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一片丹心照大明>第九章 科举风波(上)

第九章 科举风波(上)

作品名称:一片丹心照大明      作者:阿圣      发布时间:2022-03-23 16:38:30      字数:3158

  这日一早正在家中研读《孟子》,却听喜鹊对着自己喳喳而叫,心道:莫非有朋友到来。正琢磨时,就听有人敲门,忙令于康开门,却是高得旸走了进来。
  于谦大喜,忙迎上去说:“难怪今早喜鹊叫,原来贵客到,每天一个人看书,的确有些枯燥,你们来了就好啦。”
  高得旸笑道:“我来是拉你我上山的。”
  “上山?上山干什么?!”于谦诧异地问。
  “放心吧,我不会拉你上山入伙的。”高得旸打趣完后,说,“是这样的,大用和尚质他们相约再去富阳山读书,还再三要愚兄来约贤弟一起前往,不知贤弟意下如何。”
  于谦喜道:“高兄所言,正合吾意,刚才小弟还在为一人在家读书太过枯燥发愁呢。”说着,便让夫人董氏收拾好行李,同高得旸一道,径往富阳山中的书馆。
  来到书馆,里面的学友立即迎了出来,除了王大用、王尚质、李潜、刘士亨外,还来了一位同乡的老同学吴大器。
  学友相聚在一起,或讲论经史,或商讨文章,或吟诗作词,或游山玩水,倒也其乐融融,其学问也在相互磋商琢磨之中,大有长进。直至将及年终,学友们这才念念不舍,各自回家。
  于谦与吴大器同路,正好结伴而行。
  想到明年的秋闱,吴大器忧心忡忡地说:“我们在山中如此苦学,就不知道明年乡试结果如何,人们都希望十年寒窗的苦读,能够换回一举成名天下知,只是寒窗苦读者如过河之鲫,而一举成名者如凤毛麟角,天下又有几人能如意呢。不过于兄博学多才,文思敏捷,明秋中魁,当毋庸置疑了。”
  于谦摇了摇头道:“世事如棋,人生如谜,有几人能解得其中玄机。因此,明秋大比之年,小弟能否得中亦难预料,且一生事业是否有成,犹未可知。”
  吴大器低头略一沉思,说:“于兄,听人说过倩语的事么?听说这东西十分灵验。”
  “倩语,什么叫倩语?”于谦奇怪地问。
  吴大器道:“这倩语,就是听别人无意的言语,决定一生之穷通。正如书上所说的响卜,也叫做谶语。”
  于谦点头说:“妙、妙、妙,我去试试看看。”一见已到了太平里,这才向吴大器拱手告别,各自回家。
  第三天正好是腊月二十四日,于谦按照民间的说法在二更时分就已起床,悄悄地走出门,往前直走,走了约半里路程,正好来到一户人家的房门前。于谦侧耳细听,门内一个小孩正缠着母亲要豆子吃,就听母亲说道:“你找外婆去要吧。”
  于谦心里一动,暗忖:“哦,照此看来须得找外婆讨‘谶语’才行。”只好打道回家,准备歇息了一晚再去。
  第二天起了一个大早,正要出门时,突然想到:外婆系心直口快之人,且性格急燥,喜欢骂人,而且一开骂救将人骂得狗血淋头才罢休。早上也喜欢睡懒觉,自己去早了,打扰了外婆的早睡,惹得他生气,一定没好话,自己去讨谶语,岂不是自讨没趣。于是吃毕午饭后,这才来到外婆家。
  恰好外婆走人家回来,一见于谦来到,十分欢喜,表现了少有的热情。于谦忙施礼道:“外孙一向在富阳山中读书,一直没来探视外婆,还请外婆宽恕外孙的失礼之处。”
  外婆大大咧咧地说:“你读书明了理,将来好去做尚书阁老呢。”
  于谦一听心里十分高兴,坐了一会,就要告辞。外婆说:“这么长的时间没来了,今天就在外婆这里喝碗酒再回去吧。”
  于谦得了外婆的吉言,心中高兴,也就留下了。外婆家的两个年轻的奴仆,知道主人很喜欢这个会读书的外孙,因此十分殷勤地斟酒服侍,一口气竟用大杯敬了四十来杯。
  于谦已经有了醉意,不觉朝两位奴仆大声喝道:“你们两个好好地服侍,将来我做了尚书阁老时,一定赏个官给你们做。”
  外婆一见于谦酒醉狂言,忍不住脱口骂道:“好你个托天说大话的角色,尚书阁老虽然有你的份,只怕朝廷到头来会恩将仇报砍你的头。”
  于谦一听外婆这么一说,心中一惊,满腹酒气顿时消失殆尽,连忙辞别外婆回家。一路上回想起外婆的谶语,心中不由叹道:“我将来虽然显贵,只怕将来得不到善终。”
  低着头沉思一阵,这才喟然叹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若能尽忠报国,死又有何可怕。”
  想到这里,于谦的眼里闪烁着刚毅的目光,迈着坚定的步伐,大步往前走去。
  永乐十八年二月,于谦蒙提学科考,取得正科。当年八月末,参加乡试。
  乡试揭榜,浙江取举人四十五名,于谦高中第六名。好朋友高得旸亦已中魁。
  大明风气,只要中了举人,似乎拿到了通往仕途的绿卡,不久就有可能荣登官场,于是那些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乃至趋炎附势之流纷纷登门恭贺,有些府县官吏还来馈送贺礼。这种过分热情里,玷污了友情的圣洁,却将人性中虚伪的一面,无限夸大。于谦十分厌恶世态炎凉的卑陋,便向父母声明:“凡送贺礼者,一概不受。”父亲于彦昭十分称赞儿子的清廉,钱塘的乡亲们自豪地说:“我们钱塘又将产生一位廉仕了!”
  与于谦性格相同的还有高得旸,高同于谦一样视富贵若浮云,甘守廉洁,对一应贺礼坚辞不受。
  于谦见琐事已毕,便与近处的会友一起商讨会试之事,可是一直过了几个月,却不见高得旸过来。于谦觉得奇怪,会试日期不远了,高得旸怎么不出来会友呢。在这批举子中,于谦最谈得来的就是这位高兄了,可他为什么不来呢。
  于谦亲自来到高得旸家里,想约他一同去参加会试。却发现高得旸已谢绝学友,不想走仕途之路。因考虑到中举的朋友来邀请,便写了一首诗在屏风上面,以表心志,其诗为:今秋侥幸步云街,明岁南宫选继开;勉强俯成场屋志,自惭愧乏庙廊才;随时暂尔栖蓬毕,抚景灰心谒帝台;即此认为终老计,亲朋何用苦疑猜。
  于谦看完诗,长叹一声,暗忖:按高兄题诗的意思,似乎已无意参加会试,放弃考取功名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得好好地劝导一番。
  于是,大声喊道:“高兄小弟在外面等候多时了,为什么不出来相见。”
  高得旸已知于谦来了许久,希望他看了屏风所题诗句后,自会见机而走。因此,故意躲在房里不出来。谁知他看完诗后,依然不肯走,知他性格倔强,如果不能见上一面,是不肯罢休的,只得出来相见。
  于谦说:“小弟特来约高兄,一同去参加会试的,高兄为什么题诗于屏风之上,意欲放弃会试呢?为山九仞,功亏一篑。高兄十年寒窗苦读,学得满腹经纶,此刻放弃,所学何用,岂不令人扼腕长叹。”
  高得旸答道:“贤弟胸怀安邦济世之才,经天纬地之略,当为国为民,尽展平生所学。此次京都考试,必会连连获捷,定能实现鸿鹄之志。愚兄才疏学浅,德微命薄,且生性淡泊,厌恶官场的阴险诡诈,宁愿安守清贫度日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故而只有放弃功名,醉心于山水之乐中。”
  于谦见高得旸这么一说,心里一惊,他们的关系十分好,相处时间也长,两人常常互诉衷肠,因此相互间也十分了解:高得旸聪慧颖悟力强,且性格刚直不阿,倘若为官当不失为一位爱国为民的清官、好官,如果就此放弃,无论是对国对民乃至对他自己,都是一种遗憾和损失。
  想到这里,于谦心有不甘,再次劝道:“有道是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兄长熟读经书,颇通经济之道,如果不从仕途,则辜负了满腹学问,何况兄长正当青春焕发,正是大干一番事业的时候,怎么就动了隐居山林,终老蓬户衡门的生活呢。”
  高得旸叹道:“贤弟过奖了,秋闱赴试得中,只是侥幸而已。且愚兄本就体弱多病,倦于进取,无意功名,贤弟与我相知最久,岂能不知愚兄之心意。愚兄今日之不欲会试,与贤弟谢绝许知县之报功同出一辙,均是心甘情愿出自内心。”
  于谦见高得旸态度坚决,知他心意已定,不可勉强,只能无奈地摇头叹道:“高兄如此固执,小弟不敢再勉为其难,就此告辞,再图相会。”
  于谦离开高府,闷闷不乐往家中走去,心中有如打翻的五味瓶,甜酸苦辣辛,五味俱全。他不知道自己与高得旸的选择,到底谁对谁错。联想到外婆的谶语,这次会试即便得偿所愿,一生轰轰烈烈,但到头来,血洒何地,魂归何处,犹难预料,而如高兄那样,远离官场,远避是非,一生平平淡淡,也许倒能获得平安一生,寿归正寝。
  一路沉思良久,忽然对面寺院传来一声钟响,于谦霍然一惊,顿即从迷茫中清醒,自语道:大丈夫生于世间,当无愧于心,无负于人,须心济天下,气定乾坤,上能救国于危难,下能解民于倒悬,立不世之功,留千古之名,死则死耳,又何足惧哉。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