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一片丹心照大明>第一章 天降斯人

第一章 天降斯人

作品名称:一片丹心照大明      作者:阿圣      发布时间:2022-03-09 17:57:58      字数:6418

  1
  初夏的风还带着对春天的眷恋,依然还是那么和煦宜人,天上的太阳,虽然灿烂耀眼,却没有盛夏的霸气,只是用它温厚的触角,轻轻地抚摸着行走的人们。
  和风丽日下,一行官员行走在路上,边走边聊,前面一位身材颀长官员,一路指指点点,说说笑笑,颇有一种指点江上谈笑风生的雅致。
  突然,“轰”地一个炸雷当空响起,紧接着又是一道闪电,如利剑劈来,那位微胖的官员吓得几乎惊倒在地,还是那位颀长官员比较沉稳,一把拉住微胖官员笑道:“张大人你可是行伍出身,从枪林弹雨中拼杀出来的,怎么一个雷把你吓成这样了呢。”
  “范大人你说笑了,在下只是对这雷声感到突然而已。”姓张的都指挥使哈哈一笑,只能用笑声来掩饰刚才被雷声惊吓的尴尬。
  身材颀长的范大人,叫范公理,他可是一位廉洁奉公的好官员,据说他的升迁,却是出自一个偶然。杨溥执政时,打发儿子回了一趟老家,儿子在向老爸汇报一路旅程的经过时,说:“儿从江陵一路过来,沿途的官员都争相送礼,只有天台县令没有送礼。”杨溥听说后,心里感到十分奇怪,一打听得知这位县令叫范公理,而且为政十分清廉,因此十分看重,很快将他提升为德安知府,没多久就因政绩出色,再次提升为贵州左布政使,几年后又调任浙江宣承布政使。
  就在范、张两位大人的谈笑之际,提刑按察使崔大人一语揭示出当务之急:“两位大人别说笑了,你看那乌云已盖在头顶上,就要下大雨了,我们要是一个个淋成了落汤鸡,怎么去拜见巡按大人呀。”
  “崔大人言之有理。”范大人发挥身长的优势,伸长脖子四处看了看,指着前边说道,“快,跑到那阶檐下躲躲雨。”说着迈开颀长的腿,往前跑去。
  刚刚站定,那雨似乎迫不及待,“哗——”地一声,倾盆而下。
  脚步稍慢的崔大人,在将身子缩入檐下的一瞬间,已经遭遇到暴雨的袭击,左袖被淋得湿湿的,崔大人十分沮丧地道:“唉,一步之差,还是湿身。”
  崔大人的话音刚落,就听屋内传出一声婴儿的啼哭,那声音十分宏亮,站在屋檐下的人均感觉到耳膜为之一震,而在这时,云已散雨已停,又是红日照当空了。
  提刑按察使崔大人诧异道:“今天这老天怎么啦,好像与我崔某有仇,将我的衣衫一淋湿就晴了,分明是有意为难我吧。”
  微胖的都指挥使张大人喘了一口气后,笑着说:“崔大人你是不是做了伤天理的事,老天有意给你一个警告。”
  范大人点了点头说:“今天这天气是有点古怪,我们出门时明明是碧空万里,朗朗晴日,可怎么就莫名其妙地来了一阵雨呢,这雨来得突兀,去得也蹊跷。”
  张大人指着崔大人淋湿的衣袖笑道:“范大人你老就别瞎琢磨了,这场雨不就是专门为了惩罚崔大人而下的么。”
  崔大人很想反击对方几句,可一时之间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好在他脑子灵活,眼珠子一转来了词,他装作十分洒脱的模样,摇头晃脑地说:“上天降甘霖,霑者有福人。”说着扬了扬淋湿的左袖道,“看,天恩浩荡,唯有福之人才享之。”
  两人这么打趣着,却发现平日能说善道的范大人没有吭声,似乎陷在沉思之中。崔大人讶道:“范大人你今天怎么啦,老低着头想什么呢。”
  范大人若有所思地叙述道:“我们来到这阶檐时,倾盆大雨猛然而至,忽然听到婴儿一啼,顿时雨止云开日出。”
  张、崔两位大人点了点头,略有所思地说:“好像是这么一回事,真是巧合。”
  范大人摇了摇头说:“钱塘这一带的杏桃三年没有开花了,可是今年早春花开灿烂,含笑盛开,按照民间的说法,预示着必有奇才诞生,今天这天气变得十分异常,忽而雷电交加,暴雨倾盆,忽而雨过天晴,丽日当空,这一切却与一个婴儿的诞生息息相关,而这婴儿的啼哭之声十分响亮,异于常人,你们想想这不就说明百姓传说的奇才诞生的预兆,正应在这个婴儿身上么。”
  崔张两人思忖一阵,不约而同地笑道:“是有这么一个理,这婴儿架子还很大,出世时还得我们三个三品大员为他守门呢,不知这家是何许人也。”
  陪同而来的钱塘知县上前说道:“启禀大人,这里是前兵部主事于彦昭的故宅,现由他的儿子于彦昭居住,这位于先生可是一位敦厚君子,饱读诗书,却无意功名,成天以读书吟诗作乐,仅靠十几亩薄田度日,日子过得虽然紧巴,却怡然自得其乐,生性豁达,却有隐忧,人到中年,依然无嗣,看来老天垂怜,今日得偿所愿了,听那婴儿的啼哭之声,定是男儿无疑。”
  范大人听后说:“可惜今天要事在身,无缘去拜见这位奇才了,我们还是去参谒巡按大人要紧,走吧。”说着领头往前走去。
  2
  于彦昭在书房来回走动着,手中捧着书,却根本看不进去,耳里塞满了妻子刘氏的微微呻吟,心中充斥着甜蜜与苦楚、喜悦与担忧两种情绪相互交织。
  妻子的呻吟声虽然轻微,但他知道这是妻子在尽量抑制自己,不想因痛苦的张扬,而使夫君担忧。他感到心里热呼呼地,为妻子的贤惠、温顺与体贴。然而,他却为妻子遭受痛苦的煎熬而忧心而心痛不已。
  凭心而论对妻子刘氏他十分敬重,虽是官宦之家的千金,可却跟着自己过着清贫的生活,对公婆孝敬,能吃苦耐劳,与街邻和睦相处,对丈夫相敬如宾,除了没有生孩子的遗憾外,妻子可以说是白璧无瑕。今天妻子又忍受着极大的苦痛,来填补半生的遗憾,为自己生儿子了。
  虽说儿子还没出世,他就坚信一定是个儿子,而且还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儿子。他曾经做了一个梦,一位身着红袍头戴盔甲的金神来到跟前,说:“感谢你们父子对我侍奉的诚心,作为报答,我将投胎成为你的儿子,你可千万不要声张呀。”他正要辞谢,金神用手一指,就见一道红光绕房转了一圈,顿时消失不见。他一惊而醒,才醒悟到刚才只是一个梦,只是梦中金神的模样十分熟悉,可一时之间,却没有想起来。
  披衣而起,来到堂屋,习惯地在文丞相的画像前燃起一柱香,可就在祭拜的时候,他突然想起梦中的金神,就是文丞相,这种灵光的闪现,令他惊喜若狂,文丞相这可是他心中崇拜的偶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得何等的透彻,何等的豪壮。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天啦,文丞相投胎当我于家的后裔,这可是何等荣幸的事啊。“呸!呸!”于彦昭连忙啐道,“怎么能这样胡思乱想呢,岂不是对文丞相大大的不敬。再说,梦中所见,本是虚幻之事,哪里能当真呢。”他收敛心神,不再作如是想了。
  不过,他的妻子真的怀孕了。年过而立这才拥有初为人父的感觉,虽然晚了点,但弥足珍贵,他常常沉浸在自我的陶醉之中,尽管他不敢奢望这个迟来的儿子,能够像文丞相一般成为爱国爱民的民族英雄,但每每于茶余饭后,尤其是读着五经四书默默回味体会之际,脑中总是情不自禁地神游天外的丞相之梦,总喜欢暗自揣摩腹中儿子横空出世的模样。千百次酝酿在心底的形象,日臻完善,而且还伴随着自己的梦想,不断变化。
  只是虚幻地变化,终究是要由真实地存在替代,妻子的呻吟逐步加剧的时候,迎来的就是阵痛后的分娩,很快一个实实在在的形体就将呈现在眼前,无论是美还是丑,他都将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你的眼前,乃至真实地毫不理会别人感受的,十分生动地呈现在你的眼前。
  一种喜悦的兴奋在心中荡漾,那是即将当父亲的激情奔放。而同时羞涩之中的忧心也油然而生,那却是面见儿子前所表现的情绪紧张。
  “哇——”婴儿出世后的第一声啼哭,将于彦昭那颗悬在空中的心,回落到原处。那声啼哭的雄壮,无异于一杯醇香四溢的美酒,不仅令他感觉极佳,而且他还享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激情。
  他快步来到妻子生产的房门前,果然,接生婆抱着孩子走出来喜滋滋地道:“于老爷恭喜您,得了个贵子。”他双手抱过儿子,沉沉的十分结实,凑近儿子的脸盘仔细端详,国字方正脸,大耳又大眼,哭叫起来声音洪亮,中气十足,俨然有一股凛然正气。而且,他居然从儿子的面相上看到了文丞相的影子。他摇了摇头,力图甩开脑中突然浮现的思绪。
  于彦昭的父亲于彦昭,曾任兵部主事,虽说早已成为历史,但毕竟属于六品大员,在小小的太平里还是显赫一时,尽管于彦昭没当过官,可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地方上威信颇高,而且于家待人厚道,乐善好施,邻里关系十分和睦。钱塘一带本来就有给孩子做满月酒的风俗,于彦昭中年得子,满月喜酒尤为隆重,远近乡邻纷纷前来庆贺。
  酒过半巡,于彦昭抱着儿子拜见各位乡邻亲朋戚友,一位银发银须的老者,猛然看到于先生手中的婴儿,暗自一惊,忙下席疾步上前,仔细对着婴儿端详一阵后,神情激动地说:“令郎生有贵相,前程未可限量,可惜我已经老了,不能亲见他的显达了。”
  听了老人的话,于彦昭心中有如抹了蜜,甜丝丝地。他虽然分不清这位老人是当面的恭维,还是慧眼的灼见,但他还是感到由衷的高兴,无论恭维也罢灼见也罢,传递过来的却是令人为之兴奋的信息。
  自从儿子出生,他的耳朵里就塞满了溢美之辞。作为父亲,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听到别人对儿子的赞赏。他轻易地获得了这种荣幸,虽然自喜,却没有自得自满,更不会飘然欲飞。满腹经纶的他,当然明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的道理,儿子虽有不凡的相貌,但还得靠用心培养。
  他知道儿子天资聪颖,那是他在无意中发现的。那天他抱着儿子高声吟哦苏轼的《水调歌头》当念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时候,却发现儿子抬起头朝往窗外的天空看着,他以为这只是儿子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毕竟只有三个月大,知觉尚在混混沌沌之中,还未开发,又能听懂什么呢。
  于是他又大声地背诵着王维的《山居秋暝》,当读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时候,他又发现儿子望向了窗外。
  于彦昭心中一愣,怎么回事,每每吟诗诵词之际,儿子就喜欢望向窗外呢。于是,他又读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儿子却没有反应。
  他觉得奇怪,回顾了一下儿子抬头望窗外的情景,突然悟到:儿子好像是听到有月字诗句之时,才抬头望向窗外的,难道真的有着对月的意识。想到这里,他又背了几首关于明月的诗,果然,儿子已懂得月亮是悬挂在窗外的天上。
  可儿子是怎么懂得的呢,于彦昭仔细地回顾着伴随儿子走过的每一个历程,他觉得如果破解了儿子的识月之谜,也许就能得到开启儿子智慧的钥匙。
  好在儿子走过历程只有三个月,而于彦昭的记忆力十分好,当翻开一页页走过的日历时,一段逝去的记忆又重新展现在脑际,而且非常清晰。
  那是一个盛夏的月夜,他抱着儿子在树下乘凉,伴随着妻子有节奏地打扇声,他给儿子讲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指着当空的圆月,向儿子灌输着月的意识,原本只不过是逗逗儿子,取取乐子而已,哪知道小小的儿子居然记住了。
  3
  儿子如此聪慧,于彦昭高兴极了,有如拾了金元宝的乞丐,那种激动与兴奋之情根本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不过,饱读诗书的他,很快又从激奋中冷静下来,他想儿子的早慧固然值得欣慰,但是名贵的花更易凋谢,因此更需要精心护理和用心栽培。
  他想起北宋大文豪王荆公笔下的方仲永的故事。这位方仲永长到五岁,都不曾认识笔、墨、纸、砚,可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十分惊异地从邻近人家借来文房四宝,他当即写了四句诗,题上自己的名字。而且这首诗得到了乡里秀才们的赞赏。从此,凡别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挥笔写就,诗的文采和道理都不错。同县的人十分惊奇,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一样招待,有的人还花钱求方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他四处拜访县里的名人,却不让他学习。几年之后,方仲永的才能完全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
  王荆公十分感慨地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儿子天资高,就更应该加强教育,但是从何入手呢。于彦昭虽然满腹经纶,可却感到一筹莫展。儿子毕竟只有三个月,不会说话,无法沟通,腹中学问如何向儿子灌输呢。算了吧,等儿子学会说话再说吧。
  于彦昭想到了放弃,可没有感到轻松,反而觉得心口被人扎了一刀般地难受。儿子虽然小并非没有意识,没有记忆。从儿子对月的认知程度看,他的认知力、记忆力还很强,完全能够接受教育,关键是如何掌握教育的方法,把握住教育的度。
  想到儿子认知月的过程,他心里一亮:儿子既然能够懂得月,也同样可以认知星,还有花、草、山、水……
  于彦昭是一位想到做到,说干就干的实在人。看看窗外,虽然没有一轮皓月,却有着满天繁星,今晚就让儿子认识星星吧,他抱着儿子来得院里,抬头指着天上的星星念道:“星星、星星。”
  他觉得简单的阐述,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想到民间关于星星的故事,带着心中美好的憧憬,他轻轻地唠叨道:“儿子你知道么,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大人物对应大星星,小人物对应小星星,人和星星息息相关,命运相连,你是颗大星星,还是一颗小星星呢。”
  儿子似乎有所领悟,也昂着头望着闪烁的星空,随着星星的一闪一闪,他也一下一下的眨巴着眼睛,忽然,儿子的眼睛定住了,一动不动地看着星空。于彦昭顺着儿子的目光往上看去,却发现儿子的眼睛正盯着一颗又大又亮星星,看着看着,儿子咧嘴笑了。
  于彦昭心中一动:莫非儿子听懂了星星的故事,莫非儿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颗星。莫非……心中涌动着无数的疑问,疑问化成一颗颗闪烁的星光,星光让他拥有了激情,激情付诸于行动。
  一夜无眠,于彦昭在绞尽脑汁,他想设计一套实用的方案,能让襁褓中的儿子得到教益,苦苦地思索却无计可施,不知为什么他想起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诗句,就是这句诗让他的心中一闪亮。素有“丝绸之府”之称的杭州,生产的丝绸五光十色,亮丽动人,尤其是丝绸绣品,上面绣制的花草鸟兽栩栩如生,这些岂不正是儿子认知大千世界的启蒙么。
  从不逛街游店的于彦昭,第一次频繁出没于丝绸行、绣品点,他买回了红、蓝、绿、黄的绸缎,购来绘有鲜花、飞鸟图案的丝巾、折扇。他将这些东西挂在房间里,只要儿子睁开眼睛,就能接触到人世间的美丽。
  他不知道儿子能否读懂,但一见儿子睁着圆圆大眼,咕碌碌环视周边靓丽的彩虹,尤其专注于鸟的飞翔,花的绽放而发出开心大笑时,于彦昭的心里感到由衷满足。
  令他尤为兴奋的是,那是一个美丽的早晨,红日悄悄地爬上了山岗,露出了半个红脸,早早醒来的儿子睁开的眼睛,正对着窗外的那轮旭日,忽然儿子扭过头看着左边挂着的红色绸缎,不一会又将目光凝视着远方的朝霞。
  儿子目光的异常让细心的父亲感到惊奇,于彦昭不敢相信这种事实,这么小的孩子不可能懂得对于色彩的辨别,也许只不过是偶然的表现而已。当然,作为父亲真有着儿子具有色彩意识的奢望。
  于彦昭心中一动,站起来将红绸移到右边,他想测试一下儿子的感知能力,希望奇迹能够在儿子身上展现。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奇迹真的出现了,儿子的眼睛由左转向了右,目光依然锁定在红色的绸缎上。
  于彦昭只觉得胸腔里的心在“咚咚”地跳动着,血管里的血急速地奔腾着,那种惊喜胜过挖参者遇到了一棵千年人参,淘金者发现了一座金矿。“孺子可教也”!他仿照黄石公的口吻,在心里说道。他的眼前晃动着一个幻影,襁褓中的儿子乘风而长,是未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还是铮铮铁骨含笑面对异族屠刀的文天祥?!
  
  几十年后,在于先生回归九泉的十年里,儿子在北京保卫战中,运筹帷幄,以弱抗强,再现了张良决胜千里的风采,赢得了民族的尊严,将来犯的也先打得落花流水,只是儿子的结局也如文天祥一样悲壮,所不同的砍向儿子的屠刀不是出自异族敌寇,而是儿子忠心耿耿为之效劳的大明王朝,于老泉下有知,想必也只能付之长叹了。
  为使儿子成才,于彦昭左思右想已是殚精竭虑,全力而为。当儿子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时,他每日大清早或朗诵《论语》、《孟子》等圣贤之书,养其浩然之气;或吟俄《唐诗》、《宋词》等名篇雅句,成其高雅之境;或弹琴奏乐,陶冶其风骨情操。
  每每于日暖风清之际,于彦昭携爱子或泛舟畅游西湖,一览湖光美色,或漫步原野赏鲜花、追蝴蝶,寄情于自然之乐。到了二岁,便开始教儿子读书写字,幸喜儿子记忆力极佳,仅教三遍就能牢记于心,不到三岁《唐诗》、《宋词》朗朗上口,《论语》、《孟子》,倒背如流。
  于彦昭看到儿子小小年纪,已初具大家风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想到古训有言:谦受益满招损,自古奇才遭天妒,唯有谦虚免其祸。于是给儿子取了一个单名:谦。意在勉励儿子一生能谦虚谨慎,好学上进。同时,也含有梦中谢神不敢当之意。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