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我眼里的老子>我眼里的老子之六十二、之六十三

我眼里的老子之六十二、之六十三

作品名称:我眼里的老子      作者:沧海云帆      发布时间:2022-01-26 22:37:29      字数:5831

  我眼里的老子之六十二
  
  这个周末,注定又在不得不反复推敲、有时又迟疑不定的时光中度过了。因何作此慨叹?概因我又遇到了难啃的骨头。别人已经啃了许久许久了,内中滋味,会清晰可知,而我只是最近才走过来,也想凑近这骨头,趁别人不在意的时候,啃几口,感觉一下内中味道。就算这样,也不得不左右为难,因为,以鄙人微不足道的学识,不知道怎样才能寻到这骨头精髓之“奥”。这使我忽然想起李太白一句诗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呀,要正确理解李耳老君五千言的这个“道者,万物之奥”的第六十二章,应该如何才可以走一条顺畅的捷径呢?望望前行者,大家也是依照自己的判断各奔东西,那么顺畅确切的大道又在哪里呢?我是左顾右盼,不得其所。也只能和前行者一样,沿着自己认定的一条路走下去,至于是否和李耳老人家之“道”并行不悖,在下就毫无把握了,因为望着各奔东西的前辈们,一个初来乍到的门外汉,哪敢张狂地多说什么呢?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这句话里的“奥”字,本义为深、藏,这里引申为主宰。这句话就是:道是万物的主宰,它是善人的法宝,不善的人也用它保全自己。到这里我们会觉得这倒对善人和不善的人,无差别对待,是不是好坏不分呀?你看善人把它作为法宝,不善的人也用它保全自己。在这里,是不是意味着“善人”就是善良的人,“不善人”就是坏人呢?我比较赞同一些人的观点,那就是说“善人”是做事做人遵循大道守规矩的人,“不善人”是指做人做事不守大道不讲规矩的人。这里要说明的是道在人人面前一律平等。善人以道行事,道就是为人处世的法宝。不善的人能够幡然醒悟,用道来改造自己,那么,回头是岸,道就不会舍弃你,反而会保全你。真是道不远人呀。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这里的“美言”是美好的语言、漂亮的言辞;“市”指交易行为,这里引申为牟取利益;“尊行”此处指庄重的行为;“加”有人解读为重视,我认为作为施加解释为好。至于有学者把“加人”解释为子孙繁盛,我感觉就有些牵强了。这句话我的理解为:漂亮入耳的言辞可以用于社交,庄重得体的言行可以赢得别人的重视。所以说,“可以市”“可以加人”,这就是“美言”和“尊行”结出的正能量的果实。当下,各个与经营有关的单位、团体,似乎都很重视学习商务礼仪,就是教人在商务活动中,如何通过美好的言谈、得体的举止赢得别人的重视。其目的就是达成贸易的商业目的。这可是,听君一句话,管用几千年呀。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这是一个疑问句,有两个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人之不善”和后一部分“何弃之有”都是倒装,正常语序应该是“不善之人”和“有之何弃”。到这里就出现了南辕北辙的两种解释,也就是我前面说的“各奔东西”了。一种解释为:不善的人,有什么理由抛弃道呢?一种解释为:那些不善的人,哪能抛弃他们呢?一种解释是不善的人没有理由抛弃道,一种解释是没有理由抛弃不善的人。到底哪一种解释才是正确的呢?我无法给出标准答案,只能依据个人的理解,认为第一种解释比较符合该章整体要求。因为前面说到,在言行方面,只要得道之一端,就可以“市”,可以“加人”,那么不善之人,就没有理由抛弃道,而应该顺应大道、秉持大道,唯有从道而行,方可“立地成佛”。这也是为后面作结的一句“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壁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预设的理由和前提。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这里的“天子”指国君,秦朝以后指皇帝;“置”为设置;“三公”指专门为国君教授讲解养身、文化知识和德义的太师、太傅、太保;“拱璧”一说拱通珙,指大块的璧,也有人说是用手捧着璧;“驷马”这里指显贵们所坐的驾四匹马的豪华高车。“进”,有的人认为是进献,进奉,也有人认为是进修、领悟。根据不同人对这句话一些词汇理解的不同,对这句话当然就有了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为:因此设立天子,设置三公,虽然有前面拱抱着玉璧,后随驷马高车的献礼,还不如坐下来领悟这个大道。另一种解释为:虽然有奉献拱璧在先,随驷马在后的礼仪,也不如用道作为进献礼。不过,这两种解释大同小异,无非就是说,那些玉璧、驷马虽然非常奢华,但都是价值有限的东西,唯有道才是让人向善的无价之宝。到这里让我突然想起了青莲居士李白的“钟鼓馔玉不足贵”这句诗,他本身也是信道家的人。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这句话里没有十分那懂得词汇,然而在对“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这句话的理解上还是有偏差的,也有的版本把这句话句读为“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两种句读,当然就有两种解释,有人把它解释为:自古以来珍贵这个道的原因是什么呢?不就是:有求就能得到,有罪可以免去吗?所以被天下人所珍贵。也有人解释为:自古以来珍贵这个道的原因是什么呢?不说求就可以得到,而是有罪可以免去啊,所以天下人都珍视它。这两种解释,我感觉前边的解释好像更有道理些。“道”是天地间最宝贵的,善人化于道,则求善得善,有罪者化于道,则免恶入善。李耳老先生在这里给“不善人”提供了新的出路,是非常有意义的。似乎孔老夫子也说过“君子过而能改”这样的话,和李耳老君的思想很相近。可他说的只是君子才可以做到。而李耳老人家则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为有错者提供了出路:“道”不嫌弃犯罪之人,一定会给他改错的机会;而犯罪者也必须诚心体悟道,领会道的真谛,二者缺一不可。所以,这道真真是万物之奥啊。
  
  我眼里的老子之六十三
  
  其实,能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临阳光明媚的窗子,静坐下来,品味一段有趣味有哲理的文字,该是一件很美的事情。今天我就有幸遇到了这样的好事。因为这段文字没有生涩难懂的词汇,却有着让你品味无穷的哲理。这就像一片酱牛肉干,你把它放在嘴里,慢慢、细细地咀嚼,自然就会生出一种独特而绵长的香味来。当然,我所谓的这段有趣味的文字,就是李耳老君的五千言第六十三章,相较于第六十二章那块啃起来有些费力的骨头来说,品味起此章来就比较轻松愉快了。
  这一章一开篇,李耳老先生就用九个很有意味的字组成了一句很耐玩味的话,“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既然“无为”却要“为”,既然“无事”却要“事”,既然“无味”却要“味”,玄机和奥妙就在这里。“无为”二字,我们已经多次说到,它可是李耳老君“道”的奥义内涵所在,“无为”就是不凭主观意志作为,那么在“无为”的前边加上了一个“为”字,说明这“无为”已经成了一个概念性的词汇,“为无为”就形成了动宾结构,正如前面诸章里我们谈到的,“为无为”就是要顺应自然作为。“无事”我的理解就是不主观生事端,那么“事无事”就是顺应自然做事,“无味”就是恬淡的滋味,那么“味无味”就是顺应自然感觉恬淡的滋味。到这里,你品,“无为”是不是说的“虚”?“无事”是不是说的“静”?“无味”是不是说的“淡”?你再仔细品,这虚、静、淡,是不是就是道的特征和味道呢?要是你也感觉是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潇洒而愉快地击掌一次了。
  万变不离其宗,人家李耳老人家始终强调的还是让人们按照“道”来行事。现实生活中能做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人应该不太多,人们总是不甘寂寞,要在各自所能展示的平台上显示一番自己的存在、能力和作为,企图“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似乎不发挥一下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干出一些异于别人的事来,就是枉来一回,枉走一遭。甚至有些管理者,总喜欢把前任的一些作为给推翻了从来,以显示自己的别出心裁或革故鼎新,至于是否能够尊重事实、顺应自然,好像就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了。
  李耳老先生为何在这里强调要“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呢?其实人家是对前边有关章节论述的一个总结。在第十三章里他说到“为无为,则无不治”,你能做到顺应自然而为,就没有得不到治理的,这就是这里他所强调“为无为”的根据。在第四十八章里他说到“取天下常以无事”,这就是他在本章所强调“事无事”的根据。在第三十五章里他说到“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这就是这里他强调“味无味”的根据。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对这九个字,如果时间、心情都还可以的话,是要多多用心思考体会才对呀。
  有了上面这个要依道行事总的要求,下面李耳老人家就做事的态度、做事的难易、巨细等进行了具体而又辩证的论述。其中蕴含哲理,让人叹服之至。以至于其中多句名言经常在各种场合,以各种方式出现在眼前耳畔。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这八个字也很简单,前面四个字常常出现在幼儿识字的图画书里:日、月、水、火,大、小、多、少,对这些个文字,一些两三岁的小孩子都张口自来。后面四个字是直到现在我们还一直在用的一个成语。字面无需多言,关键是这前四个字和后四个字连起来,组成一个句子,是什么含义呢?有的人说,“报怨以德”这四个字,和上下文的前后意思似乎没有关联,应该是错简,所以在解读时,就直接将其清除了,这倒挺省心。可我却不想轻易放弃,所以一边查阅资料,以便能够从别人的解说中得到启发,一边也不停地揣摩着“报怨以德”这四个字和上下文能不能攀上关系。当然,这攀关系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绝不会像现实中的有些人,为了得到地位和金钱,和主子的七大姑八大姨攀亲戚,甚至不惜颜面,认个干爹干娘什么的。
  “大小多少”,这四个字该如何解读呢?大小是指的体量,多少指的是数量,有的人认为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大生于小,多起于少;有的人认为这四个字的意思是:以大化小,以多化少;有的人认为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无论大小多少。那么和后面的“报怨以德”连起来,就有了三种解读。一是:大生于小,多起与少,要坚持用恩德回报怨恨;二是:本着以大化小、以多化少的宗旨,以高尚的德行去回报对自己的侵害;三是:不管大小、多少,都要做到用恩德回应怨恨。你看,当你面对这三种解释的时候,你一定会去反复地斟酌推敲,到底哪种解释最合适,要是和后面的大与细、难与易结合起来斟酌推敲的话,我感觉第一种解释最合适。大是由小长起来的,多是由少积累起来的,只要你能够坚持以德报怨,日积月累,就一定会有可喜的结果。以德报怨,李耳老同志的这种要求不是随随便便哪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一般的人也许会你打我一拳,我踹你一脚,你对我怨恨我干吗要用恩德去回应你呢?最不济我也就是忍一下罢了。就连孔丘老夫子也不赞成李耳老先生的说法。有一次一个人问孔子,拿恩惠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就反问道,那么拿什么去回报恩惠呢?然后他自己又接着说,用公正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惠来回报恩惠。也就是说,没有必要以德报怨,你对我不好,我干吗非要对你好呢?我能够客观公正对待你就行了,要以德报德才对。你看,孔老夫子是要做一个耿直的人,而李耳老先生却要做一个佛菩萨,大慈大悲呀。真的,只有有超大胸怀的人,才可以做到以德报怨呢。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几句话,应该说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因为它是被许多人反复引用过的名言。谋划难事要从容易的事入手,干大事要从细微处入手;为什么呢?因为天下难做的事,都必定要从易做的事发端;天下的大事也一定从细微处做起。伟大的毛泽东同志说过:“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清朝名臣曾国藩也曾说过,做事情“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这就启示我们:谋求做成难事,不但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也一定要有解决困难的智慧。不但要能够胸怀全局,也一定要能够重点发力。对于难做的事,一定要寻找到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相对容易做的地方。做大事创大业,一定要注意细节,因为大事都是有一个个细微的部分组成的,细节决定成败,做好了每一个细节,整体就会变得完美无缺,做砸了某一个细节,就会千里长堤,溃于蚁穴,结果也只能是功亏一篑,功败垂成。因此,我们做什么事,都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有耐心和韧性。别奢望老虎吞天,一蹴而就。千仞高台,起于垒土;集腋成裘,积沙成塔;满树红果,绝不是一朝露水之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再难的事情,只要你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够成功。只要你用心去做,难事不难,大事必成。这个用心就是我上面说的要找到撬起整个难事的支点。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只要你找到了这个支点,你就可以充分利用好你的杠杆,难事也就不难解决了。
  于是乎,李耳老同志接着就得出了结论:因此,圣人始终不贪大,所以才能有大的成就。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圣人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始终从易处和细微处入手,不贪大喜功,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因此他就能成就其所图的大业。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这句话仍然是在谈难和易的关系。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许诺太随意了,所以兑现就变得难了。如果我们细细观察,现实生活中那些“轻诺必寡信”的事例还真不少。俗话说,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当你许诺的时候,你一定要首先考虑你有没有履行诺言的能力,有没有履行诺言的定力,有没有履行诺言的精力,有没有履行诺言的意愿。因为诺言不是随便说说就会过去的。对你来说,可能一次失诺就会失去别人对你的永远信任,对别人来说甚至会耽误或者毁坏了人家的本能够正常进行的事情。“小事情,我包了”“放心吧,没问题”,对于生活中随便就承诺的人,我们以后还真是要睁大眼睛呢,因为他说得太轻快,没有严肃性,所以你不能只听其言,更重要的是观其行。
  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为什么呢?因为看得太容易了就会轻敌,就不可能聚精会神去谋划,全力以赴去落实,你就可能会因“大意失荆州”,甚至可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所以,对事情的难度和复杂性估计不足,往往会造成惨痛的失败。李耳老君说: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把困难估计得很充分,所以最终就没有困难存在了。是呀,只有充分估计到了方方面面存在的困难,并且制定出针对性的对策,同时一丝不苟加以落实,就可以把所有的困难各个击破,能如此,最终还能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被克服呢?
  我不得不再一次慨叹,李耳老人家是聪慧的智者哲人,你看,他既注意客观情况对主观的影响,强调不轻易而图难,不忽细而为大;又看到主观因素对客观过程的作用,要求从易处和细处着手去为去做,充分体现了他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最后,让我们再重温一下下面这几句箴言,请相信,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什么行业,它都会对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3、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