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乡村扶贫>第二十三章:古老乡镇的发展机遇

第二十三章:古老乡镇的发展机遇

作品名称:乡村扶贫      作者:郑安怀      发布时间:2021-10-31 09:12:05      字数:12072

  靳河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那时,此地曾建蛮子国。至今,北边县城有些老人仍把靳河人叫靳河蛮子。没有贬意,只有地理上的概念区分和与县城格格不入的方言口语。此地口语与邻省湖北相通,而与传统的“老陕”腔大相径庭。战国时,此地属楚,楚由此建至方城。北宋,著名的杨家将领驻守此地,靳河镇沿靳水而下,至此六十里,今有六郎关、绞肠关等古关隘口,靳河镇西南的关梁尽头,有孟良寨遗迹。沿靳河而上,民间传颂的杨家将故事和遗迹数不胜数。如蛮王洞、箭口垭、箭河等。南宋,靳河北六十里的鹘岭,乃南宋与金的界岭,靳河一度成为宋、金反复争夺的古战场。民国后期,靳河曾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共产党的著名革命前辈贺龙、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程昌浩、徐海东、郑位三、张国涛等都曾在此地浴血奋战。
  一条靳水河,北起秦岭南麓的终南山,劈山凿谷,千溪汇流,直达汉江。在东西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未通车之前,靳水河一直是连接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的水路交通线。沿长江而上再入汉水又入靳水的丝绸、布匹、铁器等,至靳河镇水码头卸船,回头运走此地的木炭、桐油、柞丝、中药材等。骡马驮队再将沿江而上的贸物驮运至秦岭以北的关中、肤施、太原、洛阳等甚至更远的地方。秦岭以北黄河流域盛产的湖盐、皮革、大枣、小米等,也由驮队顺道运回。靳河镇在历史上,承载着两大流域货物中转的责任。至今,古老的靳河镇仍保留了两条青蓝色鹅卵石铺就的老街。建筑以徽式建筑为主,夹杂少数关中与中原特色的老房子。在沿河而建的,由上游窄处一条街而至宽展处分成两条街的后街,至今仍完整地保留有山西会馆、武昌会馆、骡帮会馆、双戏楼等古建筑群。三家会馆坐北朝南,双戏楼坐南向北。特别是这座双戏楼,它由一南一北两种风格的建筑合而为一,恢弘大气、古朴典雅,南边风格的灵秀,北地风格的庄重,据考证,如此双楼并立,可同时演出两台戏的古戏楼,全国仅剩此一处。
  靳河古镇和它的会馆建筑群早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仅对会馆建筑群做了保护性的修葺,但开发它的历史文物以及旅游价值,一直处在小打小闹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开发体系。
  夏日的靳河镇,四周高山屏障,这块两水汇集的低洼地带,热得像蒸笼一样。每到中午,太阳炙烤的老街上,极少行人。街道两旁的商铺,撑展着遮阳布,生意人宽衣短袖,手摇大蒲扇,坐铺子后面懒洋洋打瞌睡。四周乡下,要到镇子购物的农民,不是趁早,就是趁晚,匆匆来买了货物,便匆匆而去。
  
  这天上午,靳河镇四楼的大会议室里,四个大吊扇呼呼转着,扇出的仍是热腾腾的风。镇党委、镇政府的全体干部以及各村支书、社区书记,汇集一堂,召开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落实靳河古镇旅游与开发。靳河镇的三位主要领导,鲁铭书记、范宏镇长和人大主席韩春江端坐在主席台上,每个人都热得脸上直冒汗。尤其鲁书记,他昨天才开罢县委的常委扩大会,晚上赶回来,一身疲惫之色未消,今天又主持召开干部会,连夜布置会议,商议会议议程,眼圈发青。但三位领导人的脸上,都不同程度地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气。
  “靳河镇迎来了大好时机。”鲁书记开门见山。他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一边极度兴奋地说。“昨天参加县委的常委扩大会议,县上领导们决定,全面开发靳河古镇,打造靳河古镇4A级旅游区,同时,全面打造周边乡村,治理周边环境。以靳河古镇为中心,辐射周边乡村,夯实旅游三产,为我镇的脱贫攻坚工作,再创新的机遇。同志们,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能不能切实把握住这次机会,有没有信心把握住这次机会,就要看我们在座的各位干部了……”
  杨晓听到这里,心突突快速地跳起来。他不敢分心,努力压抑着激动的情绪,集中心事听鲁书记讲话。
  “靳河古镇的历史,比我们邻县的凤凰古镇还长,在我们的乔村,有与仰韶文化同期的原始人生活遗址,这说明,靳河镇这块风水宝地,自有人类开始,就有我们的祖先在此居住、繁衍。各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历史遗迹,像乔村遗址、千佛洞遗址、孟良寨遗址、朝阳洞遗址等,都是靳河古镇开发旅游的特色与亮点,而这些遗址与众多的历史传说,如众星捧月一样包围着靳河镇。以靳河古镇为中心,把各处历史文化遗迹都打造出来,再打造我的民俗体验区,山水风光景区等,一线串珠,做我们的靳河一日或几日游,敞开怀抱,迎接八方游客。另外,还有一条特大好消息,西安至十堰的高铁项目,路线已确定下来。在县人大侯主任和雷书记、杜县长的积极努力下,西十高铁走咱们县,并且经过靳河镇。下一步,县领导们要与市上、省上领导沟通,争取在靳河设站。同志们想一想,如果咱们靳河镇再争取一个高铁站,省会西安,湖北汽车城,到咱们靳河,都只需半小时。对我们发展旅游业,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打造好靳河古镇,为我们的领导争取高铁设站,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杨晓听到这里,真的再也压制不住狂跳的小心脏了。内心的喜悦,比他中了彩票头奖更加激动。俗话说,福无双至,今天偏偏双喜临门啊!而这双喜,不是个人的小喜事,而是靳河五万百姓共有的大喜事。高兴的不止是他,所有入会的干部们,都像打了鸡血般,人人脸上掩饰不住激动与兴奋。与杨晓同样兴奋与高兴的,还有靳河镇社区的党委书记郭光亮。全面打造靳河古镇,就是打造他的家。试想,把祖祖辈辈的居住地打造成4A级旅游度假区,给古镇一万六千百姓带来的,将是怎样的巨大变化?届时,古镇人民不用外出淘金,坐家门口赚收入,将是怎样的一番红火景象?不怪向来喜怒不形于色的鲁书记也像过大年般高兴,这消息太鼓舞人心了。
  鲁书记后面讲话说些啥,杨晓一分神,都没听进去多少。
  讨论阶段,干部们各抒己见,建言献策,气氛与外边的天气一样火热。
  西武高铁项目,论证阶段,有三条线,东线走洛东,西线走镇、柞两县,中线才是经洛西至靳河。东、西两线途经各县,已有铁路,而洛西县,至今无一条铁路。洛西县领导去省上争取,据说是人大侯主任亲自去铁道部,几番周折,才争取过来。高铁经洛西县,将给洛西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前两天,姜福海引进的那位邓总又一次来到太平村,与姜福海、杨晓商议投资计划。面对巨额投资,深藏不露的邓总仍然没有最后下决心。他最大的担忧是,所有项目投资建成后,游客从哪里来?面对这个最现实的问题,杨晓一再说明靳河镇与太平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南连湖北,北通关中、西安、东临河南,四面八方都是游客资源。邓总不为所动,只说回去再考虑,并叹息说,项目太单调了,游客来了,不够两天游玩,留不住客,收入很难提上去。
  今天的会,若是在邓总来之前召开,杨晓可以底气十足地对他说:放心吧,靳河古镇开发4A级旅游度假区呢。回头,马上叫姜福海给邓总打电话,报告这两个好消息。
  杨晓开完会,出来骑他的摩托车,屁股刚坐上去,又哎哟一声跳下来,解下缠在保险架上的抹布,去水池放水浸湿,搓几把,再浸透,双手捧着过来,把水淋在人造革的坐垫上。太阳太烤了,坐垫烫屁股,不降温,屁股不敢挨。东坡社区的书记见了,取笑他说:“杨支书,摩托车该送废品站了,你咋说也是一方土地爷,该买辆四个轱辘的。”他开一辆二手的黑色广本,一万块买的,发车时,皮带打滑,滋滋响,遇大上坡,不敢刹车或换档。
  “行啊,你借我五十万,我买辆奥迪A6。”
  “拉倒吧,省部级的车,咱们开着找刺激呀。四五万的比亚迪就不错了。大热天,不烫你痔疮就烧高香了。”
  “我呀,这阵五千块也拿不出。”杨晓说。
  “真那么穷?”
  “真的,骗你是这个。”杨晓已擦好车垫,抹布缠保险架上,双手做了个乌龟爬地的手势。
  “咱们当村官,基本都是贫困户的水平。”
  两人说笑着,东坡社区书记开车走了,杨晓也跨上车,猛一脚踩着油门,转半圈,顶着烈日,回太平村。
  从贫困户移民搬迁新建小区前边的大路经过,杨晓放慢速度,看了一下。新建小区的房基,已趋完工,一排排钢筋丛林立起来,混凝土浇铸的长鼻子车正在浇涛立柱。工地一派繁忙。镇政府把贫困户搬迁安居工程抓得紧。再远处,小河对面,镇新建医院、幼儿园两处工地,也是推土机与挖掘机轰鸣。
  杨晓承诺小舅子买房,资助五万。把小舅子和丈人哄高兴了,亚丽问他钱从哪儿来,他说想办法。亚丽取笑他说:“你只图嘴快活,看你咋下台。”
  到小舅子买房,杨晓去靳河镇信用社,请他的远房姐夫担保,贷了五万块,送给小舅子。他远房姐夫是教师,有工资,可以担保。他年工资两万四,老婆娃一年花销,捉襟见肘,根本没有节余。父母养老,是在外包工的哥哥管,他几乎没给过钱。骑的这辆五羊摩托,还是哥哥留家里的。出门有这辆摩托就不错了,还换四个轱辘呢,做梦吧。
  杨晓只顾了村上工作,从不考虑别的。其它村的少数村支书或村主任,以当村干部为幌子,着重于揽工程项目,或自己组织工队干,或倒手别人干。杨晓不是没这方面的门路,但他坚持自已的内心,要清清白白当好村支书,不让群众背地说长道短。
  村委会杨晓的办公室,在一楼,虽有二楼遮挡,但背东面西,日出晒到日落,中午,依然热得像蒸笼。杨晓一路暴晒回村,支好车,第一件事是扒光上衣,拿了脸盆和毛巾,冲到水池旁,接水冲凉。他把脑袋埋进水里浸泡,二三十秒后,端起满盆水,兜头浇下来。浑身湿透,但凉爽多了。草草擦了擦,便急不可待地打姜福海电话。向姜福海传达今天的会议内容,要他立即与邓总联系,以便尽早落实项目投资。
  半小时后,姜福海亲自来村委会,见到杨晓,便高兴地告诉他:“邓总听后,好高兴,答应尽快来签投资协议。看来,这个项目没啥担心的了。”
  杨晓听后,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两人坐他办公室喝茶。姜福海问杨晓:“银溪沟项目,到哪一步了?”
  杨晓告诉姜福海:“观光路已经完成,正建设景区的亭子、观光台等。民居改造完成了一大半,细节上存在问题仍然很多。李万军最近要回来。他回来了,你们见一面,认真协商一下茶园观光项目的规划与建设。他是城市人的眼光,我们是农村的眼光,双方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争取把这个项目做好。”
  “那是求之不得。茶园观光项目,涉及到大部分农户,有些线路、小景观,必须从农户茶园经过,到时候,村上得出面协调。单纯由公司出面,农户不买账,有些人狮子大张口,工作不好做。”
  “没问题。你联系这项目,是为全村人民谋福利的,个别户不理解,我们来做工作。你年初说的引水喷灌工程,有眉目了吗?”
  “正在跑呢。跑项目不容易,管的爷多,哪路爷,都得维持。”姜福海长长叹息一声。两人围绕跑项目的难处,又说了许多话。
  姜福海计划从马家山引水到南梁最高的山顶,山顶建一大蓄水池,利用蓄水池的水,为南梁三千多亩茶园做喷灌。年年春旱,最俏的明前茶,产量提不上去。每年生产明前茶,要茶的人开车等在茶厂,下包装线,就被人抢购。南梁阳光充足,黄砂土,茶叶品质好,泡头足。一斤成品明前茶一千块,仍然供不应求。目前生产的明前茶,满足不了县城各单位的需求。若完善了喷灌设施,清明前半月施实喷灌,促使茶叶早发、多发,其收益,将大大提高。对农户而言,明前茶鲜叶一百元一斤,产量提高一倍,收入也增加一倍。项目建成,农户和公司双双收益。前期测量工作已完成了。马家山垴一处水源,比南梁最高点,海拔高二十米,引水没有问题,只等资金落实。
  村两委做全村的扶贫工作,姜福海实际上也在做半个村的扶贫工作。主产茶叶的六个组,三个组在南梁的北坡,由下往上,依次是花栗坡、南梁,杜家岭。余下三个主产茶叶的组,是马家山、松树坪、西沟。西沟组在村委会稍下西边岔沟进去,翻过西边大梁,便是银溪沟。东边与马家山以山粱为界。西沟组是个小组,四里长一条沟,天门宽,沿沟平地多,满地是茶叶。村委会所在地是南粱组,从村委会前小河往上,两里多,拐两道山湾,是杜家岭,再上去就是沟垴的马家山。南边大梁在太平村叫南梁,整条山脉,从马家山一路西南而下,二十多里,直到靳河镇,才被靳水河拦腰切断,凿出一条向南的大峡谷,靳水河哗哗南流,入湖北,绕湖北上津镇大半个镇,折头东流,汇入汉江。在中国行政图上,这条陕西与湖北的界岭,称云岭。太平村四山夹三沟,山岭齐汇于太平山主峰。银溪沟的出口在磨坪与里湾之间的西边。
  松树坪、花栗坡、西沟、南梁、杜家岭、马家山六个组,以南梁组为中心,茶叶发展到目前的规模,大部分农民富裕了,有稳定收入,姜福海的功劳最大,老魏也功不可没。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如今的太平村是太平公社。公社在南梁、杜家岭、花栗坡三个生产队的梁顶上,筹建林场,开垦山顶茅草与葛藤、荆刺遍地的荒坡,挖条田。下湖北引进油茶与茶叶,栽植了五百亩油茶,五百亩茶叶。油茶生长缓慢,多年未挂果,毫无产出,林场工人疏于管理,懒得除草,五六年间,被葛藤、茅草等荒败,几乎死绝。茶叶一直管理着,每年能采些茶,手工炒出来,虽与东南各省的商品茶差距大,但作为当地仅有的稀罕物,日子好过的干部们仍十分喜爱,小有市场。林场半死不活维持到八二年农村实行责任制,土地、荒山划分到各家各户。公社林场解散,以前是哪个生产队的山,仍归哪个生产队。当时有茶叶的,只有南梁与花栗坡。当初种在杜家山生产队地界荒坡上的,是油茶,早销声匿迹了。
  这一年,姜福海只有十六岁,上初中三年级。
  生产队划分土地时,把队上的茶园按五等坡地划分。农民们经历了从六零年到八零年整二十年的生活极度困难时期,吃不饱,穿不暖,每年春荒断粮,靠野菜树皮度命,视土地为命根子,大家抢着要河边水浇地。退一步,抢高产、稳产的大寨田,再退一步,抢阳光好,土壤厚实的漫坡地。山梁上只算最差级别的茶叶地,因路远,土壤瘠薄,又不能种粮食,几乎没人要。农民要填饱肚子,要的是粮食,茶叶那玩意儿,是干部们没球事喝着刮油的,穷苦百姓大多顿顿清汤寡水,一年吃不到一斤猪油,喝那玩意儿,要命。姜福海的老父亲,身为生产队长,社员们踢皮球不要的茶叶地,他和副队长、队会计,四个老党员只能无可奈何地各得了三亩多。人民公社的林场,当初栽茶五百亩,几个贫下中农关系户当林场工人,经营到改革开放,实际只剩下不到五十亩,南梁生产队地界内,多一点,不到三十亩,花栗坡队只有十多亩。
  茶叶地分到手头两年,两户党员的,招架不住婆娘骂,干脆在第二年冬,挖了当柴烧,腾出地,开春种包谷、黄豆。其余三户没理它,任杂草疯长。老队长舍不下,茶叶中间空处挖出来,种些杂豆。春上胡乱揪些茶叶回去,也没技术,问了原先工人炒茶法,炒几锅,乡政府(改革开放,人民公社也改名乡政府了,同时,大队改叫村,生产队改名小组)干部和村干部下来,也好招待用,比喝白开水高档些。花栗坡组茶叶地,与油桐林一起,当经济林分到各户。人们在茶叶中间点播油桐,视茶叶为杂草。当时的油桐,果实可压榨桐油,工业用途大,收购价不错,人们把油桐视为摇钱树,发展多。
  土地承包到户,农民狠抓三年粮食,家家陈粮满柜,再不用为吃而劳心了。生活水平转向高一层次,置人待客,水平自然提高,茶走进百姓家,成为待客必备之品。当地工作的干部、教师们,春天到几户有茶叶的农户,要求订购些茶。姜福海初中毕业,已回家务农,学了几手炒茶技术,为满足这些人的要求,逐年开始重视茶叶。随着技术的成熟,干部们发现,当地手工茶,只要炒制好,比商店十来块一斤的普通茶好多了。有市场,有利润,就有生产动力。姜福海惊喜地发现,一亩茶叶的产值,比种粮食或油桐高得多。而此时的农民,化肥、农药、种子、商品等逐年涨价,人情门户送礼,农、林两税和上缴款等,都需要钱。肚子吃饱了,却缺钱。农闲时不外出打工赚钱,日子一样难过。外出务工,成为农民的第二产业。姜福海产生了扩大茶叶生产,把茶叶作为发展家庭经济的想法。
  他和父亲商量,父亲支持他。又去和几户有茶叶的人商量,支持他想法的有早先副队长的儿子李根成,会计儿子徐开旺。三个人商量好,不随大众去煤矿、金矿打工,着手发展茶叶。当年,把茶叶地精细耕作,施肥,请乡政府的林业专干帮忙联系县上林业局的技术人员教他们剪枝及其它管理技术。
  经过精细管理的茶叶,第二年春,芽头旺,长势喜人,三户当年便有一千多的收入。比一人外出一年打工收入几乎不差。有希望,便有动力。
  茶树是头年秋末冬初开花,来年夏末秋初,种子成熟。他们采茶树的种子,开始扩大茶叶种植。起初,并不知茶叶种子出苗率如何,只是凭一腔热情。虽然林业局的科技人员一再告诉他们,种子直播没问题,他们还是心怀忐忑。等夏初出苗,心踏实了,出苗率确实不错,当年便长到一拃多高。这一年秋,姜福海第一次到湖北随县收购茶种。参观了人家的茶山,又参观人家的茶厂,第一次看到人家的茶叶生产自动化生产线。与当地人交谈炒茶经验。当人家知道他仍是手工炒茶时,便问他:“手工炒茶,火候很难掌握,稍不注意,青茶炒煳了,汤色发黄,有焦煳味儿。炒的火候不到,香味提不出来,有青草味儿。你们是如何掌握的?”
  姜福海实诚地对人家说:“我们凭经验。炒得恰到好处的不多,多数有青草味或煳味儿。好在当地人不计较。”
  对方笑了,好意告诫他说:“炒茶师傅是技术要求非常高的活儿,我们也做手工茶。当地能做出好手工茶的老师傅只有几个。机制茶机器控制温度,好掌握。大量生产,必须上生产线。人的嘴,越来越叼,现在人不挑剔,总有时候会挑剔的。想把茶做好,做出名,卖到外地去,质量必须上去。”
  不是茶叶生产季节,无法看到人家的制茶工艺。姜福海带着深深的遗憾回来。但他见识了人家的茶园规模。漫山遍野,一眼望不到边,全是茶园。当地人家家务茶,几乎不种粮食。家家生活都很富足。而当地的自然条件,几乎跟这边一样,高山深沟,少有平地。那时只是想,发展二十亩茶叶,一年收入几千块钱,小日子能过富足就好了。
  第二年春,交清明的前两天,他和李根成、徐开旺三人,把家里的采茶、炒茶交待给家里人,下决心去随县学习。
  机制茶他们没机械,也没有人家的规模,只打算找一位手工制茶的老师傅,学习手工炒茶。
  不论走到哪儿,农民都是热情厚道的。因为收过茶种,姜福海认识几户人。这次赶在清明节前,到随县茶园,认识他的人,热情地为他们介绍了一位手工制茶的老师傅。在随县,同一级别的手工茶比机制茶贵十块钱。既使贵些,当地的干部职工们,仍对手工茶趋之若鹜。
  制手工茶老师傅姓桃,家里老伴,儿子、儿媳、一个孙子,还有个二十一的大姑娘,叫玉翠。在当地人的介绍下,桃师傅一家爽快答应了姜福海三人的请求。桃师傅住在茶园偏旁的山洼里,单门独户,五间大瓦房一家人住,相邻四间瓦房,两间是制茶作坊,一间库房,一间放置些农具和制茶、晾茶的竹笸篮、采茶竹筐、竹篮等。房前屋后,包围一圈斑竹,一团绿云一般护卫着大院落。竹林里,鸟儿起落,不时悦声鸣叫,其中最多的是画眉。桃师傅吩咐儿子和儿媳、女儿将这间杂物室收拾一番,三条高板凳支块大床板,铺上被褥,安顿三人住下来。
  说到交些学费,桃师傅笑呵呵说:“你们学炒茶,不是当学生娃学习,学徒帮师父干活,住宿、吃饭、学费都不讲了,我指挥你们干啥,别嫌我嘴多就行。炒茶是苦活,年轻人要舍得吃苦。”
  姜福海大喜,但仍觉过意不去。他说:“学费不讲,三个大小伙子,吃饭住宿,师父应该收些钱。”
  桃师傅个子不高,一脸和气。他豁达地哈哈一笑,说:“怕你们把我吃穷了?如今农村,谁也不缺吃喝。谁出门背锅灶背床铺?我到你家去,吃顿饭住一晚,你好意思收钱?收钱就不是咱农民,甭说了。”
  三人到桃师傅家是中午,吃过午饭,三人下午随桃师傅老伴、儿子、儿媳、女儿去茶园采茶。桃师傅留家里晾上午采的茶,并备晚上炒茶的其它材料,照看三四岁的孙子。
  去茶园之际,一家人细心洗手。姜福海三人抽着烟,背着竹筐准备走。桃师傅父子不抽烟。见三人没反应,玉翠叫他们:“烟几口抽了,摘茶叶再不准抽烟。烟抽完过来洗手。”
  “去地里摘茶叶,干活儿呢,洗手干啥?”姜福海想不通。玉翠笑着解释:“茶叶是最讲究干净的,从摘到炒再到包装,不准沾任何杂味道。不准抽烟是规矩,手也要洗干净了,香皂味也不许有。”玉翠长得端庄健壮,说话大方,笑时满口整齐的白牙,干家务手脚麻利,一看就是个泼辣的姑娘。
  三个人满面惭愧,忙扔了烟头去洗手。在家里采茶制茶,可没这些讲究。
  桃师傅家房背后,便是他家的茶园。这儿山山岭岭,除了人家院落和崖坎,全部种着茶。茶园有老有新。老茶园全部修剪二尺六七那么高,随山势,一行行盘上山顶,像山的指纹。新茶园有三四年的树龄,不到修剪期,茶树也成行,只是高低不那么整齐。遍山都是采茶人。
  桃玉翠告诉三个外地小伙子:“只采一枪一旗的芽头,小的不采。”
  “啥叫一枪一旗?”姜福海不懂。桃玉翠弯腰采一个芽头,让他们看:“就是一个展开的叶片和一个芽,叶片没展开的下次再采。质量要求统一标准。你们咋采的?”
  “我们见芽就采,不管大小。”姜福海说。桃玉翠笑了:“大小不一样,茶叶做出来,标准咋定?”
  “味道是一样的。”徐开旺说。小伙子二十岁了,没离开过家乡一步,除了上学、务农,根本不懂其它的知识,对“商品”毫无概念。桃玉翠想了想,问他:“馍和馍渣味道一样,你买馍,一个馍碎了,人家包起来给你,你要吗?”
  三人明白过来,依桃玉翠的要求,笨手笨脚开始采茶。桃家兄妹、媳妇,小竹篮挂在胸前,双手在茶树间翻飞,动作娴熟、优美。老太太慢些,也比他们快。他们一手捉枝条,瞅准大小合适的,另一只手才摘下来。桃玉翠瞅一眼他们采茶,抿嘴笑。
  一下午,桃家兄妹和嫂子各采二三斤,老太太也不少于二斤,姜福海三人,一起采有三斤。
  回家时,姜福海惭愧地说:“我们手太笨了。”
  老太太笑着说:“我们从小采茶,习惯了。已经不错了。每年外地来采茶的,生手一天才采一二斤。”
  “还有外地人来采茶?”姜福海问。老太太说:“清明后五六天,茶叶进入旺季,一天一夜长半寸,家家几十亩茶园,靠自家几双手,采不回来。到时候,外县农村,就有大量人来摘茶挣工钱。去年摘一斤鲜叶一块钱,今年怕要一块二呢。工钱年年涨一角两角。管吃管住的。招待不好,人家还换去别家。快手一天挣二十多块。”
  一天挣二十多块?家那边去煤窑挖煤的壮劳力,听说一天才挣十来块钱,吃喝还是自己的。如果咱们发展漫山的茶叶,吸引周围人采茶挣工钱,男女老少不用出远门就大把挣线,该多好?姜福海第一次大开眼界,也第一次产生这样的念头。并为有这个宏伟的想法而暗自兴奋不已。
  晚上炒茶,才真是让三个外地人大开眼界。
  杀青、揉搓工艺,桃师傅的方法与姜福海三人掌握的差不多。提香工艺,桃师傅亲手掌握,严格把关。女儿灶下烧火,简直手忙脚乱。喊声大火,忙添柴草;喊声火候到了,忙退火。老师傅凭一双手,感知热锅里的温度,凭嗅觉,感知茶叶香味提足而不煳。个中技术,全凭大半辈子积累的丰富经验。姜福海几人,只能打下手,看得眼花缭乱。相比于桃师傅的严谨,他们炒茶,简直就是屁不懂,蛮干。
  三天后,桃师傅让各人上手炒了一锅茶叶,师傅在一旁严把提香技术。三人炒的茶,单独分装,炒罢,泡茶品尝。姜福海炒的,桃师傅没说啥,徐开旺炒的,师傅喝一口,皱起眉头,有轻微的焦煳味。他们自己品尝,也尝出了其中的差异。桃师父问徐开旺说:“你炒这锅,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徐开旺说:“味煳了。”
  “为啥有煳味儿?”桃师傅盯着他。徐开旺想了想,说不出原因。桃师傅说:“火候没麻达,你起锅手忙脚乱,一次性起锅,你一次没起完,扫了第二次,问题就出在二次上。未扫完的茶叶在锅里多放了一秒钟,煳味上来了。下次炒茶,一定要记住。”
  品尝李根成炒的茶,有股淡淡的青草味儿。桃师傅指出:“小李炒这锅茶,问题出在我指挥上。我怕小李与小徐一样手慢,刚说可以了,你一刷子扫起锅,快了一秒。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呀。”
  李根成性急,在家干农活,老爹总说他毛手毛脚。他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对师傅的话,心悦臣服。
  后几天炒茶,姜福海上手多些,关键技术基本掌握到位,另外两个也克服自身缺点,用心领会。
  准备回家的最后一晚上,炒罢茶,三人洗漱完,脱衣上床了。听见敲门声,是桃玉翠:“小姜,我爹叫你去一下。”
  姜福海应一声,忙穿衣起来。
  姜福海出来,玉翠在前边低头走,姜福海小声问:“师傅叫我一个人干啥?”
  桃玉翠不答话,只回头看他一眼,羞怯地对他一笑。一方手帕塞他手里,慌张扭头走了。姜福海愣了,回过味来,突然明白点啥,心慌慌跳得飞快。夜空明月如镜,山里人家,大部分人已睡了,白天吵闹的茶山,此刻仿佛笼了一张纱,朦胧如画。他努力平复着一颗激动的心,高一脚低一脚走进桃家人住的大门。堂屋里,灯大亮着,只有桃师傅和老伴坐在三餐吃饭的小方桌两旁。小方桌靠一边墙根,桌上一盘炒瓜子。小桃两口子已睡了,小媳妇在房里轻声哄小儿入睡的声音,断断续续。桃姑娘早躲进了闺房里,房门关得严严的。
  姜福海叫了声“叔、婶”,桃师父指着一方的空凳子,说:“坐这儿。”
  姜福海坐下来,心又跳得要蹦出来。老太太把瓜子盘拿起来,送到他面前,笑着说:“小姜,磕瓜子儿。”
  姜福海谢一声,拈几颗瓜子儿。桃师父轻咳一声,问:“小姜,看了这些天炒茶,学了些啥?”
  姜福海心不在焉地回答:“理论上懂了,提香技术,没法跟您比。火候掌握太难了。”
  桃师傅叮嘱说:“手工艺全凭人的悟性,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经验靠长期积累。你悟性好,会掌握好的。记住,手感温度是关键,鼻子闻味儿也重要。茶在热锅里,从干透到提出香味,只有四五秒,快翻,鼻子捕捉味道变化,香味最浓时,灶里熄火,锅里茶叶一把扫出来。一旦有焦煳味儿上来,这锅茶就坏了。”
  “感谢老师傅。”姜福海不知咋表达,才能表述清楚内心的感激。桃师傅说:“有啥谢的,你愿学,我就教。手工炒茶,已经被机器茶代替了。这儿已没人学了。我传给你,也算保存一份手艺。”
  两人说完炒茶,老太太已急不可待,立即开口问:“小姜,有没有对象?”
  “没有。”姜福海脸又红了。老太太与老头儿相视一笑。老太太说:“你来也六天了,我这家子,你也熟了,你呢,我们也看在眼里,勤快,诚实,话不多,脑子灵。你看我翠姑娘咋样?”
  姜福海搜索着赞美的词语,可惜此刻脑子一片混,找不到最恰当的词,只结结巴巴说:“玉翠勤快,干活儿比我麻利,人大方,也……也那么漂亮……”
  玉翠在房里,屏声静息偷听着外边的交谈。贴着门的她,此刻脸烫得像着了火。
  老两口又相视一笑。仍是老太太说:“咱庄稼人,不会曲里拐弯的。直说吧,翠翠看上你了,问问你的意思。”
  姜福海激动地更结巴了,脸红得像火炭:“我只怕配不上玉翠。”
  “翠翠是个普通的农村娃,心眼实诚。你若不嫌弃,这事儿就说这儿,你回去与大人说,没啥意见的话,定个日子,大人见个面,把事定下来。”桃师傅说。姜福海高兴极了,只说:“我们那地方差,家里条件不如你家。只怕亏了玉翠。”
  桃师傅说:“哪儿黄土都养人。会选的选儿郎,不会选的选家当。社会好了,好日子是奔出来的,我老两口看好你。”
  玉翠在房里,心放下来。
  姜福海此行,赢得事业的新起点,也收获了爱情。
  当代年轻人,可能觉得姜福海的爱情缺少卿卿我我。其实,那个时代,农村年轻人的婚姻就是父母作主。像玉翠姑娘这样,敢于向父母说明,已是够前卫的了。
  两人飞鸿传书,到下年,姜福海就娶了桃玉翠。
  由此,姜福海有了帮手,且是个技术上顶呱呱的帮手,三两年时间,茶叶质量在当地名气大开,产品供不应求。当地群众,见几家人茶叶不愁销,利润可观,便主动加入种茶行列。
  承办茶叶公司,是2005年。姜福海任公司总经理兼茶厂厂长,桃玉翠任技术总监。徐开旺任副经理,李根成管财务。为什么要成立公司?茶园面积逐年扩大,产品名气也上来了,却没有形成商品,仍走的是农副产品自产自销的路。定价、质量,等级、规格,没有统一标准。自产自销,存在价格混乱、互相拆台的问题。成立公司,纳入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申请统一商标,为下一步打开市场,扩大销路做准备。毕竟,仅靳河范围内,销量是十分有限的。可以说,姜福海提议走这一步,顺应了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形势,有眼光,有胆识。但他的提议,最初与李根成有较大分歧。
  李根成的小农意识严重,满足于目前有钱赚、比周围人强的小农经济思想,缺乏进入大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把产品进一步做大做强、立于不败之地的意识。对于周围群众跟风发展茶叶,他不帮助,不鼓励。对姜福海开公司的设想,他说:“就这百十亩茶叶,我们几户有技术,每年把茶做好,赚两三万,也不用报多少税,比他们外出打工强多了。何必开个公司,申请商标。一旦开公司,申请了商标,工商、税务部门就伸手管。我们辛苦挣点钱,被他们剥层皮,图啥呢?”
  姜福海问他:“周围群众都想种茶叶,以后发展多了,家家做茶,仅在当地销,销量有限。只有整合起来,统一商标、统一质量、统一价格,产品才能走出去,打开外面的市场。而且,洛西县发展茶叶不是我们这一处,县黄土岭茶厂、枫沟茶厂,都比我们规模大,我们如果停留在目前的局面,总有一天,会被别人挤掉。成立公司,形成统一的产品,扩大规模,既提高产品知名度,打开市场,也具有竞争的潜力。”
  “闷声发财不好,要去弄些花花道道的东西。周围人眼红我们挣了钱,当初分地,茶叶地没人要,我们几户被逼到墙角。这阵眼红了?早干啥去了?”李根成仍转不过弯来。姜福海劝道:“钱不是我们几户能挣完的,周围人想种茶,鼓励他们种,茶园我们帮他们管理。茶叶量大了,我们收购他们的鲜茶叶,加工产品,你还愁没钱赚?我只愁愿意种茶的人少,不怕人多。种的人越多,产的多,卖的远,名气越大。全村人都种茶,全村人一条心,都在发展茶叶上下功夫,把茶销到全省,全村人都靠茶发了财,是个啥局面?”
  徐开旺也说:“都种茶是好事,不愁没原料。我们抓生产加工,赚的是全村人的钱,肯定比现在自家种自家加工赚的多。帮周围人种茶,帮他们赚到钱,对我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经过姜福海与徐开旺的一番解释,李根成也想通了。三个人着手开办茶叶公司。起初,各人集资两万块钱,买生产队几间仓库,做厂房,建手工制茶厂房。把小茶园周围的荒山、坡地,以各种形式,或买或换、或者租赁过来,扩大茶园,并鼓励周围人大规模发展种茶。2010年,公司茶园发展到五百亩,周围六个组,茶叶面积已有四千亩左右,且进入丰产期。手工制茶量小,吃不消,公司去浙江购买全自动生产线,重建大厂房,生产规模一下扩大好几倍。在发动周围群众种茶过程中,时任太平村的村支书老魏,全力支持,与不愿发展茶叶的农户做思想工作,帮他们筹钱购茶种。因此,太平村茶叶发展到如今的规模,老魏也费尽心事,是有功之臣。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