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帝王骚客>第三十九章 帝王骚客之隋唐(16)——唐宣宗李枕

第三十九章 帝王骚客之隋唐(16)——唐宣宗李枕

作品名称:帝王骚客      作者:隐居凡尘      发布时间:2020-03-29 17:36:09      字数:5063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给宋仁宗上过一篇有名的奏折,又称为《朋党论》,开篇说:“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在中晚唐时期,内忧外患之际,出现一次不同寻常的朋党之争,后人不知道如何评判其中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唐文宗曾感叹:“去河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
  牛李党争,是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领的“牛党”和以李德裕、郑覃为首领的“李党”之间的党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历时四十余年。“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高官争权的现象,牛李党争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灭亡。
  牛僧孺,德宗时期科举中进士,后因得罪宰相李吉甫而不得志。穆宗因见其清廉而重用。之后又颇得得文宗、宣宗赏识,几度为相。宣宗时,牛党势力最甚。公元848年,牛僧孺病逝。
  李德裕,李吉甫之子,父子均是唐朝名相,无奈唐文宗时李德裕一直为牛党排斥。直到武宗即位后,李德裕才再度为相。执政期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
  宣宗执政后,李德裕被罢相,被一贬再贬,最后贬为崖州(在今海南)司马。李德裕到崖州后,作《登崖州城作》诗叹曰: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公元850年,李德裕卒于海南。对于李德裕之死,有人赋诗叹曰:“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在被贬到海南的大臣中,李德裕与宋朝的李纲、赵鼎、李光、胡铨被海南人一同列入祠堂,合称五公祠,成为了如今“海南第一名胜”。与李德裕同时期的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称他为“成万古之良相,为一代之高士”。梁启超把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称为中国古代六大政治家。
  若说他们是君子,执政期间打压政敌,排除异己,损耗大唐国力,怎么看都不像君子所为。可牛僧孺和李德欲都不是小人,他们都因才华卓著而受执政者赏识,且他们都反对宦官干政。况且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他们不思报国图强,为何还要搞派系之争呢?这得从两个派系的出生和政见说起。
  牛僧孺一派多为科举出生的庶族,而李德裕一派多为士族。
  在执政方面,李德裕主张武力解决边患问题;而牛僧孺则认为该和平解决。
  自古以来,庶族与士族子弟多数相互瞧不起,不足为奇。政见不一,自然更容易产生分歧。可是他们怎么会想到,原本岌岌可危的大唐,哪里还经得起他们的折腾。
  牛僧孺和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非常要好,二人都喜欢收藏奇石,白居易晚年闲居洛阳时,常与牛僧孺一起赏石咏石,其散文名篇《太湖石记》就是为纪念他们之间的友谊而作。
  赏石、藏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牛僧孺和白居易可谓开赏石、藏石之先河。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杜甫并成为唐代三大诗人。王安石说:“世间好句子,皆被杜甫道尽;世间俗句子,皆被乐天道尽。”
  牛僧孺能得到白居易的赏识,可见一斑。与李白、杜甫相似,白居易的仕途却并不顺畅。但他却备受帝王褒扬。
  武宗继位后,曾想重用年近七旬的白居易。李德裕认为他年老多病,建议武宗让他安享晚年,而给武宗推荐其族弟白敏中。而李德裕没想到,他推荐的这位未来的丞相,却是他的掘墓人。
  公元846年,武宗去世后,宦官马元贽拥立宪宗之子、穆宗的异母弟、敬文武宗的叔叔李枕继位,是为唐宣宗。
  李枕早年沉默寡言,宫中之人都以为他并不聪明。有许多书记记载,李枕早年曾出家为僧。
  武宗李炎素来不喜李枕,把李忱拘于宫中后苑,想要加害。官员仇士良冒险潜入后苑,为李忱剃去头发假扮和尚,逃出宫门。后来李忱与高僧香严、黄檗两位禅师云游天下,又更名为琼俊,隐居在嘉兴水西寺。
  题泾县水西寺
  大殿连云接爽溪,钟声还与鼓声齐。
  长安若问江南事,说道风光在水西。
  《嘉兴府志》:“水西禅寺:在郡治西北二里,与祥符并在爽溪西,故名水西。唐会昌中,黄檗禅师开山,即废。大中元年重建。相传宣宗潜邸于此,因改为资圣禅寺。内有宣宗御书寺额。”
  据说,这首《题泾县水西寺》是在李枕得知武宗去世后所作。李枕小字“风光”,诗明写风景,实则暗示他隐藏在水西,据说诗很快传遍长安,他也顺利的被迎回长安即位。
  瀑布联句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黄檗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无论李枕是否曾出家为僧,但他与佛门的关系确是无比紧密。《黄檗万福禅诗志》中记载唐宣宗为僧时,在福清黄檗山与黄檗禅师一起观看瀑布,作《瀑布联句》。而《黄檗宛陵录》中记载:黄檗禅师与宣宗同游江西庐山观瀑,黄檗禅师所作的诗,也稍有改动:
  穿云透石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黄檗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黄檗禅师的诗句极富哲理,而李枕的诗气势磅礴,正是一僧、一帝的真实写照。
  黄檗禅师是当时的得道高僧,名相裴休对他极为敬仰,并执弟子礼。据说,裴休后来就是在黄檗禅师的点拨之下开悟的。因此,他对黄檗禅师怀有无尽的感念之情。裴休曾赋诗赞黄檗禅师云:
  自从大士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
  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
  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
  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
  相传,李枕曾向黄檗禅师问法时,被黄檗禅师打过一掌,李枕即位后也还记在心中。黄檗禅师圆寂后,竟谥他“粗行禅师”。宰相裴休便向皇帝上奏:“三掌为陛下断三际也!”
  三际指世界发展的三个过程:即初际(过去)、中际(现在)和后际(将来)。
  李枕于是就将黄檗禅师改谥为“断际禅师”。
  黄檗禅师开创了临济宗禅风。临济宗风最为强劲,其禅法特色,影响久远,成为中国禅宗中波及面最大、渗透力最强的宗派。他也是百丈山著名的佛教改革家怀海禅师的弟子。
  武宗时期,之所以会出现会昌灭佛这样的事情。一方面,因为武宗崇尚道教;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佛教僧尼可以不交税,还不参加劳动。他们以接受布施,或者以化缘为生。毫无疑问,这大大的增加社会的负担。
  而在民间,僧尼之所以不那么受欢迎,也正是因为他们可以不劳而获,凭借几句佛经就从原本就不富裕的老百姓中分去口粮,老百姓还不能有半点怨言。怀海禅师是洪州宗的祖师马祖道一的继承人,他经历会昌灭佛,深知,要想光大禅宗,必须在执政者和老百姓心中树立不一样的僧尼形象。因此,他制定丛林戒律,大胆进行教规改革,设立了百丈清规。为禅宗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百丈清规规定:僧众应饮食随宜,务于勤俭,全体僧人均须参加劳动,“上下均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百丈清规的制定,华夏大地上诸多寺庙兴起“农禅”这种新的修行模式。
  佛家重修行,而修行原本就不是坐禅念经,不是吃不吃荤、过不过性生活的问题。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便是修行;不给别人添麻烦,便是修行;尽自己应尽的义务,便是修行;生活,就是最好的修行。
  百丈山
  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宇层楼耸万般。
  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长在掌中看。
  仙峰不间三春秀,灵境何时六月寒。
  更有上方人罕到,暮钟朝磬碧云端。
  怀海禅师居住的百丈寺在江西百丈山上,百丈山便成了中国佛教“天下清规”发祥地。而宣宗李枕,也曾在山中修行。如今,山上的许多经典流传着宣宗李枕曾经的故事。有一种说法认为《瀑布联句》是在百丈山上所作。
  这首诗借百丈山的雄伟壮丽,气吞山河,表现出李枕“山河长在掌中看”的志向。从他登基后的所作所为,他不仅拥有这样的雄心壮志,而且完全具备实现这雄心壮志的信心和能力。
  几首诗下来,我们不难发现,李枕不是沉默寡言,而是真正的大智如愚,隐晦不露。登基后的他立即开始选拔人才,一步步实现他的“强国梦”。
  吊白居易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君一怆然。
  当时的人才中,首屈一指的当属白居易,于是宣宗李枕诏任他为相,不料下召之时,白居易已经去世数月。李枕伤感不已,有感而发,写下这首《吊白居易》。
  诗赞扬白居易的诗才,表达李枕对其创作的肯定,同时又概括他一生漂泊,随遇而安的乐观豁达的心态。颈联“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白居易诗词的通俗易懂,妇孺皆知。尾联直抒胸臆,表露李枕对这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的惋惜和悼念之情。宣宗情感真挚,感人肺腑。
  虽然白居易已经去世,但大唐人才济济,宣宗要开创一番盛世,倒也不愁无人可用。比如,魏谟就是其中一位。
  魏谟是太宗时期名臣魏征的五世孙,文宗常读《贞观政要》,思念魏征,就在其后中提拔魏谟。入仕后,魏谟再现魏征之风。李忱登位后,拜魏谟为宰相。其他宰相进谏,唯恐君主不快,都委婉而谏,独他开门见山,无所忌讳。李忱常叹:“魏谟有他祖辈的风范,朕心极重他。”
  重阳锡宴群臣
  款塞旋征骑,和戎委庙贤。
  倾心方倚注,叶力共安边。
  宣宗是幸运的,要直言进谏,有魏谟。要巩固边防,又出现一位民族英雄张议潮。
  丝绸之路是连接大唐与亚非欧各国最重要的贸易通道,然而,自安史之乱后,吐蕃乘乱先后攻占河西、陇右、沙州等地。其后几十年间,大唐王室内忧外患,已经顾不上收复失地。直到张议潮起义收复为止,吐蕃占领这些地方七十余年。
  武宗、宣宗时期,大唐王朝相对较为安宁,而吐蕃正是本土苯教与新传入的佛教两股势力斗争的高峰期,内乱频发,国力每况愈下。
  公元848年,张议潮率众组成归义军驱逐吐蕃收复沙州(敦煌)、瓜州(安西)、等地。并遣使者高进达等表函前往长安。沙州,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若说敦煌,其知名度不亚于任何一座古都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吐蕃在攻打沙州时,阎朝率领军民抵御十余年,最终因弹尽粮绝,为了保住沙州百姓,不得不放弃抵抗而全城投降。
  公元851年,先后收复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河州(临夏)、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兰州、鄯州(青海乐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甘肃岷县)等十一州,派遣兄长张议潭携版图户籍入朝,宣宗任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
  公元861年,张议潮收复凉州。从此河西走廊又畅通无阻,对于加强西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河西人民热忱赞颂张议潮的英雄事绩: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
  赖得将军开归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公元867年,张议潮入朝,敕封河西十一州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西万户侯。
  张议潮收复失地后,为治理河西地区。大力传播汉族的先进文化,制定新赋税,鼓励农商,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五谷丰登景象。当时人们赞颂说:
  三光昨来转精耀,六郡尽道似尧时。
  田地今年别滋润,家园果树似玉脂。
  河中现有十碾水,潺潺流溢满百渠。
  必定丰熟是物贱,休兵罢甲读文书。
  在完全没有来自大唐王室的帮助下,张议潮凭借自己的机智果敢和一颗赤胆忠心,战胜千难险阻,收复沦陷国土,回归祖国。是中国历史上被很多人遗忘的民族英雄。
  公元872年,张议潮卒于京师,享年74岁,赠官太保。
  张议潮从入京到去世,河西归义军由其侄张准深接替。期间安西的回鹘再次叛唐,张准深率领河西军民活捉回鹘首领。他还多次击败来自各方势力的入侵,为河西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其文治武功,不下张议潮。获得当地人民热情讴歌:
  自从司徒归阙后,有我尚书独进奏。
  持节河西理五州,德化恩沾及飞走。
  天生神将足英谋,南破西戎北扫胡。
  万里能令烽火灭,百城黔首贺来苏。
  但好景不长,公元890年,河西发生政变。张淮深及其妻、六子均被杀。张议潮之子张淮鼎自立为归义军节度使。两年后,张淮鼎病逝,临终前托孤于张议潮的女婿索勋。其后索勋废张淮鼎之子张承奉,自立为节度使。当时的唐王朝对河西的变故无能为力,只得承认他为河西归义军节度使。
  将门无虎子,将门也不缺虎女。公元894年,张议潮第十四女,时已经嫁李明振,率将士诛杀索勋,再次拥立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之祚,因而复振。
  直到唐哀帝时,张承奉见大唐名存实亡,于公元906年,自称白衣天子,建号“西汉金山国”。其后,回鹘再度崛起,公元911年(后梁乾化元年)回鹘兵进逼沙州,张承奉无力抵抗,沙州百姓万人上书回鹘可汗请和,遂定城下之盟,奉甘州回鹘可汗为父。公元914年,张承奉卒,州人奉长史曹议金为主。曹议金废金山国仍称归义军节度使,西汉金山国灭亡。
  虽然张议潮的孙子没有能为大唐“守节”,但张议潮的忠心让宣宗无比欣慰在得知河西之地收复后。激动的说:“宪宗常有志复河、湟,以中原方用兵,未遂而崩,今乃克成先志耳”。可以说,是他完成了父亲的遗志,就算是九泉之下,也有个不错的交代。
  宣宗确实也没让大唐王朝失望。他贬斥武宗朝得势的权臣李德裕,同时遏制宦官势力的膨胀。多次微服出访,任人唯贤,从谏如流,恭谨节俭。为大唐创下“大中之治”的盛世,而被后人追思为“小太宗”。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