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一片丹心照大明>第九章 科举风波(下)

第九章 科举风波(下)

作品名称:一片丹心照大明      作者:阿圣      发布时间:2022-03-25 15:59:39      字数:3252

  转眼已到殿试之日,天刚拂晓,一众贡士们就来到了奉天殿,经历了繁琐的礼节仪式,这才进入由永乐皇帝亲自主持殿试的议程。
  贡士们跪接了试卷,各自战战兢兢回到座位,准备答题。于谦展开试卷观看,只见卷首写道:“殿试题《问长治久安之本》”。于谦按照殿试规则,填好籍贯姓名,即开始对答。他端正身子,闭目沉思。
  这个题目对于于谦来说,可谓驾轻就熟了。每每夜深人静,读书疲倦休息之际,他总是不由自主地思考着这个问题,虽说不能说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但是却的确有着很深的思虑与自己的见解。他不敢贸然下笔,按照科场的规则,殿试策文乃是直达天听,由皇上直接阅卷,稍一不慎,金榜题名顿成泡影,甚至还有可能惹上杀身之祸,求稳妥记,当按照圣上之意,歌舞升平一番,那么即便不能摘取桂冠,却能永葆富贵。只是他不愿意,他想大丈夫立世,应当光明磊落,直抒胸臆,应当思考国家之大局,人民之利益,岂能为了个人的一己之私,而苟且贪生阿谀奉承呢。况且向圣上进言,这次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假如皇上能够从中得到些许启示,哪怕是有所重视,则乃国家之大幸。
  “粉身碎骨全不怕,惟留清白在人间。”他想起了自己的那首《石灰吟》,顿时顾虑全消,脸上呈现凛然正气,即刻手握狼毫,下笔如有神助,就见龙飞风舞,潇潇洒洒,千言策论,一气呵成。未到正午,即已停笔,检查一遍,便义无反顾地上前纳卷。满朝官员无不惊诧莫名,不能不为之刮目相视。
  永乐皇帝也是惊奇不已,不由得多看了一眼,只见这人身材高大,满脸正气,目光炯炯,英气夺人,而且还十分年轻,心中暗忖:“这位年轻人,颇具国士风度,不知是何处的贡士。”他把眼睛投向了身旁的主考官。
  杨士奇一见皇上的目光,当即心领神会,缓步走上前,轻声说:“这人是浙江钱塘的于谦,素有钱塘神童之称,也是本次的会元。”
  永乐皇帝故作漫不经心地点了点头,却把于谦的名字记在了心上。
  当晚数十名阅卷官就开始阅卷,直至来日黄昏,阅卷才完,并按优良定出五等,排出前十名试卷顺序。杨士奇细看第一名笔迹,确认仍是于谦无疑,举手加额,喜道:“殿试又夺魁,果真是奇才。”遂命将前十名试卷封送宫中。杨士奇等回内阁,宿于班房,静候圣旨,以便按期张榜,布告天下。
  却说永乐皇帝当晚秉烛阅卷,将第一名卷子展开,见卷首书写“浙江钱塘于谦”,心中一动,一看卷面书写工整,清秀浑厚,心中喜欢,便从头看来。阅完第一页,再阅第二页,只见卷中写道:“治国之要,须明社稷、君王、百姓之序。百姓为重,社稷次之,君又次之。有社稷方可有君,无社稷焉能有君?有百姓则须置吏,无百姓安用吏乎?此犹如皮毛之喻也。皮之不存,毛焉附哉?故社稷安危、百姓利害,人君宜夙夜思虑之要也。”
  看到这里,心中不以为然,面呈不悦之色,恰好汉王高熙与宦官裴可烈在身旁,见皇上似有不快之意,心中奇怪,正暗暗琢磨。
  永乐皇帝又看道:“中官干政,其害危烈。秦之赵高弄权,二世即亡;汉十常侍为奸,四百年基业三分天下;盛唐赫赫三百载,阉竖肆虐,藩镇自重,致内乱不已,天下大乱。太祖明鉴前朝痛史,深患其害,颁诏定律,故有‘五不准’之法也。为君者,皆欲求长治久安,则须明察忠好,严肃律法,绝其邪念,断其门路,塞其缝隙,禁绝中官涉政。如其然,则圣恩可广泽山川,民意可直达天庭;贤臣良将蜂拥而至,奸佞小人龟缩而退。诚然如是,则岂有不长治久安之理耶?”
  永乐皇帝放下卷子,喝了一口茶,继续看下去:“太祖皇帝,龙飞淮甸,混一区宇,封建诸王,据边守要,上卫国家,下安军民。国家同门户,诸王宗室则如藩篱。然大纲之正,方可万目之举,倘若诸王宗室不遵律法,滥纲汰纪,则万目未尽举也。久则王公侯伯寒心,吏卒庶民离心,天下岂可安定耶?故太祖高皇帝颁布严律,一统礼乐,禁止僭越,乃至明至圣。臣察知当今,诸王越轨者,宗室不法者,权贵犯律者,不乏少数,民怨已生,不可不虑。为大明社稷长久计,臣伏望陛下严戒诸王,严束宗室。”
  永乐皇帝看完后,甩下卷子,起身踱步,转入殿后。汉王、裴可烈趁机阅看了试卷。只见上面所言,均是针对宦官、宗室,那字字句句里,宛如尖刀利剑,直刺心上,忍不住怒火中烧,一气看完,尚未放下,皇帝已踱回御案,见二人已阅试卷,便问:“你等看完此卷,有何议论,但讲无妨。”
  汉王向裴可烈使了一个眼色。裴可烈奏道:“启禀皇上,以奴婢之见,此生目无圣上,讽讥朝政,狂妄之至,非但不可取,还应下狱治罪。”
  汉王见父皇静听不语,心想区区一个贡子,竟敢大放厥词,妄谈朝政,如果真让他当了朝廷命官,形成气候,我这个汉王也将成为他打击的对象了,可不能让他得逞,必须将他扼杀于萌芽之中。于是,故意添了一把火:“以儿臣之见,此生试卷满是混账言辞!亵渎圣上,污辱中官,离间宗室,罪在不赦,宜应诛杀,以戒天下!”
  永乐皇上听了,默不作声,在房里来回走动,思考对这位钱塘贡士的取舍。凭心而论,这位于谦文思敏捷,才学颇佳,当科状元非他莫属,只是此人过于狂傲,满篇策论中,似乎充斥着对自己的指责,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当时他真的冒出了杀于谦以儆效尤的念头。
  说真的这位永乐皇帝,乃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却生性多疑,性情暴戾,且又刚愎自用,敢作敢为的君王,不然的话,他也不可能厚着脸皮,从侄儿手里夺过皇位,而且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将不屈从自己的方孝孺诛灭十族,造成惨绝人寰绝无仅有的惨案。
  不过这家伙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不然的话,虽然名不正言不顺地抢得了皇位,可他不仅能够坐稳,而且还使国家逐步稳定,走向繁荣昌盛。这当然与他的善于用人分不开的,他用人不拘一格,还且还能够随心所欲。
  比如说按照他老爸明太祖的规定,是不允许宦官干政的,可是在他夺取政权的过程中,身边的宦官为他立下了汗马之功,他自然就要放手使用宦官了,而且从骨子里他就对老爸就有抵触情绪,当时作为燕王的他,为父亲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而且论治国安邦的才能,谁也比不上自己,可老爸却有眼无珠,宁肯将皇位传给软弱无能的朱允炆,也不肯传给自己,就凭这一点,他对太祖的制度除了多了几分疑问外,还增了几分抵触,故此放手任用宦官,大肆分封王后,除了权力平衡的无奈外,还有着一丝对老爸忤逆的快感。
  看了于谦的策论,他十分气愤,他眼前晃动着于谦年轻而刚毅的脸盘。“区区黄口小儿,居然妄议朝廷,真是胆大包天。”永乐皇帝恨恨骂道。心想对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就不能让他当大明的官,因此他的脑子里已经将这位状元给枪毙了,而且打入了冷宫。
  可是在他听完汉王和裴可烈意见后,他的心里一震。他的生性多疑,让他萌发了明智之举,也给后他的子孙们留下了一根拯大明于危难之急的擎天大柱。
  他想到了自己夺取皇位的过程,不由得心里一惊,倘若自己百年之后,子孙们也遭遇了这种事呢,比如现在的汉王,就有可能成为他日的自己了,不行,得为子孙们留下一道护身符,他自然想起了侄儿朱允炆的下场,当时朱允炆身边有几个管用的大臣为他出谋划策的话,那么失败的就是自己了。是的,必须得为子孙们储备一些人才。
  他又拿起御案上于谦的试卷,重又读了一遍,感到见解深刻,且有一定道理,他的脑子浮出一个新的方案:于谦是个人才,也是他手中的一着妙棋,但是这个人身上有着过多的傲气,得法让他多多历练,这样才能成才成大才。
  他提起朱笔,状元是不能让他当了,出头的椽子先烂,甚至前几名也不能有他,既然是作为一支奇兵,就得让他藏于平庸之中,通过磨砺让他更为灿烂。他在考虑放置棋子的位置,他随意在摸了两块号码牌,一个是九,一个是二,他的心里有了主意,在他的卷子上写上三甲九十二。
  于谦这位今科状元,就因为皇帝老儿的一己之私,被无声无息地淹没了。发榜之后,引起贡士们的极大反响,只是既然是皇帝钦定,那就成为无可更改的铁案,成为打不起的官司,告不起的状,谁也不敢吭声,包括大主考杨士奇也无能为力,只有在心中暗暗叹息罢了。
  而于谦对此结局却反应平淡。他对自己的策论充满信心,但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他预测三种结果,一是得到重视,二是引起盛怒,三是反应平淡。三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昭示了皇上的意图,他作了最坏的准备,而结局比预料的好,他也就有所满足,正所谓知足常乐。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