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我眼里的老子>我眼里的老子之二十一、之二十二

我眼里的老子之二十一、之二十二

作品名称:我眼里的老子      作者:沧海云帆      发布时间:2021-12-10 22:27:27      字数:4694

  我眼里的老子之二十一
  
  前几天写了对李耳老人家五千言感悟的第二十章,内容之深奥,理解之艰难,写起来真是吃力得可以。可是更让我感到抓狂的是,花了很多力气,经历了一个周的忙碌,写了两千多字的感悟文字,瞬间竟在电脑屏幕上化为了泡影,徒留一个空白的文档。怎么回事呢?是我写得不符合你李耳老人家的心意,还是我给你开了玩笑,不够尊重你,让你心有不快,你老人家通过无所不在的“道”之手,直接给我删去了呢?不管你在仙界会怎么看,文档的突然丢失对于我而言是非常遗憾的,以至于一整天寝食不安。最后想了多种办法,请教了几个能人,文档仍然无法恢复,情急之下,不得不使出孔方兄的杀手锏,给360付了费用,文档才奇迹般地又出现在我眼前的桌面上。失而复得,我激动万分,望着那些由近走远,又由远而近的文字,我甚至流出了泪水。我这人是有些敝履自珍呢。我恳求你老人家就允许我留下这篇文字吧,尽管我知道它会在一些地方违背了你的初衷。
  接下来要说的这一章,也不容易能够切中肯綮。因为学者们的解读各行其是,相去甚远。看看各家的解读似乎又各有道理,该信服哪家呢?因此左右为难。我还是抛开他们的成见,按着自己的理解来感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我也有我的一孔之见。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上一章的最后一句为“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那个“母”就是“道”。李耳老人家已经埋下了这一章说“道”的伏笔。在前边的第十四章里,他老人家就给我们描述了人们无法绘其色、摹其声、述其状的道体。这一章里,又告诉我们,道这个东西,虽然如前所述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是那样的恍惚,然而却又“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它不是子虚乌有,而是客观存在的。且让我们一句句来探究。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孔”字在这句话里用作形容词,多数人认为是“大”的含义,也有人理解为“通达”的意思。这里我也随大流认为应该作“大”理解;这里的“德”字,可以理解为“道”的体现或者显现,道和德的关系是:道为德之本,德为道之体;“容”字,多数人认为作“容貌”讲,也有人认为该作“包容”讲。我还是随大流认为要做“容貌”讲。这里“惟”字的意思为:只、独、仅等。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可理解为:大德的面貌,仅随道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正说明了德和道的表里关系、躯体和灵魂的关系。德随道行,道决定着德的情状和容貌。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这句话里的“物”可理解为事物、东西,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物质。有的学者担心读者会据“道之为物”而推断道是属于物质的,进而推断老子属于唯物主义哲学家,我感觉不必为此担心。“恍惚”,有人说作“仿佛”解,也有学者认为恍惚是一种光明洒脱的境界。而我却认为,“恍惚”在这里表达一种迷离、难以捉摸的状态,它忽明忽暗,若有若无。这句话可解释为:道这个东西,给人的感觉是若即若离,亦真亦幻。是呀,它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还不够迷离玄乎吗?是很玄乎,然而它也有它让你感觉确实存在的内涵。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段话。这句话里的“恍兮惚兮”和“惚兮恍兮”与上一句话里的“惟恍惟惚”的内涵大致相同,都是说恍恍惚惚、难以捉摸的意思。“象”字是形象、影像的意思;“物”字在这里是实物的意思,和上一句话里的“物”字含义就不一样了。“窈”和“冥”这里用作形容词,都是幽深、深远的意思;“精”字,这里是“细微物质”的意思;“信”字,这里是“证实、应验”的意思。有的人说“信”字,应该作“信息”讲,我不大赞同。这段话的意思我们来串析一下:那样的恍恍惚惚啊,里面却有影像;那样的恍恍惚惚啊,里面却有实物。深远幽暗啊,里面却有极细微的精气;那精气特别真实,是可以验证的。
  行文至此,我们回头看看李耳老人家语言的变化,一是在语序的排列组合上,人家有变化,第一次用“惚兮恍兮”,第二次就用“恍兮惚兮”,再接下来从词序的变化,到文字的变化,改用“窈兮冥兮”了。这就使语言多姿多彩,灵活而不呆板。
  这里我还想说几句题外话。关于老子的故里,现在有些地方在争,其实,从李耳老人家的行文特点看,多篇都用到了“兮”的语气助词,这和屈原的《离骚》《九歌》等诗篇的语气助词,何等的相似啊。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他们说话的特点又这么相似,由此推断,司马迁在《史记》的《老庄申韩列传》里所叙述的“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是比较靠谱的,也就是说,老子也是楚国人。现在的名人效应,让一些地方的官民挖空心思,从多个方面找证据,不惜重金邀请专家学者开研讨会,从历史书籍或者诗文里找出一鳞半爪的所谓证据,把老子甚至后来的诸子,千方百计拉到他们那里,在城市的显著位置竖起“某某故里”的高大宣传牌,以期以名人效应拉动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用心良苦无可厚非,可这种现象不客气地说,也是一种争名夺利吧?争名人的背后是各自的利益驱使。要是李耳老人家有感知的话,不知道会不会慨叹“吾何以知众甫之心哉,以此”呢?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对于“自今及古”,在我所看到的版本里,有地方是这样说,但有的版本里是说“自古及今”的,但不管如何说,意思大致相同,都是古今的意思。“名”在这里指“道”;“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许多版本又作“我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众甫”,此处为万物的初始状态。由此,这段话即可以解释为:从现今上推到远古,道就没有消失过,要靠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凭什么才能知道万物初始的情状呢?就凭这个“道”呀。有句话叫“万变不离其宗”,既然“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道”当然就是万物之宗呀,认识万有的变化,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关键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才是认识事物的正确的途径。李耳老人家,我们非常有必要开动脑筋,跟你学学观察事物的智慧和本领呢!
  
  我眼里的老子之二十二
  
  大雪节气已过,冬至快要到了,俗语言:冬前冬后,冻烂石头。毋庸多言,尽管这几日气温是异常地偏高,接下来将会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可是,我在这冬季里,突然想起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一句诗:“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呀,正是这严寒中孕育着温暖的春天。物极必反,事物常在矛盾双方的相互对立中存在和相互转化中变化。因此,他们不只可以从正面透视负面的意义,而且可以从负面显示正面的内涵。所以诗人雪莱才这样充满信心地大声喊出春天就在冬天不远的前方。我由此也联想到李耳老人家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的阐述来。下面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句话的十八个字给出了曲与全、枉与直、洼与盈、敝与新、少与得、多与惑六对正负面的因子。我们从中不仅可以看出从正面透视负面的意义,而且可以从负面显示正面的内涵;也凸显了李耳老仙的人生智慧。
  “曲则全”:委曲才能得到保全。“曲”字在该文的含义,有的学者说和“直”相对,那么紧接着的第二句又有了“枉则直”又该如何解释?窃以为,要理解这六对词在该文中的含义,就要紧紧扣住“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来思考。因此,“曲”字,我的理解当为“委曲”之意。有成语“委曲求全”者,应该与之义相近。
  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什么事情都由着自己的性子,识时务者为俊杰,有时候需要忍气吞声,这样才可以不吃眼前亏。所以,才有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有时候又需要迁就别人,这样才可以顾全大局。当然,说要委曲求全,也不能不讲原则,一味迁就退让,实在过不去时,也要该出手时就出手。
  “枉则直”:屈己则可刚直。“枉”,有学者解释为“纠正”的意思,歪的东西把它正过来就是枉。我的理解则为“屈”的意思。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能够委屈自己,舍得吃亏,严格要求,自我端正,这样才可以站得正,立得直。
  “洼则盈”:低洼才可以得到充盈。没有“洼”,如何往里填充东西呢?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摆正自己,放低姿态,不膨胀,不自满,虚怀若谷,这样才可以不断充实自己,从别人那里汲取知识和经验,增强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充盈起来、强大起来。
  “敝则新”:“敝”为陈旧、凋敝的意思。简单讲就是旧了才好更新。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穷则思变,誓将旧貌换新颜。当然,由敝到新,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出力流汗的过程。不革故维新,旧的不会轻易去,新的不会轻松来。由敝到新,需要变革甚至革命。按照伟人毛泽东的说法,打破一个旧世界,才能建设一个新世界。
  “少则得”:少取可以实得。“少”里边蕴含着“多”,如:舍与得的道理,有所不为有所为的道理,当你面对利益的时候,能够放弃或主动分给别人,就会得到更多的人的信任、爱戴和拥护。这就是一个人的格局和胸怀。这里面包含大智慧呀。
  “多则惑”:贪多就会被迷惑。多是好事也是坏事,就看你如何对待它。人性大多贪婪,多了还想多,贪得无厌,孜孜不倦,最后被欲望冲昏了头脑,迷失了本性,走向了无休无尽巧取贪得的不归路。我不明白的就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俗语,当然他也道出了几千年来国人的心性。人生在世,区区百年,为什么要成为物质的奴隶呢?再多的房,也只能睡一间,再多的钱也就是一日三餐的饱暖。这些财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为什么会被它们所左右呢?你的权力大了,你的财富多了,你就该天下为公,乐善好施,而不能高高在上,为富不仁。因此,我认为,那些贪官污吏,那些为富不仁者,人性是有问题的,按现在的话叫做“三观”不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请对照一下自己,我们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人,许多却不如封建社会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呀。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因此,有道的人坚守大道作为世人的楷模。“抱”是坚守的意思;“一”是大道的意思。“式”是范式、样板的意思。
  是呀,那些道德修养臻于完美的人才可以成为圣人,他们悟透了曲全、枉直、洼盈、敝新、少得、多惑的哲理,所以他们就坚守大道,清静无为,成为天下人的榜样。这对今天的我们,也是一个发人深思的启示呀。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自我表现,所以就有自知之明。不自以为是,所以就能世事洞明;不自我夸耀,所以功绩就能得到认可;不沾沾自喜,所以能够持之以恒;现在有些人非常爱表现自己,恨不得把一切能耐,都展示给世人百姓。有一点成绩,就自我炫耀,沾沾自喜,甚至电视有影,广播有声,逢场作秀,唯恐天下人不自知,到头来弄得百姓心生厌恶,甚至怨声载道。这和圣人的德行真是有着天壤之别呀。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只因为与世无争,所以天下人才不能同他争。是呀,你如果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事当前,先替别人打算,在利益面前,把自己置之度外,不去与天下人争名夺利,天下就没有人可以同你争,也就没有人不赞成你、拥护你。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古人所说的“委屈便可全身”,难道是空话吗?确实完全可以达到。关于“诚全而归之”,这里的含义理解,有几种,也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这里不再赘述,只想把“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等“四不”的格言铭记在心。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