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青春校园>渭北上门女婿后传第三部>第六十五章:米脂的婆姨

第六十五章:米脂的婆姨

作品名称:渭北上门女婿后传第三部      作者:海上明月生      发布时间:2019-04-15 06:37:40      字数:3202

  在杨步浩居住过的窑洞前,讲解员对他们说:杨步浩是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是领袖的好朋友,后来在王家坪革命旧址担任讲解员,现身说法,给人们讲述他和领袖的亲密交往。1977年7月6日凌晨,延河暴发了千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大水从杨步浩居住的窑背上漫过,杨步浩及老伴、儿媳、孙子四人遇难,他终年72岁。
  他们心情沉重地俯视着在河谷里缓缓流淌的延河水,德仁叹了口气:唉,想不到这么温驯缓流的延河,也有狂暴发怒的时候,当上游突降暴雨,千百条沟壑的洪水一齐冲进延河的时候,他的水位不知道要上涨多少倍。卢华,你看现在的延河河面,和我们所在的位置,相差有多少米?
  卢华估计着:这么深,至少有20米。
  德仁说:你说的差不多,即使没有20米,也有十几米,这里的河谷宽度也有五六百米。住在这么高度的窑洞里,还有宽阔的河谷,人们难免会失去警惕,觉得在洪水面前,他们这里是绝对安全的,谁知道……
  他们叹息声声,走向杨家岭。中共中央七大会址特别引人注目。德仁和卢华走进中央大礼堂,“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巨额横幅赫然醒目,主席台上***、朱德画像两旁各有三幅鲜艳的党旗。四个白色的大石拱梁,把礼堂装饰得**肃穆,宽敞明亮。延安取之不尽的石料,高超的拱梁技术,帮助设计师克服了没有钢筋水泥的困难。40多年过去了,中西合璧的中央大礼堂依然坚固如初,继续张扬着中共中央七大的光辉精神……
  参观了杨家岭革命旧址,他们乘车前往枣园,路过延安大学,远远望去那一排排高高低低的窑洞使他们眼前一亮,窑洞大学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们紧赶慢赶,刚买了枣园革命旧址的门票,售票窗口就关闭了。卢华吐了吐舌头:好悬啊!
  走进枣园,在参观革命旧址途中,他们数次越过一条潺潺流淌的水渠,这是当年八路军战士帮助群众修筑的六公里长的自流渠,解决了五个村庄1000多亩土地天旱时的浇地困难,群众把这条给他们带来连年丰收的水渠称作“幸福渠”。卢华看渠水清澈见底,便伸手进去戏耍,并取出手绢洗涤。德仁伸手进去,渠水十分凉爽,浑身的暑气消退不少。他顺便洗洗手绢,洗洗脸,便觉更加凉爽。德仁看卢华脸上蛋汗津津的,便说:你洗洗脸吧,会更凉快些。
  卢华指指她的脸蛋:我有淡妆,是不能洗脸的,你难道没有看出来?
  德仁不动声色的:我没有看出来,你本来就很漂亮。
  卢华瞅了德仁一眼,张嘴想说什么,但终于把话咽了进去……参观完毕,瑰丽的夕阳斜照着高高低低翠绿的树木,倒像是一幅天然的油画。卢华激动的:张老师,此情此景,你该把先前的诗歌完成了吧?
  德仁沉思着:是啊,我从头再吟诵一遍:
  伟人已乘白马去,
  此地尚余白马形。
  白马一去不复返,
  延河千载清粼粼。
  山道弯弯杨家岭,
  槐荫森森王家坪。
  延安精神何处是?
  窑洞大学使心明。
  卢华拍手称赞:好,特别是最后两句,一改崔颢的忧愁情调,而代之以欢快明朗的感情。
  德仁说:彼一时也,此一时也,无法相提并论。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从前边的仙人乘鹤归去,白云千载悠悠,引发出来的忧思乡愁。我的最后两句,完全是参观延安革命旧址引发出来的激情升华,咱们还是就诗论诗好了。
  卢华说:好,你这首诗写得是有点水平,而且你虚怀若谷,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厚今薄古,实事求是,这正是延安精神的具体体现。
  他们走到潺潺流淌的幸福渠边,望着清清的渠水,卢华又出了个难题:张老师,面对着这条有着历史意义的幸福渠,你不吟一首诗留作纪念吗?
  德仁为难的:你看,太阳已经西斜,人家该赶我们了,再说赶不上公交车,我们难道走回去不成?
  卢华说:好,我们一边往出走,你一边构思。
  他们出了枣园,到了车站,许多人在那儿等车,——公交车还没有来。不等卢华催问,德仁兴奋地:有了,就是这首诗了:
  幸福渠上民拥军,
  挥汗如雨三伏中。
  四十八年匆匆过,
  渠水哗哗流到今。
  卢华竖起拇指:好一个“四十八年匆匆过,渠水哗哗流到今”,真是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活灵活现,令人难以忘怀。张老师,我把你这首诗解读一下,你意下如何?
  德仁说:愿意听你的分析。
  卢华侃侃而谈:你看,40多年前,就在这里,头上裹着羊肚毛巾的老百姓,敲锣打鼓,扭着秧歌,端着红枣,慰问八路军战士,感谢他们在炎热的三伏天,挥汗如雨,帮助群众修建水渠,给他们带来丰收,带来幸福。这两句是回忆当年的情景,后两句则跨越历史,把我们带到幸福渠依然为人民造福的今天。
  德仁高兴地:好,我的诗歌很一般,你的分析更加精彩,谢谢。
  说话之间,公交车驶过来了……回到旅馆,碰见了几个来开校报年会的同仁,大家相约明天一同乘长途汽车前往榆林。汽车出了延安,向东驶去,德仁悄悄地对卢华说:你看,延河在这里拐了一个近似直角的弯儿,洪水到了这里宣泄不畅,上游的水才会越聚越高。
  卢华点点头:对,看样子兴修水利工程的人,应该考虑这一点。
  一路上说说话话,看看两边的景色,颇不寂寞,11点钟到了绥德。司机进入食堂吃饭,大家各取方便。德仁和卢华吃了便饭,便来到街上,卢华有意地东张西望,目的是看看绥德的汉。卢华笑嘻嘻的:张老师,我看出名堂了。德仁说:你看出什么名堂了?卢华说:绥德的男人,特别是20多岁的小伙子,一个个洋楼梳得光溜溜,衣服穿得新崭崭平展展,脸庞洗得干干净净,好像是有意显示自己一样。其实……
  德仁说:其实怎么样?你难道没有看上一个。
  卢华埋怨的:张老师,你咋开这玩笑,我有爱人,我爱人长得真像绥德的汉,也是白净漂亮。
  德仁说:照你这么说,绥德的汉还是长得标致。咱们学校就有一个绥德的汉,真是一表人才,虽然40多岁了,皮肤白皙的程度和女人的皮肤差不多。
  卢华说:你说的谁呀?
  德仁说:你不认识,已经调走了。
  卢华把头一扭:你骗人。
  男司机坐进驾驶室,清点够人数,笑着说:你们见识了绥德的汉,想不想看看米脂的婆姨。
  大家一声响:想!
  司机说:我也想看,呵呵,反正我一天就这一趟,迟一会到达榆林也没关系。
  汽车继续前行,不长时间就到了米脂县,司机停放好汽车,让大家自由活动半小时。卢华吃饭以后补了妆,穿着高跟鞋,挺着胸脯,袅袅婷婷左顾右盼地走着,——她今天决心要和米脂婆姨比个高下。看着卢华这样的态势,德仁只好敬而远之,和她保持一段距离,免得校报的同行说长道短。卢华却毫不在意,每走到一个婆姨面前便要瞅一瞅,比一比。后来她终于发现,今天米脂婆姨也是刻意化妆打扮,而且她们的肤色的确白嫩红润,特别是十七八岁女孩皮肤嫩活的,没法和人家相比。卢华叹了口气,自言自语的:唉,年岁不饶人。我30岁的人了,和孩子们争什么胜负呢?
  卢华还怕德仁听见,转身看时,德仁和她拉了一段距离。卢华一下子泄了气,原来德仁并不看好自己,人家有自己的审美观点。
  这时,一个婆姨与她擦肩而过,却又转身对她说:这位同志,北京来人招收招待员,就在前面,你可以去试一试。
  卢华的脸一下子红到脖根,难道她要比美去当招待员?卢华停下,等德仁走过来,她质问似的:张老师,你要和我保持距离吗?
  德仁嗫嚅着:什么,保持距离?我觉得有点不舒服,就走得慢了点。
  卢华说:骗人,真的不舒服吗?前面在选招待员,咱们去看一看。
  德仁说:这倒要见识一下。
  果然,他们向前走了几步,在一个商场的门前,搭了一个舞台,一些年轻的女孩面容娇美,穿着时尚,贴着标号,一个跟着一个走着台步,旁边坐着几个评委。德仁和卢华正在专心地看着,一个评委过来,对着卢华弯了弯腰:同志,你不想上台走几步吗?
  卢华一愣,连忙摆手:不,不。
  几个校报的同仁见了,一齐鼓励她:我们是搞报纸的,应该多体验生活,上去,走走无妨。
  两三个女的推着拉着,送卢华到了台上。此时此刻,卢华虽然涨红了脸,反而冷静下来,她在大学本来就是一个舞蹈高手,什么世面没有见过。于是她袅袅婷婷地走到舞台里面,然后转身对着观众,双手叉腰,做一个优美的亮相,大大方方地走着台步,来到前台的时候,又是一个优美的亮相,接着便是一个妩媚的转身,再袅袅婷婷地返身回去,臀部微微摆动,而不显扭捏作态,却又尽显全身柔美的曲线。卢华大方而优美的台步,引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