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乡村扶贫>第二十七章:乡村扶贫项目竣工剪彩

第二十七章:乡村扶贫项目竣工剪彩

作品名称:乡村扶贫      作者:郑安怀      发布时间:2021-11-07 12:39:55      字数:14353

  经靳河镇党委与政府的协调部署,银溪沟乡村旅游项目与松树坪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全部竣工,准备就绪,安排在八月五号这天,同时剪彩。
  银溪沟项目,是靳河镇乃至全洛西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首个抛开传统农业,开劈新产业的项目,县委和县政府高度重视,同时,也给予了全力扶持。乡村旅游,洛西全境,山岭纵横,森林覆盖率百分之八十以上,有许多适合发展的村。如果项目成效显著,对洛西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将是新的突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项目竣工剪彩,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四套班子的领导全部莅临。对太平村来说,这规格是空前的。松树坪新农村建设项目,虽然全靳河镇每个村都有一处试点,经比较,太平村松树坪建设得最好,更接近园林化,靳河镇党委和政府,当然要把最好的向上级领导展示。两个项目在同一村,定在同一天剪彩,并组织上级领导检阅指导,镇办与村委的前期准备工作,忙翻了天。
  靳河镇请了县剧团,安排在松树坪的广场,做现场演出。在八月三号这天,便把镇机关能抽出来的干部,全部抽到太平村,帮助太平村做准备工作。村两委会召集组长和党员开会,把村、组干部党员和镇上干部分成两大组,鲁书记负责银溪沟一组,村上马书记和贾文化配合。范镇长负责松树坪一组,村上杨晓和张治国配合。华莹和赵虹负责村委会日常工作和接待服务。老魏坐镇村委会。
  松树坪前期要做的准备工作,从道路到广场,再到人家院落,人家室内,彻底打扫干净,不留死角。人家室内外杂物清理,像以往习惯堆放在房屋周围的柴草、木头、旧家具等,一律清理。施工方细节处遗漏的小问题,仔细检查,补齐。由各组组长通知本组群众,八月五号上午,穿戴整齐,到松树坪广场观看演出。组长老吴配合姜山,布置广场演出现场。
  银溪沟打扫卫生,整理所有环境之外,三个导游,分三处,预演导游解说。所有服务人员正式就职。李万军组织第一批游客。镇党委和政府也向全镇发出了邀请函,请全镇各村有兴趣的群众到银溪沟游玩。
  银溪沟的组长,以前是个老汉担任,今年,谭奎在家里代李万军负责项目建设,老汉见小伙子脑子灵,能干,便与村上商量,让谭奎接任组长。如今的谭奎,已彻底改变了过去看啥不顺眼,对政府指导工作没信心,一肚子抵触情绪的态度。半年时间里,在他的亲自监督和努力之下,把家乡建设成旅游景区,对工作,对未来,充满了干劲和信心。
  银溪沟和松树坪,两个组的建设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银溪沟展示的是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最地道的民俗。依托美丽的葛藤峡和广袤的森林,把最地道的古老民居充分展示。其目的是旅游,做给外边来的游客看的。从秀才老屋到每一户的民居,到贾家老屋、谭家四合院,处处体现复古原素,注重古老民居的打造与细节上的匠心,每一处结构尽显不同,让游客置身其中,充分体验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说白了,是做给整日只能见到高楼大厦、钢筋混凝土、柏油马路的城市人看和体验的。对本乡本土的农村人,吸引力不大。山、水、森林、民居以及农家乐的农家小吃与饮食,当地人司空见惯。
  而松树坪,体现的是新农村元素,也就是未来农村的样板,侧重环境整治与改善,百姓居处的安适,把以往凌乱,无序、落后、脏乱差的乡村向园林化方向发展,使乡村面貌更接近城市化,拉近城乡之间的距离。户户大路相通、入夜路灯明亮、家家院落,干净整洁,路边或院里院外,花圃、草坪、景观树木合理搭配,村中心有活动、娱乐、健身的广场,等等。所有建设改造,是做给当地农民看的,给周围村庄做的样板。两个地方建设的目的不同,风格也大相径庭。两处交叉的元素,只有松树坪中心广场的一组民俗展示。在树树坪,是集中展示,而在银溪沟,是分散展示。一户人家道场一角,有副大石磨,到另一户人家,就是台大碾盘,再走一户,又是个舂米的碓……这点重复的东西,在银溪沟,是引人入胜、一步一景的意途。在松树坪,却体现的是对以往先辈们生活的痕迹重现,是不忘本的回忆。
  一个复古,一个创新。复古是想赚城市人前来旅游、观光体验的钱,为一方人民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创新是缩小城乡差距,激发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想往。两者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脱贫攻坚,建设更美好的乡村。
  最忙的人是杨晓。他像个指挥千军万马临战的将军,把全村十个组长,四十多名党员,四个护林员,六个保洁员分成两组,交给两处负责的镇、村干部。镇领导和干部们开着小汽车,塞满人后,剩下的人,骑摩托或三轮车,分别去银溪沟和松树坪。一下集中了这么多的人,生活和后勤保障落到老魏和华莹头上。老魏负责找几个妇女到村委会帮厨,华莹带上两个人去靳河镇采购生活物资。村干部中,只有杜胜利置身事外,他仍尽职尽责在监督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工作。
  迎接县上各部门领导,展示工作成绩。村干部们热情高涨,充满信心。
  银溪沟乡村旅游项目顺利竣工,迎来剪彩和开张,贾文化比任何人都高兴。这个项目承载了他的一个梦,一个改变家乡、建设家乡的梦。打破祖祖辈辈依靠有限的土地艰难刨食而孜孜求生的传统,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存模式,是他的愿望。山区农民,生存太艰难。有限的土地资源,零星分布在山山岭岭的地块,永远停留在原始农业的落后阶段。不论农业科技如何发展,现代农业的机械化耕作模式,永远无法适应山区。靠畜力、人力耕作,农业只能维持农民最基础的生存,创造不出其它价值。山区农民要想过上好日子,必须打破传统。以南梁为中心的茶叶生产,是冲破传统的一种方式。银溪沟乡村旅游也是一种方式。他觉得,银溪沟的方式更适应社会发展和保护生态的需求。如何理解和诠释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太平村的产业发展之路就是最好的诠释。
  他的祖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三十岁以前,仍生活在银溪沟。银溪沟山大沟深,没有河滩地,仅有的土地,不是半山坡就是大山沟。一百多年以前,银溪沟只有五户人家,三十几口人,土地和山林,能养活他们。那时的农业,是刀耕火种的方式。砍伐一片山林,放火烧光,在烧过的山坡上,直接播种玉米。第二年才开垦出来,至多种两年。当肥力没有了,便弃置,又去砍伐开垦另一片山林。如此往复轮休轮垦。新中国诞生后,短短三十年间,人口暴涨,从三十多口增长到一百二十几口,轮伐轮休的耕作模式养不活众多人口,不息耕作的山坡地,水土流失,肥力下降,收成一年不如一年。到改革开放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银溪沟生活的农民们,在土地上耕作的收获已无法维持最基础的温饱,沦为周围最贫穷的地方。父亲变通得快,七二年,便利用关系,一家搬迁到南梁相邻的花栗坡住。像李万军、谭奎的两个叔叔、贾文化的堂兄弟们,等一拔在改革开放之际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全部外出,谋求生活出路。也正是这代人的外流,才让银溪沟的山岭,得以休养生息,经三十多年,而蓄养起如今全面覆盖的广袤森林。守望乡村的老一辈人,就近种点庄稼蔬菜,生活中的大部分需求,靠的是儿女们打工输送回来的收入。很多人一去再不回头,在外边买房安家。守望家园的老人们逐年凋零。正常在家的人口,不足二十人。脱贫攻坚,发展产业,银溪沟一直是村两委最头痛的生产组。缺少土地,缺少人力。也曾想过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木耳、香菇类的产业,但这个产业,需要大面积砍伐森林。林业部门不同意,不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
  现在好了,开发旅游观光项目,把向土地和山林“索取”变为“保护”,把深藏闺阁的山水风光向外边的人展示,农民们在服务于旅游观光中,获得收益。比起古老的生活模式,不仅是生存方式的转变,也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思维的转变。他多年的夙愿得以在家乡古老土地上成为现实,他将一步步看到转变后的硕果。就像勤恳的老农,把一粒种子埋进土地,看到它发芽出苗、成长、开花结果一样,期待收获的满心喜悦,用简单的语言难以描述。
  在家乡的土地上,贾文化一直是个失败者。中学时代,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其时,文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大批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征服了那代人,他便是被征服者之一。放弃别人都去拼的高考之路,沉浸在文学的百花园里,迷失了自我。中学毕业,虽也在文学刊物上发过少量作品,但走这条路异常艰难,尤其是农村青年。首先,艰难的生存环境,不允许你沉湎在文学的幻想中,生存是第一需要。同时代的农村青年,几乎全部涌向了城市和矿山。他坚守在农村,写作,务农。县文化部门发现了他,安排他到乡文化站做零时工。表面上看,终于进了文化的门,又当了干部。实际上,文化站只是披了张文化的外衣,工作内容,全部是配合乡政府的工作,抓计划生育,收农、林两税,收摊派,冬季搞农田水利建设等等。文化站本身,既没经费,也没有具体工作。更可笑的是,县文化局每月仅补助十五元,要求乡政府统筹四十五元,共六十元作为工资。当时,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每月可拿到三四百块钱。清贫地守了四年,熬到可以转正的时候,他却因违犯计划生育政策,超生了二胎,而被取缔转正资格。转正无望,债台高筑,文学梦化为泡影。无奈之际,毅然辞去文化站零时工,背起铺盖,走上同代农村青年的路。煤矿、金矿辗转八年,过了三十岁,仍然一无所有。没有强壮的身体,矿山打工,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离开矿山,流落省城,蹬三轮,摆地摊,最终在菜市场落脚,摆水果摊才改变了贫穷的生存现状。坚持十几年后,孩子们大学毕业,都有了工作,在城市安了家。他因无休止地劳累,身体垮了,放弃小生意。以他目前的状况,完全可以在城市找一份轻松的工作,开始过无忧无虑的晚年生活。但家乡一直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特别是近年国家对农村的巨大投入,以及时常听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促使他再次回来。
  当初回家乡的目的,只是收拾一下老房子,创造一个读书的环境,准备回老家重拾少年的梦想。也体验一番农村新时代的生活,寻找一些激发文学创作的题材。杨晓在村委会换届时,找到他,请他到村委会工作。村两委需要有文化、有见识、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不顾家人的反对,他答应了杨晓。他想亲历一下这个伟大的时代,在亲历中见证家乡的历史巨变……在村干部中,他是最特殊的一个,家人都在城市,唯他一人守在乡村。
  没有多少人理解他对家乡的情感和对文学的痴迷。也许,正是因为年轻时的他,在家乡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如今生活安逸后,才要回家乡寻找年少时遗落的梦。也许,是人过不惑之年,对曾经养育自己的故土,难舍难弃?其实,他心里十分明白,文学的梦,早已破灭,如今读书和偶尔的舞文弄墨,只是自我的安慰,给空虚的心灵找点寄托而已。文学改变不了什么,它只能让自己衰老得更快些而已。但从骨子里透出的那种热爱,已经使他沉湎其中,很难脱身。在别人看来,他只身一人,独守故乡,是在城市找不到生活出路了,回来呆在村上当村干部,混碗饭吃。对此,他不做任何解释。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当我们已经摆脱了养家和生存的羁绊时,回归梦想之路,应该是所有人都想往的。只是,绝大多数人,毕其一生,也走不出生存的困境。而一生都在为最简单的生存奔波的人,是活得最窝囊、最没出息的人。
  老百姓说,村干部这两天忙得像农民娶媳妇。在村干部们看来,比娶媳妇忙多了。镇领导仅对两地打扫卫生的要求,比农民家装饰婚房还严格。
  鲁书记高度重视县领导下来检查指导工作。领导们下来,正是基层向上级展示工作成效的一次机会。他时常对镇、村的干部们强调,不仅要会干工作,也要会汇报工作,全面展示工作成绩,同时,利用网络等宣传工具,宣传自己。老孟就是鲁书记钦定的宣传工作负责人,他任镇党委宣传干事。每次的大型活动,必带上老孟。现场拍照,现场编辑图片和文字,发到朋友圈和各种工作群。老孟在这项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全面展示成绩,如何展示领导者的工作思路,凸现领导的亲历亲为,如何展示群众参入项目的积极热情,等等,对老孟来说,已是成竹在胸、手到擒来、驾轻就熟的事。镇一级政府,大小报社及网络媒体没有派驻记者,老孟就是靳河镇党和政府的宣传喉舌,当仁不让的记者。“靳河镇名妓”的诨名也是用工作成绩换来的,绝对名至实归。
  当代的网络媒体,已经普及到中学生以上年龄的每个人。它已成为最快捷、最深入人心的宣传工具。鲁书记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所有的工作,尽可能地在网络上做宣传。他不仅是要求老孟专职这项工作,也要求镇办所有干部,各村负责人也积极去做,他自身也亲历亲为,不时在朋友圈和工作群发消息及工作动态。镇办各部门干部遵从鲁书记的指示,建立了各种工作群。如脱贫攻坚干部工作群、党建工作群、各村支书工作群、民政工作群、人大代表工作群、镇政府工作群,等等。当然,领导本身还在县各机关的工作群里。各种工作群再加上每个人的朋友圈,织成一张庞大的信息网,一条吸引人眼球的消息或动态,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会传遍全镇甚至全县的各个角落。网络宣传的快捷与强势,已经取代了所有的平面媒体。信息化时代的优势,给党委和政府的工作,带来很多便利。当然,网络也是双刃剑,少数干部和群众,也会在网络上昭示某些不足与阴暗面,给党委和政府的工作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增加工作负担。其有利的一面,却是高速传播的网络信息和人人可为的网上点评,对党和政府工作,起到了有力的监督作用。兼听则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促使党和政府的工作更加亲民、为民、利民。
  鲁书记亲临银溪沟,下车便看到清澈的溪流中,漂浮有塑料袋等生活垃圾。马上吩咐随行的贾文化:“安排两个人下河,从沟口到沟垴,水里沟边不许有一点垃圾!”说罢,亲自由公路蹒跚下河沟,双手捞起飘浮在水塘边的白色塑料。老孟抓住这个瞬间,咔咔拍了好几个镜头。大路上飘落的零星树叶、路边没有清理干净的杂草,突出而影响美观的树枝等,只要是鲁书记看到而觉不妥的,一一吩咐村干部,立马安排人收拾清理。
  秀才院的布局,古香古色,美观典雅,书房、茶室、抚琴室、书画室,院侧掩映在林木中的读书亭等,鲁书记看后,非常满意。鲁书记问管理员姑娘:“茶室安排有人泡茶没有?抚琴室有没有弹琴的?书画室有书法家现场写字吗?”
  管理员是才培训好上班的小姑娘,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份工作,平时生活在农村,没接触过政府领导。她羞怯又有些结巴地回答:“没有。这儿只安排了我一个人。”
  鲁书记皱起眉头,对随行的黄副书记说:“后天领导们来,茶室安排一个茶艺表演的,抚琴室一个弹琴的,书画室两三位写书法和画画的。你马上联系。”
  黄副书记有些为难地说:“这些专业人士,一时间去哪儿找?”
  鲁书记毫不客气:“我去找,要你们干啥?黄花岭茶厂,有个专业茶艺的,弹琴、写字、画画的,中学有没有?靳河镇两家书画装裱店,他们不熟悉写字画画的?”
  黄副书记再不多言,立即打电话联系。
  至贾家老屋的农家乐,鲁书记对厨房的卫生,提了几条意见,要求所有服务人员,统一着装。房屋外一圈,补挂大红灯笼。大橡树的游乐场,增加许多彩旗和一个锣鼓队的民俗表演。到谭家四合院,对院里院外的卫生又指出许多缺点。走上森林观光的路线,沿途亭子、护栏、石凳等,灰尘没擦净,要求擦净。有些树木的铭牌,挂的不规范,或高或低。山顶观光长廊,增加十几面彩旗……贾文化和马书记一边听,一边记,一边电话联系人员。
  范镇长一组,到松树坪。这儿除了环境卫生,更多、更复杂的工作是动员各户收拾室内外杂物,打扫庭院。仅广场周围的石栏,就安排了六个人,接水管冲洗,擦拭。范镇长的工作方式,不是事事亲历亲为。他放手把所有工作交给两个副职和杨晓去做。
  “你们负责去弄,弄到自己觉得满意了为止。我最后检查。”
  他抱着水杯,往广场的石桌前一坐,只管品茶。两个副镇长和杨晓都了解范镇长的脾气,别看他大咧咧,笑眯眯的,到他开始验收工作时,他细致无比。一旦发现了漏洞,谁负责的,马上收拾谁,立马整改。谁也不敢在他面前抱侥幸心理。范镇长与鲁书记,工作方法不同,效果其实相同。相形之下,鲁书记事必躬亲的工作方式更累些,但在有些工作中,还没有范镇长采取的方式效果好。
  银溪沟开张,点睛之笔,其实在李万军这头。李万军要在开张剪彩这天,组织第一批观光的游客。
  银溪沟民居项目改造与开发,李万军还有一位合伙人,这个人便是他工作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唐总。唐总投入了百分之六十的开发资金。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至近两年,已达饱和状态。土地价格的攀升,建筑材料涨价,工人工资的逐年提高,加大了房地产业的成本。房产巨头对一、二线城市房产市场的大力抢占,市场刚性需求的递减,政府对房地产业的价格管控,挤压泡沫,等等因素,导致近几年的房地产行业,生存艰难。在此大环境之下,有些房地产商,进军三、四线城市,有些介入乡村旅游开发。李万军的公司唐总,对乡村旅游开发很感兴趣,觉得乡村旅游开发,花费不大,前景广阔,且是收益长远的项目。之前,在秦岭的几个峪口,该公司投资了三处开发项目,收益不错。李万军向唐总介绍老家的旅游前景,并说出他开发民居的想法,唐总立即拍板,与李万军商妥了投资股分。李万军跟随他十六个年头了,办事沉稳,考虑事情全面,作为他公司的部门经理,唐总相信他。三百多万的投资,对唐总来说,只是小菜一碟。当然,爽快地投入资金,也有对下属开发老家的感情成份。没有唐总的大笔资金,单凭李万军个人财力,是难以完成整个项目的。
  杨晓电话联系李万军,给出了确切的开张时间。李万军与唐总商量后,唐总马上组织公司员工,分批次到银溪沟旅游观光。员工们听说是进山里玩,公司批假,且公派旅游大巴,员工们欢呼雀跃,争相加入首批次。唐总也在他的圈子里高调宣传银溪沟。以“原汁原味的农家体验”为宣传主题。他的圈子,多是房产开发商和政府官员。有人说过,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是政商媾和的产物,没有政府及政府官员的支持,房地产开发根本做不成。圈子里响应的人很多。鉴于银溪沟的接待能力,他只约定了几个关系铁的朋友参入开张之旅。当然,作为精明的商人,深知资源的重要性。富余的资源,应该蓄积,逐步利用。
  
  八月四日的晚上,鲁书记、范镇长和杨晓等村干部们反复商量,确定了明天的活动路线。上午,领导们去银溪沟,中午在银溪沟农家乐用餐。下午,到松树坪,参观新农村建设项目和观看演出。镇、村干部分成两组,先于县领导们一步,在两地迎候,鲁书记和范镇长去高速路出口迎接领导们。
  送走镇上领导,杨晓和马书记又把村干部分组安排好,每个人负责的具体工作安排好。村干部们忙碌了两天,回家休息时,已是十一点多。
  八月五日,七点,杨晓和贾文化便到了银溪沟。马书记、姜山和张治国到松树坪。村干部们把安排好的各项工作再从头到尾检查一遍,防止事到临头,再出岔子。
  谭奎今天的重头戏是在农家乐准备中午接待,村上把老魏安排去帮忙。大清早,谭奎便领了两个人,他开辆三轮摩托车,去靳河镇菜市场采购。老魏蹲在农家乐,监督一应服务人员上岗。服务人员,女的一律穿蓝底白碎花的蜡染布大襟上衣,黑色长裤,黑布鞋。男的白衬衣,黑裤子。厨师是从全村挑选的长于做厨的几位妇女,其中就有杨晓的丈母娘。
  三位导游,与杨晓一起在银溪沟沟口接待中心恭候县领导们。三个年轻女人的服装,也是统一的,一袭银灰色套裙,短袖上衣,及膝的裙子,白色旅游鞋。三个人中,马秋菊的着装最合体,她与丈夫做过五年的小生意,待人接物更显大方些,第一段解说,从入景区,至葛藤峡全程,由她来负责。从秀才老屋到谭家四合院,所有民居及农家乐,是叫王丽的导游负责。第三段森林观光全程,导游叫程芳。对于三位导游来说,今天是开张第一天,每个人紧张又兴奋。在等候的短暂时间里,都在温习解说词。解说词虽然都背得滚瓜烂熟,她们仍是不放心。
  人是衣裳马是鞍。马秋菊今天穿上这身工作装,把她苗条、胖瘦适中的身材完美地勾勒出来,尤其腰身到臀部的曲线,若不是小腹一点多余的赘肉微微凸起,暴露了她是生产过的女人,从背影看,还以为她是没出阁的大姑娘。脸上薄施脂粉,描了眉和唇,精心修饰、拉直的长发,披在肩背,刘海微内卷及眉。成熟女人的美,其实不在一张脸和身材上,那是一种内在的美,洋溢在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之中。宛若盛开在大自然中的一朵鲜花,不张扬,不摇曳,但芬芳自来。她十分珍惜这份工作。当初动员她担任这份工作的人是村主任张治国。自从丈夫患不治之症以后,到丈夫去世,村委会把她家列为困难户,申请了贫困户,享受低保政策,保障了一家人最基本的生活,她对村两委及村干部们,充满了感激之情。
  张治国每次到磨坪,总要去她家看看,多数时间,是婆婆在家,张治国问孩子上学情况,问婆婆的身体状况,问她的打工收入,处处体现了村干部对困难群众的关爱。因此,张治国动员她到旅游区做导游,她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这是个体面的工作,又是村领导的关切,没有任何推辞的理由。张治国对她家的关心,又给多嘴多舌的邻居们,增添了嚼舌头的佐料,她不在意。年纪轻轻成为寡妇,只要有几分姿色,总会成为长舌妇们关注和捕风捉影的对象。只要走得端,行得正,就不怕人胡说八道。
  那一次,张主任在她家喝醉了,她把他安顿在客房里。她晚上执意要睡在婆婆一起。婆婆说:“我床上被褥脏了,床小,睡你房里。”
  “妈,我就要跟你睡嘛。”她带着几分撒娇的神态。这对婆媳之间,更像母女。婆婆对儿媳的不离不弃、孝顺,从心底,充满感激。同为女人,婆婆也是从年轻时过来的,对儿媳,更多的是理解、关爱。
  婆婆说:“你是怕妈胡说啥吧,秋菊,妈当你是女儿,不管外人咋胡说,妈不会。”婆婆的眼神里,有某种鼓励甚至暗示。马秋菊脸染桃色,娇嗔道:“妈,你想哪儿去了。”她不管婆婆是否答应,便挤在婆婆床上。
  关了灯,房子里一片黑暗,与婆婆的房隔一堵墙的客房里,传来张治国起伏的鼾声。婆媳俩在难以入睡的黑暗里,推心置腹地说着女人间的私房话。
  婆婆说:“秋菊,志伟走也三年了,一家老小的日子,都落你一人肩上,妈看在眼里。你不嫌弃妈,孝顺,懂事,妈这辈子,碰到你这样的好媳妇,是妈八辈子积修的福分。你还年轻,娃娃们也小,你这样守着我们,不值。好娃哩,女人的好光景,短得眨眼就没了,你不能太亏自个儿了。有合适的,你招一个。万一不想招人,找个能心痛你的男人,啥名分不要,妈也不怪你。”
  马秋菊回答婆婆:“妈,你是志伟的妈,也是我妈。爹死得早,你四十多守寡,把志伟拉扯大,也没找人。你不也过来了。我两个娃,有你帮着家里,有政府关心着我们,比你那时好多了。招个好人,对你和娃好,当然好。万一招个没良心的,你和娃受罪,我图啥?我生就是守寡的命,就这样过一辈子。要是命里有好男人,我就等着他出现。到我们家的男人,不能只图我,首先要对你和娃好。你媳妇不做丢脸的事。”
  “苦了你,女人理解女人的苦。”
  “我能挺过去。一辈子几十年光景,熬一熬就过去了。”
  婆婆长叹一声,不再吱声。隔壁的客房里,男人的粗重鼾声,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尤其显得响亮。后墙的大玻璃窗户,拉着窗帘,只有依稀的微弱夜光,隐隐可见。外边的山川,沐浴在如水的月光里。
  突然,马秋菊听到门前的道场里,有轻微地响动。仔细一听,像是人轻手轻脚走路的脚步声。马秋菊大声说:“妈,道场里好像有人。”
  婆婆耳朵背,没听见。但她却高声对儿媳说:“睡吧,哪有人,有动静也是野狗!”
  婆媳俩大声对话后,外边的声音消失了。
  马秋菊在黑暗的屋子里瞪大眼睛,仔细听了很久,好长时间无法入睡。
  马秋菊的卧室,在堂屋的外侧前边半间。三间平房,中间是堂屋,农村的堂屋就是客厅。两侧两大间,分隔开来,成四小间,各在客厅开门。马秋菊的卧室后半间,是厨房。堂屋里侧前半间,收拾成客房,来客人住。后间婆婆住。堂屋后墙一侧,开一小门,里边隔两米宽,是上楼顶的楼梯间,楼梯之下的空处,作卫生间用。
  丈夫死后,马秋菊的卧室,她不止一次听到过轻轻叩击窗户的声音。她要么装熟睡不理会,要么大声喊婆婆。也听到过窗外人压低的乞求声,求她开门,求她成欢……年轻寡妇的日子,仿佛是山野无主、熟透的美味果子,嘴馋的人都想来采摘……她从乞求人的声音里,分辨得出是谁,有磨坪的,有里湾的,对这样下作的男人,她视为狗屎。
  这一家人,已三代单传,人丁不旺。婆婆四十二岁守寡。那时,想要她的男人有结过婚的,也有没成家的光棍。其中一个有老婆的男人,闹腾得最凶。那时住的是土房子,木格子窗户。男人明里暗里向她示好,帮助她种庄稼,只有两人在一起的时候,多次抱着她,想得到她。好多次,深夜里,在窗外求她开门。他是有老婆的人,随了他不明不白,所以,她一直不答应。有天深夜,她被呛人的烟味熏醒。烟是从窗户进来的,卧室隔壁,是单独开门的厨房。她以为是厨房里柴草烧着了,拉件外套披身上,慌张张开门。打开门的一瞬间,一双男人的手有力地抱住她,没容她惊叫,嘴也被对方的嘴堵住。男人没给她任何反抗的机会,已把她压倒。那是夏天,急着去救火,身上只有内衣……男人毫不费力地就得手了。这个家伙,多次乞求开门,难以得逞后,在去她家之时,就备好了一盆炭火,在她的窗户下,沤烟熏她,她果然中计。这个男人赚开门,霸王硬上弓占有了她,对她好了半辈子。
  后来,她才知道,男人的老婆是个病秧秧,总是拒绝他床笫之间的求欢,男人精力旺盛。直到儿媳娶进门,在她好说歹说的坚持下,两人才渐渐淡了关系。回想起来,后半生过得也蛮幸福,有男人疼,有男人爱,两人少了居家过日子夫妻间柴米油盐的摩擦与矛盾,反而比丈夫在世时更幸福些。世人的婚姻里,更多的是责任。农村人的爱情在走到婚姻这程,已经枯萎了、死亡了。她经历了,更看开了。今晚睡在客房的男人,只要秋菊乐意,干啥出格的事,她也装聋作哑……
  时令马上就立秋了,但天气其实还在盛夏里驻足,山岭间,草木葳蕤。夜的凉爽余韵在太阳升起时,一会儿便消退殆尽,炎热仍然在此时唱主调。接待中心是一座仿古建筑的两层楼,青砖,白灰沟缝,古香古色。二楼的红木栏杆上,扯条大红横幅,大书:热烈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指导。当阳光已经从银溪沟口游客接待中心坐西向东的二楼爬下一楼,又洒满楼前的停车广场时,县领导的车队,才在一辆警车的引领下,驱入游客接待中心。开道警车之后,是靳河镇鲁书记的黑色普桑。县领导们集中坐两辆县政府的中巴车。中巴车的后面,是县旅游局局长的车,其后,靳河镇其它领导开了三辆车,靳河镇派处所警车殿后。九辆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开进停车场,一辆挨着一辆停放整齐,占去了停车场一半空间。
  鲁书记在车停稳的第一时间迅速下车,向杨晓招了一下手,便恭立在中巴车门外,脸上绽放的笑,仿佛一朵洒满晶莹露珠、迎接朝阳的牡丹花。杨晓赶过来,站鲁书记身旁,学着鲁书记的神态。但笑容多少有些僵。昨夜睡得晚,今早起得早,连日的疲惫像花儿遭了久旱,蔫巴巴缺了朝气。努力调动面部神经,维护而来的笑容,是应酬场合的官方笑容,有摆PS拍照的味道。
  雷书记和杜县长在鲁书记恭迎的前一辆车上,其它人是秘书,办公室主任、副职等。人大主任和政协主席在后一辆车上。雷书记最先下车,紧跟身后的是杜县长。鲁书记才在镇政府与领导们握过手,仅过去二十几分钟,握手的程序就免了,只以调整最出色的笑容来迎接。领导们与杨晓亲切握手。应酬了这辆车,还有后边车上的领导,一遍握过去,所有人已分两排站立在接待中心楼前。鲁书记简短介绍了所有的领导官衔,便不再说什么。杨晓致欢迎词,并邀请雷书记为旅游区项目开张剪彩。服务人员捧来剪彩的一应物件,两位导游临时充当礼仪小姐。雷书记兴高采烈,郑重地为项目剪彩。今天带了县电视台的记者,当然,老孟也在其中。记者摄像,老孟拍照,许多人也举起手机,拍下这意义非凡的瞬间。磨坪和里湾的许多群众也早早赶来,远远围观,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
  雷书记今天精神饱满,浏览过了接待中心的建筑及周围摆设,能看出,领导是高兴的,满意的。进景区,所有人全部步行。雷书记、杜县长、侯主任、黄主席四人依次在前,鲁书记和杨晓陪领导左右。走在领导前边的是导游马秋菊。马秋菊手握无线话筒,另外一位导游走在队伍中间,提着音响。现在,是马秋菊唱主角。开天劈地第一次做导游工作,接待的又是一方领导,马秋菊多少有些慌乱。但她很快调整好自己,尽力保持贾主任培训时再三强调的平和与微笑,用她那悦耳的嗓音开始介绍:“尊敬的各位领导,欢迎你们莅临靳河镇太平村银溪沟景区参观指导工作。银溪沟景区,是在中共中央脱贫攻坚政策引领、县委县政府的鼎力指导下,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建成的。银溪沟全长六点五公里,景区分三个重要部分,它们分别是葛藤峡峡谷风光、银溪沟民俗体验、银溪沟森林观光……现在,我们已进入葛藤峡景区,景区观光路线,穿越幽深的峡谷,道路斗折蛇行,小桥流水、栈道腾空,请各位领导注意安全……”
  马秋菊徐徐解说,渐渐已进入忘我状态,表现之佳,令培训她的贾文化深感意外。根本没想到,第一次拿起话筒,面对这么高规格的游客,她能很快进入角色,不卑不亢。个人的潜能、特质,一旦有伯乐挖掘出来,得以绽放,真的如千里马摆脱骖驾的桎梏,驰骋于广袤的原野,找到了履属于它的宿命。雷书记也禁不住问杨晓:“杨支书,你这导游是从哪儿请来的?”
  杨晓回答:“我们的贾主任培训的。三个导游,都是我村贫困户人口。培训她们在景区就业,提高贫困户收入,是我们村两委反复讨论决定的。整个景区,贫困户人口就业八个人,非贫困户人口五人。”
  “你们做得好!”雷书记表扬道。侧身对杜县长说,“各项工作,为脱贫攻坚服务,太平村工作做得扎实,应该向全县推广。”
  不苟言笑的杜县长也绽放笑容,点头称是。杜县长外表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严肃,冷峻。但对工作,从来是一丝不苟,雷厉风行。与雷书记主政洛西县工作,两人配合默契。
  老天爷特别钟爱银溪沟景区似的,几天前下过一场大雨,溪水比平日里涨了一倍。峡谷之上的野葛、蔷薇、五味子等藤蔓植物,深浅不同的绿叶几乎遮严了阳光,织成一道绿色的长廊,五味子和偶尔可见的八月炸等野果,在枝叶间垂挂着未成熟的果子,引得其中长期在县城生活的干部们惊喜不已,争相拍照。奇潭异石、飞溅珠玉的小瀑布、匠心独具、巧妙设计的小桥、栈道、阶石、清澈潭水中成群欢游的小鱼等,令人目不暇给。从阳光灿烂的大路,突入浓荫蔽日的峡谷,好像从炎热的盛夏一步跨入凉爽宜人的中秋,穿着夏装的干部们,体质差些的,甚至觉着冷飕飕起鸡皮疙瘩。
  石猴揽月,酷似一倒悬的石猴,于清潭之上,调皮地盯着潭面。飞珠溅玉,五丈多高的瀑布,如一道白练,飞溅而下,注入深潭,珠玉飞溅,訇訇声不绝于耳,掩盖了马秋菊由扩音音响传出的解说声。一线天,两旁危崖夹峙,最窄处不足两米,九潭连珠。栈道紧贴石壁,仅容一人通过。仙人洗脚处,刻石铭文为大仙濯足,一只巨大的青灰色大脚,五趾分明,半掩在水潭边。
  雷书记及各位领导对葛藤峡景区的打造,十分满意。
  至秀才老屋处,导游解说由王丽上场。王丽性格内向,接过话筒,清秀的脸霎时如匀抹胭脂,面若桃花。雷书记微笑着鼓励她说:“你别慌,大胆说。今天,你是这儿的主人,我们是游客。”
  王丽受到鼓励,深呼吸,调整情绪,开口解说。院外至读书亭,再鱼贯入室,茶室里,请来黄花岭的茶艺表演姑娘,着一袭艳红长裙,表演茶艺。抚琴室,中学女音乐教师十指飞舞,弹出百鸟朝凤的华丽乐章。书画室,靳河镇两位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挥豪泼墨。王丽从这院老屋的历史开始讲起,其间穿插了两则在银溪沟老辈人中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故事是关于老秀才的,一则善意讽刺过去读书人的迂腐,一则表现读书人晓天文知地理的神秘。贾文化略作加工,加上导游解说里,如麻辣作料,味道不错。
  一则说:老秀才与兄长去湖北姐姐家,途经一水渠,渠宽三尺,无桥。兄长农夫短打扮,一大步跨过。秀才长袍马褂,怯。兄长鼓励他:一步蹦过来。秀才闻兄长言,并齐双脚,蹦之,落入渠中。兄长拽起,甚恚曰:叫你蹦,一大步可跨,你比齐双脚,读书读呆了?秀才曰:双脚并齐为蹦,一脚前一脚后为跨。是你说蹦的。当地方言,不论跨跳,皆称蹦。秀才死咬文字,不知结合实际,成了落汤鸡。
  一则曰:辛亥年除夕夜,秀才半夜出院燃爆竹。回屋时,击掌大呼:瞎了,紫微星长毛,主天下大乱。铁牛造反。我们的好日子到头了。是年,大清王朝灭亡,辛亥革命成功,建立民国政权。军阀豪杰四起,天下乱成一锅粥。冷兵器时代随清王朝的落幕而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枪炮。而步枪的枪托,酷似牛腿,故而意指为铁牛。
  “厌倦了名利场,归隐田园,这儿是最好的去处。”同行的文化局长说。他的下属,也是洛西县的文化名人,出版过一部文集,挤身市作协的作家说:“结庐野居,抚琴读书,清风明月,煮茶吟诗。古人放得下,看得开。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归啼。真是个读书写作的好地方呀!”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文化局长接上说。该局长志大才疏,自以为此生无人赏识,官运不畅,总盼着有一天时来运转。今已五十有六,仍四方钻营,要在退休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弄个副处。
  文化的元素,文化的环境,惹得这两位自以为是的文化分子抖落一地文化的鸡毛。
  每一户的民俗,领导们看得很细。对这些开张迎客的民俗旅馆,县领导们提出一个很实际的缺陷。客房里全部没有卫生间。卫生间设在院里,是农家的老习惯,对入住的城市游客,会不适应。领导们希望,客房的内部,像酒店客房一样,设施齐全。对此,贾文化解释说,当初改造时,与李万军讨论过这件事。李万军认为,体验农家的住宿,就按农家的格局做。
  热闹场在贾家老屋。三院老屋,经改造,朱漆廊柱,彩绘雕栏,由鲁书记增添的大红灯笼,把老屋装扮得如再嫁的老妪,鸡皮鹤颜又浓妆艳抹。大橡树周围,彩旗飘飘,一群着了新衣的老汉,敲打锣鼓,吓得树冠安居的喜鹊,倾巢逃离。远远望见领导们的队伍,敲打得更起劲。品字形屋宇间的菜园,竹篱环围,爪豆爬篱,青菜萝卜,茄子番椒,一畦畦纷逞其间,尽显农家田园风光。
  至青山合围、远离了喧嚣红尘的谭家四合院,很多人的第一感觉是,此处最合理的,应该是一座古刹。香烟缥缈、梵音袅袅、晨钟暮鼓……几位官员们几乎都在想,放下一身俗务,忙里偷闲到此地住一、两天,肯定赛神仙呢。
  走在幽幽的林间小道上,呼吸着树和草的清香味调和的富氧空气,听鸟语,观树的千姿百态,与树木上爬行的虫子对话,抬头蓝天白云,俯首青草顽石。携情侣之手,相拥相偎,喁喁无边情语。放眼尽是层层叠叠的翠色,城市公园的几棵树,几丛花,几丈路,与此相比,成了小盆景,沧海之一粟。
  站在山顶的观光长廊上,放眼四顾,太平村大部分村庄尽收眼底,南梁的千亩茶园,像工艺大师在山上匠心设计的美丽图案。西沟组的人家、茶园尽在脚下。杨晓向县领导们详细介绍了邓总投资的茶园观光项目。将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要闯出一条新路子。县领导们兴趣盎然。雷书记要求杨晓,尽快地把这个项目的发展计划送他办公室,他要详细了解。
  李万军组织的第一批游客,于十点多到达游客接待中心。三辆旅游大巴满座满员。同时,靳河古镇及周边乡村,也有闻讯赶来的散客游人。一时间,银溪沟景区,游人如织,热闹纷呈。
  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习惯了与山与水与脚下的土地为伴的老一辈人,面对突然蜂拥而至的游客,几乎可以用惊慌失措来描述。而从大城市来的游客,习惯了旅游所到之处,人造景观的做作,突然见到原生态的、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美景与原汁原味的农家,所产生的惊喜与震撼,化成热烈的语言与尖叫,让当地人深深感动。他们开门揖客,用淳朴的笑脸,木讷的言词,笨拙的行动,迎接外边的人。
  银溪沟景区的美丽风光化成一张张图片,通过干部们及外来游客的朋友圈,迅速扩散出去。老孟精心剪辑配以优美文字的美篇,一天之间,几乎传遍了全县。
  
  下午观摩松树坪新农村建设项目,因为县剧团的演出,聚集很多群众,场面热闹非凡。对松树坪村庄改造后的居住环境、美化设施、健身娱乐等功能的完善,领导们给予高度的肯定与赞扬。杜县长在观摩结束后,对干部们说:“我们的村庄,都要以这个村庄的建设为模版,三年之内,把全县农村都建设成这样。让我们的农民,生活环境大提升,享受与城市无差别的安居环境。缩小城乡差距,振兴乡村。”
  从这一天之后,松树坪赢来一个又一个村的干部观摩团,参观学习松树坪的经验,全县遍地开花,模仿它的模式。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