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难忘的记忆>第四章:75

第四章:75

作品名称:难忘的记忆      作者:梦想王西庆      发布时间:2020-10-29 19:45:14      字数:4255

  75、改革开放初期(一)
  
  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和几位同事去了上海出差,由于时间不是很紧,我们利用这段时间在南京红色旅游了一下,去了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看了看,去了雨花台烈士陵园瞻仰了烈士的陵墓,挖了几粒雨花石作为留念,又去了中山陵,瞻仰了中国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然后我们坐轮船直达上海。
  当时的上海站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大街小巷看到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我们内地却是不是一样,那些身穿奇装异服、留长发的小年青人着实让我们内地人有点看不惯。
  在那些大影院,好多都是上演国外进来的电影,另外,还有国内的一些新电影。这对于在在文革之中,曾经被禁止上演的国内外电影,文化生活是丰富了很多,像当时上海演的《安娜卡列尼娜》,以及文革前上映的优秀影片,这些影片往往是很难买到票的。
  还有新拍的电影,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里,都贴满了《儿子、孙子和种子》的电影海报,那海报上的画面就是著名的电影女演员王丹凤。我们当时在上海忙,也没有顾得上看一下这个电影。不过其中的女演员我还是影响深的,她上演过很多的影片。在文化大革命以后,一些停了的文革前老的优秀电影,都相继上演了,一些大人和小孩们都喜欢崇拜那些明星们,成了“追星族”。而跟我在上海出差的两个同事,他们和我一样也是很崇拜那些明星的。
  我们在一次坐公交车,经过上海徐家汇的时候,一位同事看见了马路旁边挂有上海电影厂的牌子,兴奋地执意让我们下去。对于从小地方来的我们,都想去上影厂看一看,见一见上海的那些明星演员们,特别是那电影海报上的女演员。
  可是当时的我真有点不愿意去,因为来上海之前,就考虑到来上海以后,除了给公家办事以外,首先是要给儿子买一台收录机,让孩子好好地学习英语。都八十年代了,内地有些东西真的是不好买 。而在沿海城市,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大上海,正从国外流传进来不少的奇缺商品,其中包括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录音机等等,这些东西让我们年轻人很羡慕,而这些我们想也不敢去想。
  刚才我们在公共汽车上,经过一个大商店的时候,就看到商店门口,一些人排着长龙在购买收录机,不过,那还只是个单声一个喇叭的。可那些站着长龙的人,我仔细地看了看,都是我们这些八十年代的年轻人。在当时不是有一首歌吗?叫“光荣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在当时,我们共和国的知青们,就是这个岁数,上有老,下有小,还要担当起改革开放的急先锋,正如歌中唱的那样:
  “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那个时候,像我们这些老三届的年轻人、知青学生,都是单位的骨干,除了担当社会的重任外,还要抽出时间来,辅导孩子们学习,把我们文化大革命夺去的时间,给孩子们补回来,在当时要是有一台收录机,给孩子们学习英语呀,学习文化呀等等,是当务之急的事情。可是我一看到上海商店门口那长长的排队买收录机,我心头就不舒服,头痛。想一想在文革时期,在国家三年困难的时候,当时买什么东西不排队?特别是每个月一家供应的口粮,不请半天假是买不来粮食的。而当时大部分家庭人口又多,我们这些当老大的这些人还要推着自行车,或借来的小平车,除了给自己家里买供应的粮食以外,还要给父母家里、给岳父家里去买粮食,当时粮店又很远,供应的杂粮又多,像白白面和黑白面啊,玉米面和高梁面啊,大米和小米啊,还供应有土豆和大豆等等,往往是一个面袋装两三个品种,中间还得拿绳子系起来,除此之外还要把供应的每人三两食油打回来。另外,我们这个地区经常停水,还要跑老远老远的地方去担水。想一想那个年代我们年轻人是多么累,多么辛苦。
  想起我在1966年11月,红卫兵大串联在上海时的情景,当时在南京路和外滩,红卫兵和学生多的风潮似涌,连公共汽车都跟在人群后面慢慢地行走。在南京路的商店里,学生们更是拥挤着排着长队免费领取主席像章,和戴在胸前“为人民服务”的小牌子,当时学生们排着长龙,有好几里长,把整个一条大街从中间绕了一个大圈还不够,那时候,是我有生以来排的最长的队伍 。
  这一次我来到上海,就是想给儿子买一部收录机回去,但我一看到那些排长队的人们就联想到过去,没想到在上海买这些东西也这么难?而且又要排长队。当时我问了一下收录机的价格,竟要一百五十元左右,当时还是很贵的,还是带一个喇叭,那时我的工资才开四十多元钱,要买一台收录机,还是舍近不可求的事情。更不用说我们在上海,早晨天天吃的还是最便宜的阳春面了。而对于收录机这些东西,对于我们低收入的人群来说,当时还是个奢侈品。
  我一看到那排长队就暂时放弃了买收录机的念头,考虑以后再说吧!接下来我们就坐车来到了徐家汇,跟着我们的这个同事,一同下了公交车,我也想去上影厂看一看。
  跟我来的这位同事,我就很佩服他,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他可真是有本事,我还得应该向他好好学习这方面的长处。他不仅想去电影厂看一看那些明星们,而且、而且前几天我们来到上海以后,白天他就背着我们,有段时间也不知道干什么去了,晚上,等到他回到我们住的旅社以后,听他一说,我才知道他去了上海的各大商场,去给他爱人买化妆品,买什么搽脸用的“珍珠霜”去了。
  当时上海各大商场还真没有卖这个东西的,也不知道他爱人是怎么就知道上海有卖的,后来,他又不知道怎么就打听到了出“珍珠霜”的上海日化厂地址。现在我想起来,打死我都不知道这个厂在上海的什么地方,也不知他又是怎么找到这家工厂的。
  上海的马路真不像北京的马路好找,往南往北,往东往西,去哪里都行,上海就不同了,我当初串联时,初来乍到上海的时候,在南京路就曾经迷失过方向,差一点就回不了住地。
  结果呢!我们这个同事真的找到了上海日化厂的地址,他一个人只身来到这个厂子后,来到人家办公室里死缠慢缠地、非要让厂里卖给他一盒“珍珠霜”不可,可人家厂家工作人员一听都笑了。
  “一盒?既然打老远从山西来了就买一盒?”
  人家厂家不卖给他不说,我想人家肯定还笑话他;这是从哪里跑来的“阿飞”。
  后来厂家工作人员对他说:
  “虽然,现在是改革开放时期,但我们这里还真没有人来过这里买珍珠霜的,你还是第一例。我们还是应该感谢你的,不过你只买一盒我们是不卖的,我们这里还从来都没有这样卖过。”
  谁都知道我们山西人过日子是很精算的,我想,我这个同事这么地给厂家说要买一盒珍珠霜,不知道当时人家上海人是怎样看待我们山西人的,因为上海是沿海大城市,改革开放要早,我就想;当时人家厂家简直要把我们山西人看的板(扁)又板(扁)了,怎么大老远来上海就买一盒?
  在当时,国内就有一些人对我们山西有偏见,说看了你们山西再看看西藏就没什么区别。我就不知道山西咋的了,这些人是这样的看待山西、看待山西人。但后来住在北京的山西人,在改革开放以后,听说北京搞车展的时候,山西的大款、那些煤炭老板们,一家伙把展销的百万元的小汽车买回了家。在展销房地产时,又一些山西的煤老板们一下子就在北京买了几套、甚至是十几套房子。这些在当时足以让全国的老百姓震撼,吐着舌头刮目相看,也让在京的山西老乡奔走相告。
  再回过头来说一说我们这个同事,他缠磨的对上海日化厂的销售人员说:
  “我们山西人来一趟上海是不容易的,央求人家一定要卖给他一盒(珍珠霜),否则回去后不好向爱人交待。”
  后来,缠磨的人家厂家也不耐烦了,就说:
  “那好!这样吧!你是第一例,你要买一盒(统统的)不行,你要是真心买,我们就卖给你一大盒,你看这样行不行?里面总共才十小盒,十小盒。”
  当时,那搽脸用的“珍珠霜”可能是新研制出来的护肤产品,还是很贵的,也不知道有没有像现在北京医院卖的“维E”好用。我都是第一次听说,以前,我只知道有搽脸的雪花膏、“油油”等等,当时还从来没有听说有这一类的化妆品。
  我的同事一听说要卖给他十盒,真有点不愿意了,那是要掏多少钱啊!那可是在走的时候,爱人揪着耳朵交代的就只能买一盒,那要是买多了以后,回去爱人肯定是要变脸的。你想想,在当时十元一张的“大团结”,要扔给人家十张啊!我的天!而我们每个月开的工资当时还不到五张。
  不过,我还是很佩服我的这个同事,他还是心痛的狠了狠心,既然来了就买定算了,谁知道以后什么时候还能再来上海?结果他真的是给了人家厂家十张“大团结”,换来了一大盒珍珠霜。
  真没想到的是,他回到我们旅社以后,竟有人帮了他的大忙,“救”了他一下。就在我们当时住的上海石门旅馆里,有好几个旅店年轻的女服务员们,看上了他买到的那些“珍珠霜”,都争着抢着要向他购买。我可不知道他卖给人家加上跑路费没有,反正他一下子就卖给她们有好几盒,这一下就打消了他的后顾之忧,总算是卖出一些,否则,回到家里“首长”大人肯定会不高兴的。想一想在当时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够累的。不仅要承担在单位的业务,还要承担在家里的这些义务。
  在我们这一代知青中,曾经是文化大革命的急先锋,而且也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事情要复杂、要很多。
  我认的一个知青,想当年的时候,他和全中国的知青朋友一样,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时他的爱人才十五六岁,还是个天真活泼的中学毕业生,他们来到农村艰苦的环境中锻炼,你们想一想,那个时候那么一点女孩子知道什么呀,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知道怎么搞的,一下子就得了妇科疾病。
  我记得报纸上,曾经报到过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曾经关心过北京去内蒙的知识青年;
  “在大草原、在乡下卫生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不要随地解手,以防得尿道炎等妇科疾病。”
  而在我们当时的山西,特别是在那些封闭偏远的山沟沟里,你要去农村厕所里解手,你就会看见农村厕所地下的角落里,放着那一小堆一小堆的土坷垃。我也曾在学校时下过乡,当时在农村简陋的厕所里,堆放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我当时傻的一点儿都不知道,恐怕现在的朋友们也可能不知道。我结婚后还是爱人告诉我的,因为爱人的老家就是在偏远农村。你想想,当地农村的老百姓去厕所,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
  而那个时候,还没有改革开放,还处在文革期间,物流还不丰富,老百姓还很穷,这对于下乡不懂事的小姑娘来说,是多么的尴尬,加上山西十年九旱,不要说农村山沟里常年缺水,就是我们阳泉市里也经常停水,后来还是市委领导亲自跑到中央去要了娘子关的水,动员了阳泉上上下下的人们修了一百多里长的提水工程,才解了阳泉市的燃眉之急。
  当时中央很重视阳泉的缺水问题,北京开会研究的时候,中央领导同志当着大伙的面,还亲自给阳泉市的领导同志端过来一杯热腾腾的茶水,使得阳泉的这位领导感动的热泪盈眶。
  所以,在那时,人们缺水一年也洗不了几次澡,而在当时农村的妇女,可想而知,得的妇科病要比城市要高得很多。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