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周颂,大周兴起>第四十章:定鼎九州

第四十章:定鼎九州

作品名称:周颂,大周兴起      作者:欧阳如一      发布时间:2021-02-15 10:04:55      字数:4732

  在一个举国欢庆的夜晚,周武王与他的辅政三公及众兄弟欢聚一堂,说:“记得父亲当年被困羑里侥幸回家,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治理国家定不与商同。如今江山初定,百废待兴,王弟们有何办法保我大周永享太平?”
  这里不分君臣,完全是促膝谈心,大家就推周公旦讲话,他从围在地上的座垫上站起道:“家族用宗法制。父死子承,以嫡长子为正统,是为伦理。”
  武王知道父亲文王曾想立姬旦为诸,也知道四弟之才远胜于己,说:“这就是立亲而不立贤,是否缺乏胸怀?不利国家?”
  周公旦说:“父死子继而非兄终弟及,保证王位顺利交接;立嫡而不立庶,立长而不立幼,保证不会兄弟相残;立亲而不立贤,保证王位不被篡夺;用人唯贤是举,当然,也举贤不避亲,又解决了君王能力不够之忧。如此,既保证了王室血统,又保证了良臣辈出,周室可传千秋万代!”
  武王高兴地看着他的岳父太公望、姑父公子骑和嫡庶兄弟们,这个经常困扰着父亲姬昌的问题,让他的四子姬旦说了个明白,他若九泉有不知会多高兴!说:“太史,记录在案,传给姬氏后人,作为家法。”又问,“那土地呢?”
  周公旦见大家又让他说话也不推辞,说:“土地用井田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应分予庶民,分九格,周边为私田,要交一定贡赋;中间为公田,供养鳏寡孤独,是为公道。”
  武王知道姬旦是诸兄弟中最有学问的,除了天文地理、占卜祭祀;还对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特别对历朝历代的制度更有研究,说:“四弟想沿用我在关中的土地和税收制度,耕者有其田,如此一来,诸侯地多而王室地少,诸侯人众而王室人寡,王室会不会日渐衰微?”
  周公旦笑笑,说:“周原是一个边陲小国,能以四世之功成为天下共主,父慈母爱子孝兄友弟悌固然重要,励精图治和韬光养晦也必不可少,但最主要的是我们实行了两种制度:一,以盐为税。把税率放在了盐价里,久而久之人们就会认为盐就应当这么贵,也省去了管理成本和偷税漏税的可能。人食盐有限,所纳之税也有限,就不会感到负担;对于国家这就叫‘培植税源’而非狂征暴敛,国民两利,一举两得。”
  武王看看他的兄弟们,他们都深为赞同,这是祖父姬历的设计,让周国的人口与税收同步增加长,其效果是设计者当初没想到的。
  “二,井田制。地分九格,中间是公田,四边是私田。一份公田的生产成本须八份私田分摊,等于在缴纳本份私田的贡赋后又增加的费用,比起商朝的十税抽一大得多。为什么百姓不觉重而乐于承担?因为公田所获用于养活鳏寡孤独,也是他们的族人,有责任也有义务。这种做法叫‘民治民养’,减少了国家负担还有利社会公德。所以周民乐于互助,而商民喜欢互害。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公田太多私田太少和王田更少,就要看各位是想走大商的道路——蚕食天下土地,激化诸侯矛盾,与民争利,还是效法尧舜,让耕者有其田。其实富民政策最大的受益者是国家,天下为公者最为私!”
  武王又看看他的兄弟们,井田制是太公亶父的办法,不得以而为之——姬氏从邰地到豳地到周原到大散关外,有大量荒地要人开垦,只能免除税赋。留出公田也是为了安置穷病,减轻国家负担,却没想到这种土地政策让农民迸发出了巨大的生产力,真是应了那句古话“善人者人必善之,恶人者人必恶之”,今后井田制还要在姬氏封国中推行下去。
  这时姬康,文王的第九子、武王的同母弟咳嗽了一下,站起说:“武王,各位长辈,各位兄弟,提起古代圣贤,人们必说尧舜,说他们有多么廉政爱民,那时候的人有多么幸福。康却怀疑其真实性,比如‘禅让制’,挚禅位于尧,尧禅位于舜,传贤而不传亲,可谓高风亮节。为什么只传了三世就被禹便改为世袭?非禹无公心也,乃人皆私心也!禅让早晚夭折,世袭才让大商传了三十一世,五百五十四年。我姬氏宗亲好不容易才夺了江山,可千万不能被传说所骗,被名节所困。说穿了,我们举族造反不为民众,只为自己,凡对姬氏不利之事都不能做!井田制分田于庶人,对王权和姬氏贵族不利。”
  姬康在文王诸子中素有威望,他的话代表了兄弟们的心声。就像在一潭池水中抛进了一颗小石头,激起了一层层浪花,他们用眼睛互相说:“对呀,周武革命为了啥呢?”
  周公旦知道大家所想。他第一批受封,封地在鲁,今山东曲阜,方圆不过百里。他有八个儿子,狼多肉少,也在为各自的封地闹矛盾。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因为王将国土分予国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因为王将权利分予众臣。”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这种解释显然无力,讨论有点进行不下去,武王就请大家吃水果喝茶,说:“很好,有话就要讲在当面。可是寡人要说一句,天下既是我姬氏的,也是天下人的——这是历代先王的主张,并非虚言,如何才能实现?”
  这时召公奭说话了,他是公叔畋的儿子,与武王的兄弟们关系稍远,却是先王的托孤之臣,在大周是仅次于周公旦的学问家。他说:“各位兄弟,不与诸侯争土,周室方可享祚八百年,若想天下一统,就会立刻卷入无休止的战争,最后连祖宗之地都不保。”
  武王的兄弟们忍不住笑了,周室可享祚八百年?谁告诉你的?卷入战争祖宗之地就不保?你吓唬谁呢?他们不知道他们建立的周朝真就延续了八百年,而结束周朝的秦国更是印证了召公奭的预言,秦孝公用“郡县制”取代了井田制,让秦国才成为一人之国,秦人成为一人之臣;秦王嬴政更是吞并六国而统一天下成为始皇帝,却只历二世就被义军推翻,连祖宗之地——当初周人的发祥之地关中都丢了。
  毕公高说话了,他是文王的第十五子,武王的异母弟,素以仁厚闻名。说:“召公,奭兄,有限扩大王室土地并不意味着统一天下,必要的讨伐也不一定会引起天下大战,你说呢?”
  这是折中的说法,兄弟们多有赞成者。
  姬氏子嗣之团结常让诸侯各国羡慕,究其原因:一、它有一套宗法,就是以太子为君,姐妹不得参政,兄弟按嫡庶和长幼排序,不得僭越,否则除去祖籍;二、历代国君都是表帅,他们都很体恤同胞,姐妹都有一份嫁妆,兄弟都能分得一份祖产,若显失公平,族长就会出来干预;三、国家会拿出专门的费用来救济那些失独或失能的姬氏宗亲,直到给他们养老送终。武王这才发现他那些亲如手足的同胞们并不是没有嫌隙,特别是在土地分配上。欲征求岳父意见,却见他眯着眼睛打瞌睡,想想说:“十五弟之言最为妥当,就把邰豳周的土地重新分配给寡人的长辈,把从商反臣手里夺得的土地分予寡人的诸兄弟,太史。”
  太史公屈步道:“老臣在。”
  “由你组织草拟我大周的土地制度报予寡人。”
  太史公拱手道:“老臣遵命。”
  武王说:“我们刚才说了宗法、税收、土地制度,下面说说国家体制,四弟,还是你先讲。”
  周公旦知道天下诸侯没有一家有姬氏和睦,同甘共苦;天下诸侯没有一家有姬氏顺服,唯父君或太子之命是从。可自从夺取了大商天下争功之风暗起,一涉及到利益又分成了几派,这是他一定改变的。说:“这是今天讨论的第四个问题:国家体制。臣建议陛下采用‘分封制’,即小王室大诸侯。我朝疆域广大,非分封不能令商朝贵族归顺,非分封不能令王室子弟和功臣效忠,但诸侯各国要定期朝贡,并提供军力劳力,天下安定也。”
  这是上一个问题的延续,却受到了兄弟们的一致赞成。因为他们当中还有许多人没分到土地,这让武王陷入了长考,向打瞌睡的太公望求援道:“太公如何想?”
  姜太公虽然七十二岁才入周,却以一个个成功的战例和独特的军事思想赢得了众望,他又是先王的托孤之臣和武王的岳父,自然说话的份量很重。他一捋长髯说:“老夫只以军事论。此次伐纣成功,皆因分封制,从周诸侯虽然痛恨帝辛残暴,却是在为守土而战。”
  武王的兄弟们不敢大声附和却都露出了“对呀”的表情。
  “攻破殷都大商即亡也因为分封制,因为商朝遗族只要从周就会得续故土,就不会为纣王拼命。”
  武王的兄弟们用眼睛互相征求意见后说:“是啊是啊。”
  “假如我不用分封制而用‘州郡制’,天下可分九州三十六郡,王只有一个,军队只有一支,看似强大实则脆弱。没了诸侯就没了分级抵抗之力量,郡守们也只为国君而战,如此,杀一君便可破一国,灭一师便可得天下。”
  武王的兄弟们这才明白商军为什么这么好打,姜太师不愧是军事家中的政治家,他这天下奇士不是徒有其名。
  “假如按周公之法分封诸侯并执行君臣义务,周室只须三千虎贲军,一遇战争诸侯必来勤王,即使两京被破诸姬仍在抵抗,王室可以转移到任何一国再联军复国,周祚永续!”
  这解释太有力量了!人们却感到奇怪:同样是分配土地,说用井田制多数人反对,说王室的土地太少;说用分封制大家都赞成,说有利于国家安全,不知奥妙在哪里?武王大喜,说:“好,就用分封制。”对周公旦说,“四弟拿出分封方案。”又问,“那司法呢?”
  召公奭分管司法,站起说:“废除商朝的肉刑和殉葬制度。”
  武王说:“商律俱已废除。”
  召公奭说:“释放所有囚犯和奴隶。”
  武王说:“现在已经实行。”
  召公奭说:“以德而不以法治。”
  武王说:“这恐怕不行吧?”说完看着大家,德治与法治是困惑着姬氏建国以来最重大的政治问题,经常会在朝堂上发生辩论,道理却越辩越糊涂。他认为商王过于残暴,周室过于仁慈,应当选择一条中间道路。
  大家又等着周公旦说话,他说:“人之初,性本无,善恶皆染于社会。假如人一出生看到得全是弱肉强食,一定是狼。假如人一出生看到得全是扶危济困,一定是贤者。此德之要也。”
  兄弟们都半崇拜半调侃地看着老四,知道他又在上道德课。
  “那是不是一个崇信道德的国家就不用刑罚了呢?非也,因为有人不讲德,就会损害他人的利益;坏人不被惩罚,就会成为坏的楷模,长此以往国家就会败坏。”
  武王说:“商之灭是因德先崩也。周人融入商地会不会像一股清流融入浊海,把祖宗遗德搞坏呢?”
  周公旦说:“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可能全是坏人,也可能全是好人。”
  武王的兄弟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对政治感兴趣,有人说:“不会吧?是人呐,你当是豆糕一刀切?”
  周公旦说:“比如在商朝,坏的制度只能产生酷吏,所谓殷商三杰,凤毛麟角,不足以挽其败;相反,在我周国,世代主德政,讲忠孝,行人道,即使出现……”他无意看看姑父公子骑,实在想不出更恰当的例子,说,“即使出现过一两个败类,也不足以改其胜。”
  武王的兄弟们大笑,他们都知道公子骑曾经是商国间谍。
  公子骑红了脸,起身向各位鞠躬道:“四侄说得对,好的制度可以感化人,姑父我就是,早已从良归周。”
  武王的兄弟们又指着他大笑。
  武王直接问:“那你说制订什么样的律法合适?”
  周公旦让召公奭说话,召公奭又口出狂言:“奭掌管律法将四十年不用刑错。”
  武王的兄弟们又笑他,说:“那你就是无法,或有法不依。”
  武王知道他这堂弟从不乱讲话,就与大家讨论下一个问题:“那礼仪呢?”
  这是周公旦为周室记续专门研究的东西——周礼,它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主要是对人的身份划分,形成等级制度;乐是基于礼的行为规范,用于各种社会交往。是国家不用广阔的土地、充足的财政、庞大的军队、严酷的刑罚就能让诸侯和百姓心悦臣服的东西,也是后来中国历代王朝最为推崇,中国近现代政客文人猛烈批判的东西。
  周公旦知道把《周礼》作为一种教化非一日之功,执行起来更会遭遇重重阻力,可他一定要身体力行。说:“旦训练了一支乐队并整理了一些古谱,改日演奏给大家看。”
  武王知道编制《周礼》的全过程,对四弟姬旦居然有这样一种想法,并且能集上古圣贤和历代先王智慧之大成深为佩服,说:“周公者,元圣也!”命令他的兄弟们,“从明天起你们与寡人一道演习周礼。寡人曾求问于天,周室江山真能延续八百年!你们不要笑,不仅如此,中国人会把《周礼》之精神世世代代传下去。”
  噫嘘唏,提起上古的帝王国人都说尧舜禹汤,提起周朝天子国人都说文武成康,其实,八百年周朝之第一人是周公旦,汉贾谊有云:“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难怪中国后来的一位“至圣”孔夫子曰:“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伤感涕零。
  
  起稿:2020年11月22日
  结稿:2021年2月14日
  于中国河北廊坊永清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