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剧本连载>四明女侠——肖东>第一集:带着弟弟上学

第一集:带着弟弟上学

作品名称:四明女侠——肖东      作者:张良芳      发布时间:2022-03-01 11:45:52      字数:3808

  宁波鄞州区南。白天。
  鄞州区和益乡(现属姜山镇)有个靠近奉化边界的奉先桥村。这里距奉化方桥十里路,距姜山镇十里路,距鄞州中心区二十里路,离宁波城三十里光景。村右前方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甬江,也叫奉化江。
  现在的奉先桥村四周高楼林立,左边是杭甬高速公路,车辆如流;右边是宁波栎社机场,不时有“隆隆”的飞机在头上飞过,交通四通八达。这个不起眼的奉先桥村,就是当年和益乡(今姜山镇)的前董村。村南有个河漕头可以靠船,是个很平常的小村,是只有几十户人家的一个小村。这个村庄就是肖东烈士的家乡。
  在没有公路没有汽车的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还是个偏僻的地方,当时上一趟宁波从和益(姜山)乡乘航船来回也得要一天时间。
  
  前董村。晚上。
  1920年1月30日,农历1919年12月10日,前董村的一户种田人家董开颜家,简易的农舍屋里进进出出,一个穿着斜襟棉袄和裤脚打裹腿的五十几岁的小脚接生婆在一间房间里进进出出地忙碌着,房里二十八岁母亲,又生了一个女孩,这已经是董家第三个孩子了。
  这个女孩生下来后,孩子的父亲董开颜听接生婆告诉他,又是个囡(当地人女孩称为囡,)董开颜不是很高兴,但也没有嫌弃这女孩。他在城里工作过,感到生男生女不是自己能定的,只能顺其自然。既然生下来了,同样是自己的孩子,就得好好养育她。他在城里时看见有些中学里也有许多女学生在读书。县城里还有专门的女子中学呢。这说明时代不同了,女孩子也有出息的。后来父亲看这小女儿聪明伶俐,也很喜欢她,又给她起了个正名,按族里的辈分排下来,她是属于“棣”字辈的,就给起了个名字叫“鹤棣”。意思是希望这孩子长以后像鹤走路样来一步一步又踏实又大方,希望她长大后在人生道路上稳步踏实地前进。从起名来看,他的思想也算先进的了。因为一般的族人,生了儿子才按族里排号起名的,女儿一般不按排号取名。有的家谱里甚至不登女儿的名字。
  阿爸给三女儿起了这个大名之后,阿妈嫌这名字叫起来绕口,也不明白什么意思。另给她起了个小名,叫她阿菊。因为她前边的两个姐姐叫梅花和兰花,简称叫阿梅、阿兰;有时又叫她菊芬,意思是像菊花一样清香。其实菊花是没有什么香味的,秋天里菊花开得黄黄的只有一股淡淡的香味。后来因在家乡工作时暴露了身份,地下党把她调到上虞敌工委工作,敌工委的领导就根据她原来的鹤棣名字,改为“鸣九”,谓鹤鸣九洲响彻云霄的意思。全名就叫“董鸣九”。时间长了同志们对她熟悉了,又都叫她小董。这时小董就把自己的名字改叫肖东,把肖当作姓,把东当作名了。
  鹤棣的父亲董开颜是前董村的一个中等偏下的佃农,当年鹤棣的爷爷也是种田的。爷爷认为种田太苦,就让鹤棣的父亲从小到钱庄里去当学徒,长大了让他当个穿鞋袜的先生。在当时军阀混战的年代,百业萧条,后来因为钱庄倒闭,董开颜失业回家,见当年父亲种田的农具还在,觉得还是在家种田比较稳当。小时候也跟父亲在田里插过秧割过稻,耕田耙田不大会,但手把农活也会做的,而且在家种田还能天天和妻儿在一起,于是就拾起父亲的老行当——回家务农,不过辛苦点罢了。虽然辛苦点命运却掌握在自己手里。他小时读过几年私塾,有些文化,懂规划,然经营,所以田种得也还可以。起头只种了七八亩田,买了一头小母牛耕田。后来田种多了,小母牛换了一头大水牛。大水牛力气大,拉起犁耙走得快,自己家十几亩田太轻松,还把大水牛部分劳力租给人家耕田耙田,靠牛也能赚些牛工钱。
  因为他家种的田是地主人家的田,到稻谷收上来时既要向地主交租,又要向政府交税,租税征去后,剩下来还不够自己吃的,也雇不起长工,田里的农活绝大部分都是自己做的。只是插秧割稻时为抢季节雇几个忙工,农忙时,就动员全家男女老小齐出动。至于放牛、牛赶水时割牛吃的草、管车头等更是要靠孩子们帮忙了。
  在肖鹤棣出生之后两年,母亲终于生了个弟弟,父亲给弟弟起名叫董槐庭,希望他长大后,能像槐树那样高大挺拔地遮护庭宇。过了两年又生了一个小弟弟,起名叫董槐安,希望他平平安安地长大。现在家里儿女齐全了,加上上面的三个女儿,有了两男三女了,一家子欣欣向荣人丁兴旺,妻子勤劳贤惠,家里管得井井有条热热闹闹,自然董开颜的负担也更重了。负担重不要紧,哪家人家不是这样过来的?人丁兴旺多子多孙,才是这个家繁荣兴旺的景象。所以董开颜还是每天高高兴兴地经管田头,他妻子在家里忙忙碌碌地管理家务和养育孩子。
  
  前董村。白天。
  日月如梭光阴如箭,眼睛一眨鹤棣和大弟槐庭已经到了能上学年龄。1928年春天。董开颜要到前董小学去报名送七岁的儿子上学,鹤棣听了对父亲说:“阿爸我也要去上学。”
  阿爸说:“一个女孩子上什么学?”
  鹤棣说:“弟弟要读书识字,我也要读书识字。”
  阿爸说:“你两个姐姐都没读过书,女孩子是不用读什么书的。”
  鹤棣大睁着小眼睛说:“为什么弟弟能读书我就不能读书?难道我不是人吗?”
  父亲看了鹤棣一下,感到这小囡胆子大,敢说这样的话。他望望这个挑着小眉毛瞪着小眼睛直直地望着他的小囡,感到这小囡小小年纪敢对大人这样责问,有点生气,又感到这孩子性格独特而且大胆,又有点喜欢她。要不要也让她去上学?他想起了在宁波钱庄工作时,是看见过钱庄老板的女儿在鄞县女中读书的。有钱人家也让女孩子读书,如果家境好,让鹤棣一起去读书也应该。董开颜又看看槐庭还小,中年得子,对儿子自然是很宝贵。家里离学校有七八路,槐庭才七岁,让他试背书包,书包拖到小腿上一碰一碰的,走起路来都东倒西弯脚步不稳,而且学校离家有七八里路,来回路上要经过许多水汪汪的稻田中间的泥路和弯弯曲曲的河浜,让这么小的小男孩独自去上学也有点不放心,现在既然小女儿也想读书,他们姐弟俩从小在一起,要不就让鹤棣带着弟弟去一起上学吧?鹤棣比弟弟大两岁,比弟弟懂事多了。在家这么小的女孩也没有什么用场可派,要做家务,屋里还有她上面两个姐姐在,她在家也是闲着没事。这样想想,她要读也让她去读吧,不过多拿几元书钱罢了,也不会穷到哪里去。能让鹤棣带着她弟弟去上学放心多了。
  于是阿爸就对她说:“鹤棣,你真要去读书阿爸也让你去读,但你上学来去要把弟弟带好,要保护好弟弟。要是你弟弟在路上出了什么事,你也甭想读了。”
  鹤棣一听高兴地说:“阿爸,你放心,我一定会保护好弟弟的。上学时我带弟弟一道去,放学时我也一定把弟弟好好地带回家来。路上我手拉着手和弟弟一起走,决不会让他掉到河里和田里的。”阿爸听了满意地点点头。妈妈看她阿爹也让阿菊去读书,自然也赞成;再说让鹤棣一道带弟弟去读书,对槐庭上学路上来回也放心了。
  看鹤棣可以和弟弟一道上学读书了,两个姐姐不免有点妒忌。阿爸让小妹跟着弟弟一道去读书,她们小时阿爸却没让她们读过书。但想想现在自己也已经大了,早过了读书年龄,就是阿爸肯让她们去读也错过机会了,也就算了。再说现在家里弟弟加小妹已经有两个人上学了,阿爸负担已经够重了,还能再加重阿爸负担?说不过去了。再看看村里许多女孩都没有上学的,也就小妹胆子大,看弟弟去读书向阿爸要求她也要去读书。
  
  前董村。白天。
  要上学了,肖东和弟弟已经穿起了新衣裳,弟弟上上下下穿的都是新的,她只穿了一件妈妈给她新做的斜襟小棉袄,棉裤是姐姐穿下的,脚着一双也是姐姐穿下的双鼻梁棉鞋。农村里孩子多家境差的人家都这样子的,新阿大;旧阿二;派阿三;破阿四。老大穿过的衣裳给老二穿,老二穿过的衣裳没有破再给老三穿,一级传一级。头上妈妈给她扎了两条小辫子,还扎着两条红头绳。邻居对她说,“阿菊,你弟弟上学穿得一身新,你穿的怎么都是旧的?只是那两条辫子上扎着两红头绳还有点新气,你妈妈偏心眼啊!”
  鹤棣说:“我头上的红头绳是阿妈给我扎的,我棉袄也是新的,也不算都旧。再说弟弟比我小,弟弟应该穿好一点,我比他大,穿旧点没关系。我读书还借弟弟的光呢,没有弟弟去读书我也读不了书。”她觉得能让她和弟弟一道去读书就已经够好了。邻居说鹤棣这孩子真懂事。
  
  董开颜家,白天。
  要上学那天早上,妈妈拿着一碗沾过红粉的熟鸡蛋对槐庭说:“槐庭,今天你上学了,阿妈给你吃个红鸡蛋。”槐庭欢喜地接过阿妈的沾过红粉的鸡蛋拿来在桌子上敲开就吃。阿妈也给肖东一个红鸡蛋说:“阿菊你也吃一个,你也要去上学了。”肖鹤棣接过妈妈的鸡蛋一时舍不得吃就藏进衣袋里。娇生惯养的弟弟三口两口就把那只鸡蛋吃完了,鹤棣再把自己的那只鸡蛋给弟弟吃,但弟弟倒也乖,说:“三姐,我吃过了,这个鸡蛋阿妈是给你吃的,应该你吃。”鹤棣望望懂事的弟弟,感到小小的弟弟已经懂得礼让,弟弟真乖,也就自己吃了。她心里里更产生了要好好保护这么懂事的弟弟的想法。
  
  前董村。白天。
  当地的风俗,孩子上学还得请邻居喝红糖茶,鹤棣妈在向邻居泻红糖茶:她叫二女儿跟在她后面,二女儿端着一个上面放着两只杯子的红托盘,鹤棣妈提着一只铜茶壶,来到一家人家,见主人出来了,她高兴地递过一杯热气腾腾的红糖茶对邻居说:“今天我家槐庭和鹤棣上学了,请你们喝一杯红糖茶。”
  邻居接过鹤棣妈妈的红糖茶高兴地望着跟在妈妈后面的两个孩子说:“哦,槐庭和鹤棣都去上学呀?恭喜,恭喜呀!槐庭读出一定能中状元啊!”肖东妈听了高兴地笑笑,搬着托盘又来到另一家。
  
  董开颜家,白天。
  鹤棣爸爸和妈妈坐在吃饭桌旁,看着鹤棣带着弟弟槐庭吃好饭就背着书包去上学了,高兴地望着他们:“路上走好,阿菊,你一定要照顾好弟弟喔!”鹤棣边走边对爸妈说:“阿爸阿妈,你们放心好了,我会照顾好弟弟的。”
  鹤棣斜挎着书包手拉着弟弟兴高采烈地沿着河边石板路去前董小学上学去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