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游仙女山
作品名称:影楼旧事 作者:心意满庭芳 发布时间:2021-03-02 10:19:31 字数:7582
诗曰:
背井离乡到汉川,西行因赋汉江风。
青石街道人渐少,浦里不闻打鱼声。
家家户户忙迁徙,呼儿唤女下关中。
两眼怅望荆棘路,万里青山一时空。
话说这汉川离汉口只有百十里水路,当地渔民经常来往于两地,消息是十分的灵通。最近一段时间,这儿一些有钱的人家和做生意的都纷纷逃离出镇。镇内白天行人稀少,生意全无。袁文林一看这儿也不安全,全家决定再走。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正当袁文林阖家要走之时,正巧那赵伯也于此时要返回汉中,因为赵伯非常佩服袁文林的摄影技术,邀请袁文林一家同行,那袁文林本来也是要雇船去汉中的;现在有了赵伯的顺路船,岂不是天遂人愿吗?所以袁文林决定坐赵伯的船去汉中找郑鸣玉和众弟子也。不提。
且说袁文林和赵伯约定明日启程,袁文林回到客寓之后,当晚就打点好了行装。袁文林和吴志忠尽把摄影器材、应有家私、金银、细软、财物、宝货之资,打好包,收拾成两担箱笼。另备一份贵重礼品。不提。
当晚无话,次日一早起来,洗漱罢,吃了一些早点,大伙又收拾了一些随身衣物。因为今日要见客人,所以各人换了一套行装。一切祝你停当,袁文林与房东话别,房东一家送出院门。
此时的吴志忠身穿一件浅灰色长衫,脚上白色袜子,黑布鞋,一张国字阔脸,剑眉朗目,眼神清澈,精神抖擞,英气逼人,显得风度翩翩。有诗赞曰:
已见风姿美,仍闻艺业勤。
漫漫汉中路,奋斗少年人。
星晨登舟去,迎来朝霞新。
儿女若有情,一为说佳宾。
且说志忠挑着两担箱笼和若干吃食点心等东西,袁文林提着礼盒,一家人扶老携幼一起朝江边走来,不多一时到了码头。这时码头上人很多,上船的下船的穿梭不断,吴志忠放下担子笑道:“舅舅,舅妈,你们在此等候着,我去找赵伯去。”那志忠说罢,转身找赵伯去了。不提。
单说赵伯头天傍晚就将路上所需之物预备齐了,同时收拾了一间船舱,准备给客人住。今日一早,准备便将船拢到码头,专等袁文林一家登船也。所以志忠刚走到江边码头时,那赵伯早已望见吴志忠了。
赵伯连声喊道:“志忠,志忠,志忠,我在这儿。”
志忠听到有人喊他,循声望去,只见约有十数丈远处停靠着一只大木船。船头上站着一个中年男子,他高高的个儿,宽宽的肩膀,一张古铜色的脸孔,显得神采奕奕。一双鹰眼,特别精神,头上一顶竹斗笠,身穿一领崭新的蓝布裤褂,肩上搭一条花格粗布手巾。脚穿一双白布袜子,外套一双薄底牛皮靰鞡鞋。一副汉江船家的打扮,好一个渔家汉子,有一首《蝶恋花》词为证,词曰:
寒江风波知多少?一叶孤舟,绿水青山绕。
晨出暮归求温饱,餐风饮露岁月老。
来往往千百道,山茶飘香,家人同欢笑。
顿开歌喉为君唱,水乡一曲渔家傲。
此人不是哪个?正是赵伯。志忠再一瞧傍边的乌篷船上,有两个美貌姑娘拥着一位丰韵的中年妇人,傍边站着一个英俊少年。
只见左边的那一位姑娘,年约二十上下,姑娘面容异常的秀丽,一双明净的眼睛,如一泓清泉,眼角眉梢,掩不住的聪明伶俐,乌发盘头,斜簪着两股赤金钗。穿一件织金官绿纻丝短褂,系一条结彩鹅黄锦绣裙,下映着薄底薄底牛皮靰鞡鞋。那姑娘果然生得娇艳。怎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秋水为神玉为骨,芙蓉如面柳如眉。
胜似月宫瑶池女,却是寻常渔家人。
唱晚云飞暮色娇,渔歌一曲漾春潮。
谁家少女风前媚,惹得归舟碧海摇。
此人不是哪个?正是赵伯的大女儿赵玉华。
右边的那一位姑娘,年龄只有十七、八岁,一样乌发盘头,斜簪着两股赤金钗。一身带暗花的浅绿色学生装,脚穿一双薄底牛皮靰鞡鞋。那姑娘生得唇红齿白,眉清目秀,面容姣好,一双大眼睛,黑白分明,格外有神。那姑娘左手扶着桨橹,右手挽着妇人的胳膊,有诗赞曰:
独站船头万点春,学生装赛石榴裙。
眼前秋水浑无底,大有前途少年人。
此人不是哪个?正是赵伯的二女儿赵玉芳。
中间那一位中年妇人,年近四十岁,乌发,上覆一方绣白花的蓝手帕儿,脑后梳着绾儿,上身儿穿一件老蓝布大襟儿褂子,下身儿着青布抿裆裤子,一身着传统服饰,缠足,青布鞋。美丽贤淑,体态丰腴,不施脂粉,落落大方。此人不是哪个?正是赵夫人。
傍边那一位少年儿童,偏分头,短袖衬衫,西式短裤,腰间束着一条小皮带。生得眉清目秀,牙白唇红,活泼可爱。此人不是哪个?正是赵伯的小儿子赵玉林。
吴志忠返身回到舅舅身边笑道:“舅舅,赵伯的船就在近前不远,我们过去吧。”说罢,志忠挑着箱笼在前,众人随后,转眼已到了江边,大伙站在栈桥一端,准备登船,不提。
什么是栈桥?栈桥就是码头上用于上下旅客的一种桥样设施。
这时赵伯对玉芳、玉华两姐妹介绍道:“那个挑箱笼的小伙子叫吴志忠,是你袁叔叔的外甥;志忠后面那个三十二三岁年纪,穿着对襟马褂,下面的半截长衫质地光滑,有竹子的图案,脚穿一双白布袜黑皮鞋,身高有一米七八左右,不胖不瘦、高鼻梁、大眼睛、双眼皮;目光深邃,面容清秀,皮肤白皙,长得非常斯文的先生就是你袁叔叔。”
那赵伯继续笑道:“站在袁叔叔傍边那个抱着一个女娃,约有二十七八岁光景,开了一个元脸,粉白的面皮,樱桃的小口,穿一件绿湖洒花旗袍的夫人。就是你袁婶婶。”
赵伯又笑道:“那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你也要喊姥姥,那个小男孩就是你袁叔叔的大儿子。”
赵伯和玉芳、玉华一边说一边迎上前去,大伙七手八脚一阵忙活,将行李、箱笼搬上船,一一着落停当。不提。
赵伯把袁文林老小安顿于后舱歇处,大伙落座,相互介绍一番。玉芳、玉华两姐妹取出许多果蔬点心招待客人,大伙是一边品茗,一边吃点心,一边唠家常。
袁文林指着这志忠对赵伯说道:“志忠这孩儿自幼生活在天津,经常到海滩玩耍,颇识水性,也有一把子力气,以后划船摇橹之事,也都可让他来做。”
赵伯笑道:“现在码头正是繁忙的时候,我们不能耽搁太久,大伙看还有别的事儿拉下了吗?如果没有了的话,我们现在就要开船了。”
志忠笑道:“赵伯伯,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赵伯笑道:“志忠啊,你到那一只乌篷船上去帮你玉华妹妹划船好了。你玉芳姐姐要准备午饭。”
赵伯安排好了笑道:“大伙坐好了,我要开船了。”说罢,那赵伯解开缆绳,用长篙朝江岸一点,那船就荡开了,转眼间船已到江心。那江水来得湍急,赵伯拨正船头,扬起风帆,顺风而去也。玉华的乌篷船也随后赶来。不提。
且说船行大江,鼓满风帆,犹如离弦之箭,行罢多时,忽见有一高山横卧江左,袁文林伫立船头仔细观看那座山,真是好山:
高山峻极势峥嵘,根接昆仑霄汉中。
白鹤长来栖松柏,猿猴时复挂葛藤。
日映晴林红霞绕,风生彩云万道虹。
杜鹃乱啼青竹里,锦鸡独立野花蓬。
只见那千年峰、五老峰、芙蓉峰,巍巍峨峨彩云横。
一簇簇青崖石、白云石、花岗石,斑斑点点放光明。
仙女山下芳草秀,紫金岭上百花香。
芝兰遍地清淡淡,山茶满坡绿茵茵,。
林密沟深千禽聚,古洞枯藤万年春。
麒麟玉兔戏涧水,曲曲弯弯绕山林。
连绵峰峦重重迭,斑竹翠柳伴游人。
依依千载秾斗华,白李红桃争艳丽。
龙吟虎啸白鹤舞,山歌一曲满乾坤。
麋鹿青鸾对日鸣,洞天福地留嘉宾。
蓬莱仙阁莫如此,阳台风光冠古今。
又见些花开花谢山头景,云去云来岭上峰。这山真好去处,有诗为证,诗曰:
仙台巍峨别洞天,千秋屹立汉江边。
清风十里家乡路,红杏花开五色烟。
西凤南来朝玉阙,一道银河灌芝田。
碧桃紫李岁岁熟,又换人间万万年。
袁文林笑道:“赵老板,今日天气晴朗,风和日丽,阳光明媚,而且此处风景好美,我想给大伙照几张相,可否慢一些啊?也好看个明白。”
赵伯笑道:“袁先生,我们不是早就说好了吗,此次去汉中,虽然不是专门为了游山玩水,可是遇到这般美景,怎么能够错过呢?先生此言,正合我意。不光我们要在这儿游玩,而且这一路上跟随我们的众多客船上的朋友也都是要去汉中的,也要和我们结伴游玩一番的也。他们听说您会照相,他们都还要请您给照相呢。”
赵伯顿了顿继续笑道:“这座山名唤仙女山,山中有一座庙,名唤仙女庙,庙里供奉一位名叫杜媪的仙女。乃是汉川八景之一也。”
赵伯一边说一边把风帆落下桅杆,将船拢到岸边泊下,玉华的乌篷船也泊在傍边。这时玉芳走出船舱笑道:“袁叔叔,饭菜已经整好了,我们吃饱后再去仙女山游玩吧。”
大伙就到船舱里吃了起来。饭菜很丰盛,全是水乡渔村里的特色,有糖拌莲子米、荷叶炒鸡蛋、新鲜的藕丝、红潺潺的鱼虾和香喷喷的白米饭,美味极了。不提。
且说大伙酒足饭饱之后,收拾齐整,准备登山游玩。这时袁文林笑道:“我们都去仙女山游玩了,这船怎么办啊?志忠啊,你留在船上看家吧。”
志忠还未应声,赵伯笑道:“不用担心,我们都去仙女山上看风景。这儿的事儿我已经安排好了。”
书中代表,汉川原是洞庭湖的一片湖区,汉江流经汉川,仙女山山麓下就是汉江码头,这汉川县水运交通非常发达完善,沿江航道、码头均系汉川县轮船官局负责管理,其旗下拥有许多货船和客船,平常业务繁忙,江面上船只日夜来往不断,由于官船的船票较贵,所以有一些人乘坐渔船出行。特别是在1937年之后,北方和沿海的大批难民纷纷西迁,汉江上的船只更多了,在码头停泊的客船黑压压一片连绵不断,沿江都排有好几十里地呢。赵伯是这里的常客,码头一带有很多熟人,大家都是常在江湖上打拼的生意人,都很重朋友,讲义气,因此,船到码头就是到了家一样,何况船就是渔民的家。邻船就是好邻居啊,即使你不说话,邻船的人家也会給予照看的。正是亲帮亲,邻帮邻,千里水乡一家人。故赵伯说一切都已经安排好了。此时闲话,一笔带过,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大伙下了船,三五成群一路欢笑朝山上走来,谈笑间,早来到半山腰上。站住了脚,仔细再看,果然是座好山,况正值春光时节,但见:
万壑争流,千崖竞秀。
鸟啼人不见,花落树犹香。
雨过天青石壁润,风吹松涛翠屏张。
山草发,野花开,悬崖峭嶂。
藤萝生,佳木丽,峻岭八荒。
不遇佳人,那寻灵芝?
涧边双鹤饮,花香粉蝶狂。
清风翠柳锁烟霞,云龙拥翠弄岚光。
且不说游山的人本来就有很多,单闻信跟来的游人已经不下二百人也,那袁赵两家总共才十二人,而且还有两个幼童和一位老太太呢。所以初上山时,大伙还都在一块,走到一半时,此时大伙已经拉开了距离,好在山路不长,彼此还都能够望得着身影。袁文林和志忠可忙坏了,一会上,一会下,一会左,一会右,忙前忙后,不住寻找最佳摄影位置,拍摄最佳镜头。不提。
大伙是一边浏览胜景,一边谈古论今,说说笑笑,走走歇歇,又走了不上二里地,转过小山坡,看见了一道山涧,涧下滚浪飞流,约有两丈宽阔,上卧有一汉白玉栏杆虹桥。袁文林笑道:“志忠,这儿风景独好,让大伙在此留一张合影吧。”不多一时,大伙聚齐了,站在虹桥之上合了影。不提。
大伙照罢相,走下桥来,稍作休息,吃了一些清泉野果,便继续游览。大伙缓步走来,穿过一片赤松林,抹过一群怪石,又见那壁陡崖前,耸出一座深沉洞府,但见那:
烟霞渺渺,松柏森森。
烟霞渺渺采盈门,松柏森森青绕户。
桥踏枯槎木,峰巅绕薛萝。
鸟衔红蕊来云壑,鹿践芳丛上石台。
那门前时催花发,风送花香。
临堤绿柳转黄鹂,傍岸夭桃翻粉蝶。
虽然旷野不堪夸,却赛蓬莱山下景。
志忠笑道:“赵伯啊,这儿花草遍山坡,古迹名胜之地,一定有很多故事传说,您给我们讲一讲,好吗?”
赵伯笑道:“我的官话说的不好,大伙听不懂,玉芳玉华啊,你俩姐妹给讲解好了。”于是玉芳玉华俩姐妹就成了义务导游了。玉芳笑道:“妹妹,我带一帮人先去前边游玩,你在这儿给大伙讲解一下吧。”
且说大伙分作俩拨,玉芳玉华各带一拨。这一来,原本忙乱的情况不见了,立时变得次序井然。不提。
志忠笑道:"玉华妹妹,这是甚么景致?"
玉华笑道:“这座山虽然没有五岳那样有名,可是此山也大有来历也。当地人称此山为仙女山,不过,这仙女山称谓较多。在春秋战国时期,相传楚怀王于此地梦游阳台与神女相会,故称为‘阳台山’。秦时仙女山的名字叫飞来峰,传说是秦始皇用鞭抽来的。据《南史》记载,因山形园,形似羊的脚掌蹄子而称羊蹄山。在南朝时期县人周镛以取像神女阳台之说而称阳台山,宋《太平寰宇记》记载也称阳台山。清代康熙年间,因山间长满了五颜六色的树榛杂草而称彩芝山,并有碑记以作解释。俗呼仙女山。”
玉华笑道:“当地有一个传说,在清康熙年间,此山上生长许多灵芝,古人热爱灵芝,崇拜灵芝,把灵芝看作‘仙草’、‘瑞草’。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视灵芝为‘吉祥、富贵’的象征。传有仙女采芝,称之‘采芝山’。据《尔雅翼》记载‘芝,瑞草,一岁三华,无根而生’。常闻,灵芝草,三千年生一叶,三千年一结籽,再三千年才得寸许,一万年方得吃。似这万年,只结得三片叶子。灵芝的模样,就如凌云峰般相似,峰峦叠嶂,风光无限。人若有缘,得那瑞草闻了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叶,就活三千年。”
玉华又笑道:“《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等大量古籍中记述有‘五芝’或‘六芝’,这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我国古人对灵芝最早的论述。《本草纲目》记载灵芝‘苦、平、无毒、益心气、入心充血、助心充脉、安神、益肺气。补中、增智慧、好颜色、利关节、活血、坚筋骨、祛痰、健胃’。灵芝文化的发展,受中国道家文化的影响最大,一些道教人士著书立说,积极倡导灵芝的药用价值外,并进而予灵芝以‘贵冠’变成了‘祥瑞之物’,把灵芝作为一种起死回生的仙药来称颂,如‘白素珍盗仙草救许仙’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古人有诗赞曰:‘椒掖冲襟奉玉宸,灵芝茎叶出氤氲。如颁月令欣欣政,先学巫山蔼蔼云。璀璨吐奇康寿栋。轮囷绝异汉唐闻。只应一叶三千岁,万亿斯年赞大君。’可见古今人们对灵芝多么的推崇。”
志忠笑道:“灵芝的故事的确很神奇,可是和这山洞有什么关系啊?”
玉华顿了顿继续笑道:“原来在这山洞中住着一位农村姑娘,名叫杜媪。杜姑娘不仅为人忠厚,热情助人,而且精通岐黄之术,尤其擅于针灸和中医养生。杜姑娘知道灵芝久服有延年益寿之功。杜媪每天到山上采摘采芝,送给山下的老人们养生保健,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深受乡邻爱戴。为此人们非常感谢杜姑娘,后人为了纪念杜姑娘,就在山顶上修建了一座庙。这座庙就叫做仙人庙。这个山洞就叫仙人洞。”
志忠笑道:“听妹妹你这一讲解,仙女山的故事非常感人也。我们兄妹在此留影一幅,好吗?”玉华吟诗一首并欣然允之,诗曰:
曦采三秀于林间,青石崖傍葛蔓蔓。
巧攘皓腕于神浒,采玄芝时上云端。
芝化朽壤为神奇,煮百沸而流清烟。
泉浸石菌于重涯,濯灵芝兮于朱岚。
且说大伙游罢仙人洞,继续向上攀登,不多时,到于山门之外,忽抬头见那松篁一簇,楼阁数层。白墙黑瓦,单檐歇山顶,中为正殿,左右有佛堂,廊厨是僧人们引寝和膳食的地方,神女石位于庙堂之中,正殿供奉神女娘娘一尊,每逢岁初春间,便有许多香客游人在此焚香祈祷,敬奉神灵。由于前来烧香求福者络绎不绝,使仙女庙前,花草丛生,烟云缭绕。此处所在,正是那仙女庙。
大伙进入山门之内,见左边有一通碑,碑上有《仙女庙碑记》一篇。因年代久远,风吹雨打,字迹多已模糊,难以分辨也。仙女庙由于所处山巅,其状耸翠,冈阜迂回,势若飞翔,故清代汉川邑人熊兰咏仙女庙诗,诗曰:
士女杂沓来,气灵兹山惯。
山花自幽香,山鸟自零乱。
流传几经年,无庸辨真膺。
长啸遄归丹,含情忍回看。
清末民初,仙女庙香火日衰,逐渐荒芜,正如晚清诗人李沂经过仙女庙所作的诗云:
原草绿萋萋,轻舟转碧溪。
近江流水急,到岸客帆低。
风雨镌顽石,墙花剥旧泥。
仙踪不可问,惆怅日沉西。
书中代表,灵山之巅,其中最有影响的古代建筑为仙女庙,仙女庙位于仙女山巅,相传是楚王与神女相会的地方,此庙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1937年12月16日,日本侵略军入侵仙女庙镇,次日火烧运盐河以北的街道,仙女庙大部焚烧。后又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地方无力修葺,仙女庙遂湮没。解放后,在其遗址上建江都米厂,残留“古仙”断石一段,保存在今博物馆内。此山在古代为汉川城郊唯一游览、憩息的场所。此是后话,一笔带过,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大伙下了高山,回到船上,不觉天色已晚,玉芳玉华俩姐妹收拾晚饭,不到半个时辰,饭菜做好了,爬了这大半天山,肚里早已空了,大伙吃得很香,饭罢,玉芳玉华姐妹收拾干净,捧上香茶,大伙一边品茗,一边畅谈,正是其乐融融。直至二更,大伙方各自归舱休息。当夜无话。不提。
次日起来,洗漱罢,玉芳玉华姐妹早已准备好早饭,大伙经过一夜的休息,精神倍增。早饭罢,各依前日的安排,袁文林在舱中制作相片,赵伯、志忠、玉华驾船,顺生、玉林在船头学习,老太太和赵妈、袁夫人带秀云、顺成在后舱闲聊,玉芳则准备午饭。大约七点半时,赵伯的船在前,玉华的船在后,双双离开汉江码头,昨日一起登山的朋友们的船队紧随其后,这一队各色大小木船约三百艘,浩浩荡荡,齐齐向仙桃而去也。一路无话,不提。
上午九点左右,船到小别山。因前面风浪较大,在此不宜停泊,所以就没有去登山了。大伙就在船上观看。不提。据古书记载,这小别山山形如甑,亦名甑山。古代小别、甑山、紫甲山等连成一片,滚滚汉江从山西流过,绕过汉川、新沟又流至山东。这些小山众峰连绵,故古人有“渺渺群山一水围,孤舟尽目泛春晖”的诗句,生动描绘了这里的自然景象。
在此山所观东方红日冉冉升起,亦可观东西两面汉江上上下下往返争流的船只,甑山群峰由于有汉水的环流,水气较浓,使得山中雾气缭绕,山峦起伏,特别是风和日丽的晴朗天气,更使小别景色别致。清代邑人沈竹坪曾游弋了小别山,写下了《竹枝词》:
危峰倒影枕襄流,小别遥连大别头,
风日晴和行处好,岚光冉冉豁吟眸。
书中代表,此地不仅风光优美,而且历史悠久,这儿是古代著名兵法家孙子一战成名之地。据东汉赵晔著《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记载,公元前506年,吴、唐、蔡三国联合伐楚,孙武定下妙计,在小别山前连战三场,楚军大败。孙武一战成名,小别山战例也载入了兵家典籍。不提。此乃闲话,一笔带过,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过了小别山,就到泐山地界了,这一带位于广袤而又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泐山由青龙山、象山、石镜山等8座山头组成,沿岸风景秀丽,水韵悠长。山上林海涛涛,山下田园一片。袁文林制作完毕,走出船舱,站于船头观赏沿岸风光,只见:
两岸青山如黛染,峰峦连绵割不断。
奇花异草竞春晖,翠竹细柳争奇研。
十里亭外杨柳绿,系马台前松如靛。
滩头依依绣墩草,花香遍地紫竹院。
丹桂映金井梧桐,锦槐傍朱栏玉砌。
一山粉红千叶桃,满园金黄九秋菊。
荼架映着牡丹亭,木槿相连芍药圃。
十月秋霜君子竹,寒冬飞雪迎客松。
朔风触绽梅花白,春来点破海棠红。
真乃人间第一景,汉江魁首赛玉屏。
一路上,只看得袁文林心花怒放,俩只手捧着相机,对照美景,不停地拍照也。正是飞舟似箭,一路迎风破浪,经寄马口、羊子口、三岔口、陈皇港、分水嘴、杨林沟、麦芒嘴、鹿嘴、宴家湾等镇,船行一百五十里,中午抵仙桃镇。赵伯将船泊于凤嘴湾。
赵伯笑道:“袁先生,此处乃仙桃古镇,古迹名胜众多,我们在此玩耍一日,如何?”袁文林笑道:“全凭尊驾安排,在下无有不从。”据说这仙桃有汉江明珠之称,究竟有何妙处?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书到这里,暂告一段,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