州,安抚百姓,慰劳官军。
  为了得到真实民情,于谦便衣轻装,来到各个村落,各个村寨,向百姓宣讲宣扬大明的圣德。给贫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所到之处,得到百姓的交口称赞。
  光阴如箭,于谦巡察安南各地,不觉已是半年有余,眼看岁末将至,这才回到任所。当夜无星无月,坐在房间里,他感到心神不定,半年来民间巡察的情景,历历在目如在眼前。目前管理安南的各级官吏,都是大明官员,由于这些官员并不懂得地方的民情风俗,造成了许多不应该出现的矛盾,有时还因一件小事酿成了大祸。目前即便保得了一时平安,也无法保证长治久安。每一次骚乱,朝廷就得调兵遣将,动用重兵镇压,其耗费巨大。要用什么办法才能保证永远平安呢。
  想到这里,他再也坐不住,他知道尚书黄大人晚上睡得晚,便连夜来到他的家。
  看着深夜登门拜访的钦差大人,黄福十分惊诧地问道:“于大人发生了什么事么,这么晚过来了。”
  于谦抱歉道:“对不起大人,晚辈深夜打扰,实在不好意思。”
  黄福忙道:“快请进,老夫正好闲坐无聊,有于大人相陪正是莫大之快事耳。得知你今天才回来,本想明天登门拜访,想不到倒让大人屈驾先来了,这次下去视察,可有收获。”
  于谦坐下,接过佣人递来的茶,喝了一口,说:“晚辈就是从这次视察中,想到一个问题,却是夜不能寐,百思不得其解,特来向大人求教。”
  “哦,有什么问题竟使于大人劳神至此,说给老夫听听。”黄福惊奇地问。
  “是这样,晚辈这次到安南各地察看了一遍,对安南的情况也略有所知,我觉得目前安南虽已平静,但正如大人所说,不过是扬汤止沸而已,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安南的叛乱的后患依然存在。”于谦忧虑重重地说道。
  黄福点了点头,说:“的确如此,老夫也有同感,于大人可有良策。”
  于谦道:“晚辈思来想去,只有重行上次大人所说的太祖之训,才是至圣至明。”
  黄福惊问道:“于大人难道想上奏皇上,恢复洪武年间之制。”
  于谦道:“正有此意,以夷制夷,还郡县于藩国,有如朝鲜等国一般,不是很好么。”
  黄福双手急摇道:“这虽是长治久安之良策,可万万不可具奏。”
  于谦诧异道:“既然是救国救民的良策,为何奏不得。”
  黄福站起来在房中来回走了两圈,似乎才走出犹豫不决的困境,下了决心般地说道:“好吧,于大人老夫看你是忧国忧民的人才,这才将心里话合盘托出。当今皇上虽说圣明英武,但好大喜功,喜穷兵黩武,因此登极之初,即加重兵于安南,一改太祖之法,设置郡县。但从此以后战乱不断,许多有识之士,曾向皇上提出应恢复太祖之制的建议,可皇上一意孤行,上奏者轻者贬官降职,重者打入牢狱,甚至还有人被腰斩。老夫为官几十年,历经三朝,往事历历在目,深知其中的厉害,因此万万不可上奏。”
  于谦听到这里,低头沉思一阵,毅然说道:“大人,晚辈意已决,当以社稷为重,以国家为忧,即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黄福一见于谦刚毅的目光,知道这位年轻的钦差主意已定,谁也无法更改,只好长叹一声说:“于大人忧国忧民的耿耿忠心,令老夫由衷钦佩,南京刑部尚书赵大人曾在安南多年,颇具真知灼见,于大人日后返京,可前往拜访必有所得。”
  于谦告别黄福回到任所,提笔欲写奏章时,只感觉心事茫茫,他想起黄大人的话,想到自己殿试时就是因为秉笔直书,抨击了时弊,故而险些名落孙山。因此,这个奏章报上去,等于否决了当今皇上近十多年推行的安南政策,按照皇上的性格,断断不能接受的,也许正如黄大人所说的那样,丢官贬职还是万幸,说不定连命也丢了。因此这个奏章的确是凶多吉少,可是作为钦差,明明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又有了安邦定国的良策,怎么能不向皇上禀报,就因为顾及自己的自己的安危,而置国家与百姓的利益于不顾么。想到这里,于谦一拍书案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安南数十万黎民百姓,为大明万代江山我何惜区区七尺之躯。”想到这里,当夜挥笔写就奏章,派人送往京师。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