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我眼里的老子>我眼里的老子之十九、之二十

我眼里的老子之十九、之二十

作品名称:我眼里的老子      作者:沧海云帆      发布时间:2021-12-08 23:20:54      字数:4941

  我眼里的老子之十九
  明天就是头伏了,这几天的天气实在热得可以。坐在房间里,一动不动,仍然汗水流淌,所以只有借助于空调,才敢做一点让大脑转动的事情。这个时候,我又在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那时的夏天天气有这么热吗?那位穿着长衫、骑着青牛的李耳老人家该是如何度过他的夏天的呢?这样想着,就又翻阅起一直放在身边的他老人家的五千言来。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你看老人家反复在述说着他的观点,反对那些所谓的聪明和巧利。老人家在这一章里面对时人变味的标榜和强调“圣”和“智”、“仁”和“义”、“巧”和“利”的行为乱局,给开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和绝学无忧的理疗方子。是呀,由此我也感悟到,对付眼下滚滚热浪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李耳老人家的教导,少私寡欲,见素抱朴,清净无为地待着,不要去想那些劳神子的事情,唯如此方可心静,心静就自然凉爽呀。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里的“圣”不是圣人的圣,而是指一种智能。抛弃了聪明巧智,老百姓就能获益百倍。这句话单从字面上去看,无疑非常搞怪,甚至说是与庶民追求的反动。我们的文化里向来仰慕和追求“圣”和“智”,即聪明和智慧,可你老头却在这里大喊要杜绝和抛弃这种“圣”和“智”,这岂不是反动透顶吗?起初,当我读到这句话,也做了一次愤青,我甚至斥责老头一派胡言。然而,当我后来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时,就慢慢改变了看法。中国历史上那种始于商周剧烈于西周春秋的战争兼并情势,那种“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的“礼坏乐崩”局面,那种战争草菅人命、个人命运如同蝼蚁一般的残酷现实,怎么能不让李耳老人家痛心疾首呢?大争争于国、小争争于市,大争血流成河,小争人情变薄。这些无休无止的是非争辩、利益争夺,都是哪些人造成的呢?不就是那些所谓的“圣”和“智”的聪明人吗?面对这样的生灵涂炭的局面,李耳老先生不能不慨叹,要是没有这些聪明智巧的人,老百姓就不会有生命不保的祸殃了。本小子认为,老子不是反对社会的进步,而是反对人们过于标榜和提倡“圣”和“智”。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杜绝和抛弃所谓的“仁”和“义”,老百姓就恢复了孝慈。前面我们说过,老子并不是反对仁义,而是反对那些“窃国者为诸侯”的人,拿仁义为工具以统治愚弄百姓的恶劣行为。仁义本顺乎自然,孝慈总根于天性。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人为标榜的仁义、假装的仁义,就失去了他的本来面目。所以老子说抛弃它,人们才能恢复根于天性的孝慈。记得鲁迅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里就无情揭露了满口仁义道德的封建统治阶级血淋淋的吃人本质。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抛弃了巧诈和货利,盗贼就会绝迹。是呀,如果杜绝了奸诈巧作和追名逐利,社会上哪还会有盗贼呢?不崇尚巧智,人们就不会去想那些不正当的偷盗手段;不把稀缺的东西当宝贝,人们就不会产生偷盗的动机。君不见,随着现代高科技的推广,盗贼作案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人们越是把一些世上稀少的物质当做奇珍异宝,并大加炒作,就越会引来盗贼的光顾,甚至会给珍藏者带来杀身之祸。
  这里说一说“盗”和“贼”在古代和现代汉语里的含义区别。在古代偷东西叫“盗”,抢东西叫“贼”,而现代汉语里,“贼”就是偷东西的,而“盗”却是抢东西的,我们惯称为“强盗”。你看,同一个国度,同一种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文字的含义在人们的具体运用中,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李耳老先生的这句话,又要让我们费些思量了。关键就在一个“文”字上。我这里搜集了三种解释(当然还有其他解释):有的人认为“文”字在这里是“文饰”的意思,把该句话解释为:这三者全是文饰,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让人们有所归属;有的人认为“文”字在这里是“理论”“思想”的意思,把该句话解释为:这三者作为理论还说不清楚,所以,要加以归纳深化;有的人认为“文”字在这里是“论点”的意思,把该句话解释为:这三者作为论点还不够概括,也不深刻,因而再把他们做一归纳,使其类属分明。这三种解释,我比较倾向于第一种,故我把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写在下面,请各位解老大家批评指正。“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文饰,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让人民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人们的思想归属到哪里去呢?答案是:保持纯洁质朴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学问,这样就没有忧患了。
  “见素抱朴”一词里的“见”,在这里是“显露”“呈现”的意思;“素”为没有染色的丝。“抱”这里是“保持”“抱定”的意思;“朴”是未经雕琢加工的原木。
  “少私寡欲”一词里的“私”这里应该是私心、私利的意思;“欲”这里应该是欲望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出,“私”和“欲”是人性里天生就有的东西,和告子所谓的“食色,性也”属于同类,要做到大公无私和朱熹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李耳老人家不要求大家无私无欲,而是要求大家要克制自身,“少私寡欲”,把“私”和“欲”控制在合情合理和别人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绝学无忧”一词里的“学”这里应该是指政教礼乐的世俗学问。李耳老人家是反对这些世俗之学的。正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追求这些学问就会一日日增多“情”“欲”和巧伪,求道就会一天天减少“情”“欲”和巧伪,减少了又减少,直到无为的境界。因此,抵制或者拒绝这些世俗之学,就不会产生因“私”“欲”而带来的忧患了。
  到这里,算把李耳老先生的这段话用自我的方式,翻腾了一遍。是否曲解了李耳老仙的原意,我就说不清楚了。就我的理解,也只好如此这般。但是,李耳老人家,我应该诚恳对你说声对不起的是,你这一段话,我的感悟却写了夏、秋两个季节。从头伏开始,写到了秋风扫落叶,我的慵懒懈怠,真是不可饶恕呢,望恕罪!
  
  我眼里的老子之二十
  一个不与俗同、特立独行的人,一定是有思想、有操守、特纯粹的人,而要做到不随大流,为所欲为,该是多么不容易呀。这个人一定会被世俗的人视为异类而加以讥笑或敌视。李耳老人家,你就是这样一位坚守着自己底线的人。你终于在那样的环境中无法继续下去了,于是你就西出函谷关,到西域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去。不知是为了避世还是追求什么?你面对所处的是非不分,甚至黑白颠倒的社会环境,痛心疾首,然而却无可奈何,只有退而求其次,与世俗之人从行为和思想上划清界限,甚至用愚钝的外表,冷对身边的人和事,内心却坚守着“道”的底线。且让我们从你老人家下面的阐述中体会一下个中滋味,会是多么的苦楚和不堪。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对于您老人家的这段话,我将用我的“愚人之见”分三个段落逐步展开探讨。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这句话里的“唯”和“阿”都表示一种回应,“唯”是恭敬的应声,“阿”是轻漫的应声。有人说“唯”是晚辈回答长辈的声音,“阿”是长辈回答晚辈的声音,我倒觉得也未必。上下级之间也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吧?即便是同级或者同辈的人,有的人比较谦卑,有的人比较傲慢,估计也会出现“唯之与阿”的情况。“恶”这里和美相对应,是“丑陋”的意思。在前边的章节里,已经做过解释。“荒”字的本意是长满野草的沼泽地,在本章里,有的人说它是“宽阔”之意,有的人说是大水茫茫的意思,我倒觉得作“久远”讲比较合适。“未央”,即为未到尽头之意。既然你李耳老仙“如婴儿之未孩”地沉默着,两千多年来任人猜测推断,那么在这里,我就按照我的理解,把您这句话解释如下:应诺和呵斥,相差能有多少呢?美好和丑恶相差能有多远呢?人们所畏惧的,我也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就如此,它还在延续,无尽无休呀。李耳老仙您先用两个反问句,似乎在寻求答案,其实,您内心里是有答案的。那就是这些并没有泾渭分明旳界限,因为是非标准会随人的意志而改变,有时甚至美丑、善恶不分,甚至黑白颠倒。当时的人们对这种美丑不分,甚至故意颠倒黑白的社会流弊感到担忧害怕,李耳老仙因此慨叹道,大家害怕的,他也不能不害怕呀。自古如此,且仍在续延。从这话里我们可以品味出,您李耳老人家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思忧虑之情啊。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李耳老先生,这一段话里的一些关键字词,请您允许我先解释一下,不对之处望您委托专家或学者批评指正。“熙熙”,兴高采烈的样子;“享”通飨;“太牢”指祭祀用的牛、羊、猪;“泊”:淡泊;“未兆”,没有迹象,可引申为不炫耀、无动于衷;“沌沌”,混沌,可引申为纯真质朴到了极点。“未孩”,解释有几种:有的人说是在母胎未出生;有的人说是同“咳”,指小孩的笑;有的人认为是初生婴儿未成长。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最后一种说法。“儽(lei)儽”,憔悴颓丧的样子。“遗”丢失、失落。“愚”本意为笨,这里是说得道之人与俗人相比较的质朴纯真。“昭昭”,这里是明白、清楚的意思;“混混”,与昭昭相对应,这里是糊涂、暗昧的意思;“察察”,有人理解为严厉、苛刻,窃以为用在此处不妥,结合上下文,这里应该是明辨、清楚的意思;“闷闷”,与察察相对应,这里为愚昧、浑噩的意思。“澹”,恬静、辽阔。“飂”,这里大部分人都理解为飘的意思,还有人理解为高风、疾风的。这个字在不同的版本里,用的字不一样,就我目前所了解的,还有用“飓”字和“飘”字的,到底哪个字才是你李耳老仙的原创?你自己不可能活过来亲自说明了,我们也只好见仁见智,随了各自自圆其说的心愿。“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结合十五章及二十章章意,这两句貌似错简,加在十五章里更好。“有以”的关键在于对“以”字的理解上。一般来说,这里“以”是有所凭借的意思,有的人理解为才干、作为;“顽且鄙”不懂变通、性情粗鄙。不管是否恰当,到这里我就算把你的这段话里的关键词说完了,感觉好费力气呢。这一章节也算是你在五千言里差不多最长的一个章节了吧。接下来如果没有老粉急于对以上的解释拿出不同意见的话,就让我斗胆再把个人对这几句话的解释写在下边:别人都显得很高兴,就好像享受盛大的宴会,就好像春天出游登上高台了望;我独自安守着无所作为的样子,就好像还不会哭和笑的婴儿:形影颓丧、无所事事,好像没有归宿一样。人们都显得丰足有余,只有我好像很失落的样子,我表现得像傻瓜一样无知无识啊!别人都表现得很精明,而我却只是懵懂昏沉:深沉得像大海一样,行动飘忽像是没有固定的方向和目标。别人都聪明有为,唯独我笨拙失落。
  这一层意思主要是说当时的“众人”“俗人”们和“守道”之我在行为和表现上的不同。“众人”的兴高采烈,忘乎所以,我的淡泊混沌,无动于衷。“俗人”的自以为是,踌躇满志,我的糊涂质朴,若有所失。总之,李耳老仙和那些众人、俗人保持着距离和界限,不参与、不随流,心态宁静淡泊,与那些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耳老人家呀,你这段话用了自嘲的语气,与其说自己多么愚笨,毋宁说那些人是不值一提的小聪明。行文至此,我突然想起了“大智若愚”一词,这不正印证了你的大智慧吗?看起来你也会说反话呀,甚至有自我夸奖之嫌呢。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一句话是对上面话语所做的一个结论了。“贵食母”,母用以比喻“道”,道是生育天地万物之母。此为以守道为贵。这句话可以解释为:我和别人不同,只重视把道作为生命的滋养。是呀,李耳老仙,你无力改变你所处时代是非不分的一切,也只好与那些得志的聪明人,即“众人”“俗人”们分道扬镳,他们走他们的阳光道,你过你的独木桥。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李耳老人家的无可奈何了吧?守道的艰难,到最后愤而出走,不知所终,成了殉道者呀。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