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旷古穿越>第82章周公吐哺德政治国

第82章周公吐哺德政治国

作品名称:旷古穿越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22-03-24 09:30:23      字数:4520

  商朝亡国,纣王死掉,可是对如何处置殷商遗民和上层贵族的问题,武王一时拿不定主意。他首先问太公望。太公说:“我听说过,爱屋及乌。如果相反,人不值一爱,那么村落里的篱笆、围墙也不必保留。”意思是不光杀掉殷纣,连敌对的殷人也不能保留,而要统统杀掉。周武王不同意。又找来召公商量。召公说:“有罪的杀,没罪的留下。”武王说:“不行。”于是又找来周公。周公说:“让殷人在他们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原来的土地。争取殷人当中有影响有仁德的人。”周公这种给以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的政策,深得武王的赞许。
  武王命令召公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关押的贵族;修整商容故居,并且设立了标志;让闳夭培高王子比干的坟墓;命令南宫适散发了鹿台的钱财,打开钜桥的粮仓,赈济饥饿的殷民。这一切措施都表明要反殷纣之道而行之,给受殷纣残害的人平反昭雪,大力争取殷人。
  周公的地位仅次于武王,周公手把的大钺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害病死了。
  武王之死使整个国家失去了重心,形势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的能及时处理问题的人来收拾这种局面,这个责任便落到了周公肩上。
  武王在临终前愿意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叔旦——周公,并且说这事不须占卜,可以当面决定。周公涕泣不止,不肯接受。武王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再说,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历史上通常不称周公旦的名字,只叫他周公。
  周公姬旦,也称叔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因封地在周(今陕西省宝鸡市),故称周公或周公旦。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即儒学奠基人。
  他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尽心尽意辅助成王,管理国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啦!
  原来商朝直接统治的地方,武王把它分成三部分,邶由纣王之子武庚禄父掌管,卫由蔡叔度掌管,庸由管叔鲜掌管,史称“三监”。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被封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监视,觉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发生内乱,重新恢复他的殷商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中几个部落,最终发动了三监之乱。
  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谣言,闹得镐京也沸沸扬扬,连召公奭听了也怀疑起来。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闹不清是真是假,对这位辅助他的叔父也有点信不过。
  周公心里很难过,他首先向召公奭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告诉召公奭,他决没有野心,要他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召公奭被他这番诚恳的话感动,消除了误会,重新和周公合作。周公在安定了内部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率领大军东征。
  这时候,东方有几个部落像淮夷、徐戎等,都配合武庚,蠢蠢欲动。周公下命令给太公望,授权给他,各国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征讨。这样,由太公望控制了东方,他自己全力对付武庚。
  费了三年的工夫,周公终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乱,把带头叛乱的武庚杀了。管叔一看武庚失败,自己觉得没有面目见他的哥哥和侄儿,上吊自杀了。周公平定了叛乱,把霍叔革了职,对蔡叔办了一个充军的罪。
  在周公东征的过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贵族成了俘虏。因为他们反抗周朝,所以叫他们是“顽民”。周公觉得让这批人留在原来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时,又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很不方便,就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把殷朝的“顽民”都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
  打那以后,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平定三监之乱后,并将势力扩展至海天下大定,遂大行封建,营建成周(洛邑),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与发展周朝统治上起了关键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建都洛邑后,周公旦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他先后建置71个封国,把武王15个兄弟和16个功臣,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
  周公辅助成王执政了七年,总算把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他还制订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管理。
  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
  周公以商朝灭亡和“三监”等武装反叛活动为鉴,特别重视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的政治道德教育、治术教育和勤政教育,要求“敬德保民”“明德配天”“明德慎刑”“有孝有德”“力农无逸”等,主张充分发挥“颂”“诰”对奴隶主及平民的教育作用,并提出以治绩考察、选任官吏的原则。他一生礼贤下士。其言论散见于《尚书》中的《大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周公姬旦派长子伯禽(又称禽父)去管理鲁地(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封国,而鲁国的第一任国君是伯禽,姬旦没有去封国做国君),临行时他告诫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地位已经很高了。可我时刻注意勤奋俭朴,谦诚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希望你到了鲁地,不要因位高而盛气凌人。”据说周公为了见到贤人曾“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这就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为了进一步巩固周朝政权,周公旦还“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谥”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乐”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在殷商时,君位的继承多半是兄终弟及,传位不定。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周公旦还制定子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有秩序的社会。
  周公是一个“天命论”者,他丝毫不怀疑上帝的绝对权威。周公强调天命,是因为周代殷命需要在理论上做出解释说明。在当时,想要论证王权的合法性,只有借助天命观不可。周初,上帝又被称之为“天”。周公不管说什么或者想要去干什么,都称是神明或上天的旨意和安排。
  周公作为周初统治的实践和经营者,他不仅自律,并且还不断地告诫身边的人一定要努力的推行仁德政策。民心,是大力施行德政的核心,普遍的时代思维是天从民愿在当时。统治者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民心所向的准则、上天考察统治者是否是执行了仁德之治的唯一参考也就是民心所向。
  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如果天意是遵从民意的,那么只有人民安居乐业,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才能维系统治者的统治。王统治人民,所以执行仁德之治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保民”。周朝的执政者了解殷商王朝亡国以后,民众并不是真正的从内心归顺周王朝,有意反抗的“民情大可见”,“小民难保”。以周公为代表的周朝的执政者主张以历史为镜,以殷商为借鉴,努力地安抚奴隶和平民,让商王朝的遗民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归顺,成为周王朝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成为可以保卫周朝统治的人民。
  “以德配天”提出了“敬天”、“保民”这两个思想是缺一不可的。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执政者已经认识到不能依靠原来的神权欺骗并不能长久的维持执政,并且这两个方面都是以“保民”为基础,由此可见保民的重要性。
  周公开创周王朝的伟大业绩与他有非常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有关,他的政治抱负开始于他的“敬德保民”思想基础。其实周公是根据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而提出来的“敬德保民”的思想。他总结了前人历史经验的前提上进行了深刻的探究和思考,使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思想上有了更高的飞跃思想。西周王朝建立的奴隶社会是在经历了夏商两个时代的失败和灭亡,特别是周武王消灭商王朝这一以弱胜强的典例、以小赢大的经典案例,在历史上也还是非常少有的。周公作为西周消灭商王朝的参与者与见证人,经历这段历史剧变,从中他也认识到民意不可违,知道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人民的事情是大事,他告诫执政者要以民情为镜,作为人民的公仆,你要深刻的体察民情,顺应民意,体恤民苦,然后才能保护民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康叔你作为西周的封疆大吏更要以身作则。
  周王朝在保民的思想动力下,周公又提出了“敬德”的思想。把也他的敬德思想贯穿于整个礼制之中,下施教化,上施礼教,兢兢业业。把生活中的典章融入到宗教色彩礼教中,并通过这种教育的手段让人们深刻知道其中的用意,做到巩固社会的重要目的。周公通过宣传天命,保民来说明消灭商王朝的必要性。他的思想是是在自己的道德高尚之后才能去治理国家,自己的道德高尚之后才能安抚百姓,这是含有重人事的唯物主义倾向的。周公的敬德思想想法也是非常广泛的,上自天子,下自百姓都应该受道德的约束,他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具体体现在了德教内容的方面,根据所给的对象的不同,将敬德的内容分为三类:第一是德治,这是对统治者道德品质的要求,一定要明察秋毫,一定要用贤人铲除奸臣,要明事理,不使用暴力,要慎于用刑,即依德治国;第二是德行,要求统治者必须勤奋处理政事,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加强道德修养;第三是德性,提出了“德”是人自身的一种属性,敬德是合乎人的天性的他不仅强调了道德的政治化、伦理化,更强调教育在“敬德”中的作用,宣传他的“敬德保民”思想主要是靠教育的手段来进行实现的。
  除此之外,周公提倡德、刑并用,反对乱用刑罚的“明德慎罚”思想。根据“明德慎罚”这一思想,在有前朝的人不服自己的统治,自己国家的内部结构还没有建设完善时,周公首先是使国家内部稳定,团结国内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这便是他对国家内部团结的基本政策,也是为了避免重蹈商朝末期给予严刑拷打乱杀重要大臣以蹈众叛亲离的覆辙。当然对殷民的管理他也主张“慎罚”,防止滥杀无辜。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国内安定团结,国家的凝聚力也不断增强,而“明德慎罚”本身也是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包含了许多对我们有意的启示。
  周公提倡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管理理念,在我们现今社会的企业管理最突出的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主要通过配置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做到既不人浮于事,也不因人设岗,这就大大地节约了劳动成本,对人和事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可以提高积液的工作效率和生产产品效率,这样不仅可以使员工努力工作同时还要降低生产的成本。
  周公既不同于先秦其他诸子的思想,也不同于被称为西方经济思想源头的色诺芬的思想。先秦其他诸子基本上与色诺芬一致,侧重阐述了“家国治理”的一系列问题,在起点上是单一的微观视角。而周公教化的思想则是起源之初就崇尚德治,他是德治思想的鼻祖。没有周公就不会有武王殷后的一统天下;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