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我眼里的老子>我眼里的老子 之六十四

我眼里的老子 之六十四

作品名称:我眼里的老子      作者:沧海云帆      发布时间:2022-01-28 21:30:45      字数:3318

  我眼里的老子之六十四
  
  过了小年,送灶王上天进行一年一度的述职后,就要春节了。今天是辛丑年春节前,最后一次和李耳老君周末有约。上一章尊敬的李耳老君给我们阐述了做事的难与易和巨与细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章他老人家书接上回,阐述事情的无和有、大和小的辩证关系。他用典型的李氏格言警句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都要经历孕育、萌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内容蕴含的哲理引人深思。且让我们逐一试为解读。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句里的“泮”为散、解、分之意。这段话是说,局势(或局面)安定的时候容易维持,事情没露苗头时容易谋划;事物脆弱时容易分裂,事物微小时容易散失。(因此)做事情要在还没有发生前就处理好它,治国理政要在祸乱还没有产生前就加以预防。李耳老君这里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居安思危,要看到事物平静的表面下潜藏着的风险;对这种风险要有充分的认识,充足的评估,要未雨绸缪,才能够有备无患,不能等到下了暴雨再去看堤防是否牢固,房屋是否漏雨,要在一切灾害产生之前,拿出预防措施,做到防微杜渐,而不能期以亡羊补牢。老百姓常说“早了不动,晚了挠腚”,就是说不早做准备,到事头上就束手无策了。话粗理不粗啊。这也像中医理论书籍《黄帝内经》中所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所谓“上工”“中工”“下工”分别指一流的医生、中等的医生和末流的医生。也就是说一流的医生治疗于疾病发生之前,注重的是预防;中等的医生治疗于疾病将要萌芽状态,末流的医生治疗于疾病已经发生的状态。正像从前一个故事所讲的,一个老中医有两个儿子,开了两个诊所,老大精于治未病,老小只能治已病,可是逐渐地,老大的诊所门庭冷落,老小的诊所病号人满为患。也就是说医术一流的老大反而没有医术末流的老小更受病号待见。现在的现实也是如此,有的高明医生当你有了某种疾病的趋势的时候,他就已经看出来了,让你提前注意预防,结果你不用吃药打针,更不用住院,疾病的趋势就得到了遏制。而有的医生别说能够遇见疾病发展的趋势,就是有了苗头他也未必能够看出,非要等到你已经有病在身了,他才可以给你治疗。(更有甚者,即便是你已经疾病在身,他也没法正确诊治,这就该是害人的庸医了。我老先生就有幸遇到了一次庸医,一个普通的胃病,却被诊断为典型的甲肝,害得我住进了传染科。)可是让你花费了许多钱,能把病治好的医生却成了许多人眼中的名医,而真正能够把握疾病的发展趋势,既没有让你因疾病缠身而受罪,又没有让你因治病而破费的医生,却没有几个人觉得他的高明。这就是残酷的现实。所以说无论是个人创业做事情,还是治国理政,能“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才是最好的,才是高明的,才是一流的,才是“上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里的“毫末”是细小的萌芽;“台”是供人们登高望远和游玩的建筑物;“累土”就是堆土。这句话的意思是:合围粗的大树,是由细小的萌芽长成的;九层高台,是由一筐筐泥土筑起的;千里行程,是从脚下开始的。你也应该和我一样,很欣赏这三个特优美、特有哲理的排比句吧?以前它们往往被作为论证成就事业要靠点滴积累、日积月累的有力论据,告诫人们勿临渴而掘井,临渔而掘泽。而这里李耳老头却和我们通常的用意不同,他主要是用来说明好歹、善恶都是起于最初的一念,因此,我们要十分当心这大木的萌芽,高台的基础,千里的初步,不能等它们成了气候,如一旦恶乱酿成,便无法改造。“风起于青萍之上”,也就是我们看到水面上的“浮萍”一动,就要意识到要起风了。就是说,我们要从细微现象看变化,要能够透过现象看趋势、看本质,预见它的发展方向和可能会产生的后果。
  看完上面这几句排比句,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荀子的《劝学篇》中所写的几句话:“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你看,他们在思想观点上有某些相同或承继之处,或者说荀况同志吸取了李耳老同志的这一观点。但接下来的结论,荀况与李耳老先生不同,荀况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提出积极进取的主张;而李耳老先生则主张“无为”“无执”,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之所以会有这种不同的结论,主要是荀况属于积极用世拿得起的儒家,而李耳老君属于消极用世放得下的道家。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勉强从事的会毁坏它,把持不放的则会失去它。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没有失败,不把持所以不存在失去。“为者败之”,有的人是狗吃豆腐脑——(闲)衔不住,你让他顺应自然“为无为”,他就感到浑身不自在,他喜欢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作为,往往做一些拔苗助长的事情,殊不知这是违背了客观规律,犯了主观盲动主义的错误,这种主观盲动的行为,招致失败是板上钉钉,必然无疑的。有些事情是急不得的,在做学问上,我们常说;为学须坐十年冷板凳,也就是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岁月的洗礼,不能奢望一朝露水就长出满树红果。“执者失之”,有的东西你越是握得紧怕丢掉它,往往最后的结局就是以失去而告终。许多小孩子对于自己心爱的东西,往往握在手心里舍不得撒手,甚至连睡觉都握着。可是,当自己睡着了,或者某个时候去用小手摸别的东西时,却把这个心爱的物件遗失了,这是常有的事情。再譬如,某个男人掏心掏肺爱着一位美女,很怕失去她,所以天天看着她,守着她,唯恐某个图谋不轨的男人勾引她,追求她,甚至为之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限制她的人身自由;或者如果她和其他男人多说一句话,他就受不了,就打翻老陈醋坛,发生争吵。对于这样一个心胸狭窄、行为变态的男人,没有哪个女人会欣赏他。毋庸置疑,美女最后会头也不回地离他而去。这不也说明越是不想放手的最后越会失去吗?所以,任何事情都要顺应自然,不执念,不妄为。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里的“民”指普通老百姓、一般人,是区别于圣人的。“从”指做、办。“几”指差不多、接近。一般人做事情往往到快要成功时却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后面八个字给出了答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如果到最后还像开始时一样慎重,就不会有失败之事了。也就是说,一般的人做事之所以功败垂成,就是因为不能慎终如始,他们往往一得自矜,骄傲自满,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做上一阵子,看着远远把别人甩在了后面,自己就骄傲了,就放松了,就翘起尾巴了,往往在最后一公里出了问题,招致失败。一个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就很好地诠释了一切。所以,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要始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要始终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千里长堤,溃于蚁穴,也许一个不起眼的漏洞,就会让你的整个事业崩塌。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我们看到这句话里的“欲不欲”“学不学”的结构似曾相识,不错,上一章里我们刚解读了“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它们都是由一个动词和一个否定性宾语构成的动宾结构。上一章三个动宾结构里的否定词是“无”,这一章里两个动宾结构的否定词是“不”,我们细细推敲起来,二者还是有一些细微差别的。有的人说,“欲不欲”就是没有欲望,“学不学”就是不去学习,这显然是讲不通的。既然是“欲不欲”“学不学”,那么就还是有欲、有学的,要理解这两组动宾结构的句子,我们还要结合“不贵难得之货”“复众人之所过”来理解。圣人和一般人的区别在哪里呢?普通人都“贵难得之货”、都有“所过”,那么圣人就是要求普通人所不想求的,学普通人所不想学的。普通人之所欲者为“五色”“五音”“五味”,为“金玉满堂”,其所不欲者为“虚其心”“弱其志”,为“无知无欲”,所以圣人就是要去求这些普通人所不欲的东西。普通人学的为政教礼乐等有为的东西,其所不学者为无为之学,圣人就是要学他们所不学的无为之学。这句结语翻译一下就是: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普通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物件,学习普通人所不学习的,回复众人做错的地方。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谨守“无为”之道,遵循自然规律,这就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之处。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