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未来不是梦——写在乡村振兴之时(报告文学)>平凡岗位写人生 曹城村的好当家

平凡岗位写人生 曹城村的好当家

作品名称:未来不是梦——写在乡村振兴之时(报告文学)      作者:惠风      发布时间:2021-12-28 12:19:33      字数:4239

  到镇原县要找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样板,除了甘肃中盛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大型企业外,人们还可以想到位于镇原县新城镇小岘行政村的庆阳牧华生态农牧有限公司这个小企业,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这个公司是把种、养、加、销融为一体,把土地流转、饲料种植与猪、牛养殖、网络销售高度结合的全产业链生产企业,而且是省、市、县多部门参观考察的调研基地,走进牧华生态产业园,映入我眼帘的首先是一排排现代化牛棚整齐排列,棚内一头头良种肉牛膘肥体壮;跨进养猪场,一栋栋猪棚点缀林间,一头头黑猪在林下自由游荡,还有一只只土鸡在草地悠闲觅食。人们禁不住会问:究竟是何人有这么前卫先进的发展农牧产业理念?那就是现任庆阳牧华生态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杜正新。
  第一次见到40岁左右的杜正新,他戴着草帽,穿着一身布满灰尘的衣服,正在领着几个人在打草机前后左右忙碌着,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可一提起他,新城镇小岘村的村民无人不夸,无人不赞,人人都翘起大拇指说:“那是个不错的年轻人”“那小伙有头脑,有见识”“那人致富不忘本”“那人能创业,那人靠得住”,如今,在村里对杜正新像这样的肯定赞赏话语田间地头都能听到。
  1998年,高中毕业的杜正新为了改变家庭贫困面貌,放弃学业,外出打工,从事网络销售,一干就是十几年,创业成功,手头有点积蓄,每年当他回到老家探亲过春节时,看到家乡的面貌没有大的改变,村里的老百姓还是那样穷,常年靠种粮养家辛苦的农民没有太大收益,村里的亲戚朋友日子过得艰难,找不到致富门路,都想跟他外出打工,他想本村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在外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于是他决定放弃高薪,回乡带领父老乡亲创业,共同致富。
  带头创建合作社,规模养殖开新篇
  2013年杜正新利用自己打工所赚的积蓄作为起步资金,在本村联系5户农民协商同意,联合租赁本村土地10亩,集资入股注册成立新城镇小岘村第一个新型农村合作经营主体—镇原县新荣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注册资金300万元,带贫人数30户,在杜正新的考察论证下,决定从甘肃张掖市引进良种肉牛西门塔尔母牛30头。但是创业的路是艰辛的,必须付出常人难以想像的努力,才能有所收获,才能不被别人耻笑,当时杜正新从张掖引进的良种牛由于两地生活环境差异,部分牛出现了拉稀、发热、厌食,鼻镜干燥、甚至停止反刍等症状,病情严重的2头牛出现了死亡,面对突发惨局,杜正新慌了神,一连3天守在牛棚里,看着发病的牛,心如刀绞,但他告诫自己必须坚强起来拯救病牛,降低损失,他上网查看治疗方案,四处请专家,综合诊治,最后经过治疗,其他病牛痊愈,健康成长,现在合作社存栏肉牛150头,其中基础母牛达到100头,为农户提供良种母牛30头,肉牛场已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2014年镇原县新荣养殖专业合作社被新城镇评为“2014年度养牛大户”;2015年杜正新同志被镇原县县委评为“全县优秀返乡创业青年”;2016年度他被选举为镇原县人大代表出席全县人代会。2018年迎来了镇原县新润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其中带贫农户136户。2019年镇原县永兴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其中带贫农户100户。
  生态养殖辟新径、网店销售创市场
  杜正新创建合作社养牛场成功了,鼓舞了他发展规模养殖的信心,坚定了他创业的决心,他在北京打工时,就看见高档餐馆里的放养猪肉、放养鸡肉等绿色肉食品销售的特别快,而且价位高,货源供不应求,于是他坚信生态养殖一定是现代畜牧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前景不可估量,2016年杜正新就注册创建了庆阳牧华生态农牧有限公司开始放养生态黑猪、散养土鸡,他承包流转本村田地300亩,修建了标准化暖棚猪舍3栋1500平方米,引进黑猪300头,当年繁育出栏黑猪200头,同时,他注册成立了电商公司,开始了网络销售自己生产的黑猪肉、放养鸡肉、鸡蛋,目前产品在庆阳、平凉、兰州、北京等城市已打开销路,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80万元,纯收入20万元,其中为村民代销黑猪肉、土鸡蛋、胡麻油等农特产品,收入5万余元,为村里农户提供良种仔猪100多头,良种鸡苗500多只。
  产业扶贫拓富路,平凡岗位写人生
  杜正新创业初步取得成功,他从不骄傲,从来没有忘记村里脱贫,没有忘记小岘村的父老乡亲,他要带领全村人共同致富,特别是村里的贫困户怎样脱贫是他的一个心结,面对小岘行政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杜正新思考在本村要发展工业无门,发展旅游业无资源优势,全村没有矿藏开发,只有依靠本村的宽广土地和勤劳的人们发展种植、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他想把种、养与畜产品销售结合起来做成一个产业,让全村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使全村的贫困户依靠产业实现稳定脱贫,这就是他本人对小岘村的发展思路,他要为本村发展谱写他的人生,他的第一要务是广泛听取村干部、群众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掌握本村基本情况,他熟知本村有12个自然村638个农户,有农业人口2806人,有总耕地面积16520亩,其中山地5317亩,塬地11203亩,人均耕地面积5.88亩。目前全村的主导产业是种植业、养殖业及劳务输转。全村牛存栏1020头,羊存栏6040只,养殖专业合作社4个,规模养殖户32户,他记得最清楚的是现在全村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0户519人,占到638户的%。面对村里百废待兴的局面,杜正新突破重重困难,村里的贫困户养牛没技术,杜正新请他们到合作社养牛场学习,村里农民建牛棚没图纸,杜正新给他们请专家,贫困户养牛没资金,杜正新帮助他们贷款,老百姓养牛没经验,杜正新给乡亲们传授创业和养殖经验,并亲自上门指导,目前杜正新指导彭寨村村民王奎和巨寨村村民巨生渊分别修建一栋可容纳50头牛的现代化牛棚,已经前往张掖引进西门塔尔基础母牛50头。杜正新已出资3万元为本村五保户残疾人王涛盖起了3间砖房,帮他搬进了新房,并时常去关心照顾他的生活。不仅如此,从2013年开始,杜正新先后出资5万元,资助了5名贫困学生,其中出资帮助两名有经济困难的学生步入了大学校园。同时他还联系北京一家爱心基金会在镇原县资助贫困学生32名,在村里杜正新把扶贫济困当成了一个企业家应有的工作责任。在合作社肉牛场、养猪场示范带动下,小岘村的老百姓和贫困户兴起了养殖热潮,村民把养殖作为主业去发展,从而拓展了农民增收门路,真正成为农民脱贫致富路。
  超前谋划绘蓝图,紧扣资源找商机
  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就没有创新,没有发展和创新就没有增收,杜正新明白这个道理,他不满足目前取得的初步成果,他计划要在良种肉牛、生态放养猪、庆阳驴、陇东黑山羊4个方面去发展,良种肉牛、生态黑猪计划已经实现了,他还计划发展庆阳驴和陇东黑山羊,他认为这是当地的优势资源,发展起来就有商机,他计划到2020年庆阳牧华生态农牧有限公司要实现年饲养良种牛500头,饲养生态黑猪1000头,饲养庆阳驴200头,饲养陇东黑山羊1000只,流转土地800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年创收300万元,带动小岘村发展规模养殖户100户,发展合作社10个,饲养良种牛1500头,饲养生态猪3000头,饲养庆阳驴500头,饲养肉羊5000只以上,流转土地集约经营3000亩,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60%以上,实现种、养、加、销一条龙,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全村摘掉贫困帽。
  曹城村的好当家
  刘志龙,男,汉族,生于1966年8月,中共党员,自2014年以来,任曹城村党支部书记。
  曹城村位于镇原县新城镇西北部,村里地形复杂,地理条件差,交通不便,曾经是是全县重点扶持的贫困村之一。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刘志龙带领该村群众积极投入到扶贫开发建设当中。作为土生土长的曹城人,他深知交通不便是乡亲们致富最大的绊脚石,为此,他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组织村民实施异地搬迁、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村级道路建设等工程,不断加大村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目前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农户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深入调查研究,谋划扶贫开发工作思路。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刘志龙经常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他不仅掌握了全村贫困户的第一手资料,也对本村的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道路状况、群众脱贫愿望和扶贫开发规划等有了很深刻的认识。进一步确立了本村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找出问题症节,找准了致贫原因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科学合理的确定了曹城村扶贫工作的目标、规模、重点。
  做好带头人,为民办实事。他在办好村级事务的同时,争做曹城村党员群众创业致富的“领头雁”。围绕全村畜牧养殖产业培育,带头领办镇原县新平镇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300多万元,修建棚舍400平方米,发展社员168户,带贫28户群众30万元,被确定为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和“331+”湖羊带贫养殖基地。一是构建带贫模式,合作社吸纳贫困户产业奖补资金30万元,与甘肃中天羊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订单生产,实施统一饲养、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每年按10%向贫困户分红。二是推动全村富民产业培育升级,合作社流转撂荒土地350户,种植中药材、优质玉米、栽植核桃樱桃,每年为农户致富流转费3.5万元,务工费10万元。三是带动党员贫困户就业,对贫困户家庭不具备湖羊备饲条件的农户,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参加保险、统一销售,有效降低贫困户经营风险,农户还可以将多余的玉米、谷物秸秆等与合作社羊粪互换,实现各有所需,促进种养业循环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勤于学习、不断提高扶贫工作的能力。他常对身边的群众说:“学习是无止境的,只有积极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才能有新的思路,发现新的致富门路。”为此,他以身作则,充分利用工作闲暇时间,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加强对党的政策和致富知识的学习,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政治素质,也开拓了视野,为扶贫工作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知识储备。同时,他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有效提升了帮扶脱贫工作效率。
  权为民所用。做群众的贴心人。他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十分严格,处处以党员的标准对照、检查、规范自己的行为。他严于律己、廉洁自律、以身作则、处事公正,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关心群众,对同志以诚相待,善于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热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把切实为民办实事当作转变工作作风的头等大事来抓,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