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一片丹心照大明>第二章 钱塘神童

第二章 钱塘神童

作品名称:一片丹心照大明      作者:阿圣      发布时间:2022-03-10 18:43:18      字数:6075

  1
  小于谦到了四五岁,就博览群书了。聪明过人,悟性极高,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这种超群才能,使他拥有得天独厚的才华。熟读史书,更对《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中的典故烂熟于心。敬重张良、诸葛亮、关云长、岳飞、文天祥这类智慧过人,忠肝义胆的人物。对诗词歌赋情有独钟,尤在吟诗作对上,具有与生俱来的天分。
  六岁的小于谦,拉着叔父的手一同去祭扫祖茔,一路磕磕碰碰,仍劲道十足一步不拉地上了凤凰台,登高远望,远处千帆竞渡,白云悠悠,近旁百花开放,树木葱茏。叔父一时兴起,感慨万千,双手背后,摇头晃脑地吟道:“今朝同上凤凰台——”正思忖下句。
  不想小于谦,也学着叔父的模样,双手背后,用稚嫩的声音续道:“他年独占麒麟角。”
  叔父诧异:“今朝对他年,系时间相对,凤凰台对麒麟角,乃地名相对,且凤凰与麒麟,又是动物对动物,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气势不凡,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敏捷的思绪,如此恢弘的气势,真是蔚为叹止,可喜可贺。”族人们见小于谦能续出如此佳对,更是惊诧万分,众人惊叹道:“这孩子真是我们于家的神童呀。”
  于彦昭听在心里,喜上眉梢,口中却谦让道:“谦儿不过是偶然得句,不足为奇。”回家后更是因势利导刻意栽培,用前人名联佳句为例,细细地解说剖析吟诗作对的要略大意,小于谦闻对即喜,兴奋得手舞足蹈,心中乐意,学起来更为专心致志,乃至于沉湎其中,如醉如痴入迷了,于谦天分极高,加之十分用心,很快就有了一日千里的飞跃。刚满七岁的于谦,业已步入吟诗作对之堂奥,出口成章,意境高雅,足使县中文人骚客为之倾倒。
  这一日叔父又带着于谦出外游玩,来到一座大庙前,兴之所至,举步而入。里面是一个小庭院,院落虽不大,却十分幽静,中间一条青石板铺的路,两边是一小片竹林,竹丛里冒出了一支支尖尖嫩笋,叔父心中一动,出口吟道:“庭前种竹老师笋。”吟完后看着于谦,问,“侄儿,可有下联?”
  于谦点点头,往后院走了几步,见庙后花儿朵朵含笑绽放,脑子一转,脱口对道:“庙后栽花长老枝。”
  叔父心中暗喜,为侄儿的灵慧赞赏不已,心想:侄儿如此聪明,我得想办法难他一难。略一思忖,说:“我上句所表述的意思是庭前的竹子被老师损坏了,因此老师损是损坏的损。”说完,两眼盯住侄儿,暗忖:这下可难住你了,看你这娃娃如何回答。
  于谦知道叔父有意给自己出难题,轻声一笑,道:“小侄说的意思是,庙后的栽花是长老用木棍支撑起来的,因此这长老支是支撑之支。”
  叔父听了愣了一愣,醒悟过来大喜过望,一把抱起于谦,高兴地笑道:“好侄儿,聪慧无比的侄儿,叔父甘拜下风,难不住你。”
  叔侄俩乐滋滋地往前走去,路过癸辛街,于彦明看见牌坊上写的“癸辛街”三个大字时,心中想道:这‘癸辛’二字属天干,下连街道,合为地名,倘若作为三字对,可真难找到下联,自己寻思了十来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句子,侄儿如此聪慧,能否想出佳对呢,于是,对侄儿说道:“谦儿,你如果能够续对出来,我给你做一套小官服。”
  于谦微一思索,回答说:“叔叔,续对‘癸辛街’,并不难,小官服就免了吧。”
  叔父惊问道:“侄儿,莫非你已经有了续对,是什么。”
  “可对之‘子午谷’。”于谦回答得十分干脆。
  “子午谷!”叔父自言自语道,“‘子午’属地支,对之‘癸辛’,正是地支对天干,不错,下连谷。谷对街,也不错,‘癸辛街’对‘子午谷’,地名对地名,的确是绝对。不过,侄儿,这‘癸辛街’就在这里,那‘子午谷’又在哪里呢,可有出处?”
  于谦回答说:“陈寿的《三国志》中,蜀将魏延对诸葛亮说:‘延愿得精兵五千,由陈仓道而东,当子午谷而西,不消十日,可到长安。’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里亦有记载。诸葛亮虑其弄险,未予采纳。”
  叔父大惊,想不到侄儿这么小,就如此博闻强记,将来昌盛于家的一定是这个侄儿了。
  第二天,叔父将那件圆领小官服送给了于谦,鼓励道:“将来你一定要穿上真正的官府,光大我们于家的门庭。”
  小于谦十分自信地说:“谦儿一定不辜负叔父大人的期望!”
  2
  于彦昭紧锁双眉,踱着方步在房中来回走动,一个圈、两个圈、三个圈,鞋底击打着地板,发出嗒、嗒、嗒的声音,可他似乎没有听见,耳际里还在回荡着弟弟彦明的声音:“兄长,谦儿聪颖过人,若才德兼备,定能光宗耀祖。”
  弟弟于彦明之言,宛如当头棒喝,有道是三岁看大,五岁看老,谦儿七岁,亦应注重他的德行操守了。想到这里,于彦昭疾步往儿子的书房走去。
  于谦正摇头晃脑唱读着:“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是《诗经》中的《国风•召南》篇。于彦昭暗暗地点了点头,问:“谦儿,你能给父亲将这三句诗解释一下么。”
  “是,父亲。”于谦双手背后,十分认真地回答说,“这三句话的解释是‘枝叶繁茂的甘棠树啊!大家不要砍伐,这里是召公居留工作过的地方,我们常常思念他。’因此,人们常用‘甘棠遗爱’作为对地方官吏的颂词。”
  “你能不能将这个典故讲述一下?”于彦昭继续考问儿子。
  “好的。”于谦坐下来,端正了身子,眼睛直视前方,随着稚嫩声音的抑扬顿挫,一个古老故事又重新展现眼前——
  周王朝建立不久,武王患了重病,临终前向召公周公两人托孤说:“我已病人膏肓,不久于人世了,我的儿子年幼,希望你们两位尽力辅佐他,以兴我周室天下。”召公和周公在武王病榻前含泪领受了遗命。
  武王驾崩后,周成王即位。成王任命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师,两人一文一武,尽心竭力地辅佐成王。成王对这两位前辈十分敬重与信赖,把王城以东交周公治理,王城以西由召公治理。
  召公在治地推行文王的仁政,经常到各地巡行,亲近民众,体察民情,了解民间疾苦,为人民解决问题。深受人民的爱戴与拥护。
  当时朝中主管营造的官员要为他建造住宅,他说:“为我一人而劳累百姓,这不是先君文王的愿望。”他走出朝堂,在一棵甘棠树下搭起一座草棚,在里面处理政务、听讼决狱,公正无私。百姓为召公的作为非常感动,相互勉励,努力耕作,致力农桑,年年丰衣足食。官民各得其所,奉公守法,天下大治。
  小于谦讲完故事,仍然神情专注,目光里溢满了崇拜与向往。
  虽未明言,但于彦昭却从中领悟了儿子的志向,心中荡漾起澎湃的激情。他还想再考一考儿子,俯身从旁边的书几上拿起一本书,信手翻到一页,却是《孟子•尽心下》,上面写道: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谦儿能谈谈你对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么?”于彦昭再问。
  “孟子说的意思是:‘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为次,国君为轻。所以,只有得到百姓的喜欢的才能做天子,得到天子喜欢的可做诸侯,得着诸侯的喜欢的可做大夫。’因此,为天下着想,就必须得到百姓的喜欢与拥护。”于谦神情庄重地说。
  儿子的回答,让于彦昭心满意足,见书几上有一本翻开的书,拿起来是《三国志•蜀书传》,“能看懂么?”他问。
  点点头:“能,已读完一遍,这是第二遍。”于谦老实回答。
  “你最喜欢三国中的哪两位人物?”话一出口,于彦昭才意识到误将儿子当成平日里海阔天空的书友,正想收回提出的问题。
  却听于谦稚气声音里,表达了成熟的思维:“谦儿最喜欢蜀国的诸葛亮与关云长。诸葛亮的智慧与忠心无人可及,尤其是《出师表》中所叙述的‘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显得忠心日月可鉴,足使流芳百世。而关云长挂印封金,单骑追主所表现的恩怨分明,忠勇信义足为后世之楷模。”
  听了儿子的回答,于彦昭可谓喜出望外了,他来到堂前,朝着祖宗牌位默默地告白道:“禀告列祖列宗,谦儿小小年纪已具有崇尚忠义,以民为贵的于氏家风,倘若真有腾达的一天,谦儿一定会尽心为民办事,无愧于氏后代。”
  3
  于谦成为学馆里年纪最小、读书最好、脑子最灵、点子最多的学生。天生的灵慧,让他在学习上占尽优势,往往一篇经文,先生在台上讲到开头,他已将整篇文章都弄懂弄通弄透了,因此一堂课,先生前一篇文章没讲完,后几篇文章他已能倒背如流。先生喜欢的是会读书的学生,而这个学生年纪又小又听话,且能举一反三,当然更加可爱了。
  那一天,先生外出会朋友,临走前给学生们布置了功课。孩子们凑在一起,喜欢打闹、玩耍,是天性使然,平日里有个先生坐着管着,只能将玩心收起来、压下去,可心里却始终惦记着一个玩字,此刻先生不在,孩子们的玩心就如脱缰的野马,根本驾驭不住了。
  于谦也是孩子,那玩心自然小不了,他对课本烂熟于心,先生布置的作业,他一挥而就,不到半个时辰就已完成。于是,站起来招呼同窗们玩游戏,这些同窗们心里早就痒痒地坐不住了,可惜功课未做完,害怕先生回来挨骂。
  于谦眼珠子一转,朝同窗说道:“我们大家先玩一会,再作功课,先生回来见我们在做功课,就不会骂我们了。”
  同窗学生一听,立即扔下手中之笔,玩起捉迷藏的游戏。刚玩时,大家还担心先生回来撞见,便安排轮流放哨,一旦发现先生身影,即可通风报信。可玩了一阵后,孩子们沉湎于游戏之中,早把做功课的事抛到九霄云外了。
  轮到于谦蒙眼捉人时,刚把眼睛蒙上,先生已经回来,其他学生一见,吓得作鸟兽散,回到椅子上大气不敢吭,唯于谦一无所知,依然懵懵懂懂地寻找扑捉对象,脚下拌着一物,一跳而过,往前走了几步,听到粗重的呼吸声,寻声找去,摸到一人的手,感觉这手怎么与大人一般大,心里一惊,顿悟先生已回,急将蒙面巾扯下,只见先生正怒气冲冲地瞪着自己呢,转首一望其他学生都红着脸低着头大气不敢出,宛如一个个待判的囚犯。
  于谦一见先生站在跟前,免不了心中也是一阵慌张,但很快又镇定下来,深深地鞠了一躬,说:“先生,学生的功课已经做完,这才玩了一阵。不信,请先生进行抽查,无论背书、默字、讲课文,若有一点差错,任凭先生处罚。”
  先生见于谦顽皮,原想借机狠狠地敲打敲打,可见于谦很快从慌张中镇定下来,而且说得有条有理,责备之心立即被欣赏之意取代,点了点头说:“好,我刚才看见你蒙着眼睛,一蹦一跳的,十分顽皮,我就以此为题,你只有对得好,才能免予处罚,否则就得重罚。”
  于谦信心十足:“就请先生出题吧。”
  先生微一思索,脱口道:“手攀屋柱团团转。”
  “脚踏楼梯步步高。”先生话音刚落,于谦已经答完。
  先生暗暗点头,心道:这孩子真不错,思维太敏捷,我得想个难点的难他一难,低头想了想道:“三跳跳落地。”
  “一飞飞上天。”
  “不错!”先生见于谦又是随口对出,心中大喜,大声宣布道,“好,好对,于谦,就凭刚才的续对,先生免予对你的责罚。”
  “先生,对其他同学呢?”于谦急忙问。
  “不责罚你,是因为你的对续得好,将功折过,对其他同学,则不能免责。”先生答。
  于谦双膝跪地,拜道:“同学们游戏均由学生引起,其责在学生,承蒙先生宽恕,不再责罚学生,恳请先生一视同仁。”
  先生一听,忍不住一拍书案,大声赞道:“这孩子长大,定非等闲之辈!”
  这太平里虽不小,可饱读诗书之人并不多,所谓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己惟一人。于彦昭饱读诗书,先生学富五车,自然成了谈文论诗的文友,于彦昭读书每有所得,就找先生处讨论磋商。这日,于彦昭恰好又有新的体会,匆忙赶来与先生分享。
  先生正好有着满腹的兴奋急于找人述说,一见于彦昭来到,便迫不及待地将于谦的奇才美德大肆渲染一番。一个是麒麟爱子,一个是得意门生,虽属不同对象,却系同一个人,共同的话题,迎来了融洽的沟通,人有如伯牙遇子期,越谈越投机。两人竟然站在学馆里海阔天宽地漫聊起来,聊了一阵,先生无意间看到端坐在旁读书的于谦,心中一动,出言吟道:“子坐父立,礼乎。”先生有意责备于谦:儿子坐着父亲站着,这符合礼节么?
  于谦并没思索,立即答道:“嫂溺叔援,权也。”于谦的这句下联出自《孟子•离娄》,原文为: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其意为: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这是正常的礼节,嫂嫂掉在水里,用手拉她,则是变通的办法。
  先生见于谦的回答可谓天衣无缝,滴水不漏,十分惊喜,对于彦昭感概地说:“你的儿子,真是天下英才呀。”
  于彦昭心里高兴,嘴里却谦虚地说道:“不敢当,儿子能学有所获,全是先生精心教诲和培养的功劳啊。”看看天色已晚,这才向先生告辞,领着儿子回家。
  4
  学馆放假,可于谦依然早早起床,想读一阵书,可却感到眼睛有些疼。母亲一见他那红红的眼睛,就断定为火气太大,于是在给他梳头时,分开顶心扎了一对羊角发髻,并告之曰:这种发型可清火明目。
  因为眼睛疼,无法在家读书,便偷得半日之闲,来到街上散散步。前面围着许多人,引发了他的好奇心,疾步赶上前从人缝里钻上前去,却见一个和尚正给别人看相,听旁人议论说,这和尚是神相大师,看相看得很准很灵验。心想这位神相大师究竟是何许人也,继续钻上前,欲一睹和尚的庐山真面目。
  和尚见了于谦,顿生亲近之意,手拉他头上的羊角丫髻戏谑道:“牛头且喜生龙角。”
  于谦立即昂头反唇相讥:“狗嘴焉能出象牙。”
  围观的众人听到小孩伶牙俐齿地骂和尚,忍不住大声地笑起来。正在这时,天色忽然一变,竟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围观的众人立即跑开,于谦也急着往家里跑去,谁想没跑几步,脚下“哧”地一溜,“噗”地一声,跌倒在地。众人一见,又是“哄”地大笑。
  于谦神色不变,坐在地上,徐徐吟道:“雨落忽绸缪,天街滑似油,麒麟跌倒地,笑杀一群牛。”众人见这小孩跌倒在地,还能吟诗骂人,十分惊异,羡慕不已。
  第二天起来,于谦仍感觉眼睛很疼,对帮他梳头的母亲说:“今天给我再多扎一髻,导散顶心火气。”母亲依其言,便在他头上扎了三髻。
  吃完早饭,于谦又来到街上,看到昨日的那位和尚又在给人看相,便往前挤去,很多人认识他,给他让出一条路,于谦来到和尚前面。
  和尚一见于谦,笑嘻嘻地摸着他头上三髻挖苦道:“三丫如鼓架。”
  于谦回道:“一秃似擂槌。”
  围观的人见赫赫的神相和尚大师,却在一个小孩面前吃瘪,觉得十分有趣,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于彦昭正好路过,听见于谦出言顶撞和尚,斥骂儿子后,上前朝和尚施礼道:“犬子幼稚无礼,鄙人向大师赔礼,恳请大师宽恕犬子无知之过。”
  和尚笑道:“施主切勿多礼,小僧见令郎眉清目秀,英气逼人,心中喜欢,而生亲近之意,因此才出言相戏。”
  于彦昭双手抱拳询问道:“不知大师尊姓大名,宝刹何处?”
  和尚回答:“小僧名号粗陋,说出徒污施主之耳,还是让令郎猜一猜。”说完,看着于谦说道,“小僧的姓氏为:宦摘乌沙一棵草,竹折半枝去弔盄。”
  稍一停顿,和尚又说道:“小僧的草号为:田无四边田无梗,日出月隐三人重。”
  “小僧的栖身之所为:双人傍巠立,横劈出来见。”和尚说完,两眼盯着于谦,用挑衅的神情问,“小公子能猜得出来么。”
  于彦昭听后,暗暗琢磨和尚的谜底,还没有琢磨出来,就听于谦答道:“大师尊姓为‘蓝’,大名叫‘古春’,宝刹号‘径山寺’是么?”
  于彦昭暗暗点头称是,就听蓝古春又说道:蓝坐一皿,装酒装肉装斋饭。
  于谦续对:“于挂单钩,悬国悬民悬社稷。”
  蓝古春惊诧于眼前孩童忧国忧民的抱负,询问于谦之名后,双掌合十,对于彦昭道:“令郎才思敏捷,抱负远大,施主当善教之,当为救时之宰相。”说完,扬长而去,一路走一路还连声的“神童,神童。”赞不绝口。
  围观之人见稚气的于谦竟与神相和尚大师连连斗嘴,而且不落下风,心里十分惊奇,又听和尚称之为神童,更是钦佩不已。于是,于谦的神童之名,就这么一传十、十传百在钱塘逐渐传开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