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开创的一代>第17章 杨夷斋沓起眼皮 范石生收留义军

第17章 杨夷斋沓起眼皮 范石生收留义军

作品名称:开创的一代      作者:远星汉      发布时间:2021-12-27 11:30:42      字数:4231

  话分两头。再说洪城起义那天,陈毅在江城,公开职务是第二方面军教导团准尉文书,实际上是该团中森批组织的负责人。几天后,他随教导团东征,在江城教导团被张向华包围,说要“清理”森批分子。陈毅这才得知森批组织在洪城举行了起义。他决然脱离教导团星夜向洪城赶。路上,听老百姓说起义军南下了。他便沿路追赶,八月二十一日,陈毅在抚州追上了起义队伍。陈毅与周翔宇十分熟悉,见到周翔宇他刚要开口,周翔宇便惊奇地说:“你在武汉怎么跑到这里来了?”陈毅擦擦额头上的汗珠说:“我是赶来参加起义的。结果还没到南昌,就听说你们己南下了,我就急忙赶来了。还好,总算追上了。周主任,你打算用什么来招待我啊?”
  周翔宇无奈地说:“老同学,太遗憾了,现在部队筹饷困难,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我答应你,等革命成功了,我请你吃法国大菜,现在只好请你先记上账。”
  陈世俊大笑说:“翔宇,我跟你说着玩呢。说真的,你打算让我干什么呢?”
  周翔宇认真地说:“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没有指导员,你如果不嫌这个职务太小,你就去干怎么样?”
  陈毅爽快地说:“什么小不小?给我个连指导员我也干。只要拿起武器就行。”
  周翔宇笑了,指着陈毅说:“你啊,还是在欧洲时的老样子,痛快爽朗。不过,七十三团指导员虽然职务低了些,但却可以直接抓住一支部队,这样进而可以抓住更大的部队。以前的教训就是我们对上层的工作比较重视,而忽视了抓部队的基本团队。事情来了,我们就掌握不了部队。”
  陈毅严肃起来,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对,我一定把这个团队紧紧抓住。”
  十一月初,朱德、陈毅率起义部队到了上堡、文英、古亭一带,这里是杨如轩的防区。朱德对陈毅说起杨如轩的情况。
  杨如轩,字夷斋,云南省宾川县平川乡盘谷村人,跟朱德不但是云南讲武堂丙班的同班同学,而且还是拜把兄弟,辛亥革命爆发后,在昆明参加“重九起义”,云南光复,又重新进入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分发在昆明干海子补充队,一九一五年夏任补充队第七连连长。讨袁战争中,杨如轩被编在第一军第三梯团第六支队第二营任营副兼第七连连长。护国战争中的棉花坡战役中,总司令蔡锷亲临前线指挥,与敌军主力展开激战,搏斗达四十八昼夜。护国军前进困难。袁军凭借优势兵力与棉花坡有利地形给护国军造成了重大的伤亡与损失。一九一六年一月二十七日晚上,朱建德挑选八十名敢死队员,由杨夷斋带领,乘风雨夜黑潜入敌军阵地,二十八日清晨,朱德指挥部队全线反击。杨如轩带领敢死队员突然出现在敌群中,用大刀展开白刃战。袁军猝不及防,四散逃跑,朱建德主力部队乘胜追击,痛歼袁军,取得了棉花坡战役的胜利。从而扭转了护国军的不利局面。杨如轩也以战功升任第七团团长。以后又先后升任旅长、师长。还在吴佩孚下属当过前敌总指挥。一九二六年,杨如轩任北伐军第九军二十七师师长,驻军抚州,负责安靖后方秩序。
  于是朱德决定给杨如轩写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
  “老同学,还记得当年在云南讲武堂吗?还记得当年在四川棉花坡吗?还记得‘百战余生者,群才可撑天。从征凭两两,大将剩三三’吗?今老同学一方诸侯,镇守抚州,正是春风得意。今老同学建德欲率所部借贵地暂住,老同学何不沓起眼皮,把上犹借与老同学练兵数月?如蒙老同学应允,建德首先谢过!老同学建德笔。”
  杨如轩看了信,想起许多往事,想起当年在棉花坡自己带领敢死队员在敌群中用大刀展开白刃战的情景,想起一九一九年在泸州自流井寓所和八位将领留影的情形,想起当年朱建德在八位同事留影的相片背后题的那首诗。杨如轩知道,那首诗里面的“两两”是指滇军两个军分两次入川。“三三”指合影的九位将领:朱德、兰馥、杨希闵、金汉鼎、赵遂生、唐沸川、杨夷斋、杨池生等。杨如轩想到这里,提笔写了一封回信:
  “玉阶兄,来信如晤。往昔岁月,日夕怀思。老同学所言沓眼皮之事,虽属两难,然夷斋念昔日旧情,不得不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然玉阶兄需体谅夷斋不面晤之过。今特派参谋前来引带玉阶兄之部队移驻僻静处暂住,时势紧张,玉阶兄还得小心谨慎,万勿泄露风声。切切!老同学夷斋顿首!”
  朱德看完信,对陈毅说:“好啊,到底有个地方休息休息了。”
  杨如轩果然“沓起眼皮”,没有派兵骚扰起义军。但这一带系山区,地荒人少,上千人的粮食根本无法筹措,再加上敌情严重,这支孤军的出路在哪里呢?朱德和陈毅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
  碰巧的是,驻防广东韶关、湖南汝城一带的是十六军,军长范石生。范石生是云南省峨山县小街乡人,与朱德在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同窗共读,义结金兰,两人参加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又在一个同盟小组。后来,范石生任过驻粤滇军第二军军长。在平定陈炯明叛乱、商团叛乱战斗中功勋卓著,深得孙中山的器重,范石生所部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当时因逢国共合作。范石生便主动向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翔宇提出,要求他派得力政治工作骨干到十六军帮助建立政治工作机构,开展政治工作。周翔宇便委托黄埔军校政治教官、云南籍的早期森批组织领导人王德三帮助解决。
  朱德率部队进入上堡后,面临诸多困难:物资和弹药得不到补充,伤病员得不到药品的医治,隆冬将至官兵还穿着褴褛的单衣和短裤。困难之际,朱德从报上意外地看到范石生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已从广东移防到同崇义接邻的湖南郴州、汝城一带,朱德认为要解决当前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与范石生部进行合作。
  范石生是朱德在云南讲武堂一期丙班的同学,当年交往甚笃,后来一同参加同盟会,一起参加昆明的“重九”起义,又一起参加护国讨袁战争,并都成为著名的滇军将领。这时已移驻湖南郴州和汝城一带的范石生,获悉朱德领导洪城起义的余部赴广东途中遭遇国军的追堵情况后,他表示同情,主动派在他部队中工作的共产党员韦伯萃与朱德进行联系,希望与老同学朱德进行合作。在此之前,范石生一直关注着南昌起义军部队的去向,当得知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抵达大余时,范石生就派手下的参谋给朱德送过一封亲笔信。在信中范石生说,和朱德既然是老同学老朋友,他不愿意与这支革命队伍作战,而是希望能给予帮助,还说他的部队里也有一批共产党员,他们的作风证明他们是很好的革命者。
  那时,朱德和陈毅正在对这支由他们保留下来“穿山西进”的革命火种进行整训和整编,坚定部队的革命信念和初心。再次收到范石生的信后,朱德把他的想法提交到党的会议上研究决定。在党的会议上,朱德和陈毅都对现有的形势发展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在全国范围内我们党同国民党的合作已经分裂了,但从目前的具体情况来看,我们同范石生的合作仍是有可能的,范石生对蒋中正是很不满意的,并且结怨已久,他也需要寻找和扩大盟友。一部份人赞成朱德和陈毅的意见,认为与范石生合作既能解决部队面临的实际困难,还可以做争取范石生的工作。另有一部份人则表示坚决反对,认为与范石生合作就是与敌人进行合作,是右倾,是投降,又担心一旦同范石生合作,我们会处在他们的包围之中,染上恶习以至变质。
  针对这些不同的意见,朱德引导大家要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他指出:搞合作要看是否对革命有利。如果通过合作壮大了革命队伍,即使不能使范石生变成我们的长久朋友,起码能使他暂时保持中立态度,这样对革命是有益的。因此,同范石生搞合作就不能说是右倾投降了。朱德还对大家说,除了范石生是他在云南讲武堂的同学外,还有范石生下属的三个师长都是他在云南讲武堂任队长兼教官时的学员,可以利用这些老关系来做争取工作,相信我们与范合作不会遭到危险。朱德还指出,有人担心合作而使革命部队掉进染缸,这个问题提得好,但只要我们坚持组织上独立、政治上自主和军事上自由这三个大的原则,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在统一了大家的思想认识后,朱德便给范石生去信,表示愿意就合作事宜与范石生进行正式谈判。半个月后朱德收到了范石生的回信,信中写到:“春城一别,匆匆数载。兄怀救国救民大志,寻求兴邦救国之道。而南昌一举,世人瞩目,弟感佩良深。今虽暂处逆境之中,然中原逐鹿,各方崛起,鹿死谁手,仍未可知。来信所论诸点,愚意可行,弟当勉力为助。兄若再起东山,则来日前途不可量矣……”既然范石生有这样的态度和认识,朱德决定亲赴汝城与范部洽谈。
  在从上堡赶往汝城的路途中,朱德又一次遇险。那晚,朱德住在濠头圩的一家祠堂里,突然百余名土匪包围了祠堂,躲避已经来不及了,危急时刻,朱德灵机一动,转身向厨房走去,随手抓起一条伙夫的围裙系在腰上再向外走,土匪堵住他问:“你是什么人?”“朱德在哪里?”朱德回答说:“我是伙夫头。”又用手指着后面说:“在后面屋里。”土匪见他穿得破破烂烂,胡子又长,确实像个伙夫头,没管他,匆匆跑到后面屋子里搜索去了。朱德趁机跳出窗口,安然脱险。
  来到汝城,朱德先同他的学生范石生所部的四十七师师长曾曰唯洽谈,打消了曾曰唯的顾虑。第二天又同从乐昌赶到汝城的范石生进行正式谈判。朱德对范石生说:我们是共产党的队伍,党什么时候调我们走,我们就什么时候走;补充给我们的物资完全由我们支配;我们的内部组织和工作你们不得进行干涉。达成共识和协议后,为秘密起见,朱德化名王楷,暂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军部参议及第四十七师副师长兼第一四O团团长。朱德成功地把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秋收起义部队的一个营“隐藏”到了范石生的部队里。双方商定,朱德部利用范石生部队的番号作掩护改称十六军四十七师一百四十团,朱德化名王楷,任十六军总参议、四十七师副师长兼一百四十团团长。接着,范石生立即按一个团的编制补充朱德部:每人先发一个月薪饷、枪支弹药、军需物资一应补齐。
  在朱德与范石生合作期间,参加毛咏芝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三营因在大汾遭敌袭击,与毛咏芝失去联系,乃转移到桂东地区。朱德获悉后派人去找该营营长张子清联络,经朱德与范石生商量,三营也用范部的番号作掩护,改称十六军四十七师一百四十一团,由张子清任团长。此外,经范石生部的森批地下党员韦昌义介绍,与朱德取得联系的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一团二百余人也使用范部番号,改称十六军特务营。为了统一领导这三支武装力量,建立了秘密的森批十六军军委,由陈毅任书记。这三支部队利用朱德与范石生的关系作掩护,获得补给,互相依靠。共图发展。
  一九二八年一月上旬,国党广州行营获密报得知洪城起义领导人之一的朱德隐藏在范石生的十六军,即急电致范:
  “着即将朱德逮捕!”
  在此紧急时刻,范石生不忘与朱德的友谊,立即写信给朱德通报情况,让他撤离。朱德清楚地知道,老朋友冒着“通共”的危险,再次帮了朱德一把。
  要知道朱德的工农军向哪里寻找出路,请看下一章。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