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我眼里的老子>我眼里的老子之三十六、之三十七

我眼里的老子之三十六、之三十七

作品名称:我眼里的老子      作者:沧海云帆      发布时间:2021-12-28 22:37:27      字数:4047

  我眼里的老子之三十六
  
  李耳老先生,请允许我冒昧地问问你,不知道你老人家是否承认,你是位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你是充满辩证法思想的伟大的哲学家,也有人说你是善于避藏锋芒,充满技巧权变的阴谋家。这阳谋和阴谋都是源于你的五千言的著作,真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啊。估计这些对你的评价你老都听到了,可是你总是能够一言不发,任其众说纷纭。以至于研究你的人,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还不断打着嘴上官司。当然,他们各自都有着自己的道理。这一次,对你褒贬不一的就是因为你著作里“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这么一段话了。说你是谈用兵权谋的阴谋家的人,是抓住了你“将欲歙之,必固(故)张之;将欲弱之,必固(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故)兴之;将欲取之,必固(故)与之”这句话。要是有人问他们为什么呢?他们准会和你急眼,这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吗?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不就是欲擒故纵吗?就连西方的谚语都说了:上帝要让你灭亡,必先让你疯狂。李耳老仙的这句话不就充满着巧技权变的用兵阴谋吗?如果这些还不够的话,人家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在《喻老》一文中,早就用鲜活的事例对其进行对号入座式的剖析了,言辞凿凿,还有什么好争辩的呢?到这里我突然又想起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不也是这种欲怎样,先怎样的说法吗?所以我也就想随着这个大流走了。可是,我实在又不能认同说李耳老人家是善于避藏、玩弄技巧权变的阴谋家的说法,于是就又琢磨起这句含着“歙和张、弱和强、废和兴、取和与”四对对立统一词汇的话来。我反复地比较、玩味,也的确有些意思。原来的奥妙就在对一个字的理解上,这个字就是“固”字。所以,说你是充满辩证法思想的伟大哲学家的人,他们当然也有他们的道理,那就是他们把“固”字的含义,理解为本来、原来。那我们现在且看他们对这句话怎样理解:鼻孔将要收缩,必定原来是张开的;事物将要弱化,必定原来是强大的;事物将要废弃,必定它原来是兴盛的;物品将要取回,必定原来是给予的。你看,这样的一番解释,是不是就是典型的物极必反了呢?这哪里还有什么“上帝想让你灭亡,必先让你先疯狂”的阴谋色彩呢?要给李耳老人家戴上阴谋家帽子的人,甚至把“固”字换成了“故”字,虽然一字之别,可内中含义就大相径庭了。因为“故”字虽然也有“原来的、从前的”的含义,但是它更有“故意、有意”的意蕴。如此这般以来,就有了“想要废去它,必先故意抬举它”这类的理解。李耳老仙呀,我无意站在挺你和扁你的人中间说来回话,更没有评判谁是谁非的能力,但是统揽你著作的全局,还有你要对世界的本源做出回答的思想境界,以我的一孔之见,我绝对是站在你老人家是一位对这个宇宙充满思辨思考的伟大哲学家的认可队伍之列的。这样说,构不成对你老人家的溜须拍马吧?况且,我和你一样没有升官发财的欲望,就是我有这种欲望,而且你老先生又有这种职权的话,估计你也不会拿来以权谋私的。
  李耳老人家,到这里我请求还是言归正传,接着往下说吧。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这九个字就该是你老仙对前边四对矛盾对立方面转化的总结之语了。我对前四个字的理解为:这可以说是虽然幽微却很明显的道理了。什么道理呢?物极必反呀。张到极致必然要合上,强大到极致必然要衰弱,兴旺到极致必然要废止,接受占有到极致必然要被取走。李耳老先生,也不知道你要陈述和论证的是不是这意思呢?无知者无畏,我姑且就一厢情愿这样理解吧。那么接下来的五个字,你就还是把议题的主旨拉回到了你的主张和对事物的认识上:柔弱胜过刚强。为什么呢?物壮则老,老就意味着衰败甚至消亡。所以我们不能示强,不能动不动就秀肌肉。要学会吃亏、示弱,要留有余地。要有以柔克刚的大智慧。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其实,有些人就认为有前边“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这两句话就可以做结语了,怎么又说出这样的一句话呢?况且从字面上看,似乎和上边的内容关联性不太强。可是我感觉,这两句话才是李耳老人家针对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对统治者由衷的劝告。作为鱼不管到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了低洼的水渊,如果你想脱离低洼之处而跳上高岸,那么接下来你的处境就危险了。这就是告诉君王要谦虚、处下、守柔,不要想着要高高在上。当然,更不能打着国家的旗号,用严苛的法令制度来吓唬老百姓。这是对这句话比较普遍的理解。当然,也有人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解释为国家的锐利武器不可以轻易向人炫耀的,这还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君不见有人在谈论武器和战争的议题时,常常拿来引用这句话吗?就是在这层意思上,也有霸权国家常常看谁不顺眼,就用坚船利炮到你家门口秀肌肉,炫耀武力的。不管怎样,我还是相信毛泽东同志的那个著名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也有人解释为一个国家的权力不能借给别人来用的,估计这种解释的认同感会低一些。
  总而言之,尽管大家会在李耳老仙所拿来比拟的具体词句上理解有一些差别,但是对于他的归结点在军国政治上,大部分人还是认可的。你看,李耳老仙首先列举开合、强弱等矛盾转化现象,来阐明他所观察到的事物发展变化之理——物极必反,胜极必衰,并由此引出“柔弱胜刚强”的观点,所以,他告诫治国者不要显示强权。当然,这对我们普通人也是一个很好的告诫,做事要留有余地,不要处处示强,能饶人处且饶人,要给人一个能够和谐相处的空间和环境。李耳老人家,我对你这段话如此这般地絮叨一番,你若在仙界有灵不知道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就此打住。
  
  我眼里的老子之三十七
  
  在盛夏的酷暑中,却有了这几日难得的清凉,于这样的凉爽中,内心也便有了难得的安宁。下午的阳光照进窗子,室内格外明亮;窗外的清风吹动树上的绿叶,叶子的拂动,影影绰绰,又给环境增加了几分朦胧。尽管房子另一边的马路上,少不了过往的载重车辆的轰鸣和频发的长长的笛鸣,可我还是无比地珍爱此刻的时光。于是,我有心情把这几日对李耳老人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这一章节的感悟写出来,也算我留下了一点阅读和思考的痕迹。
  到了这一章节,李耳老先生就算把他的论“道”的部分阐述完了。前面的三十多个章节里,老人家从各个侧面对道进行了概括和描述,它的尚柔、不争、处下、退让、谦卑等等,让我们对道体的特性有了一些了解。老先生论道如此,其目的还是阐述他的政治原则和主张,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老子哲学的重要命题和对理想政治的主张。对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一般的解释大概都是:道永远都是顺应自然不妄为,而又能够无所不为。当然,对于道的“无为”和“无不为”还有更加深一层的认识,那就是“道”是自然的,它的运行是无意识无目的,所以说它是“无为”的。而道的运行又生成万物,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又是“无不为”的。所以就有人把它理解为:道是恒常不变的,道的运行不为任何事,然而又无所不为。因此,这样的“无为而无不为”就是“道”发挥作用的方式。李耳老同志,我这样说,你能认可吗?
  接着呢,老聃先生又把他的这一原则引入社会政治之中,“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你看,老仙说,侯王若能坚守以道发挥作用的方式治国,万物将会自行化归王道的秩序。这里说到“侯王”,李耳老仙大致有三处提到过,此章里的一处无须多言,另外,在前边的第三十二章中,李耳老仙说道:“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在后面的第三十九章中李耳老仙又说道:“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榖’。”所以严复老夫子说:“老子言作用,辄称侯王,故知《道德经》是言治之书。”也就是说《道德经》是一本谈政治理想和治理的书。什么政治理想呢?民主之治的政治理想。这里有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法意》一文里的“民主乃用道德,君主则言礼,专制则用刑”为佐证。
  那么,万物自化后是不是就可以一劳永逸没有反复了呢?李耳老人家知道是不会这么简单的,因为人们的心容易充塞而不易虚空,容易骚动而不易安静,容易迁移而不易坚守,容易变化而难以长久,因此,虽已自化,也许又因受外物影响而骚动,内心生起不正的念头,故李耳老仙曰:“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这里的“化”为自我化育,“欲作”为私念生出,“无名之朴”为道的本真特性。你看,自化后又起了私念怎么办?那么就拿本真的道行来“镇之”。关于这个“镇”字,绝大部分人理解为镇压、压制、镇服等等,还有人据此指责李耳老仙站在“侯王”统治者的立场上,主张对有些个人想法的老百姓实行镇压,我这里还是想替李耳老人家说说同情的话。这就还要拿“镇”字说事儿,它除了上边的含义外,也还有“安静、安抚”的意思,所以对“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这句话可以解释为:自化后又生私念的,我就用本真的道行来压制他。也可以解释为:自化后又生私念的,我就用本真的道行来安抚他。我本人倒是倾向于第二种解释。“压制”毕竟是硬性的,而“安抚”却有感化教育的意味在里面。道德的行为本身就是依靠“化育”的办法的呀。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这句话的含义似乎不难理解,能够用本真的道行来安抚,那么也就不会再有私念产生了。如果天下人的行为都能够符合本真的道行,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呢?“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不起私念就趋于宁静,天下将自然安定。
  老聃先生,你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政治理想的“乌托邦”,那就是:如果统治者能够“无为”——顺任自然而不加以干预,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成,同时统治者自身如果能够做到静、朴、不欲,自然就会养成真朴不争的民风,天下自然就会走向平静而安定的正道。然而统治者哪有这样的正念正觉呢?你之前,没有哪个邦国能达到过,你之后的两千多年,按照你的理想标准,多少个朝代仍然是交了白卷呀!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