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大明抗倭英雄传>第48章 倭寇攻打昆山县,归有光抗倭名扬

第48章 倭寇攻打昆山县,归有光抗倭名扬

作品名称:大明抗倭英雄传      作者:远星汉      发布时间:2022-02-22 12:06:57      字数:3988

  上一章正说到,倭寇三千多人攻打昆山县县城,知县祝乾寿和义士归有光共同指挥一千二百名乡兵与倭寇血战,经过四十六天的苦战,最终迫使倭寇撤退,县城得以保全。
  说起来,也还得益与昆山县坚固的县城城墙。昆山城墙的修建主要经历了从土城到砖城的过程。土城的修建者是元代知州费复初。元延佑元年,昆山州治迁到了太仓,至正十二年闰三月,浙江海寇方国珍攻占太仓,劫掠昆山。为了避免海寇的侵扰,知州费复初又把州治迁回昆山。在元朝至正十七年,开始修筑土城,他带领军民修筑城池,东起城河,西起仓基河,南起正阳桥,北至马鞍山北麓,基本奠定了昆山城的规模。该城周长二千三百九十九丈,高一丈八尺;城外壕沟长二千三百五十九丈,深六丈,宽六丈;设有东、南、西、北、东南、西南六座城门。明朝弘治四年),知县杨子器在土城上建筑了城楼,东门叫宾曦,西门叫留晖,南门叫朝阳,北门叫拱辰,东南叫迎薰,西南叫丽泽。昆山砖城的修筑是在明嘉靖年间。嘉靖五年,因为昆山濒临大海、寇盗多发等原因,副都御史周伦首先上疏皇帝,请求修筑砖城,之后,地方大员巡按御史陈蕙、巡抚欧阳铎也相继题请改筑砖城,最后由顾鼎臣代替工部奏请朝廷将土城改为砖筑。后来,巡按御史陈蕙、巡抚欧阳铎、郡守王仪率先在昆山修筑了砖城。砖城在嘉靖十八年二月开始建造,嘉靖十九年五月完工,重新建造了宾曦、迎薰、朝阳、丽泽、留晖、拱辰等六座城门,增设了五座水关。该城周围二千三百八十七丈,城高二丈八尺,城墙宽一丈四尺,总共有四千五百八十七垛雉堞。城外壕沟还和原来一样。
  此次倭寇进入太仓地区后,乡下的百姓都跑到城中躲避,以求生命获得保全。果然,在知县祝乾寿和学者归有光的带领下,坚守县城四十六天,倭寇始终攻打不下。倭寇见久攻不下,只得撤退。乡人感谢顾鼎臣筑城的恩德,建造了崇公祠专门祭祀。人们感恩知县祝乾寿和学者归有光的带领大家英勇抗倭。
  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归有光于明武宗正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出生在苏州府昆山县宣化里一个日趋衰败的大族之中。他八岁时,年仅二十五岁的母亲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
  归有光自幼聪明绝顶,九岁能成文章,十岁时就写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醯论》,十一二岁“已慨然有志古人”,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岁考了个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同年到南京参加乡试。“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的归有光,开始时对举业满怀信心,但他参加乡试却连连落第,五上南京,榜上无名,其间惨淡经营,寒窗十五载。嘉靖十九年,三十五岁的归有光参加南京乡试,受到主考官张治的欣赏,把他视为国士,称他是“贾(谊)、董(仲舒)再世”,将其拔为第二名举人,期待归有光能更进一尺,早日成为进士。此时的归有光已是纵观三代两汉之文,遍览诸子百家,上自九经二十一史,下至农圃医卜之属无所不博。归有光的古文和俞仲蔚的诗歌、张子宾的制艺被誉为“昆山三绝”。以归有光的才学和声望,考取进士应是胜券在握了。在乡试高中的同年冬天,归有光雇上车马日夜兼程北上,准备应第二年的礼部会试。谁知这次会试竟是名落孙山。
  南下还乡后,归有光移居就近的嘉定安亭江上,开始了一边读书应试,一边谈道讲学的生涯。四方学士纷纷慕名而来,少时十几人,多时百余人。归有光的家境一直困贫,全靠妻子王氏料理家事维持生计。居安亭期间,王氏治田四十余亩,安排中仆人垦荒,用牛车灌水,以所收米粮供全家及弟子之食,让归有光专心讲学。归有光纵论文史,谈经说道,一时间弟子满门,海内学者文士皆称归有光为震川先生。
  归有光名扬海内,连恃才居傲的徐文长对归有光也肃然起敬。一日,状元出身的礼部侍郎诸大绶回乡招请徐文长聚会。可是从黄昏一直等到深夜,徐文长才迟迟而来。问其缘由,说“避雨一士人家,见壁门悬‘归有光今欧阳子也’,回翔雒读,不能舍去,是以迟耳”。诸大绶命仆人取那轴归有光的文章来,张灯快读,相对叹赏,至于达旦。然而,归有光的命运却是困蹇不堪。三年一次的会试,次次远涉千里而去,一连八次都是落第而归。其间四十三岁时,失去了最心爱的长子,时隔一年,又失去了任劳任怨、与己分忧的妻子王氏。仕途的蹭蹬,把这位名扬海内的古文家长期抛弃在荒江僻壤之上。加之失子丧妻的哀痛,使他的生活更加艰难。不过,坎坷的生活,倒也磨炼了归有光深沉坚毅、不屈服于权势与恶运的性格。
  嘉靖三十二年四月,倭寇侵入太仓归有光凭着自己的名望,招募当地青壮年,组建了一千二百人的乡兵,进行军事训练。此次倭寇兵临太仓县城,归有光与知县祝乾寿并肩战斗,共同指挥了县城保卫战,取得重大胜利,战后,归有光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写下了《备倭事略》、《论御倭书》、《上总制书》等抗倭文章,分析敌情,条陈方略,向当局献计献策。后来他还写下《昆山县倭寇始末书》、《海上纪事十四首》等,流露了自己的爱国情感。
  却说倭寇攻打太仓昆山县城不下,转而向嘉定、南沙、南翔等地进攻。其实倭寇选择的进攻方向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倭寇向着进攻方向,完全依靠给他们带路的中国人。这一股倭寇的头目是藤原藤原疑凶,而藤原疑凶依赖中国引路人是王武儿。王武儿是嘉定县人,开始的时候,王武儿不想倭寇大队杀入嘉定县,毕竟王武儿在嘉定县还有不少亲人,于是把藤原疑凶的倭寇大队带引到太仓昆山县。想不到在昆山县遇到强有力的抵抗,经过四十六天的苦战也没有打下县城,藤原疑凶很是恼怒。为了尽快挽回面子,王武儿不顾家乡亲人了,把倭寇大队引带到比较容易攻打的嘉定县县城。王武儿知道嘉定县县城城墙破败,几乎没有了城防作用,凭着三千多人的精锐部队,要打下嘉定县县城还不是轻而易举?但是王武儿想错了,他不知道最近两年的情况。
  嘉定县城始筑于南宋嘉定十二年,最初为土城,即把护城河挖掘出来的泥堆成堤墙,河挖好了,墙也垒好了。这初级形态的土城一直延续了近一百四十年。元至正十八年为战争防御需要,太尉张士诚遣派将官吕珍到嘉定,改用砖石修砌城墙,并加宽了外城河,嘉定城墙的周长增至一千六百九十四丈,高一丈五尺,基宽四丈,顶宽三丈。设有东门“宴海”,西门“合浦”,南门“澄江”,北门“朝京”四座城门;另设了东、西、南三水关。外城河距城墙五丈,河面宽十三丈,底宽八丈,深一丈;内城河的河面宽两丈,底宽一丈二尺,深五六尺,嘉定城也就成为“十字加环”的格局。到了明朝,由于倭寇经常从海上入侵江南地区,为免除倭寇入侵、骚扰嘉定县城,明正德七年,知县王应鹏重筑城墙。至明嘉靖十五年,嘉定增设了北水关,并建楼三楹。到了嘉靖三十二年五月,倭寇再次攻城,王武儿参加了攻城战斗,由于城墙破败,倭寇顺利打下了县城,在县城大捞了一把。
  但是王武儿不知道,倭寇离开嘉定县后,知县万思谦带领全城官民于当年十月开始对县城进行修复,用五个月的时间,在城上用砖块砌起了齿形小墙,名为“城碟”。整座城墙周长增加到二千二百六十六丈,高增加到二丈五尺,基宽五丈,顶宽三丈,与以前的城墙相比,坚固多了。
  却说王武儿把藤原疑凶的倭寇大队引带到嘉定县城,王武儿惊讶地看到,如今的嘉定县城与去年是大不一样了,看起来如果要强攻县城,不但打下的希望渺茫,只怕还要白白送掉不少兄弟的性命。王武儿如实向藤原疑凶反映了情况,于是藤原疑凶命令王武儿再把部队带到其他的地方。
  现在去哪里呢?王武儿脑海里灵光一闪:南翔不是一个肥得流油的地方吗?去年我们经过南翔,本来想去捞一把,苦于那时候车子都已经装满,我们准备下一次来,想不到晃眼就过去了一年多。我们现在打昆山县县城吃了亏,嘉定县城又不敢打,还是去南翔碰碰运气,于是的藤原疑凶说了一番原因,带着部队向南翔奔来。
  其实王武儿的选择并没有错。南翔是上海四大历史名镇之一,为上海西北门户,历史上曾有"小小南翔赛苏城"之美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南翔古名槎溪,梁武帝建国的时候,南翔还只是一个荒凉的乡村。一天,当地农民在耕地时挖到一块一丈多长的大石块,石块一露地面,就有一对丹顶鹤在石块上空盘旋,落到石块上歇脚。一个叫德齐和尚认为这里是一块佛地,决定在此建造一座佛寺。说来也怪,每天白鹤飞往哪个方向,哪个方向就有人来献款,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不久就筹集到一大笔钱,破土动工建造寺院,梁天监四年建成白鹤南翔寺,因寺成镇,便取名南翔。到了明初,南翔的经济繁荣程度已为上海县首位。
  却说王武儿引带这藤原疑凶三千多名倭寇来到南翔,奇怪的是,倭寇没有受到抵抗就顺利进入镇内。但是令藤原疑凶失望,这里在不久前遭受过抢掠,街市上冷冷清清,鳞次栉比的店铺只剩下空架子。偶尔可以碰上一两个人,王武儿向他们打听情况,得到的答复不过是摇摇头,或者用愤怒的目光瞪着他们嚷嚷一阵,或者有老人向他们扔石头或者木棒。
  现在难堪的藤原疑凶,到了这样的境地,别说捞一把,就是找一点米做饭也找不到了。此时藤原疑凶肚子饿得咕咕叫,他要王武儿想办法找点吃的,让三千多弟兄们把这一天挺过去。于是王武儿引带一群人在镇内到处找寻,将可以充饥的所有东西都找来。藤原疑凶命令下属都自己动手,在镇内寻找食物填饱肚子。然后,命令部队撤回到南跄口据点。至此,第二次上海保卫战以胜利结束。
  第二次上海保卫战长达四十多天,董邦政一直不解盔甲,天天都率领军民与倭寇血战。先后经过七十多次战斗,给倭寇造成重大伤亡,迫使仓皇败退。上海市民为纪念董邦政的抗倭功绩,特立“佥宪董公保障上海县碑”以志纪念。经过两次大的战斗以及其它百余次战斗,后倭寇中“有识其旗帜者”,就说“此董将军也”,往往不战而退。
  董邦政在上海地区的抗倭事迹,当时被称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有一首诗《送董北山邦政入贺》给予了称赞:
  “三年仗钺古娄东,献寿俄看紫觐宫。龚遂暂辞渤海郡,汉廷应首颖川功。万方玉帛看王会,千里舟车犯朔风。白发野人难自别,漫梯高阁送飞鸿。”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