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经典言情>铁骨铮铮九峰魂>十四、办小药库为农民治病

十四、办小药库为农民治病

作品名称:铁骨铮铮九峰魂      作者:张良芳      发布时间:2021-05-20 09:18:42      字数:4422

  夏天的中午,气候炎热,狗在阴凉地里睡觉,老牛在大樟树下乘凉,孩子们在河埠头戏水游泳。田野里的早稻已经黄熟可割了。
  在公德小学校门旁的一间简陋的小房子里,一个新做起来的白木橱窗里,摆放着一些瓶瓶罐罐和白纱布等敷料,靠窗的房子边放着一张小小的两屉桌,前面放着几个小方凳。两个穿着白大衣年轻的女医务人员忙上忙下在给进进出出的农民看病涂药。这里是公德小学的“小药库”,用现代人说就是农村医疗站。那两个穿白大衣的不是什么正规医生,而是公德小学的老师,一个是唐采英老师;一个就是冯和兰老师。有时李家三嫂於侃民老师也来帮忙。她们俩位根据村里缺医少药农民无钱看病的情况,就在公德小学的校舍旁边开了一个小药库。一些常用的中西药都是李家七弟的女友公德小学的老校友董荷英从上海买来的。
  和兰老师自从入党以后,她总想为党多做一些事情。她看到乡村里农民们生病没处看,连个头痛脑热和感冒都没地方治,穷苦的乡亲们生病了只得硬挺着,病情严重的连田也不能下。她看到这种情况非常同情,但是自己既不是医生,又没有药,无可奈何。
  这天,董荷英来到横河休息。因为董荷英是李家七弟的女友,而现在和兰老师是李家五哥的女友。五哥是公德小学校长,七弟是公德小学老师,所以董荷英常到和兰老师处来坐坐,将来有可能同成为李家的媳妇,有共同语言。因此董荷英来了常来找和兰老师谈谈心。和兰老师得知她大学里是学医药专业出身,在上海一家医院的药房里做药剂师。便对她说,“荷英妹,你是个学药业的医剂师,药剂师也懂得各种药物治什么病的吧?”
  董荷英点点头说:“当然懂得一些。哪种药是消炎止痛的,哪种药是吃拉肚子的,什么药吃感冒的也懂一点,但不像医生那么专业,因为我们没有临床经验。”
  和兰老师说:“能简单的知道一些什么药能治什么病也蛮好了。”
  董何英说:“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用什么药可治也知道一些。”
  和兰老师听了羡慕地望着董荷英说:“你也可算是半个医生了,要是我有你这样的医药知识就好了。”
  董何英望着她说:“你想做医生?”
  和兰老师说:“是啊,我看这里农民有点脚痛手痛伤风感冒都没处看,他们生病了还硬挺着到田里去干活。除非生大病了才到大碶医院或城里大医院去看,交通又不方便,大老远的要乘航船去,一去来回就是一天,甚至两天时间。看一下就要花几元或十几元大洋,农民既不方便也看不起呀。要是我们学校里有点常用药能帮他们看一下就好了。”董荷英听到这里望着和兰老师说:
  “小冯老师,你是想在这里办一个‘小药库’?帮助农民看病?”
  和兰老师说:“我看他们上夜校来的农民,有几个愁眉苦脸的,说是感冒发热了。有些本来好好的,第二天来腿一拐一别的,说是腿生疮了。可是我不是医生,也没有药,我也没有办法替他们治呀。看着他们难受,我心里也很难受,病重了他们就不能下田干活了。”
  董荷英说:“这些情况我也看到了,这里乡下没有医院,也没有药房,生起病来要想看病是很困难的。”
  和兰老师听了点点头说:“就是有医院他们也没有钱去看。这里农民只有等秋收了稻谷登场才有点钱,平常根本没有什么钱。你看我们学校老师的工钱,不也是要等稻谷登场才可发我们一点嘛?至于替老板人家做长工的打忙工的,他们更困难了,家里老婆孩子生起病来,那还有钱去医院看病呢。”董荷英听了默默地点点头。她想了一会抬起头来说:“弄点药是办得到的,要不我想法子到上海去买点常用药:弄点十滴水、万金油、碘酒、消治龙,和一些治烂脚的药膏,治感冒咳嗽、头痛脑热的常用药来?”
  和兰老师听了眼睛一亮,但是她又担心说:“买药的钱你到那里去想办法?”
  董荷英说:“买这些药用不了多少钱,我自己先拿点出来就行了。”
  和兰老师说:“你一个月工资能有多少钱,买了药你自己生活会就会受到影响。”
  董荷英说:“不会的。再说为家乡农民做些好事还不应该?”
  和兰老师说:“这不是一回两回的事情,以后日子长着呢,你那有那么多钱给公家买药呀?”
  董荷英说:“我可以去募捐,我向我父亲去要一点,向我舅舅去要一点,他们都是做生意的,有钱。我把钱募捐来给故乡的贫苦乡亲们治病买些药,他们也会高兴的。”
  和兰老师听了很是感动说:“看来你家父亲和你家这些亲戚朋友都是善良的人,可是别叫你太为难了,你能买多少就多少。”董荷英说:“没有事。你们在农村这么艰苦的地方教书,我们在上海生活条件比你们好多了,我们原本也是这里乡村出去的人,我们也不应该忘记贫苦的乡亲们,我们理应也要为这些穷苦的乡亲们做些好事。再说买一些这种常用药,不用花多少钱的,我去想想办法。”
  和兰听了高兴了一下又皱起眉头来,:“可是你是在上海工作的,就算你常来老家,但当你回上海时,我们光有药没有医生也没有用呀。”
  董荷英望着和兰老师说:“还有你们呀!”
  和兰说:“我不懂医药知识呀。”
  董荷英说:“你可以学嘛。用什么药治什么病我可以简单的教教你们。”
  和兰老师听了高兴地说:“真的,我也能学吗?”
  荷英说:“能学的,你这样聪明的人一学就会。其实做医生并不是很难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用些什么药你记住了,针对什么病就给一些什么药试用一下,如果灵的,就这么用,如果不灵你再换一种药治治看。一般明显的毛病,针对性用一些常用药就会好的。乡亲们平常不大看病,用药会很灵的。”
  和兰老师听了兴奋地说:“那你回上海时给我们带一些药来吧,我们试试看。”
  就这样,半个月后,董荷英又从上海回来,她果然给她们带来一大堆各种各样的外用药和内服药。并手把着手,告诉和兰老师和唐采英:那种药吃什么病;那种药上口服的;那种药是外用的;都写在一张单子上。还送几本医药书给冯老师。和兰老师拿来这张医药单子和几本医药书,高兴得如获至宝,下课和晚上休息时看了好几遍。有些都背得熟了。然后她教给唐采英。几天后,她向李健民校长讲了想利用学校门口门卫旁边的一间小间里开一个小药库。李健民听了积极支持,说你这个建议太好了,农民们知道了一定会感激你们的。并说你们在下课时就可以替农民看病。为此,李家兄弟还专门聘请来与他们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小王医生”王博平为顾问。王博平学医出身,他和李健民兄弟一起去过延安,也在延安入了共产党。他现在大碶开一个诊所,以替民众治病为掩护做地下工作。听李健民说他们学校冯老师等开了一个小药库,但他们不董医术,想请王所长做个顾问,王北平欣然答应了说:这是好事,有空我过来看看,我愿做她们的顾问,出了事情由我负责,并愿意为他们作担保。于是这“小药库”就这样开起来了。平日孩子们病了或在运动场上手脚碰伤了就给孩子们看,孩子们没病就给当地老乡们看。
  当时天气炎热,村里病人很多。当孩子们回家说说:我们公德小学现在还有小药库后当地农民都纷纷来学校看病。
  现在我国医疗卫生普及,农村到处都有医疗站,可是在上世纪的四十年代,农村有个小小的医药站那是很稀奇的事。
  这一天,下午一个四十几岁穿着破布衫的农民,一瘸一拐地走了进来,坐在小桌前看医书的冯老师忙站起来迎上去扶着他在前面的一条小方凳上坐下,望着他的脚说:“大哥,你的脚怎么了?”
  那农民说:“老师,我的脚被蚂蝗咬伤开始,现在是越来越厉害了,整个下腿肚都肿起来了。过两天就要割稻了,我这腿不好稻也没法割了。”冯老师请他在一个方凳上坐着,她就弯下身帮他那只腿提起来搁到一块脚架上,她蹲下去仔细地察看。见他的右腿小腿肚,又红又肿,肿得小腿发亮,小腿旁红肿起的地方,用手轻轻地一按就流出脓血来。那农民唏嘘着。冯老师对那农民说:
  “大哥,你怎么早点不来,你的腿上的伤口都已经发炎了。”
  农民说:“冯老师,以前我到大碶医院去看过病,一看就要好几元大洋,我看不起呀?所以这会被蚂蝗咬伤烂了,只好一天一天地捱着。用天芹叶片(一种车前子草药叶片)贴一贴。可是贴了好几天也不见好,反而越贴越厉害了。昨天我听说公德小学开了个“小药库”,我就高兴地走过来看看。你看我这脚看一下要多少钱?”冯老师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小药库”是不收钱的。你尽管来看好了。”
  “不要钱的呀?怎么样现在还有这么好的地方?”冯老师听了点头对他说,“我们开了已经好长时间了,你怎么现在才晓得呀?”一面拿过酒精棉花,先替他仔细地揩擦一下腿上的患处,然后用摄子钳挟着药水棉花轻轻地按按他流脓的口子边,问那农民不痛不痛?农民说有点痛。她转身问唐采英说:
  “唐老师,我们黑药膏还有吗?”唐老师看了一下放在厨里的一只瓶子说:“还有。”
  “那你替我拿过来。”又对那农民说:“我先给你把脓挤出来,然后用点药膏给你敷一下,慢慢会好的。”说着她用一把小摄子挟了一块药水棉花按住那伤口,使劲按下去,把肿口处的脓血按出来,浓烈的脓血臭味冲着冯老师的鼻子,冯老师咬一下牙齿忍住了,这样一次一次地按了三次,见里面再按不出脓了,只有点脓血出来,就用酒精棉花在伤口揩擦干净。然后用一种消炎止痛的黑药膏,小心翼翼地替他涂上去,那农民感到一下子小腿就不痛不账了,还感到阴凉,他感激地说:“冯老师,你把我脓挤出就舒服多了,这药涂上去好阴凉呀!”冯老师对他说:“明天中午你再来换换药,慢慢就会好起来的。”然后再用消过毒的药水纱布一层一层地替他包扎起来。“现在好啦,你走走看,会不会轻松一些。”那农民慢慢站起来,高兴地对冯老师说:“冯老师,好多了好多了,真谢谢你了,这下子过两天我又可以去割稻了。”
  “好,好,走好,你慢去。“冯老师听他这样说也感到很高兴。
  不一会一个中年妇女脚步不稳地走了进来,她面黄肌瘦,身体乏力进来时一摇一摆,一脸难受的样子。冯老师请她在小板凳上坐下来,耐心地问她:“大嫂,你什么地方不舒服?”
  那大嫂皱着眉头说:“我肚子不舒服,从昨天晚上起,我就头痛,后来肚子也痛,还想吐。”
  冯老师仔细地看了她的脸色蜡黄的,头上还冒汗,她摸摸她的额头,倒没有发热,又用体温计让她含在嘴里,测一下体温,过一会从她嘴里拨出来体温计,温度只有37度,但看看她的气色很不好。她问她:“你家里住的房子还凉快吗?”她说我家房子是朝北的,住着又闷又热,昨晚我就没有睡好,通晓打扇子也睡不着。早上起来我就感到头晕。饭也不想吃。刚才还想吐。冯老师望了她一会说你大概是中暑了。她让她走到里面一间小间房里去,掀起她的布衫,叫她伏在一张小床上,然后她拿了一只碗,倒来一些水,她的右手手指沾了一下水,揭起她的破布衫,在她背上洒一些凉水,然后用右手中指和食指在她上背部两侧使劲拧几下,拧得搭搭地响,问她是不是舒服一些,那农妇说舒服多了。于是冯老师又拿起一只汤匙在在她的背上轻轻地上下划动几下,然后她叫唐采英给她一小瓶十滴水和一小包仁丹给她。并倒了一杯冷开水给她,叫她马上吃一些,对她说:“等下会好一些的。你就在这里休息一下吧。回去后在风凉的地方休息休息,这些药你也带回去,没好继续吃。这两天天气很热,中暑的人很多。如果不好你明天再来看。”这刨刮背脊治中暑的医术,她是从一个当地老农民那里学来的。
  这时唐采英说冯老师,下午上课时间快到了。冯老师说,那我们就收摊吧,她们俩送出那农妇。简单地整理了一下桌面和杂物就关门回教室上课去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