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诸子百家>公孙衍、苏秦

公孙衍、苏秦

作品名称:诸子百家      作者:掉坑王子      发布时间:2019-09-08 22:36:07      字数:5538

 公孙衍,生卒年不详,大约和张仪差不多,战国魏国人(今陕西华阴),合纵人物。
  
  抢答题。现在开始。和张仪
  公孙衍  
 同时期的合纵者是谁?
  苏秦。
  好,蓝队得一分。“五国相王”是谁搞出来的?
  苏秦。
  好,蓝队又得一分。绿队加油,脸不要那么绿嘛。下面继续,最早五国合纵打秦的组织者是谁?
  苏秦。
  蓝队——咦,阁下是谁?
  公孙衍。
  没听说过。你有事吗?
  上面所说的全是我干的。
  看你气色不太好,你没事吧。
  我冤魂不散呀!另外,我觉得我还可以抢救一下。
  估计喝多了。保安,来,把这位老先生轻轻地抬出去!
  (公孙衍不停挣扎)真的,真的是我做的。是司马迁记错了呀。我是诚实小郎君,不会骗人的。
  选自《史记》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整理的《战国纵横家书》。它的中心思想是:公孙衍:我招谁惹谁了我!
  进入正文。那个,公孙衍先生,先止住悲伤。
  公孙衍,年轻事迹全无(别哭,别哭)。不过,他的祖上不差,可能也是某国的国君,所以才姓公孙。
  公孙姓的来源,除了一小部分来自黄帝的后裔(这个还有争议),最主要的是来自各诸侯国公子的后代,即公子的儿孙,他们都以公孙为姓氏;如商鞅也叫公孙鞅等。所以以此推断,公孙衍祖上不差。
  当然,这也只是个人猜测(公孙衍先生,别用这样眼神看我嘛,我已经很给力了)。
  公孙衍应该很早就在秦国任职,也很有能力,所以商鞅死后,他就被任为大良造(类似相国,就是之前商鞅的官职)。
  他的军事能力也不错,之后开始帮秦国攻打魏国的河西之地,除了几个最重要的据点,其它的都拿到手了。
  然后,张仪来了。他不费吹灰之力,就把那最后几个地方从魏惠王那儿忽悠过来。公孙衍那个郁闷呀,老子辛辛苦苦没打下来,他居然张张嘴就给办了;从此看张仪的眼光都是火辣辣的。
  谁知不久之后,张仪又不费吹灰之力,把原属于公孙衍的相国也捞到手了。公孙衍一看,不行了,再这样下去,连命都要被张仪玩没了。于是,他带着满腔的仇恨(只针对张仪,然后殃及秦国)离开秦国,来到魏国。
  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就上铁路。铁路——打住,打住。
  因为他的能力卓越,所以在魏国,很快就被魏惠王任命为将(当时惠施任相国),从此开始了他合纵的后半生。
  当时,魏国经过魏惠王的折腾,已经是千疮百孔了,瘦得跟竹竿似的。不仅秦国天天拿大棒捶,底下的楚国也偶尔过来敲两下。不过,威胁最大的还是秦国。
  公孙衍知道,单打独斗打不过,乱拳打死老师傅。有感于此,他开始到各国游说。最后,他成功地把魏、韩、赵、燕、中山五个相对较小的国家联合起来,互相称王,来共同对付秦、楚、齐等大国。史称“五国相王”。
  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合纵”的产生,比张仪的“连横”还早些呢。
  但是公孙衍还没开心多久,秦国就派张仪到魏国,软硬兼施,话不多说就把魏惠王忽悠进了连横队伍。再加上楚、齐的反对,第一次合纵没一年就破产了。
  同时,张仪还和也主张合纵的魏国相国惠施对喷,并把对方喷回了老家,自己当了魏国相国,暗中帮助秦国。公孙衍只好又跑到楚国,每天做小人扎他(我猜的!)。
  三年后,魏惠王临死前回过神来,把张仪赶走,召回公孙衍任为相国。在新任的魏襄王的肯定下,他开始了第二次合纵联盟。
  这一次,公孙衍联合了魏、赵、韩、燕、楚五个国家,并组织五国兵马,由楚怀王做为“纵约长”,一起来攻打秦国。这是首次的五国攻秦,之后苏秦也搞了一把。
  可能觉得还不过瘾,公孙衍又跑到秦国后方的义渠国,说动他们,从背后给秦国一刀。这义渠国是西戎(念“容”)的游牧部落,是当时秦国西北部最强大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也常常和秦国动刀动枪的。
  秦国一看,这可玩大了。它先派兵去顶住后院的义渠国,再送大量财物给楚国,拉亲戚攀交情,表哥表哥地拼命喊。
  这表哥可不是瞎喊的。所以,有必要说一下秦楚的关系。
  早期时,秦国和晋国的关系好,秦穆公还曾帮过晋文公即位。成语“秦晋之好”,说的就是当时的情况。但是晋文公死后,发生了著名的“崤(念‘萧’,第二声)之战”,晋国把当时远征的秦军打得全军覆没,从此两国关系恶化。
  与此同时,楚国也常常被当时最强大的晋国欺负,于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秦、楚开始越走越近。之后两国还因此互嫁闺女,所以算起来也确实是表亲关系,而彼此之间也常常相互帮忙。尤其在孙武和伍子胥占领楚国的郢都后,还是秦国派兵帮楚国,才赶跑吴国的。
  所以最后架不住感情攻势和物质诱惑,楚怀王被说动了。
  于是,在攻打秦国时,楚怀王拿钱不办事,燕国也站得远远的光看不动手,真正出力的只有魏、韩、赵。结果被秦国打得一塌糊涂,第二次合纵也失败了。
  而魏国最倒霉,伤亡最大。更倒霉的是公孙衍,马上被解除了相国职务。没办法,公孙衍只好前往韩国。不过因为他的名声大,很快又被任为韩国相国。而在他走之后,魏国也被张仪热情地再次忽悠进连横的小家庭。
  在韩国,公孙衍仍然不死心,还在各国之间奔波合纵的事,只是最后都被张仪破坏了。在张仪死后第三年,秦国派兵大败韩国,公孙衍因此被牵连,被免去相国职位。
  之后,他心灰意冷地离开韩国,据说还去齐国为官,最后终老齐地。
  公孙衍没有留下什么书籍,估计他也没什么好心思写。
  也总结一下他吧。
  其实,公孙衍是一个非常有远见和策略的人。不说他的军政能力,他首创的合纵,对于当时除了秦国外的各国,是最好的生存方式,没有之一。尤其是五国合纵攻秦的创举,更是让他名扬天下。
  那时大家都称他为“犀首”,就是犀牛的角,有带头大哥的意思。当时孟子的弟子景春评价他和张仪,说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评价可是老高老高了。
  只是因为他对秦楚关系的错估,再加上各国国心不齐,各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才导致最后攻秦失败。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不怕神一样的敌人,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而同时,公孙衍又是一个很悲催很悲催的人物。不仅他的几次合纵都没成功,他的光辉事迹后来也全被司马迁安到苏秦的头上,如与张仪斗法、合纵攻秦等等。那时苏秦还是个愣头青,还没上场呢。
  另外,史书上也很少有他的文献记载,慢慢地就隐没在历史中。所以他也算是一个悲情英雄,只比吴起稍好点,没有身后被骂。
  不过,不是还有另一句话:不怕被骂,就怕被忘。之前不是还有很多明星网红,故意找茬让人骂,借此一炮走红或刷存在感的。
  当然,这种存在不要也罢。
  
  
  苏秦
  
  苏秦,约前340年—前284年,字季子,战国东周人(今河南洛阳),合纵人物。
  
  郊外的风冷嗖嗖地吹着,苏秦不禁紧了紧身上的黑皮衣。
  回去该怎么说呢,家里人肯定没好脸色。被骂倒不怕,就是哥嫂他们的嘲笑和奚落,实在让人难受。毕竟为了自己,家里变卖了几乎所有家产,才置换了一些盘缠和这件黑貂皮毛衣。自己当初一激动,夸下海口,不封侯拜相就不回来!
  可如今,钱花光了,这皮毛衣也只剩皮没毛了,却什么都没做成,还晒得跟黑炭似的,瘦得跟饿鬼一样。唉,我终于明白近乡情更怯的感受了。
  想想还是当年在学校风光呀。那时语出惊座,舌战群生,说风风掉头,说水水倒流,连鬼谷子老师见了我都转身就走。现在才知道,人家那是不屑跟我得瑟,自己还以为牛上天了。
  算了,拍拍身上的尘土,踏上回家的路途。不管怎么说,我要重新用功振作,绝不做啃老一族。估计想做他们也不肯!
  选自刘向《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家里原是务农的,不富裕,不过他从小就伶牙利齿,口才不错。当时的公孙衍、张仪靠辩才闻名天下,这让他向往不已。
  因此,在18岁左右,他也跑到云梦山,去跟鬼谷子学习。这时张仪已经下山十来年了。几年后毕业了,他开始前往各国,想闯荡一番事业。
  但是,当学生时轻松自在,爱读不读的,等进了社会,才知道那些年太糟蹋时间了,学的根本不够用。所以几年后,他仍然一事无成,穷困潦倒。
  不得已他只好狼狈回家,再加上哥嫂弟妹的冷嘲热讽,于是痛下决心,开始发愤图强,刻苦读书,重新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据说他经常读到深夜,困了就拿锥子往大腿上扎。
  成语“悬梁刺股”中的“刺股”,说的就是他。估计他的大腿都是密密麻麻的刺青。
  当然,这种精神是要提倡的,不过这种做法就不建议推行了。真要扎,麻烦光着腿扎,不要糟蹋了裤子。
  一年后,他感到自己真的学有所成了,这才离开老家,又开始到各国游说。但也并不顺利。他找过东周王室,到过秦、赵、燕等国,最后在燕国才终于找到工作,被任为临时外交官。
  燕国此时是燕昭王在位。这是个和赵武灵王一样有作为的人,不过晚年要好得多。而在这之前,他的国家差点被齐宣王给灭了。
  燕国和齐、鲁同一时间建国,在齐国的上边,是周朝分封的最东北方的国家。早期的几百年里,它大都是和更北方的山戎等少数民族打来打去。在齐桓公时,它还差点被山戎灭国,多亏齐桓公相助,才得以保存。
  之后,因为跟齐国相邻,所以它常被齐国欺负,时打时和,不过国家还算稳定。在燕昭王爷爷时,他还参加过公孙衍的五国相王。但是到了燕昭王他爹,闲着没事学“禅让”,把王位让给相国,结果引起国内大乱。齐宣王趁机出兵攻打,把国都蓟(念“季”,今北京)都占了,后来迫于各国的干涉,才不得不退兵。燕昭王就是这时坐上了王位。
  因为深受几乎灭国之辱,燕昭王开始广纳贤才,励精图治,重用苏秦、秦开、乐毅、邹衍等,三十年后,反而把齐国打得差点灭国,报了深仇大恨。同时,他还向东北扩展到辽东、朝鲜一带,使燕国成为最后的战国七雄之一。
  可是他一去世,他的儿子燕惠王就傻愣愣地赶跑乐毅,燕国也迅速衰落下去。五十年多后,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政,没成功,五年后被秦国所灭。
  所以,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大,人才是必需的,而好的领导更是至关重要。这也适用于任何企业公司。
  苏秦在燕国上班时,已经30多岁了。不过他一上任,马上展示出超群的才辩能力。
  当时齐国虽然从燕国撤兵,但还占着十座燕城,死赖不走。于是苏秦来到齐国,也凭三寸之舌,轻易就说动齐宣王,归还了燕国那十座城。
  燕昭王拼命揉眼睛,终于相信这馅饼是真的。此时他刚即位没几年,乐毅还要好些年才能来。所以他紧紧地拉着苏秦的手,兄弟,全靠你了,上卿(相当于相国)的位子你先委曲坐着吧。
  苏秦也被感动得唏哩哗啦,开始竭尽全力为燕国办事。
  由于燕国刚从废墟中爬出来,百废待兴,再加上下方齐国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再次被灭的可能。为了消除齐国的威胁,几年后,身为相国的苏秦故意让燕昭王处罚自己,然后跑到齐国做官,开始了他无间道的下半生。
  此时齐宣王已经死了,他儿子齐湣王在位。就是因为这家伙,稷下学宫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他虽然也屡建武功,但刚愎自用,穷兵黩武,才导致了齐国之后差点被灭国。
  苏秦一到齐国,就劝齐湣王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以消耗齐国的财力。不过这时齐国依然强盛,而苏秦刚打入组织,根基不够,再加上当时有孟尝君坐镇,所以五年后,苏秦没什么更多收获,只好回到燕国。
  这里说说春秋战国时的人才流动现象。
  可能有人会奇怪,怎么张仪、公孙衍、苏秦包括之前的吴起等,跑来跑去到处做官。更过分的是,有的还帮别国打自己的国家,像张仪、公孙衍(早期)都是。这要搁到现在,汉奸、走狗、卖国贼早扣脑门上了。
  其实,在春秋时期,因为官职都是卿大夫世袭,所以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当官,除了特别有能力的再遇到特别贤明的国君,如百里奚、管仲等。这时流动的人才,主要是国内动乱或为躲避迫害仇杀,而逃亡它国的贵族或其后代,如孙武的先祖、孔子的父亲、伍子胥等。
  而到了战国,世袭制度被废,大量有才华的布衣百姓登场。他们渴望出人头地,功成名就,再加上当时战争频繁,各国急需人才,选才制度非常宽松,所以才有了这里不行、爷我去别处的人才大流动现象。
  所以,那时的人们没有什么国籍概念,没有深深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不能用现在的“卖国求荣”或“背宗忘祖”来评价的。这个必须要区别看待。
  其实现在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国家中的政治避难、异裔人才、公司的跳槽、球员转会等。不过,这里面有些个的性质还是值得商榷的。
  六年后,此时孟尝君已被齐湣王赶跑,没了孟尝君的制约,齐湣王放开手脚,四处打仗,把周边的国家几乎得罪光了。苏秦一看,有戏了,于是再次来到齐国(此时乐毅可能也来燕国了)。这次他被任为齐国相国,开始执行对齐国更大破坏的计划。
  首先,他极力怂恿齐湣王去攻打宋国。
  当时宋国的宋康王也是四处打仗,得罪了许多国家,人缘很不好。而更主要的是,宋国是出了名的膏腴(念“鱼”)之地。就是肥得流油,谁都想啃一口。不过因为这样,它也是块烫手的山芋,谁拿了都得惹一身的骚。
  齐湣王虽然专横跋扈,却也不傻。为此苏秦又开始了他的合纵联盟。
  他游说魏、韩、赵、燕(这个不用游),再加上齐国,在公孙衍五国攻秦的三十年一后,再次组织起五国攻秦的合纵大队伍。虽然这次合纵和前几次一样,因各国的推诿(念“委”)扯皮而无功而返,但也因此使苏秦的声望达到了顶点。据说他还回家很显摆了一下。
  解释一下。苏秦做的这一些,是有玄机的。他搞合纵攻秦,是为了给齐国制造攻宋的机会,因为当时秦国和宋国关系相当不错;而制造这种机会,看似是让齐国扩大领土,其实是为了让齐国多拉仇恨值。这是套中套的节奏。
  果然,齐湣王在合纵攻秦一年后,终于灭掉宋国(魏、楚也随手捞了几块地盘走)。但还没剥皮开吃,秦国就率先发难,连续不停攻打齐国。其它国家也红着眼蠢蠢欲动。再两年后,乐毅率领燕、魏、韩、赵、秦一起来攻打齐国。
  被打得焦头烂额时,齐湣王才发现了苏秦的真实身份,最后苏秦被五马分尸。之后齐国被打得只剩两座城,齐湣王也被楚将所杀。
  其实苏秦是个比较黯淡的人物,不像《史记》中那么光彩夺目。当时搞过合纵的人很多,包括孟尝君、乐毅等。而因为得罪了秦国,在合纵之后他还被魏、赵囚禁过一段时间。至于史书记载的也多有出入,很多公孙衍的事记到他头上,而他的事却记到了他兄弟苏代的头上。
  同时,他又是个有争议的双面人物。对于燕国来说,他厥(念“决”)功至伟;而对齐国来说,恨不得生吞活剥了他。但不管怎么说,他的雄辩善言在当时是公认的。
  苏秦著有《苏子》31篇,不过已失传。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