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青春校园>渭北上门女婿后传第三部>第七十一章:学学王昭君

第七十一章:学学王昭君

作品名称:渭北上门女婿后传第三部      作者:海上明月生      发布时间:1970-01-01 08:00:00      字数:3037

  第二天,校报同仁们兴致勃勃地参观昭君墓。他们来到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并排骑马的雕像前,王昭君温柔秀丽,呼韩邪单于威武粗犷,昭君夫妇并骑的马头朝向西方。
  卢华提出问题:张老师,他们坐骑的马头为什么朝向西方?
  德仁笑着:这个问题难不倒我,原来当年他们是从长安出发向西行至甘肃庆阳,然后经陕西榆林,进入内蒙大漠的。
  卢华说:算你答对了。你看,这就是爱情,是呼韩邪单于亲自到长安相亲,并且把王昭君迎娶回家的。
  德仁说:这既是爱情,也是两个民族和平交往的友谊。好了,难道我们在搞测验吗?
  校报同仁来到董老碑前,满怀敬意地瞻仰了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的题诗《谒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
  舞文弄墨总徒劳。
  德仁说:董老认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
  昭君和亲是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明智之举,从此结束了两个民族一百多年的战争。他在歌颂王昭君的同时,对历代文人墨客的消极看法予以批评。
  卢华又提出了难题:张老师,你谈了对董老题诗的看法,那么你对昭君和亲是怎样认识的,也来一首诗好不好?
  德仁眉头一皱:好是好,有点难,我今有诗吟不得,董老题诗在前头。
  卢华笑吟吟的:别卖关子了,你吟得也得吟,吟不得也得吟。我喊一二,开始!
  德仁略一思索,随口吟道:
  娇娇女子王昭君,
  千里迢迢去和亲。
  不是胸怀报国志,
  哪能安邦定和平?
  卢华诚挚的:好,撇开文人墨客的闲言碎语不管,正面描写王昭君,而且歌颂了她崇高的志向,肯定了和亲的作用,正确地评价了昭君和亲的历史功绩。
  他们向前走去,远远地可以看见高高隆起的台地,那就是33米高的昭君墓。因为每年秋季树叶枯黄时,昭君墓上依然草木青青,所以人们称它为“青冢”。他们绕着青冢,沿着石阶攀上墓顶,可以看到阴山山脉横贯东西连绵不断,就像蒙汉两族的友谊世代相传。坐在山顶的凉亭内小憩,清风习习,扑面而来,人们的暑气全消,德仁说:人家都下山了,咱们下去吧。
  卢华笑吟吟的:此处乐,不思蜀。
  德仁说:别装阿斗,你不像。
  哪里不像?
  你比阿斗聪明。
  聪明反被聪明误,世人个个怕聪明。
  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向你学习,偶有所得,积累灵感呗。
  德仁正要下山,卢华说:且慢,要想下去留下诗来。
  德仁说:刚才写了一首,现在无诗可写。
  卢华说:刚才是刚才,现在是现在,你赶快写来,别讲价钱。
  德仁说声好吧,便迎着阵阵凉风,看着丛丛青草,望着绵绵阴山,欣然吟道:
  昭君墓上夏风凉,
  青冢千载绿草长,
  阴山横亘连不断,
  和亲精神万古扬。
  卢华高兴地:好,你还说无诗可写,这不是又写出一首,可见写诗都是逼出来的。
  德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好,卢华,我也逼你一下,你现在就写一首关于王昭君的诗,写不出诗来,就不让你下山。
  卢华拉着德仁,让他坐在凉亭里,装作思索的样子:张老师,你坐在这里休息一下,让我慢慢地构思……
  卢华来回踱了几步,趁着德仁不注意,便格格地笑着向山下跑去,德仁连忙追着:卢华,小心,别跑,写不出诗没关系,别把人摔了……
  德仁话音未落,卢华啊呀一声惊叫,摔倒在路上。德仁连忙赶上,关切地问:摔到哪里?疼不疼?
  卢华捂着脸,并不吭气,德仁只好伸手扶她起来,卢华身体丰满,德仁哪里拉得动她?卢华却扑哧一声笑了:张老师,你真好哄,我好好的,哪里就会摔倒呢?你别抓我,把人家的胳膊都抓疼了,嘻嘻……
  德仁满脸通红,气咻咻地坐在石阶上,卢华爬起来,坐在德仁旁边,说着道歉的话:张老师,对不起,我不该耍笑你。可是,我实在做不出诗哇。
  德仁望着卢华俊俏的脸庞,又疼又爱的:哎呀,你真像一个天真的孩子。
  卢华真诚的:是啊,张老师,在你的面前我就是一个孩子,我比你大女儿也大不了几岁。
  说说话话,他们走下昭君墓,同仁们正在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雕像前照相,有的女的穿着蒙古族服装,打扮成王昭君的形象,颇为俊俏。卢华看得心热,也穿上蒙古族女装,怀抱琵琶,活脱脱一副王昭君的模样。卢华问德仁:我像不像王昭君?
  德仁说:不但要形似,更要神似。
  这就难了。
  你尽量体会吧。
  张老师,要不的话,你来装成呼韩邪单于模样,咱们照一张合影,也许会引发我的想象力。
  德仁连连摆手,端起相机:卢华,别耽误时间,别人还等你腾地方呢。
  于是,卢华就仿照王昭君弹琵琶雕像那样的姿态和表情,让德仁照了两张。过后,卢华再三追问德仁她像不像王昭君,德仁深沉的:我们谁也没有见过王昭君,仅仅凭着雕像、画像上的形象来判断像不像。说你像,你就像,不像也像。
  卢华抢过话头:说不像,就不像,像也不像。你说这话,等于没说,一切全凭主观判断。你说老实话,究竟像还是不像?
  德仁诚恳的:你的模样,你的穿戴,你的气质,你的表情,真的,确实,有点,很像王昭君……
  卢华嫣然一笑:你别自欺欺人了,你的话本身就有矛盾哩,嘻嘻……
  德仁望着卢华天真得孩子般的笑容,觉得很甜,很美。他心里暗暗地思忖,人们往往把他率真的天性隐藏起来,一本正经的样子;办公室里的卢华和旅途中的卢华,简直判若两人。同仁们还在东游西逛地参观,卢华要求德仁就她的装扮写一首诗,德仁说不能写,也没法写,即就写了往哪儿用呢?卢华说,能写,也一定要写,写出来就题在她的照片背面。德仁没法,只好说:遵命,我遵命而写,所以这首诗就叫遵命诗。卢华说别啰嗦,赶快写起来。德仁略一思索,兴奋地:卢华,有了:
  翻山越岭大漠行,
  寻找昭君情意真。
  丝巾红裙穿戴起,
  我像不像王昭君?
  卢华笑不可仰:嘻嘻,哪有这样写诗的?自己问自己像不像王昭君。第四句不如改成“我也像个王昭君”。
  德仁说:那也一样,还不如改成“我也学学王昭君”,比较含蓄一点。
  卢华高兴地:好,就这么定了。
  校报年会活动结束,当时呼和浩特到延安的铁路没有开通,旅馆和火车站联系,预订到呼和浩特经过太原到西安的火车票,于是年龄大的和女同志坐卧铺,年轻的男同志坐硬座,德仁和卢华幸运地得到两张卧铺票。由于旅行途中的近距离交往,德仁和卢华的谈话也比较随意了。望着车窗外迅速地向后移动的景物,德仁有点感慨:出门在外,整天开会、讨论、参观、照相、作诗,似乎淡忘了家庭,现在一坐上开往西安的列车,家庭的感觉便越来越浓厚了。
  卢华淡淡的:是吗?我怎么没有这种感觉呢?你大概是归心似箭,想你爱人了。
  德仁冷静的:咱们是办校报的,经常和人打交道,我发现有的人感情隐藏得很深,心里想的往往不说出来,让人感觉是这样的,其实他想的是那样的。
  卢华笑眯眯的:张老师,你有话明说,不要拐弯抹角地影射别人。
  德仁说:卢华,你太敏感了,我只是说“有的人”,你怎么知道是影射你呢?
  卢华据理力争:是你敏感,还是我敏感?我说的是“影射别人”,你理解成影射我,可见你说的话就是为了影射我,你说是也不是?
  德仁理屈,只好道歉:卢华,对不起,我不应该这样隐晦地说话,让你受到委屈。
  卢华直爽的:张老师,说一句话不存在对不起的问题,我是想,以后我们办校报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
  德仁装作不解的:你是说,办校报有话不明说,采用隐晦的影射的方法,这怎么行呢?
  卢华也装作生气的样子,索性打了德仁一巴掌,幸亏没人看见:人家是不懂装懂,你却是懂装不懂。我是说,以后办校报,可以像我们这次外出说话这样,提出问题,辩论问题,讨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校报办得活跃了,生动了,人们积极参与,校报的读者也就更广泛了。
  德仁恍然大悟:卢华,你冤枉我了,我不是懂装不懂,而是你从“影射别人”拐了一个大弯子,归结到“讨论问题”上来了。
  卢华诚心诚意的:张老师,对不起,这次真的是我该说“对不起”了。
  德仁说:谢谢你,三句话不离本行,还没有回去就操心办校报的事情了。你这个建议很好,也正合我的心意。只要你说得对,就照你说的办……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