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一片丹心照大明>第六章 悟道会友(上)

第六章 悟道会友(上)

作品名称:一片丹心照大明      作者:阿圣      发布时间:2022-03-18 15:54:30      字数:3409

  三人下山后,高得旸说:“于贤弟,有几个兄弟相约我们一起去吴山的三茅观,我去接他们一下,晚上我们一起去太白楼喝酒,我带你先在去慧安寺歇息一下吧,慧安寺的主持西池和尚与我父亲是至交,而且见识颇高,十分爱才,他一定乐于见你。”
  于谦笑道:“高兄,你去接他们吧,慧安寺小弟很熟,早在十二三岁就在寺里读书了,西池和尚还是小弟的忘年之交,我正要去拜访他呢。”说完,拱手一礼道,“小弟先走。”
  于谦来到慧安寺,西池和尚一见大喜过望,立即给他收拾出一间禅房。面对寺庙的绿树红墙,苍松翠柏,亭榭游廊,肃穆殿堂,暮鼓晨钟,佛祖罗汉。心中油然生出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飘逸幻化,天人合一的感觉。
  他从肃穆中感受了庄重,变幻里蕴含了和谐,灵动间品味了智慧,喧哗时体验了宁静。寺庙里的环境绝对幽静,空气异常清新,带给他一种浑然忘我,超然物外的心境。
  于是,他于恬静之中,在寂静的空间里,脑际突然“开悟”,步入成熟的阶梯。思想的成熟,带来了行为的动力。他意识到要实现心中的理想,展示宏伟的抱负,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来开辟仕途之路,赢得施展才学的平台。两次乡试失利的他,品尝了那种刻骨铭心的体验,宛如懵懂的醉汉跌落在冰窟之中,残酷冰冷的现实,让他经历了醍醐灌顶般地清醒和恍然如梦的顿悟。
  他这才明白,科场并非炼金的熔炉,提炼出来的也不都是真金。它不过是一架古板的机器,只有完全遵循死板、顽固、一成不变的游戏规则,才能登上僵化的轨迹,步入奢华的殿堂。他困惑舍弃清高迎合庸俗,到底是对还是错?!他明白假如继续坚持自我,即便是金子也只能被深深地埋在地底,永远等不到发光的一天,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伤痕累累一事无成的终老山林。那么,自己的雄心壮志满腹学问都将付诸流水,滚滚东逝。
  因此他只有选择舍弃,舍弃表面的清高,求得实际的清白;舍弃虚幻的高雅,求得现实的朴实;舍弃空洞的治国安邦伟略,求得实际的济世救民之策……
  舍得舍得,舍弃是为了获得,把握住一舍一得的尺度,无异于把握了人生的真谛。他在大悟之后,立即禅悟了佛教中舍得包含的深刻义理:哦,舍得,它是一种至尚的精神;是一种豁然的领悟;是一种脱去稚嫩的成熟;是一种超凡出世的智慧,更是人生绝佳的境界。
  挣脱了苦苦思索的羁绊,有如将重重迷雾驱散,云已开日已出,眼前豁然开朗:审时度势,就得遵循科场的游戏规则,储存灵慧,还得披上陈腐老朽的斑斓外衣:搁下灵动飘逸的思绪,搅动古经泛起的沉渣,将敏锐隐于粗俗之下,用平庸来修饰精明,从而博得一场令人注目的成功。
  一番思维地搏斗,赢来的是灵台的纯净清明,头脑的异常清晰。吃一堑长一智,何况他还失利了两次,是应该仔细地研究一下科举的游戏规则,这样才有可能从芸芸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
  于谦的脑海里翻腾着科考的历史:科举滥觞于隋朝,奠基于大唐,成型于宋代,冷落于元朝,而在本朝太祖的倡导下,走向繁荣乃至登峰造极。正所谓举国上下,地无分南北,人无论老幼,家不管贫富,都把科举看成一举成名,一跃龙门的唯一途径。科举的确选拔了大量的贤才,但因其囿于过多的限制,却无法将颇具个性的俊逸良才收入囊中,历代诸多盖世俊才,大都被排斥于科门之外,使之抱憾终身。
  这种悲剧的形成,缘于俊才的恃才傲物,就因为不肯放下可怜的自傲,则无法摆脱悲剧式的结局,其结果是害己害民也害国。
  于谦想个人的自尊与国家的兴旺,百姓的幸福相比实在不值一提。人生的至高境界,就是上为国分忧,下为民解难,又何必去计较空泛的形式呢。
  他必须遵循科举的游戏规则,掌握其中的技巧:科举的灵魂就是八股文,而八股文的文题必为《四书》《五经》,阐发题旨的依据乃是南宋大儒朱熹的传注,力争科场的一举成名,领会程朱理学的精髓十分重要。
  对于《四书》《五经》,于谦已是烂熟于心,而且还有着深刻地领悟与心得。但就因为对程朱理学有着不同见解,才导致科场的失误。当务之急,必须放弃自己的理念,借用程朱理学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寺庙的神奇,驱除了心灵的阴霾,他眼前豁然开朗,洞悉了科场的奥妙,似乎已经智珠在握,忍不住已经喜笑颜开,摆脱了束缚思想的枷锁,释放了压在心上的沉重,心境的轻松唤回了无尽的遐思,他这才发觉落日的余晖,已经斜射禅房,夜色的帷幕,正待徐徐拉上。他猛然记起与高兄共谋一醉的承诺,立即走出寺门,匆匆赶往前太白酒楼。
  走进太白酒楼,就见高得旸迎上来说:“贤弟还不来,愚兄就要上慧安寺拿轿子抬你了。”
  于谦拱手施礼道:“寺院森森,深思走神,竟不知暮之降至,罪过,朋友都到了么?”
  “大家都到了快半个时辰了,一直催促着要见钱塘神童呢。”高得旸边说边登上二楼,来到聚贤阁,推开门大声嚷道,“钱塘神童驾到。”
  于谦疾步走进来,却见王尚质、李潜、刘士亨坐在那里,忙拱手作了个罗圈揖道:“小弟来迟,害各位兄长久等,告罪、告罪。”
  刘士亨朗声笑道:“于贤弟既然迟到,按规矩得罚酒三杯。”
  李潜应声道:“言之有理!”当即倒了三碗酒摆在于谦的桌前。
  于谦从未喝过酒,只好抱拳谢罪说:“请各位兄长见谅,小弟不会喝酒,以茶代之如何。”
  王尚质说:“李太白斗酒诗百篇,留下千古佳话,于贤弟才思敏捷,才华过人,其《石灰吟》乃是千古绝唱,有如当今之李翰林,岂能不喝酒。”
  王大用说:“于贤弟,日后入科场夺状元,有如探囊取物,这官场怎能离得了酒,我看你就把这里当作演练之所,练练你的酒量吧。”
  于谦点了点头,双手端起一碗酒,一口喝下,只觉得入口甘甜,满口醇香,并没有难受的感觉,因此,又将面前的两碗酒全部喝干,放下碗说:“小弟认罚了。”
  高得旸见于谦初次喝酒,一连喝了三大碗,面不改色,关心地问道:“于贤弟是否有着晕乎乎迷迷糊的感觉。”
  于谦摇了摇头说:“没有,脑子异常清晰。”
  王大用叹道:“贤弟天生好酒量,果有李太白之才。”
  大家一阵说笑后,李潜问道:“于贤弟,听高兄所言,贤弟在慧安寺悟禅,可有收获。”
  于谦一气喝了几碗酒,虽说具有与生俱来的酒量,但在烈酒刺激下,已将平日的矜持、稳重、修养扫尽,舍弃了含蓄,溢满了率直:“小弟禅院悟禅,的确受益匪浅,竟然悟出了科考中的诀窍:攻透《五经》《四书》,把握程朱诠释,做好八股文章,立意不浅不深。”
  高得旸听后略一沉思,赞道:“贤弟天纵英才,既然悟透了科考关,定能将秋闱的解元、春闱的会元、殿试的状元轻松地囊括手中。”
  于谦道:“夺三元,小弟并不作如是想,只是当年太祖大力倡导科举,目的是选拔出安邦治国的人才,可照此下去,导致的是文胜质衰,去道日远,大都只能选出经文之才,很多真才实学治世济时的贤能之士,因不屑于经文的研习而被排斥于外。”
  “精辟之言,精辟之言啦,科举取士确存诸多弊端。”刘士亨感慨之后,接着说,“前两天我听了一个故事,某县考童生,规定至少要录取三名,应试之日,恰好来了三名考生。主考官收上试卷一看,不觉目瞪口呆。原来一个考生抄了试题后,只写了‘且夫’二字,再无下文;另一个抄了试题,却只字未答;第三个干脆试题也未抄,交了白卷。主考官大伤脑筋,为了交差,他只得大笔一挥,把抄了试题且写了‘且夫’二字的考生取为第一,批道:但观‘且夫’二字,必定满腹珠玑,应名列第一。把仅抄了试题的考生取为第二,批道:誊写毫无差异,足见其材可造,应名列第二。把交了白卷的考生取为第三,也批道:慎重其事,不轻落墨,应名列第三。”
  刘士亨话落,引起一阵哄堂大笑。未等笑毕,李潜边笑边说道:“我这里也有一个考试的笑话:有兄弟四个进京城赶考,商量每人说一句,凑成一首诗,以应付考试。四人走在乡间的一条小河边儿上,大哥说了第一句:‘村外小河旁’。二哥看见河边儿上两行柳树,说了第二句:‘柳排成行’。兄弟四人投宿客店,夜里睡不着觉,一起吟诵诌出来的那两句诗:‘村外小河旁,杨柳排成行。’闹得客店别的客人无法入睡,客人们感到好奇,就将窗纸舔破,想看个究竟。老三抬头看见了窗上的小黑洞,便大声说出了第三句:‘满窗小黑点。’第二天一早,兄弟四人继续赶路。老四看到河边有两个渔夫打架,就兴奋地吟道:‘两个渔翁相打’。三个哥哥一想,第四行怎么可以是六个字呢?于是就去掉最后的那个‘打’字,成了‘两个渔翁相’,倒也押韵。就这样,这兄弟四人考试时就在考卷上写下了他们集体创作的四句诗。几天之后,考官发回他们的考卷,考卷上批了两个字:‘欠打!’一看考官的批语,老四说:我说第四句应该是‘两个渔翁相打’,你们一定要把后面的那个‘打’字去掉,你瞧,人家考官说了,只欠一个‘打’字。听了老四的话,三个哥哥后悔莫及。”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