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陆子奇传>八十、不计得失为民造福

八十、不计得失为民造福

作品名称:陆子奇传      作者:张良芳      发布时间:2021-12-29 15:02:07      字数:5196

  王圣章说:“有些东西古代行,现在不行了,比方说过去宁波也有城墙,晚上城门一关,土匪强盗和外面敌人就进不来,等有了枪炮和坦克以后,这城墙就没有用了,得靠人民联防,靠军队把守才有作用。现在山水多了山水大了,单独靠它山堰就不行了,得要在上游来控制,得要在洪水发源地就把洪水拦起来。这就要在洪水的上游造个水库,上游有了水库拦住大水,既能使上游地区不闹水灾。在下游天旱需要水的时候把水库的水放出去,使下游农田得能旱涝保收。这是我们的梦想。要实现这样一个梦想,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陆子奇说:“只要我们老是想,这梦想就会变成现实。人定胜天。”王圣章听了高兴地说:“但愿如你所言,不久的明天能实现这个梦想。既然一千多年前的王县令能造一个它山堰,我想我们也能为人民在四明山造个大水库,彻底解决鄞西人民的缺水和干旱问题。不致于再在河底种茄子。”
  看了它山堰后,小李就引他们回到堰后面的它山庙。这是个才修过不久的新庙,庙墙还很新,菩萨也很光鲜。他们进得门去,但见两边左右各坐着十尊菩萨,大殿中间的暖阁里,坐着一位戴官帽穿莽袍的神采奕奕的王爷菩萨。王圣章说:“那就是当年筑造它山堰的王元炜县令了。人家寺里佛殿两旁坐的是十八罗汉,这里两旁坐着的是当年筑它山堰的十位工匠师傅。穿古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普通工人能坐庙做菩萨,也就这个庙。这庙和菩萨都是后来重新造的,原来的庙在抗战时就被烧毁了。”陆子奇听了点点头。
  陆子奇仔细看,这十位在两边坐着的菩萨,在旁边的木牌上写着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藉贯,陆子奇看过去,大都是鄮西人,也有几个是山东琅琊人,陆子奇边看边说:“王县令是山东琅琊的人,这大概造它山堰时王县令从家乡叫来的工匠师傅。可知这位王县令为造这个它山堰的尽心尽力,他把自己家乡这么远的能工巧匠都叫来了。”王圣章听了点点头说:“这位县令真是难得。说明古代也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官呀。”
  陆子奇望着大殿中间这尊五官端正,长相英俊的王元炜塑像后,再仔细地看看它旁边一块涂金框匾上写着王县令的一生事迹:
  “善政候孚惠王王公简解
  “王公讳元炜,山东琅琊(今山东临沂)人,王公生于大唐贞元十五年,即公元799年,唐穆宗长庆元年中科,任翰林院书记,二年升为翰林院修编。唐穆宗长庆四年陛升为朝议郎。王公才华卓越,刚正不阿,务俭朴。数年,官运亨通,连升三级,受到同僚妒嫉,被奸妄陷害而遭贬。唐经宗宝历二年,降位两浙路金华府任七品同知,唐文宗太和四年,调任浙东路鄮县令,当年疏浚小江湖,开挖南塘河。
  唐文宗五年,始建它山堰,乌金溪、积渎溪。唐文宗会昌初年,建造行春碶。王公视民如子,百姓安居乐业,奉王公为父母。任鄮县令十有数年,鄮县城五谷丰登,商家辐养,鱼米贯集。奸妄眼疾(妒忌),第二次毁王公声誉。唐文宗元年,公元847年,王公告老还乡,解甲归隐。鄮西城黎民感王公功德,担食携酱送于十里长亭。并立生祠以祭祀,四时香火供奉。北宋建隆三年立庙,咸丰四年庙宇续建,南宋乾道四年赐庙号“道德”。淳佑九年追封王公为善政会德候。清嘉庆十年加封王公为孚亘候,同年追封孚惠王。
  陆子奇看了感慨地说:“这位县令真不简单,他青年时就考上进士,才华横溢。一考上进士就被选为翰林院书记,第二年就升为翰林学修编。只几年后,大概由于他向皇帝献计献策,深得皇帝的信赖连升三级,后因遭同僚的妒忌和陷害,被降了三级,从长安来到几千里之外的浙江金华府任七品同知。大概是知府的助理。他在金华府做了几年同知后,大概知府看他不计得失,依旧努力工作,才把他调到鄮县(鄞)县当县令。他到了鄮县还是一个贬官,即是一个被连降三级从四品降为七品的下放的朝官。一般像这样下放的朝官,到了地方之后,都只是消极地混混日子了事。天高皇帝远,上面也不会有人怎么去管他。可他从长安调到金华又从金华调到鄮西县来,一调到鄮西县当年就‘疏浚小江湖’,也就是修起小型水利来。后来看到鄞江人民为水旱灾害生活苦难,就计划建造它山堰。虽说县令是出出主意的,但这么大的工程,要召集上千民工;要找各种工匠;要购买工具材料;要派人监督施工等等;是要花费很多心血的。看看现在坐在大殿左右的十个工匠,其实何至十个,这只是大殿上坐不下,象正性坐十个。这是全县调集弄来的施工领头的,有两个还是从他老家山东调过来的。民间曾有人传说:当年建这个它山堰大坝的时候,那里河底很深,桩头怎么也打不牢,据说十兄弟决心献身大坝,让人把自己捆到河底去,让树桩在他们的肚子上穿过用热血凝结打下去,才把河桩打牢。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十兄弟就是十个鲁班式的民间工匠,是普通的木匠、石匠、泥水匠。这是民间当时对工匠兄弟们辛劳努力的夸大的传说。但也可以想知,当年它山堰在施工中碰到过许多技术问题和安全问题。那时没有水泥,没有钢筋,也没有超重设备和潜水设备,在很深的河底打桩是很不容易的。但王县令带领工匠们硬是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只用了三年时间就把这个大坝造起来了。那时可全是用人抬肩扛的,这可太不容易了。可知这个王县令为造这个它山堰费了多大心血!这是个古代全心全意为黎民百姓办事的好官。”
  王圣章说:“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好官,在当时他的命运也很坎坷,一生遭人两次毁誉,看来古人也和今人一样,看一个人比人家强,就要被人妒嫉被人毁誉,真是‘皎皎者易污,挠挠者易折,堆比土高水必推之,树比林高风必摧之。’他来鄮县时才二十九岁,退隐时也才四十八岁,想来他是被那批妒嫉的官员再次毁誉而被逼退隐的。他来鄞县关心百姓,为百姓兴修水利做了许多好事,由于人民拥戴他,感激他,自然人们说了许多颂扬他的好话,毁誉他的人,大概说他‘有野心了,鄮县的百姓只知道有王县令不知道有皇帝了’类似的话。如果这话让皇帝听见他还能在这里再也待下去吗?因此他只得提早告老还乡回他的山东老家去了。但是黎民百姓感激他,忘不了他,当他要退隐山东解甲归田时鄮县人民在十里长亭置酒相送,跪在鄞江道旁含泪为他送行。
  “他离开之后,鄮县人民为了纪念他就在它山堰旁为他修造了一个他的生祠,奉年过节百姓们都会去王县令的生祠前祭拜。香火旺盛。
  “过了一百七十年后,到了宋朝当地群众又为他造庙,这就是现在的它山庙。后来北宋年间,有朝皇帝还封他为‘善政候’,清朝的时候更有皇帝封他为‘善政候孚惠王’。连统治阶级都很尊敬他。
  “当年为了纪念它山堰造成,也为了纪念建造它山堰的好知县王元炜,鄞江的百姓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三、六月六和十月十的日子里举行三个庙会。十月十是它山庙开工建造的日子;三月三是它山庙在峻工的日子;六月六大概是过去最会发大水的日子。在庙会上各地人们拿来山乡特产竹木山货,以及各种农副产品来到这里交易,到后来连其他城里的商贩也来赶集了。吃穿玩用什么东西都有得买。以致逐渐形成了物产丰富,商贸云集的鄮县城。这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陆子奇听了王圣章的话很有感慨地说:“古代的一个县令能这样为民着想,为民兴修水利,现在我们做县长的,一个共产党干部更要做得比他好了。”
  王圣章说:“是啊,虽然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这个县令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历朝以来,来鄞县做县令的不下上百个,但真正出名的就是这个唐朝的王元炜和北宋的王安石。这里有个纪念王元炜的它山庙,东钱湖下水村还有个王安石庙。王安石在宋朝当鄞县县令时也很重视兴修水利,也是大办水利的好知县。因为他整修过东钱湖等水利设施,所以鄞县人民也一直记得他,为他在江钱湖上造庙。也可见搞好水利是最大的民生。水利搞好了,生产才能上去,百业才能兴旺,人民才能过上好生活。我想我们在这个任上也应该在兴修水利方面做些成绩出来。当然我们不是为出名,我们是共产党的干部,本来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是更要为人民过上好日子而努力奋斗了。”陆子奇听了直点头。
  离开了鄞江它山堰,他们沿着章溪而行,发现上游的涧流也都像小堰一样,一阶高一阶低地筑着许多小石坝形成一个个狭长的小水渠。这小水渠前面都有一道用石头筑成的小水坝,万一特大潮汛来越过大坝,这里下河也能起到局部御咸作用。
  接着他们向梅园而进,然后来到建岙,这里有一条十几里路长的大溪坑,这溪坑就没有像它山堰下游那样的阶梯小水库了,山上的洪水来了一泻而下。沿溪两边三五成堆有许多小村庄。王圣章看了后说:“建岙在抗日时,日本鬼子都不敢来,是三五支队常驻的好地方。当年陈晓云烈士就在这里当梅园乡乡长。这里曾是四明山最早建立民主政权的地方。这里和梁弄一样,是抗日战争时的胜地。当年陈晓云在这里当乡长时,她和民兵们把建岙四面的的山角和山坳堵住,在大路口设一个岗哨,日夜由民兵把守着,日伪顽一个都不敢来。这是当年打游击时鄞西的小根据地。
  “但要在这里建水库不行,你看就这么一条狭长的山沟沟,两边山又不高,集雨面积也不大,这里也蓄不了多少水。再一个,你看,这里两边村连着村,鳞次栉比密密码码都是村庄,住着千家万户人家,如果要在这里建水库,要把千家万户都迁移出去,移民太多,成本太高,而最后建成了蓄水量又不多。效益不会太好——得不偿失。”
  陆子奇听了王圣章的分析,感到很有道理。
  然后他们到章村一带,他们边走边看,但见不少山民正翻地种贝母,看来种得不少,大批大批土地都翻起来种贝母。王圣章对正在种贝母的农民说:“你们今年种贝母种多得吗?”农民说:“种得多一些,上年种得多的人家都发了财了,因此今年大家都种得多了。”
  王圣章对他们说:”“今年贝母种得太多,明年药商就会压价,今年发不了财了,还是少种些好。”农民听了点点头。王圣章对陆子奇说,:“回城后得再给大种贝母的各乡村打个电话,给他们说一说。”
  这时时间已经下午三四点钟了,他们就向大雷方向走去。
  傍晚来到了大雷王仙岗村,这是王圣章的家乡,他老家的房子还在,但租给了人家,说是租也就是让一个无房的人家住着,也没有收人家租金。他带着陆子奇来到他大哥家里,大哥家住的是两间木结构老楼屋,他大嫂一看他进来叫声:“三叔,你来了呀。”王圣章指指身后的陆子奇说:“大嫂,这是我们鄞县陆副县长,我们是来察看一下山情水势的……”陆子奇一见王圣章的大嫂高兴地叫“大嫂,你好呀,今天我又来你家了,我来你家好几次了。我记得当年还在你们家里宿了一夜呢,怕敌人来查,第二天一早大哥就带我们走了。”王圣章大嫂看见了也高兴地点点头说:“嗯,我也记起来了,陆同志你是来过我家的,还在我家宿过夜。我记得陆同志你是镇海人。”一见是老熟人,大家都很高兴。陆子奇听了很是亲切地望着王圣章大嫂说:“大嫂记性真好,那时候我们跟着王圣章是三天两头到你家来噌饭吃。后来形势越来越紧张了才不敢来了。”大嫂说:“还有老包,包纯和,他现在在啥地方?当年他也常来我家住。”王圣章对大嫂说:“老包现在余姚当副县长。也忙得团团转呢,那有空还会到这里来。”
  王圣章大嫂是一个梳着田螺头的中年妇女,说声:“那你们坐一下。我去弄饭……你哥还在山上。估计等一会就回来了。”王圣章说:“没有事,大嫂,慢慢来好了,你有水吗,先给我们喝点水吧。”大嫂说:“哦哦,我忘了,你们大老远来,应该先喝点茶的。”她立刻进去拿了一只竹壳热水瓶和几只玻璃杯来,给陆子奇和王圣章、小李各倒了一杯水。还放了一撮茶叶,就端到王圣坛章和陆子奇与小李面前。陆子奇闻一下说:“大嫂这茶叶真香。”王圣章说这是野山茶叶。
  原来王圣章家本是个大家庭,原和父母兄弟住在一起的,有四个兄弟,最后一个小弟弟在抗日战争中给日本鬼子陪路时被鬼子打死了,还剩三个兄弟,王圣章是老三。王圣章从小出门到城里学生意。抗日战争时失业回到家乡。后来分家了,土改时大哥二哥评个中农,王圣章评个贫农。解放后王圣章和妻子都参加了工作,把田地都让给大哥种了,所以回家就只能回到大哥家里。
  大哥从上代分得两间楼屋,种着十几亩水田和五六亩山地,生活还可以。两个侄子已经很大,也能劳动了。
  喝着茶,一会见他大哥带着儿子扛着锄头回来了,说:“老三,好久没见你来了,怎么今天到家里来了?”
  王圣章说:“大哥,忙呀,县里事情太多了。每天总有那么多行当,连回家来看看你们都没有空,这不今天要不陆县长说要四明山来看看,我可能近期还不能回来呢。”并向他大哥介绍:“这位是刚刚到我们县的陆副县长。这是通讯员小李。”大哥望望陆子奇和小李说:“认识,认识,小李以前经常来我家我认识。这位女同志我也见过,抗战胜利后,我记得你还带着包纯和等好几个人来过我家呢。”陆子奇向大哥点点头说:“是呀,我是面皮老老,肚子饱饱的人。只要有吃有住的地方我就不走了。”说得大家笑了起来。
  说着大嫂去厨房弄饭菜。大哥和小李也去厨房帮忙,当了县长的三弟难得来家里了,大哥大嫂盛情款待,但山村一时也整不出什么好饭菜来,是几碗油焖笋、烤芋艿、霉干菜炖咸肉、青菜羹、和一大碗笋干干菜汤。吃好夜饭,聊了一会天,大嫂就领着陆子奇到楼上一间清清爽爽的小房间里去住宿,王圣章在楼下又和大哥说了一会闲话。才和大哥一起到后楼睡觉。通讯员小李也跟着王圣章睡在一起。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