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我眼里的老子>我眼里的老子之五、之六

我眼里的老子之五、之六

作品名称:我眼里的老子      作者:沧海云帆      发布时间:2021-11-26 12:01:45      字数:4440

  我眼里的老子之五
  
  昨晚天气预报说未来两天有雾霾,于是乎内心就有了顾虑,晨练只好作罢。
  早晨五点多钟醒来,仰躺在床上,想起“天地之间,岂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语句。此时,我多么渴望我这居住之地的天地间,也能像李耳老先生所谓的天地间的橐(tuo)龠(yue)(一种类似大风箱的鼓风工具)呀。也不妨鼓动鼓动,让大气流动起来,把这雾霾吹散,还我们一个晴明湛蓝的天空。我这样想了许久,总觉得对李耳老先生的这些话,还有一些需要探讨的地方,终于睡不住,就毅然起床,琢磨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岂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三句话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来。结合三句话的内在联系,到底如何理解橐龠的“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才更加合理呢?老实讲,我真是费了很多心思,且查阅了一些资料。大家对这句话的解释,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李耳老先生,这个时候,你要能跨越时空,睁开眼睛,正本清源地说几句话,也好让“怀疑一怀”的我(们),明白你的本意呀。可是,我也只能是一厢情愿地想想而已。既然你老先生无法亲口辩疑,那我就斗胆凑凑热闹,大麻子照镜子——亮出我的个人观点来,也许能给“老粉”们一点参考,或者博得他们一笑亦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理解这句话,首先要弄清两个概念。一个为:仁,另一个为:刍狗。仁、义、礼、智、信,这是儒家倡导的人们应有的修为。你看这“仁”字,位于榜首,排在老大的位置,可见它应该是儒家的核心理念。何为仁?仁者爱人。《说文》曰:“仁,亲也。”仁的本意就是亲、爱之意。如果对某种事物有了仁的成分,那就必然有了亲近。当然,有亲近就有疏远,在亲近和疏远之间就一定会有偏差,有偏差就无法做到公允。再说“刍狗”,也就是用草扎成的狗,古人祭神时所用。当祭祀时,就披上绣巾,装入匣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者烧掉。不是有句话叫做“弃之如草芥”吗?我看用在这里非常合适。扔了就扔了,没有什么舍不得的。从此看出,人们对草狗本身是没有任何仁爱之心的,只是把它当成一种祭祀时的某种象征而已。这种用草扎束的假狗,也和现今人们在祭奠逝者时所扎束的纸牛纸马一样。到这里就想多扯几句。你看古代的人比现代的人懂得节俭多了。祭祀也就扎个草狗而已,今天的人们面对逝去的亲人,已经不满足于纸扎了,更不满足于只扎个纸牛纸马了。除了传统的那些个牌坊、碑楼,金山、银山、摇钱树,金童、玉女外,大多还动用了现代的生活工具,轿车、电视机、洗衣机、手机、麻将桌等等,应有尽有,原来的纸扎也换成了布或塑料,甚至一些东西还弄成了仿真的,真不知道以后还会怎样。的确是奢华之极呀。好了,说到这里,言归正传,把上面这句话的意思大概解释一下:天地不偏爱,把世间万物当做草扎的狗一样看待,听任它们自长自消;圣人不偏爱,把老百姓当做草扎的狗一样看待,任凭他们自由发展。
  这里我想说,天地就是天空和大地,它只是物理的、自然的存在而已。它本身没有超自然的力量,绝没有爱恶之感情倾向。因此,它当然对大自然中的万物无法偏爱,也没有主观意志,它也无法主宰世界万物。这也正是尊敬的李耳老先生所谓的“天地不仁”。“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人们在无奈时常会如此形容。对呀,它本来就是不具备情感的,怎么会答应你什么呢?怎么能够显灵呢?
  李耳老头儿,你把“天地不仁”放在前面作为前提,就是为接下来的“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做铺垫呢。你是要圣人效法天地,在治理自己的邦国时,不要感情用事,要像天地一样,不偏不倚,对百姓一视同仁。要做到不偏爱,首先就要以天下为公,毫厘不爽。难呀,如今的一些官吏就很难做到你老先生的倡导了。处理公家的事情,往往夹杂着许多私人感情,有点好事,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有的人甚至不顾王法,为亲朋好友托关系,扒门子,开口子,徇私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拿着公家的俸禄而不为老百姓办事,总是为了一己之私,早晚是要遭报应的。奉劝那些不够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公仆们,切不可自作聪明,去违背公正和天意做事。
  这层意思说完了,咱们再接着讨论一下“天地之间岂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句话。佰阳老头儿,我对你这句话的理解,就不像上句话那么确切,我翻阅一些资料,对你著作的研究者们,不是众口一词,而是各执一词,各人各理。据我所知,大概有几种,重点都集中在对“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理解上。这里我不妨举例,让你老先生过目一番?
  一是有人解释为:空虚却不会竭尽,鼓动起来风吹不息。他把屈理解为(jue),竭尽的意思。二是有的人从精神的内守解释为内心空明,神居心中才能不竭尽。如果你扰动它,就会神不内守,跑出窍外,那么,内部就失去了平衡,这是从健康学的意义上解释的。当然有的人解释的更进一步:人体内部的精气运行是沉静而不屈服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多数时间也感觉不到,而且他的运动不会屈从于人们的命令。人体这个风箱运动得越快,精气出动的就越多,运动可以让精气冲动起来,精气冲动,可以调和阴阳平衡,有益健康。还有的人理解为:天地之间就像一架大风箱,中间虽然是空的,但是绝不因为虚就塌下来,万物在天地之间,就像这架大风箱的活塞,只要有所动作,风箱里的空气就会涌动出来。冲之欲出,就打破了原来的秩序。
  这里林林总总的说法,都打着你的旗号,美其名曰:老子认为。李耳老先生,要是你老看到后,不知会做何感想?我就和他们不同,我不想借你的大名来糊弄众人。每次有些想法,都要强调是鄙人的一孔之见。之所以如此,是出于对你的真正尊重,也是一种诚实,我不能在你面前耍小聪明去误导大家呢。
  李耳老人家,这里我不禁要问,天地之间果真像一个大风箱吗?而谁之手在拉动风箱呢?这风箱里的风吹出来又到了哪里呢?窃以为,天地之间和风箱还是有区别的,天地是自然的,不用借助于谁的手鼓动,而风箱是要靠人来操作的。
  上面我举了几种说法的例子。窃以为,说你老人家的这句言论,是谈论健康的,鄙人不敢苟同。你的理论是玄而又玄的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怎么会去谈这一具体的微观的事物呢?只能说是个别人的见解而已。
  可是哪一种说法更接近你的本意呢?我想正确答案只有你自己掌握。可你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我们也只有自己来揣摩一番。“天地之间犹如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句话,应该是承上启下的。本章整体的含义,应该是告诉人们,要一切顺其自然,不能有人为的亲疏。天地对万物要顺其自然,圣人效法天地也要对百姓顺其自然。而像风箱的这个天地间,也应该保持皮橐内充满空气而不塌缩的状态,不要人为拉动其体,把空气压出来,从而打乱它的平衡。李耳老先生,到这里我也要说出我的不成熟的看法了,你且让我对你著作大胆解释一次:天地之间大概像是风箱吧?尽管虚空,却不会塌缩,如果鼓动它,就会将其内的空气压出,而使之改变形状。也就是说,不要人为去搅扰它。这是我的一管之见,写在这里,见笑了。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你老先生的这句话,也让一些人理解犯难呢。“多言数穷”,有的人把“数”理解为“速”,加速的意思。有的人把“数”理解为“术”,于是乎这句话就有了不同的内涵。其一:政令繁多却导致加速失败;其二:巧言令色,计谋百出。甚至还有人理解为:说多了就没得说了。李聃仙翁,总之对你著作的理解存在差别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不如守中”,这句话的“中”字,各路专家也有不同理解。有的人理解为“中空”,像没有鼓动的风箱;有的人按照儒家的中庸之意理解,即为不走极端。我管不了别人如何理解了,无知者无畏,现在把鄙人对李耳老先生这两句话的理解写在下面:惯于对百姓指手画脚则会加速失败,不如顺其自然,持守无为清净。
  李聃老仙翁,我们讨论到这里就该差不多了。至于更确切的见解还是留给对你学术研究高深的专家学者们吧,而我却乐守我的一管之见即可。
  
  我眼里的老子之六
  
  外边阳光正好。我在这样的安然中又捧读起李耳老人家的著作来。我一边读“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一边也思考着世界的本源问题。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这句话里的“谷神”是什么含义呢?五谷之神?显然解释不通。“谷”还有山谷的含义,我们进一步可以引申为空旷、空虚。有一个成语叫做“虚怀若谷”,这个成语里的“谷”字,就应该和李耳老先生所谓的“谷神”的谷字意思相近。那么谷神的“神”字又该如何理解呢?此处也不能按照我们通常所谓的“神明”“神灵”来讲。这里应该是一种状态或者面貌。谷神,合起来讲,则应该是一种虚空的状态。李耳老同志,此处你又把谷神来喻为你的“道”,在理解上,真是又让我们费了一番心思呢,看起来,后面还会有新的譬喻,我们是要做好这个思想准备的哟。谷神不死的“不死”二字应该比较好理解了。不死,就是长存、永生,永不停歇。玄牝的“玄”,意为:神秘。“牝”意为母性、母体。玄牝即神秘微妙的母体。说到这里,这句话就可以完整地理解为:生养万物的道是永恒的,所以把它称之为神秘的母体。再赘述一遍,这句话只是我的一孔之见,如有不妥,还望方家谅解并予以纠正。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如果我们理解了前边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那么这句话就不难理解了。这句话就可以解释为:这个神秘母体的门户,把它称之为生化天地的本源。有人说,东方哲学缺乏逻辑的严谨性,我倒认为,东方古老哲学比西方哲学更有滋润人心的文学味,更有让人思考的空间。不知李耳老君又会如何去认识或看待此事?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你老先生在以上给我们阐述了虚空的神体是不会枯竭的,它是永续的,所以它是产生万物的微妙的母体,这个母体的门户是生化天地的根本。接下来,你就用了“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八个字,来形容它的存在状态。绵绵:延续不断的意思,若存,实际存在却无法看到。“勤”字,有的人解释为辛劳,有的人认为是通假字“觐”,即朝拜、觐见的意思。我比较倾向于“觐”的含义。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解释为:这个神秘母体的生殖之门绵绵不断地生化万物,他发挥的作用我们又是看不见的。
  李耳老先生,每次我都有一些问题想请教你,这次也不例外。我不禁又想问问你,在第四章里,你讲到:道冲,而用之又弗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我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和这一章的内容像有相似之处。“道冲,而用之或弗盈”似乎和“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有相似之处;“渊兮,似万物之宗”似乎和“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有相似之处;“湛兮,似或存”似乎和“绵绵若存”有相似之处。你老先生不厌其烦地来阐述你的观点,真是煞费苦心呀。尽管你的著作才五千言,尽管你是被迫写下的,但是,你对你理论的核心观点却是一点也不含糊,不惜浓墨重彩,力争从不同角度,把你玄之又玄的“道”讲清楚,以便后人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领悟它,这是很值得我们效法的。
  尊敬的老先生,这里我想悄悄告诉你的是,你的思想已经影响了我,感染了我。这种影响将是长久的,那就套用你老的话来形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