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如何经营好一个家>第001章:我家出了一个解放军

第001章:我家出了一个解放军

作品名称:如何经营好一个家      作者:满庭芳香      发布时间:2021-03-21 10:56:52      字数:4349

  疾病是吃出来的,健康也是吃出来的,更是养出来的。这话一点也不假,以我妈妈为例是最好的见证。她因食用猪油过多,诱发疾病得了脑梗;亲眼目睹妈妈受着病痛的折磨,感同身受!时至今日她生病已经快到一年了,也没有痊愈,她很着急,认为拖累了儿女。
  她没有想过,为我们这个家,她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含辛茹苦地将我们五姊妹抚养成人,她的晚年我们照顾她是应该的。
  事情从我记事时说起,七十年代初,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全家8口人,上有一个70岁的阿公;我的父亲在我两岁的时候,就双眼失明成了瞎子,全靠母亲撑起了这个家,我们家五姊妹,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
  我家的住房只有五间茅草屋,一间猪圈房,一间是堂屋,一间做厨房,一个房间住着阿公和爸爸,一个房间住着妈妈,姐姐和我,在房屋的旁边搭了一个偏房,住着几个哥哥,里面还要拴牛,牛是给生产队养的。
  这种毛草屋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听妈妈说:享受这种待遇是因为合并伙食团造成的。本来我们是单家独户,有12间瓦房,被队长带人拆了,解散伙食团,我们家没有住处,生产队就赔了我们几间茅草屋,这就是以前的伙食团。
  我家的住房背后是大山,旁边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把住户隔离在两边。小溪从山上蔓延下来,全部是连山石,每年雨季下大雨时,山洪从山上流下来,声音很响亮。因为是从山上冲下来的,洪水冲下来的力量,把小溪里的连山石冲出了大小不一天然形成的坑,有的像面盆,有的像浴缸,最大的叫圆凼凼,它的面积大概有几十平方米,小时候我们喜欢在里面游泳。
  小溪到了我家旁边洪水没有那么急了,这里的连山石也很平坦。我父亲为了好洗衣服洗蔬菜,用手工在这里打了一个水池,邻居都要到这里来洗蔬菜洗衣服,就显得有点拥挤。
  小溪中间有一个石板桥,是用两块石板搭建而成的,在桥头旁边有块地要比小溪高一些,父亲决定在这里再打一个水池。当他打到有一米多深的时候,里面流出了一股甘甜的山泉水,打出了山泉水,父亲干脆往下面打深一些,用人工打成了一口水井,解决了几十户人吃水难的问题。以前挑吃水要走1~2里的路。每次妈妈给我说起这些事情的时候,我都觉得不可思议,父亲双眼失明他是怎么做到的。
  在住户之间有一个天然形成的石晒坝,它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有点像巨人的手掌呈长圆形。很像现代人的广场一样,一天到晚都有人在这里玩耍;不只是小伙伴在这里玩耍,晚上大人们也会到这里来乘凉,吹牛,冲壳子。
  我的童年是最幸福的,过得非常的开心。在我家房屋四周栽了不少的水果树,有桃子树、杏子树、枇杷树、梨子树,在院坝里还栽了核桃树、柑橘树和竹林。
  据妈妈说:栽多种水果是因为大哥小时候很调皮,不管哪里有水果他都敢去摘来享受,摘了别人的水果,人家肯定要来找妈妈投诉,妈妈怕得罪人,所以她栽了多种水果,她经常说:我们家小孩多自己栽到有水果树,免得去孽造别人的。
  据说大哥小时候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一个人,他吃软不吃硬,从小最爱好的就是钓鱼,时间用去钓鱼了,就没有时间做活路。妈妈就会生气,那个年代的人管教小孩,最好的方法就是黄金棍儿出好人,所以大哥挨了不少的打;打也打不怕越打他胆子越大,你跟他把钓鱼竿毁灭了,他会砍竹子,拿去卖了再来制钓竿。
  上学的时候他也不安分守己,他带着我们生产队和其他生产队的学生,在山里面玩打仗钻山洞,老师拿他没有办法,只有来找妈妈:“你家徐开华带着几个队的学生在山里面玩,学校里都没有学生了,这个书我怎么来教?”
  把妈妈气到了,找不到大哥,他就去管二哥和三哥:“你们大哥不听话,你们两个也不听话,为什么不去读书?”当时妈妈手上拿了两根黄荆树棍子,准备抽打二哥和三哥。
  二哥和三哥说:“我们都跑不动,饿倒了,大哥不去,我们也不敢去怕狗。”缺粮少吃的年代,饿得走不动路是很正常的事情。
  听妈妈对我说:“你爸爸眼睛看不到,挣不到工分,生产队照顾我们,给了一头牛让我们养,养牛也是挣工分,牛当然是给阿公的,几个哥哥放学以后也会帮阿公放牛。”
  就算这样我们家人口多,挣的工分少,每年都是超支户,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大哥只读了三年书,就缀学回来帮助家里干活挣工分。
  妈妈的关念是家里再穷也要送孩子去读几年书,因为她吃了没有文化的亏,她说:“去赶场的时候,因为分不清男女厕所,就站在厕所外面等,看见别人进去就跟着进去。”有一天午后她等了好久都没有人去上厕所,午后的太阳把头都晒晕了。
  生产队分粮食的时候,有人告诉妈妈:“会计在整你们,他家比你家人少,你们比他家还分得少些。”
  妈妈就去找会计理论:“为什么我们8口人,你们家只有5口人,粮食比我们分得多?”
  会计回答:“你们家是超支户当然分得少。”他们家5口人也只有两个人干活,也是超支户。
  妈妈不服气就对会计说:“那我就用8个人的口粮来换你们5个人的。”妈妈虽然没有文化,她也懂得8个人还不如你5个人,所以提出与他交换。
  把会计问得哑口无言,他只好耍混:“我算不好那你来算嘛,你那么能干。”这就是耍不要脸,他想用话把妈妈压住。
  都知道妈妈不识字,谁知道妈妈却说:“有本事你就把账本交出来,我算不来,等我儿子来算。”不管你会计有多高的文化,他也吵不过妈妈。
  有人笑妈妈:“封婶婶,你很会占人便宜嘛。”
  妈妈不畏权势大哥比她更厉害,大哥缀学回到家里由于年龄过小,就只有跟着妇女做活路。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主要劳动力,一天评10分工,妇女一天评8分工,像大哥这种十二三岁的童工就只评4分工。
  大哥就不服气,他就挑着粪桶和主要劳力一起干活。生产队队长绰号叫牦牛,别人送他绰号牦牛,肯定有一定的原因。据我的回忆,这个人他成天板着一张脸,好像别人都欠他钱似的,他最喜欢耍官威,对谁不顺眼,他就要乱骂人,好多人都是又恨又怕他,尤其是妇女。
  大哥在生产队跟着男劳力一起干活,刚去的时候只给他评8分工,干了都快到一年的时间了,大哥就有点不服气,他就去找记工员和会计理论,他们都把话推给队长:“涨工分的事情我们说了不算,你去找队长。”
  大哥肯定得去找队长,他不答应涨工分,而且还找出一大堆理由:“你们人还小,不懂得种庄稼,就拿挑大粪来说,你们劲太小了,挑到路上要摇晃都淌出去了,走到土里都不满了。”
  和大哥一起干活的有好几个小伙子,他们和大哥年龄差不多,都在等着涨工分,大哥对队长说:“牦牛,我们比赛一下,从山下挑到山上,看哪个跑得快,看哪个挑得多。”如果这样比赛队长肯定跑不赢。
  比赛队长肯定不会参与,他也不跟大哥涨工分,气得大哥耍脾气:“耗牛,跟你说道理说不通,你信不信我给你把毛扯了?”意思就是要动手打人,以武力来解决,得罪了队长,也给大哥后来参军带来了麻烦。
  1969年,18岁的大哥去报名参军,征兵的条件,最重要的是家庭成份,那时不管是当兵还是娶媳妇,第一就要看你的家庭成份,也是一个家庭的标志。家庭成份分为贫农,中农和富农,富农就是你的祖先是地主,有钱人,家庭就会评为富农;中农就是祖先,有一部分土地吃得起饭,就会评为中农;贫农最光荣,就是一无所有。我家的祖先是写田户,父亲是帮地主的长年工,我们家是贫农,大哥参军是最好的条件。
  还有就是身高的要求,大哥也有优越的条件,大哥在我们几弟兄之间,他长得最高有1米7左右,接下来就是体重的要求,文化程度要求不高,大哥读了几年书也比文盲有条件。考完了兵大哥回家来等消息,他和爸爸分享,父亲的眼睛看不到,他也希望大哥有出息。
  一天晚上天已经黑了,同年妈到我们家里来了,同年妈是妈妈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姐妹,她们同年生所以结拜为老庚。童年妈的家庭条件比我们好,和妈妈相比显得比妈妈年轻得多,她头上梳了两个长辫子,穿了一身新衣服,在看妈妈,她把头发梳好盘在头上用一条包头巾,把头发包住包了一层又一层,妈妈穿的衣服也是打了好几个补丁。
  同年妈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她对妈妈说:“老庚,老胡今天到武装部去打听了一下,开华考取兵了,明天都要换服装了。你们没有接到通知,是生产队队长和大队干部,他们要把自己的亲戚送去顶替开华的名额。”
  没有靠山就连去参军都有困难,要不是同年爹在供销社上班,我们都不知道,大哥也没有一点准备。吃过晚饭以后,妈妈对大哥说:“开华,你去把澡洗了,然后我给你把头剃了,明天我们一起到县武装部去。”
  爸爸赶忙去给大哥烧水,在煤油灯盏下,妈妈给大哥把头发剃了一个光头。妈妈没有文化,她只能做到这些……
  第二天妈妈和大哥一起到县武装部去报到,大队干部的亲戚——黄活谤早就去了,听妈妈说大哥都把军装换好了,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他还满心欢喜等着部队接见他,妈妈走的时候黄活谤还在那里等着不想走。
  大哥当兵走了,全家7口人只有妈妈一个人在生产队做活路,挣工分。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二哥又缀学回家来帮助家里放牛,大哥和二哥都没有把小学读完,大哥读了三年级,二哥也只读了三年级,因为家里穷,没有钱交不起学费。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阿公年龄大了,放不了牛了,在70年代像阿公这么大年龄的老人不多。那个时候70岁的老人算是老寿星了。因为普天下的人都吃不饱饭,营养跟不上,身体素质差,寿命就短,据统计人均寿命只有57岁。
  阿公他们经过伙食团,老人们常说:从伙食团里熬过来的人都算命大。阿公身体还算好的,就是吃不饱饭,所以他才走路也没有精神,阿公给我的印象是最深的!他人长得很高,满头白发,连胡子都全部是白的,而且他把胡子留得很长,在我的记忆里,他从来没有剃过胡子。
  直到今天妈妈经常跟我说:最苦的日子,就是大哥走了那一年。一家7口人只有妈妈一个人在生产队做活路,挣工分粮食分得非常的少。
  70年代全国人民闹粮荒粮食产量低,因为那个时代没有化学肥料,粮食没有治种产量很低,加上自然灾害,年年天旱。
  生产队分粮食,先按人口平均分粮,也就是人人有份,接下来是工分搭粮,如果一家人做活路的人多,挣的工分多,粮食就分得多。我们家的工分最少,全家七口人分到270斤小麦,这是小春的主粮,还有其它的,比如说豌豆胡豆这些都为数不多。
  阿公本来和我们合到一起的,妈妈觉得阿公那么大的年龄了,如果合到我们一起吃饭,会把阿公拖死了。分粮食的时候,妈妈就把阿公那一份粮食分给他。比如说270斤小麦,就称40斤小麦给阿公,让阿公开小灶自己煮,也不是把阿公分开。小时候我记得最清楚,如果我们煮到有吃的就盛一碗,叫我给阿公端去,当然阿公煮到有吃的肯定是我先吃,给阿公开小灶,最受益的还是我。
  阿公的小灶据说是大哥给他打的,大哥用一个箩筐,在罗筐的旁边开一个口,用泥巴打成了一口灶,煮饭用的一口小耳锅,也是大哥卖了一根树木买回来的。
  听大哥给我讲述:大哥喜欢钓鱼,阿公很支持他,因为钓回来的鱼,阿公就把鱼拿来煮到自己吃。熬鱼汤没有食用油,把鱼洗干净放在锅里,加上清水和泡菜再加一点食用盐,这样的鱼汤,阿公是长期食用。大哥对我说:“阿公的寿命长也跟吃了我钓的鱼有关,因为鱼是天然的,吃了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