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我眼里的老子>我眼里的老子之十七、之十八

我眼里的老子之十七、之十八

作品名称:我眼里的老子      作者:沧海云帆      发布时间:2021-12-06 13:05:01      字数:3181

  我眼里的老子之十七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认知。记得我在前面的章节里引用过: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这不,这一章节又如此了。本章节李耳老仙仍然延续其一贯的笔法,行文言语简洁,但是内涵却让人大有理解的空间。我那天找了一个独自偏安的处所,对这段论述好好地探究了一番。之后,对于自己的理解,心里总不踏实,就把解老诸家的著作翻出来,逮着这一篇的要紧处,很是揣摩比较了一阵子。今天这个下午,尽管我躲着透过窗户射进来的阳光,在初夏本不该如此的炎热里,但还是愿意把我比较的结果,和我自己的一孔之见写在下面。如有不当,请各位方家,不吝指正。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对本章的理解大致有这么几种观点:其一是把本章的太上和三个其次说成几类道行和层次不同的人及其行为;其一是把本章的太上和三个其次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老子时代的君主及民众对他们的认知;其一是把太上和三个其次分为最好、次等、再次等和差的君主及民众对他们的认知。就我个人仔细推敲,第一种观点不能令我信服,第二种观点我也不能苟同,唯有第三种观点和我的看法一致。所以,我只有按照这种观点姑且谈谈我对原文的理解。
  “太上,下知有之。”“太上”,至高无上的意思。“下”,指平民百姓。最圣明的君主,老百姓只知道有他这个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实行的是圣人之治,也就是无为而治,使百姓各顺其性,各安其生,君不扰民,不去主动发号施令,所以,老百姓平时就只知道有君王而已。这是因为圣明君主实行无为而治,老百姓只按照自己的打算过日子就行了,根本不用去了解君主实行什么政策,如何对百姓进行管制,所以只知道有君主的存在,而不用具体去关注他。
  “其次,亲而誉之。”次一等的君主,百姓亲近并颂扬他。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实行的是仁义之治,他的爱民之举,使老百姓心怀感激,所以就亲近而颂扬他。这样的君主似乎很亲民、爱民,会实行许多关心民众的政策,他是靠恩惠来管理自己的邦国,这样的君主其实有许多主观作为,也就是通过实行自己的爱民政策,想得到好的口碑,因此,百姓就不得不附和着来夸赞他。这一等的君主最起码能做到顺民意才能得民心,也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亲近和颂扬。
  “其次,畏之。”再次一等的君主,百姓畏惧他。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对百姓实行的是威权之治,以刑法立威,所以老百姓都害怕他。这样的君主一般都实行严酷的法律政策,靠处罚、惩戒、监督百姓行为等残酷手段,让百姓因害怕而服从,这不免让民众心生愤恨。更由于上行下效,也必然会加剧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不断产生甚至激化。
  “其次,侮之。”再次一等的君主,百姓轻漫他。也就是最差劲的君主,老百姓都瞧不起啊。因为他以巧诈为事,玩弄权术欺骗百姓,所以在百姓的眼里他不算个正经的君主。这样的君主,往往没有什么治国理政的本事和抱负,因此民间往往会给他们编造一些讽刺嘲笑的故事私下传播。
  在中国古代,许多王朝末期的君主都是用残酷的手段来实行他们的统治,搞得百姓敢怒而不敢言,但是一旦社会矛盾积累到民不聊生的程度,百姓就会为了抗争揭竿而起,推翻这种让民众生畏的残酷统治者。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统治者的诚信不足,百姓自然不会信任他。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对于“下知有之”和“亲而誉之”的君主,民众对他们也就不会有什么信任危机的。因为,最高明的君主对民众放心,采取的是无为而治的不干预政策,他们不违背民众的意愿,老百姓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过日子,谁还能对他不信任呢?民众能够“亲而誉之”的君主,尽管在主动作为,但是他毕竟是为能够得到百姓的赞誉而做事的,所以老百姓对他也会信任的。至于让老百姓“畏之”和“侮之”的君主,自然是对百姓的诚信不足,甚至是没有丝毫诚信,自然老百姓也就不会信任他了。种下什么因,最终自然就会结什么果,古来万事皆如此,人们不能不深悟李耳老人家的这一章节的箴言呀!
  
  我眼里的老子之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在2600年前的春秋时代,李耳老人家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慨叹世风不古,每况愈下,说出了这样一段痛心疾首、无可奈何的话。仁义与大道废,大伪与智慧出,孝慈与六亲不和,忠臣与国家昏乱之间,是一个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正像热的时候就需要凉爽,饥饿的时候就需要温饱,忧伤的时候就需要快乐一样。社会上也有一种流行的说法,那就是当下倡导什么,就证明这方面出现了欠缺。譬如:我们每年在各个层面都在评选道德模范,并且大张旗鼓地表彰,这说明不道德的行为在增加,如果整个社会,人人都讲道德,就显示不出谁是道德模范了,也就不用兴师动众地搞什么评选活动了。
  “大道废,有仁义。”这句话用现代汉语解释就是:崇尚自然无为的大道荒废了,于是便讲求仁义。其实,大道和仁义之间并不矛盾,问题就出在“大道废”然后才“有仁义”。李耳老先生在这里并不是否定仁义的存在,不是说人可以不讲仁义,只是说在自然无为的大道之中,人们自然而然地仁义,不需要提倡和宣扬,不需要做样子给别人看。见素抱朴的仁义是真仁义,至于由培训、学习弄出来的仁义,就有模拟和不自觉的成分。它同自然而在的仁义比较起来,当然就不可同日而语了,等级和档次当然就会逊色不少。有的人提出“大道废,有仁义”,是李耳老仙对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否定和批判,而我的一孔之见是,李耳老人家并不是对儒家提倡仁义的否定和批判,而是根据当时社会现实做出的陈述。孔子为什么要提倡仁、义、礼、智、信呢?这恰恰验证了老子的论断,因为崇尚自然无为的大道荒废了,所以社会根据需要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儒家提倡仁义,正是大道荒废之后的必然产物。
  “智慧出,有大伪。”这里的“智慧”,不是指人所具有的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而是一种诡计,是一种奸巧诈伪。这里的“大伪”是指极严重的弄虚作假。巧智奸诈出现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严重的弄虚作假。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状。各个阶层的利益集团,不惜玩弄奸巧诈伪,来相互尔虞我诈,来愚弄欺骗老百姓。有的人曾经批评李耳老仙,说他主张“弃智”与“无知”,让社会回到愚昧混沌的状态,说他的思想是反动没落的。也常常把这一句话作为佐证之一。我觉得这也太不符合老人家本意,我这里替李耳老人家感到委屈了!
  “六亲不和,有孝慈。”家庭关系不和顺了,就需要子孝父慈。如果家庭关系和睦,那么子孝父慈就是本来就应有的家庭关系,没有必要再单独强调。“六亲”,历来说法不一。据《汉书》说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命理学家也把父母、兄弟、子孙、官鬼、妻财和本人的关系作为六亲。李耳老仙所说的六亲应指父子、兄弟、夫妻,代指家庭关系。在上古,不知道家庭关系是个什么状态,反正从春秋以来家庭关系就有了不和顺的问题,不然忙于传道授业的孔老夫子就不会倡导孝悌的理念了。当下社会,随着人们观念的更加多元,家庭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当然,子孝父慈仍然是现在家庭关系的主体,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和顺、不协调的问题,因此,和睦的家庭关系就更加需要倡导、维护。
  “国家昏乱,有忠臣。”国家出现了混乱局面,才出现忠臣。国家为什么会昏乱?除了为君者治理能力之外,最主要的还是臣子中出现了不与君王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一致的人,有了私心杂念,甚至背叛的举动。这个时候,谁忠谁奸就显示出来了。如果政通人和、朝纲彰显、君明臣贤、臣子忠于君王就是本来的状态,哪里还会有什么忠臣和奸佞的说法呢?
  总之,李耳老同志通过这番言论,慨叹了他所在的东周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情状。他对那种浑厚纯朴、自然无为的大道兴隆的状态,自然有一种渴望,可是纵观中国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他的这种愿望也只能是一种无法回归的失望而已。不说别的了,惟希望人们能够坚守仁义、孝慈、忠贞这些道德理念,并能够身体力行可矣。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