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秘前世今生事·高山瀚海传家馨
作品名称:高山·墨海留香 作者:谷主 发布时间:2022-01-29 22:12:02 字数:3650
玉林,古称鬰林,鬰州,又名郁林州,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被世人誉为“岭南美玉,胜景如林”,自古就享有“岭南都会”之美誉。
高山村坐落于玉林市北面五公里处的大容山西南余脉的山坡上,全村占地9.1平方公里。高山村的海拔及相对高度虽不高,但因周边经常发生洪灾而此村从未被水淹,故称高山。
高山村古文居建筑群始建于明朝天顺年间,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
明朝大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于公元1637年路经高山,被其数百棵几人才能围抱的参天巨松、十多棵遮天盖地的大榕树等自然景观和热情好客、无虞无诈的民风所吸引,并夜宿高山村。这在其游记、及《郁林州志》《广西史料》中均有记载,高山村内有徐霞客屐址和保存完好的古树六棵。其中更是有一株的根崛起在地面上,恰似祥龙之爪,苍劲有力。
高山村民居建筑群是以两广地区宗祠文化为主要载体的民居文化。古民居、宗祠一般三进、四进或五进,外墙青砖包皮,内墙石灰批白,两广特有的“推笼”以及融风水、美学、礼教为一体的屏风广泛应用于几乎每座建筑,更有大量工艺精美、栩栩如生的壁画、木雕、泥塑、石刻点缀其中。无论是建筑物内部结构,还是纹饰、诗书画的选择,都体现出其追崇祖宗、崇尚礼教、推崇科举、祈求人丁兴旺、福禄寿全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房梁上的驮梁兽。房子的房柱与房顶是不直接接触的,而是在柱顶守卫着一只驮梁兽,似狮似麒,稳定地趴在房柱上,坚挺地背着沉重的房顶。过眼云烟,转瞬就是几百年,它在居高临下地关注着房子主人的兴衰变迁,悲欢离合。
高山村,又称为“进士村”。村民明礼、诚信、好学,历代人才辈出。
该村最自豪的就是出文人,明朝万历年间(1574年),村里便办起了“独堆坡书房”,随后各个家族竞相开办启蒙学馆、大馆、私塾等,广西第一家村级双语私塾(中文和日文)就是出自高山村,到清末全村共有十五间。自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到清末一百五十年间,高山村共出四名进士(玉林科举时代共中进士二十四名),二十一名举人,一百九十三名秀才,民国至二〇〇〇间,共出大学生三百六十多名,留学生十五名。
高山村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古建筑是以两广地区宗祠文化为主要载体的民居群,保存着明清古宗祠十三座,古民居六十座一百五十幢,古火砖巷道九条,以及古井、古戏台、古剧场、古石碑、古围墙等一批古建筑,浓缩着深厚的明清民居民俗文化底蕴。这些古建筑大多保持完好,以绍德祠、思成祠、致齐祠、聚星楼、拔谋故居、企岭巷为典型代表,历史文化内涵深邃,建筑风格独特。一般三进、四进或五进,壁画、木雕、石刻、泥塑工艺精美,栩栩如生。两广特有的“推笼”,以及融风水、美学、礼教三位一体的屏风用于每座古建筑。
在建筑布局上,高山村周边环绕着七个低谷,俗有“七星伴月”之说。南面有清湾江顺流而下,水流缓慢,地势柔和。背山面水,为古人择地而居的基本条件。
房屋构造采用岭南常见的梳式布局形式,古民居大多坐北向南和坐西向东两种走向排列。在建筑装饰上,门窗、屋脊等装饰艺术丰富多彩:屋脊多以博古、卷草、鹊尾等形式,壁画则以吉祥题材、传统教化故事、花草虫鱼为主题。寄予了高山村人“趋利避害”的纯朴愿望和兴旺发达的美好祝愿。
在高山村,李拔谋进士第和牟甲铢故居是最典型的古民居代表。两座民居风格是主房高大而重院深藏,坐西向东,门户向阳,屏屋遮掩。前半部疏阴开阔,影壁、屏风点缀典雅幽静,后半部逐层攀升,飞檐屋脊纵横,庄严肃穆。古人称为“聚龙窝凤”。院落则由厅、屋、厢房、耳房组成,四进三厅或三进两厅,为岭南四合式结构。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宫议政,偏厅接客会友,楼厅藏书课子,厢房横屋起居饮沐,家庭聚居,集政、住、居、教于一体。
高山村古民居大多以一条轴线为主体,一条轴线代表一个家庭,一座院落代表一个大家庭,同宗聚居的宗族形态得到充分体现,也彰显了“亲”“孝”的道德本位。
值得一提的是,高山村古民居绝少有独门独户的建筑格局,大多连片而建,辅以巷道相连。村里有牟、李、陈、钟、冯、朱、易等七个姓氏,在八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各姓之间始终和睦相处。体现了高山各姓氏之间的兼容并蓄的开放性文化视野。
明清时代的进士匾、文魁匾、楹联、画像、古线装书籍、壁画、灰塑、木雕、雕花屏风门、龙凤床、椅等。古民居布局合理,排列整齐,鳞次栉比,立面美观。这些历经沧桑、容颜依旧而又富含历史文化内涵、且保全完好的古迹,正像一部不可多得的立体史书,吸引世人去欣赏和感悟。
走进高山村,其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村中的每一块砖、每一个窗格,无不是高山村百年文化的载体,也是高山村古民居建筑的灵气精魂所在。但高山村古建筑年久失修,如绍德祠、思成祠、致齐祠、聚星楼、拔谋故居、企岭巷日见残破,保护文物的措施和资金应是杯水车薪,村里新老建筑没有规划,新的建筑不断在明清故居旁边建起,新老房子参差不齐,村里越来越失去了古韵。
牟家承绪楼具有典型的岭南四合院式风格,该楼建于嘉庆年间(1826年),面积2650平方米,深四进,厅房相互连通又保留独立的天井,曲径回廊却又迷而不茫,堪称高山村现存最大的古民居。
承绪楼里最吸引眼球的是它的壁画壁诗。几乎每面墙上都可找到它们的踪影。壁画大多以“忠孝道德”“如意吉祥”等历史故事人物或花草禽鸟为主题,画风飘逸,寓意隽永。壁诗显得不拘一格,或狂草或正楷,与壁画相映益彰。据说整个承绪楼有壁诗二百多首、壁画三十多幅。在二厅中堂屏壁上,挂着一幅清代装束的人物画像,那是承绪楼的先辈牟绪亭。画像上一幅巨匾引起我的注意,上面自左向右密密麻麻写着"朱子治家格言"。将“治家格言”放在如此醒目的地方,想必是承绪楼先辈的严训家规。
村内小巷很多,都是用青砖铺成。现在保存得比较完好的砖巷有九条,总长九百多米,巷宽一般为2.5米,两边屋檐伸出,巷子被遮盖得只剩下“一线天”。小巷弯弯曲曲、深长幽静,在明清时代,曾设启蒙馆、大馆和私塾十五所,培养人才数千名。解放前,各姓氏还从宗族资产中拨出一定份额,供裔孙读书,因此,村中适龄儿童都有上学的机会。拿牟廷典来说,当初未入仕途前,便在青云巷里读书,夜夜孤灯伴身影,书海苦读终有成。牟氏父子三人皆中举人,使青云巷一举名传乡里。当年牟廷典中进士后,乾隆皇帝诰封的敕碑目前仍在。据说这是玉林市唯一可寻的御碑,其文物价值不菲。青云巷原来叫企岭巷,因巷内出了一批读书人步入青云,因此改名为“青云巷”。
高山村还是一个书香世袭、人才辈出的历史文化名村,村中崇尚读书识字,书香传继,喜文爱画,能歌善舞,文明好客,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名村;现在的高山人,承前启后,发扬先辈传统,村里设有奖学基金,每年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
高山村旅游资源丰富,不仅以明清古建筑艺术及人文风采取胜,而且自然景观亦有独到之处,高山古村落是近年来颇受中外游客喜爱的好地方。村东有文笔岭,岭上奇石嶙峋,有仙人石床、仙人石鼓、仙人坐印、仙人浴盆、仙人水井、仙人琴等自然景观。清道光十年曾在三巨石上加砌了文笔塔。文笔岭下建有寒山寺,是清末民初桂东南和粤西的旅游胜地,游客不绝。村北有大容山为北靠,东有金马山、文笔岭围绕,西面有寒山圣境遮拦,南有清湾江蜿蜒而过。村周围有七个小山峰,烘托着高山村山地,俗称“七星伴月”。
为什么高山村会有着如果辉煌的历史?
首先,我们不妨先来探讨一下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国的神话传说,是记载华夏民族创世起源的神话故事,是中国独特的神话系统,产生时间极其漫长,从远古时期经历夏商周至秦、西汉初年。
中国神话,是我国上古时期传统文化的产物,反映了早期华夏儿女淳朴的思想以及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幻想,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而成的社会形式。
神话一般通过以神仙为主人公,又以妖魔鬼怪、佛与菩萨等角色为著称,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通常的表现为变化、神力、奇闻异事、战争、爱情等。并且包含各种寓意与封建迷信,神话故事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主要经过写书与口耳相传等方式进行传播于民间。
上古神话是华夏民族观察自然、感知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可以看成是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各个部落自己产生的神话传说,后来华夏大地慢慢一统,这些神话传说也就汇集而成。
在很早之前,人们就已经梦想着能在空中飞行,于是有了“飞毯”的故事,人们梦想着加速走路的速度,于是有了“快靴”的故事,所以,高山村,自然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神话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高山村这个地方,既没有山,也没有水,更谈不上人烟繁盛。
那么,高山村为什么会有后来的山水相依?为什么会有如此深厚的教育传承,而且文风盛世?为什么能培养出这么多的读书人,而且世代书香世袭?为什么能够历代人才辈出,成为名符其实的“进士村”,并且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在这里,将一一为大家解开这些谜团,高山村的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