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一片丹心照大明>第五章 吟诗明志(中)

第五章 吟诗明志(中)

作品名称:一片丹心照大明      作者:阿圣      发布时间:2022-03-16 17:57:39      字数:3071

  高得旸张口道:轰字三个车,余斗字成斜,车,车,车,远上寒山石径斜。
  于谦见高得旸前面是个拆字联,句尾则用的是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中的诗句,略一沉思吟道:品字三个口,水酉字成酒,口,口,口,劝君更进一杯酒。
  高得旸一听,暗忖:这于谦果然才高八斗,自己想了一阵,才想出一个拆字唐诗联,可他却在顷刻之间,已将下联续出,想了想说:昨天我们游岳飞墓,想到岳飞一片忠心,却惨遭杀害,可见仕途之凶险,尤其是正直忠良之辈总难得善终,可见天命何其不公,说完又开口吟道:矗字三个直,衣禁字成襟,直,直,直,长使英雄泪满襟。
  于谦说:“高兄言之有理,只是自古贤臣良将仁人义士,一生只知忠君爱民,求千古留芳,置生死于后。”说完吟道:晶字三个日,二人字成天,日,日,日,忠精赫赫雷当天。”
  高得旸一听,于谦此联末句竟是南宋丞相文天祥《过平原作》诗句,心中惊异,赞道:“于贤弟真乃奇才,思维敏捷,胸怀大志,将来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于谦双拳一抱,说:“高兄谬赞,小弟可不敢当,小弟一生只求拯民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只要能为百姓做些实事,于愿已足,哪敢期望做什么栋梁之臣呀。”
  王大用道:“二位,这将来之事有的是时间讨论,可当务之急就得敬敬五脏腑了。”
  说着领头往山下走去,于谦和高得旸相视一笑,这才跟在了后面。
  三人歇息一晚,一大早商榷游玩之地。于谦道:“元代李桓有诗云:‘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我行三度至,风景数番新。净碧迎窗入,空青拂面匀。斑斓工点缀,瘦石自嶙峋。’富阳山清水秀、景色迤逦。我们何不去富阳登高一望。”
  高、王二人异口同声道:“我们正有此意,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于是,寻径登攀而上。天钟山据说是因为山形似钟,故而得名。三人跨过一座九曲桥,便进入登山正门,但见空气清新,沁人肺腑令人心旷神怡。
  往前疾行百余步,就听到潺潺流水,却是一股清泉由山谷弯弯曲曲流出,形成一道溪流,溪边芳草萋萋,花草烂漫。溪水清澈无比,碧空蓝天明日,林中树木倒影,水底游鱼卵石,举目清晰可见。
  看到清洌洌的水,于谦弯下腰来,掬上一捧,只觉一股甘甜清凉,直透心底,忍不住赞道:“清泉润肺,甘之如饴。”
  高、王两人闻言,连忙蹲下,捧水猛饮,喝了个腹胀肚饱,方才罢休。
  三人稍事歇息,这才沿溪流而上,一路上时而窜出一只松鼠,惊慌而逃,时而一只野兔,仓皇奔跑,时而又是“扑棱”一声,跌撞飞去。蓦然间又是一条长蛇,蜿蜒溜出。
  于谦笑着指着奔窜的虫兽说:“看来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打扰了它们的宁静。”
  三人说笑着,继续往前走去,好在山势并不陡峭,没走多久,来到一个三面环山的小山谷,缭绕弥漫的山谷水雾,形成的氤氲之气,给山谷带来神秘的色彩,配上满地盛开的那些不知名的紫色、黄色、红色、白色的野花,更给人一种步入蓬莱仙境之感。
  走过“转马亭”,亲眼目睹当年太祖与元军作战,兵败逃至此,眼见前无出路,后有追兵,太祖无可奈何,仰天长叹。天钟院的观音菩萨见此,立即在莲花台上作法,潭水边的岩石顿时化成豆腐似的软石。追兵的马蹄深深陷入软石中,慌忙勒转马头,退下山去,太祖这才成功逃脱,自此后,软石之下冒出一汪泉水,谓之石泉,而且这汪泉水永不干涸,喝了石泉水之人,身体强壮,百病不侵,每遇大旱,泉水汩汩涌出,足够山里之人饮用。
  三人到此,自然不肯空手而归,都俯身于泉边,将嘴伸过去,又是一阵牛饮。感觉这石泉之水,较之清溪之水又是别有一分风韵,石泉之水在甘甜之中还透露出一股醇香。
  登上山峰举目四望,只见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富春江水,玉带环绕,彰显了山间江畔,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流水之迷人风光。
  饱览山川美色之后,三人取山之后径下山,走到山腰之中,却见依岩傍树之下,搭着一个树皮棚。王大用奇道:“真是怪事,这地方怎会有树皮棚呢,难道还有人敢在这里住么。”
  高得旸道:“一定是山林守护之人,所居之处。”
  于谦说:“应该是打猎之人的落脚之处。”
  王大用说道:“好,我进去看看,你们到底是谁说得对。”说完,从棚缝往里看去,只见里面挂满了野兔、野鸡等猎物,墙上还晾着一张金钱豹皮呢。于是说道,“看来于贤弟的判断是对的,这的确是猎户的落脚地。”
  正说之际,一个中年壮汉扛着一只野猪走了过来,用警惕的目光朝三人上下打量着。
  于谦上前一步,双手一拱说:“大叔,您是打猎者,还是守林人,我们三人游玩到此,见这树皮棚十分有趣,故此在此猜测呢。”
  中年壮汉见于谦口齿伶俐,彬彬有礼,其他两人也不过是文弱书生,便哈哈笑道:“你们都没有猜错,也没有猜对,我既是这片山林的守护者,也常常射杀一些野物,也算是一个打猎者吧。”
  于谦问道:“这山里有些什么猎物呢?”
  中年壮汉道:“这山里的野物很多,除了漫山遍野野兔野鸡外,还经常能看见金钱豹、黄鹿、野猪、灌猪出没呢。”
  听完壮汉说完,于谦慨然而叹:“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山可是一座宝山啊,山中的资源丰富,将养育着这里的人们。”
  按照中年壮汉的指引,三人沿着一条捷径下山,一路走来,上山下山,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有伐木砍柴者,挖药采果者,摘桑养蚕者,打猎捕雀者,都是依靠这座山维持生计而忙忙碌碌的人们。
  三人边走边谈,偶尔与擦肩而来的人打个招呼,倒也觉得兴趣盎然。
  来到一片桑林前,只见一些人拿着刀剪正忙碌着剪伐桑枝。伐桑者一个个累得满头大汗,而那被剪伐的桑枝,也十分痛苦,剪子一刀一刀剪下去,桑枝一束一束掉下来。从人的头上滴下一滴滴汗珠,而从桑枝冒出来的却是比汗珠更浓的白色的沾液,那是桑枝的血。
  于谦虽然聪明,可从小读书,对农活并不十分清楚。见一老人在休息,于是上前询问。
  老人解释道:“这剪桑,就是为了限制桑枝过快地生长,减少养分不必要的消耗,从而提高桑叶的产量。”老人指着桑枝滴下的树汁,颇富哲理地说,“这流淌的可是桑枝的血泪呀,它也真是可怜,每年都得被剪伐两次,多遭罪呀。”
  于谦听了,心有所触动,陷入沉思之中。
  就在这时,高得旸走过来说:“看到他们伐桑,我想起了宋梅尧臣的那首《伐桑》诗:‘二月起蚕事,伐桑人阻饥。已伤持斧缺,不作负薪非。聊给终朝食,宁虞卒岁衣。月光无隔碍,直照破荆扉。’于贤弟,你才高八斗,也赋诗一首吧。”
  于谦点了点头,随口吟道:“一年两度伐枝柯,万本丛中苦最多。为国为民皆是汝,却教桃李听笙歌。”
  高得旸一听,知道于谦以拟人手法赞美桑树“为国为民”不辞遭受砍伐之苦,并以桃李与之对比反衬,虽为咏物,但有明显的寄托。借用咏桑树,赞美“为国为民”而不惧“苦最多”的忠勇贤能之士,由此表达自己的爱国爱民之心,同时也在为忠心爱民贤能备受艰辛,溜须拍马的奸臣反倒春风得意的世道而大鸣不平,诗是好诗,却有可能成为招惹是非之辞。高得旸暗暗地点了点头,继而又无可奈何摇了摇头,连他自己也不明白,到底应该给予肯定抑或是给予否定。
  王大用见高得旸站在那里发愣,问:“高兄,你怎么啦,为何站在这里一声不吭。”
  高得旸似乎猛然惊醒般地说道:“哦,我正在琢磨于贤弟刚才的那首诗的深刻内涵呢。”
  “哦,于贤弟刚才又作了一首诗,读来听听。”王大用催促道。
  听高得旸吟诵了一遍于谦的诗,王大用低头想了想说:“于贤弟这诗的风格,可与先前的诗大不一样了。”
  “是么,有何不同?”高得旸问。
  “他原来的诗只是描绘风景,可这诗就大不一样,表达了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不错,王贤弟见识长进多了。”高得旸赞道。
  “当然,在两位大才子的熏陶下,我这木鱼脑壳,也得开开窍了。”王大用打趣说。
  两人评说一阵,却发现吟诗的主人不见了,连忙刹住话题,寻找于谦。四处张望一阵呢,却看见于谦略有所思地走了过来,忙上前问道:“于贤弟你去了哪里?”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